绿色城市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Review Special Edition of Green Cities]

绿色城市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Review Special Edition of Green Ci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奎,闫学东 编
图书标签:
  • 绿色城市
  • 城市发展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城市化
  • 生态城市
  • 环境规划
  • 城市规划
  • 绿色建筑
  • 智慧城市
  • 城市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33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85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城市发展评论
外文名称:China Urban Development Review Special Edition of Green Cit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也正处于城市转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睿智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如何科学地带领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借鉴国内外城镇化成功的解决方案推进城市科学、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
  面对中国当前的机遇和挑战,回顾中外城镇化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同,每座城市都需要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而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城市的具体情况如何,都需要运用系统的思维解决生态保护、城市能源、城市资源、绿色交通等城市发展与治理的重点与难点。

作者简介

  冯奎,现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安徽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城镇化政策、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等,是中欧城镇化博览会等总策划。著有《中国城镇化转型研究》《都市圈与中小城市发展战略》,主编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发展评论》《中欧智慧城市发展报告》等。多次获得国家部委学术成果奖。
  
  闫学东,博士,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中组部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及其他项目30余项。近年来发表期刊论文14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收录于SCI/SSCI检索;在国际会议中演讲50余次;获发明专利6项。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能源
温哥华1 00%可再生能源战略
1 城市背景介绍
2 管理者思路和决策过程
3 措施与办法
4 实施成效
5 启示与建议

敦煌市向1 00%可再生能源城市迈进
l城市背景介绍
2 城市和能源发展思路
3 城市新能源建设的三个阶段
4 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5 实施成效
6 启示与建议

二、城市水资源
首尔市城市水资源管理
1 城市背景介绍
2 管理思路与方法
3 对策和解决方案
4 实施成效
5 启示与建议

池州市城市水系统管理与实践
1 城市背景介绍
2 管理者思路与决策过程
3 对策与解决方案
4 启示与建议

一、城市固废处理
德国柏林的城市固废管理
1 城市背景介绍
2 管理者思路与决策过程
3 对策与解决方案
4 实施成效
5 启示与建议

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餐厨垃圾处理
1 城市背景介绍
2 管理思路与方案
3 实施经验
4 创新与启示

四、城市生态系统
珠海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实践
1 城市背景介绍
2 管理者思路与决策过程
3 对策与解决方案
4 实施成效
5 启示与建议

五、综述:建设循环城市,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
1 循环城市发展的国际背景
2 循环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
3 中国绿色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
4 循环城市发展对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5 循环城市发展的路径
6 中国循环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后记

