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民歌

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民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凌 著
图书标签:
  • 新疆民歌
  • 丝绸之路
  • 民俗音乐
  • 民族音乐
  • 文化遗产
  • 边疆音乐
  • 维吾尔族
  • 音乐
  • 新疆
  • 丝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4102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2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字数:1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民歌》主要内容包括新疆亚克西,故乡母性的语言,我愿跟她去放羊,长调胸腔飞出的歌谣,歌声明月寄哈达,沙枣树下的女性芬芳,松林下的小山羊,伊犁河月夜多美好,伊力特曲·老酒鬼,清泉纯净奶茶香,草原“花儿”美,可克达拉的夜色,塔里木河故乡的河,歌声里的石榴,艾里甫与赛乃姆,阿瓦尔古丽,诗人玛依拉玛依拉,半个月亮爬上来,新疆英孜西西那西嘎,葡萄火焰中的冰凉,玫瑰花的姑娘,歌声里的达坂城,掀起你的盖头来,冰山上燃烧的火焰,打起手鼓唱起歌,穿透灵魂的黑眼睛,生命的力量牡丹汗,三道岭生活的歌唱,哈拉布拉我的故乡,高高的白杨排成行,阿丽坎姆,阿妈的盖碗茶,情人啊我的心,后记。

目录

新疆亚克西
故乡母性的语言
我愿跟她去放羊
长调胸腔飞出的歌谣
歌声明月寄哈达
沙枣树下的女性芬芳
松林下的小山羊
伊犁河月夜多美好
伊力特曲·老酒鬼
清泉纯净奶茶香
草原“花儿”美
可克达拉的夜色
塔里木河故乡的河
歌声里的石榴
艾里甫与赛乃姆
阿瓦尔古丽
诗人玛依拉玛依拉
半个月亮爬上来
新疆英孜西西那西嘎
葡萄火焰中的冰凉
玫瑰花的姑娘
歌声里的达坂城
掀起你的盖头来
冰山上燃烧的火焰
打起手鼓唱起歌
穿透灵魂的黑眼睛
生命的力量牡丹汗
三道岭生活的歌唱
哈拉布拉我的故乡
高高的白杨排成行
阿丽坎姆
阿妈的盖碗茶
情人啊我的心
后记