前言/序言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后首份涵盖全球、面向发展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议程,不仅为未来15年各国的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还确立了一整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了路径。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中国推动二十国集团制定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并首次同时将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作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核心议题,各方已经就行动计划达成共识,为G20带头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重要示范和引领功能。随后中国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这既是中国响应G20集体行动方案的一项具体行动,更是中国为推进联合国2030议程发挥表率和领导作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将成为指导中国开展落实工作的行动指南,并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进落实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份长达6.6万字、共分为20篇的“纲要”对中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与以往相比,绿色发展成为贯彻“纲要”通篇的主基调,无论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确定,还是各篇章内容的阐述,以及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篇章进行专门论述,无不体现着中国需要绿色发展理念。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纲要”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城市是人口、消费、资源和废弃物方面的主要增长中心,是环境变化的新热点。城市中的各个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产生的问题会有连锁反应,好的解决方案也会产生系列良性循环效应。城市人口已占全球总人口一半以上,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将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的绿色发展对全球减排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目前德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5%,从德国推进绿色城市的经验看,最重要的一点要从城市规划抓起,对发展绿色城市进行整体系统规划,并在方方面面部署重点工程,在城市各要素如绿化、能源、水资源、垃圾处理、交通等方面获得成功经验并进行复制推广。中国也正处于城市转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睿智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如何科学地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借鉴国内外城镇化成功的解决方案推进城市科学、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
  面对中国当前的机遇和挑战,回顾中外城镇化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同,每座城市都需要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而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城市的具体情况如何,都需要运用系统的思维解决生态保护、城市能源、城市资源、绿色交通等城市发展与治理的重点与难点。城镇化过程中优秀解决方案的案例很多,绿色城市发展的每一个成功案例都离不开具有前瞻性的政府决策、合适的技术手段、工商业界的努力和多方位的社会支持,其中技术解决方案本身的复制和推广相比其政策与商业环境的培育更为容易,政府决策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首要环节,城市管理者在城市问题上的明智决策促成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的聚集从而形成良性发展。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国际非营利组织,世界未来委员会(World Future Council)希望通过汇集国际和国内城市能源、水资源、废弃物处理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优秀案例,阐述案例实施之前所在城市在相应领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深度解析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思路,呈现政府管理经验和工程实践解决方案,展示实施成效,以便在城镇化过程更有效地学习和推广有关成功经验,为读者提炼绿色城市治理和发展的前瞻视野,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新的思路,为关心城市发展的市民提供深度阅读材料,促进全社会共同致力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局面。
  本书的完稿得到了诸多合作伙伴的诚挚信任和无私分享,衷心感谢各位作者为本案例集提供的丰富的案例材料,特别感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及明基金会(The Halo Fund)同事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由于绿色城市内涵的多样性和系统性以及编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我们将在后续报告系列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期待本书内容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和共鸣,共同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城市的发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绿色城市:中国城市发展评论特辑》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避免提及原书内容,并且力求自然流畅: ---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智慧与未来蓝图 一部审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复杂性的深度文集 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数以亿计的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基础设施的空前完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结构乃至城市治理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部汇集了国内顶尖城市研究者、规划师、社会学家及环境科学家的文集,旨在跳脱出单一的经济增长叙事,转而聚焦于中国城市体系在面对快速扩张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与转型路径。 本书并非对既有城市成就的简单赞颂,而是一次对当前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多维度剖析。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用以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制度背景下,中国城市是如何在追求效率与空间秩序的同时,处理其伴生的环境代价、社会公平问题以及文化身份重塑的复杂议题。 核心议题:超越速度的考量 本书的篇章结构围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若干关键维度展开,每一部分都力求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驱动机制和潜在后果: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的博弈与空间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扩张的物理表现——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分配。它探讨了城市边界的不断延伸(即“摊大饼”现象)如何重塑了城乡关系,以及这种扩张模式对耕地保护、自然生态廊道分割产生的冲击。研究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驱动下的行为逻辑,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形态的碎片化和蔓延化趋势。此外,文集还考察了“再城市化”语境下,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存量空间的再分配策略,关注老旧城区的活化与功能置换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代价。重点讨论了城市增长边界(UGB)的实际效用与局限性,以及在快速城市化中如何平衡集约发展与空间活力的需求。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的张力与服务均等化挑战 现代城市依赖于复杂、高效的基础设施系统,包括交通网络、能源供应和水资源管理。本部分审视了中国特有的“铁公基”建设速度背后的资源消耗与环境负荷。研究不仅关注新城建设中的大型工程项目,更着眼于城市内部的“微循环”——如老旧社区的管网更新、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以及“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瓶颈。探讨了在快速扩张中,如何确保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在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相对的均等化。特别关注了特大城市群内部的通勤压力、交通拥堵的社会成本,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构建问题。 第三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城市空间的隔离 城市是社会阶层流动的熔炉,但也是不平等的显性载体。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深入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定居困境、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在城市空间中形成的“物理隔离”和“社会疏离”。研究不再仅仅关注收入差距,而是探究住房成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如何固化社会阶层,并影响城市内部的社会资本积累。此外,对于特定群体的空间权益,如老年人、青年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性与归属感问题,也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调查和理论阐释。 第四部分:治理模式的演进与多主体参与 中国城市治理正处于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向更具包容性和响应性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本部分评估了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决策中的权力下放、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实践效果。探讨了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下,如何有效整合政府、开发商、社区组织乃至市民的多元声音,以形成更具共识的城市发展蓝图。研究也分析了数据和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城市管理,但同时也警示了技术依赖可能带来的“算法治理”的潜在弊端,以及对公民自主性的潜在影响。 第五部分:环境承载力的边界与生态重塑的路径探索 本部分将视角拉回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上。它考察了中国城市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对水体、大气、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系统性压力,并评估了环境规制在地方实践中的执行强度与效果。文集并非停留在问题层面,而是积极探索区域层面和城市内部尺度的生态修复策略,如水系净化、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规划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功能重塑,使城市能够更好地融入区域生态系统,而非仅仅是资源的消耗中心。 结语:面向未来的结构性对话 本书集合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跨学科、多尺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当代中国城市现象的复杂性。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经济指标,关注那些潜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结构性矛盾和内在需求。对于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社会学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未来城市面貌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引导思考的深度阅读材料。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城市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直面的结构性挑战与转型契机。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传达的宏大愿景。当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未来城市之中,那里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之地。我当时非常渴望了解实现这一愿景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书中可能会深入分析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比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我推测它会从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绿色城市发展蓝图。尤其令我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国际上领先的绿色城市建设理念和实践,例如“海绵城市”的概念,强调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在干旱时释放水分,从而缓解城市内涝和缺水问题。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智慧城市技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例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总的来说,我期望这本书不仅能为我们描绘美好的未来,更能提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指导,帮助我们一步步走向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生活。

评分

手捧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图景:高楼大厦旁绿树成荫,城市河流清澈见底,人们在公园里悠闲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绿色”程度,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如何才能将“绿色”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我猜测书中会对“绿色城市”的定义和评价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也许会涵盖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废弃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空气质量、交通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例如如何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如何通过税收和补贴等经济手段激励绿色行为,如何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创新理念,例如如何将生态廊道融入城市肌理,如何建设垂直森林,如何推广绿色建筑标准,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监测和管理城市环境。这本书在我心中,更像是一份关于城市“健康”的体检报告,以及一份指导城市“康复”的方案。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城市建设的书,更像是一份关于我们未来生活方式的宣言。我当时最期待的是,它能用一种既专业又易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如何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建设真正的“绿色城市”。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来自中国不同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是一些新兴的环保型城市,在绿色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的。毕竟,发展是硬道理,但可持续发展才是王道。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创新的模式,能够在不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的根本改善。也许书中会探讨如何发展绿色产业,例如新能源、环保技术、循环经济等,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又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度的压力。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关注城市居民的参与度,如何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绿色城市的建设中来,例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这本书在我心中,代表着一种前瞻性的思考,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承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勾勒出一个令人向往的未来。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份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求索之心。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绿色城市”背后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我猜想,书中会不仅仅关注宏观的政策和技术层面,也会深入到微观的个体行为层面。例如,它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大家 adopt 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也许会分享一些关于社区参与的成功案例,展示普通民众如何通过集体的力量,为打造绿色社区做出贡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讨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居民的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绿色交通是否意味着更便捷的出行,更少的拥堵?绿色的居住环境是否意味着更健康的身体,更高的幸福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让我们认识到,建设绿色城市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环境挑战,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健康、更宜居的未来,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其中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清新自然的活力,淡雅的绿色为主色调,辅以简洁的城市剪影,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绿色城市”的主题。我一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非常感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我当时抱着极大的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将城市建设得更环保、更宜居的深刻见解。想象中,它会详细介绍各种创新的绿色建筑技术,例如雨水收集系统、屋顶绿化、太阳能利用等等,并且会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些技术在实际城市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减少尾气排放,比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自行车出行、推广电动汽车等。毕竟,交通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我对城市绿地规划和生态系统保护也充满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宝贵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的心中,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未来展望于一体的,关于构建更加美好、可持续城市生活的权威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