精彩书摘

  《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民歌》:
  《两只小山羊》的诞生地,至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此歌曲表达了一个莽撞少年追求爱情时遭遇的种种尴尬,因歌词的诙谐幽默,充满调侃意味,旋律单纯,表达方式融入了类似于黄河中上游的民歌风格,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而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一首新疆民歌。通过资料的对比,结合蒙古族的演变历史,我比较赞同后一种说法,这是一首土尔扈特蒙古族的民歌,它诞生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广袤的大草原上。
  和静县是东归英雄渥巴锡归来的故乡,这支东归部落叫土尔扈特部,属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古老部落。在蒙古族,卫拉特的称呼年代久远,是古代蒙古一个部落的名称,意为“森林中的百姓”。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被称为“卫拉特蒙古”。卫拉特蒙古人在十一、十二世纪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的八河地区,从事狩猎活动,曾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联姻,卫拉特部落成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这支游牧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歌以传情、歌以言志、歌以叙事的乐观、豪放性格,生活中任何一种情感、一件事情他们都能以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被人们不断演绎的民歌,原歌曲名叫《山梁上的松林》,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男的是个羊倌,在松树满坡的山坡上放羊,等待心爱的姑娘来找他,姑娘来了,他俩就在松树下私语。
  当然,民歌的演绎需要一种特定的生活环境。蒙古族长期身居大山深处的生活,注定了他们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生产生活状态,夏季是他们一年中最快乐的季节,他们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转徙,而到了每年冬季的大雪封山,大山深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方式,除了与畜群为伴,就是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一起打发时间,消磨光阴。人们为度过漫长的冬季,大部分时间都会聚在蒙古包里喝酒、聊天,喝到高兴处便你一首我一首飙歌。但由于单调的生活背景,飙歌也会有穷尽和重复的时候,《山梁上的松林》听得时间长了难免会引起人们的听觉疲劳和腻味,于是有些大胆的姑娘开始抗议了,觉得这样的歌词没有穿透力,很难表达情人心中那种充满爱恋的心情,就提议一人编一句,编得好的继续唱歌,编得不好的罚酒……乘着酒兴,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山梁上的松林》改成了《山坡上的小羊》,把“想与你一起乘凉”改成“想跟你一起放羊”。就这样,《两只小山羊》的雏形诞生了,之后,经过人们无数次酒场翻唱,歌词不断得到修改,日益合乎人们心中对于爱情的表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只小山羊》已在广袤的草原上传唱开来,不仅是蒙古族同胞唱,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同胞们开心时也喜欢用这首歌向对方戏唱一番。《两只小山羊》成了人们打趣、交流、活跃气氛的首选歌曲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小山羊》这首老少皆宜的民歌开始作为敬酒献哈达的曲目。在巴州地区,《两只小山羊》被认为是一支类似于民间小调式的流行歌曲,长唱不衰,被当地人称为“巴州州歌”。
  ……
楼兰古韵:河西走廊的音乐记忆 作者: 贾木合·阿不都热依木 出版社: 西域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图书简介: 《楼兰古韵:河西走廊的音乐记忆》是一部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地带——传统音乐形态、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及其演变轨迹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对单一文化符号的片面描摹,聚焦于这一地理和文化交汇地带特有的音乐生态,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音乐史图景。全书共分六个主要章节,辅以详实的田野调查记录和珍贵历史文献佐证,旨在为民族音乐学、历史学和区域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一份扎实的研究基础。 第一部分:地理的界定与音乐的土壤(约300字) 本书首先从地理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河西走廊”进行了精确的界定,阐明了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战略地位。河西走廊,西起玉门、阳关,东至兰州,两傍祁连山脉与北山山脉,狭长而独特的地貌结构,决定了其在历史上成为不同族群迁徙、贸易、军事活动的必经之路。这种地理上的“中介性”和“通道性”,深刻地塑造了当地的音乐土壤。 作者认为,河西走廊的音乐并非单一民族或单一风格的产物,而是多重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本章详细分析了早期游牧文化(如匈奴、月氏的遗存乐音)与中原农耕文明、以及随后传入的西域佛教文化在音乐元素上的相互渗透。通过对早期出土乐器实物,如敦煌壁画、马圈湾遗址等地发现的琵琶、筚篥残件的音乐学分析,初步勾勒出该地区在汉唐以前音乐形态的轮廓,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敦煌石窟中的旋律密码(约350字) 敦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文化瑰宝,其音乐遗产的价值无可替代。本章的核心在于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及藏经洞文献中涉及音乐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进行系统性的解读和重构。 作者并未满足于简单的图像描述,而是借鉴了西方早期音乐符号学和中国传统工尺谱研究的方法,尝试“复原”壁画中描绘的乐器组合(如“天宫伎乐图”)及其可能演奏的曲目风格。重点研究了“反弹琵琶”等经典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乐舞制度,探讨了隋唐之际,中亚健陀罗音乐风格(如龟兹乐的传入)如何通过敦煌的平台,被“汉化”并融入中原宫廷燕乐体系。特别关注了部分藏经洞文献中残存的歌辞和曲谱片段,虽然残缺不全,但为理解当时的音阶结构和演唱腔调提供了间接的证据。本章强调,敦煌的音乐是宗教仪式、宫廷供养与民间娱乐三者交织的复合体,是理解古代河西走廊音乐脉络的关键钥匙。 第三部分:边塞诗词与边塞歌谣的交响(约300字) 河西走廊自古即是军事要塞,边塞题材的文学创作蓬勃发展。本章探讨了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意象与实际流传的民间歌谣之间的相互印证关系。通过分析唐代王昌龄、岑参等人的边塞诗中描绘的笛声、笳音、羌管之声,追溯这些声音在走廊沿线驻军及戍卒生活中的实际功能。 与文学研究不同的是,本书更关注“活着的音乐”——即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在甘肃西部和宁夏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的具有军事或劳作背景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结构简单、节奏鲜明,带有强烈的号子(如催更、点卯或行军号)的痕迹。作者详细记录了数段在当地被视为“古调”的民歌,并与史籍中对边塞乐曲的记载进行比对,论证了特定功能性音乐在历史变迁中保持相对形态的顽强生命力。 第四部分:黄河上游的信天游与小调群落(约350字)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黄河中上游对河西走廊东部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甘肃东部(如庆阳、平凉一带)与陕西、山西交界地带的音乐互动。这片区域是著名的“信天游”艺术的辐射地带,但其音乐形态与陕北的纯粹信天游有所区别。 本章系统梳理了“甘肃小调”的谱系。这些小调多以叙事为主,旋律上吸收了秦腔的部分板式和气息运用,但在和声与节奏上,又带有明显的西北黄土高原的粗犷特征。例如,对特定地区(如陇东)嫁娶歌、やや歌(劳动号子)的田野记录显示,其音域宽广,转音丰富,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有着清晰的界限,更贴近淳朴的民间生活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对传统曲牌的拆解,揭示了这些小调如何在高亢嘹亮的主旋律下,巧妙地融入了中原汉族移民带来的细腻情感表达,形成了独特的“陇东腔调”。 第五部分:河西走廊的器乐传承与变奏(约200字) 本章专注于河西走廊地区特有的传统乐器及其演奏技艺的传承情况。重点分析了受到青海、四川和西域音乐共同影响的“板头秧歌”器乐部分,以及当地流行的“道情皮影戏”的音乐伴奏。 与新疆地区常见的弹拨乐器群不同,河西走廊的器乐组合更偏向于中原的丝竹乐器和北方鼓吹乐的结合。例如,对当地“锣鼓”的节拍分析显示,其在处理复杂节奏时,倾向于使用更规整的、接近于军乐的节拍结构,这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军事管理和区域交流有关。本书收录了几份关于当地民间“十番锣鼓”的曲谱片段,展示了其在民间节庆中的应用场景及其在地域间的细微差异。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挑战 全书最后总结了河西走廊音乐的总体特征:多元并蓄,通道性强,功能性明确。它承载了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的记忆,既有大唐盛世的恢弘遗风,也有边塞戍卒的低沉哀叹,更有黄土高原上世代耕耘的朴实歌声。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音乐史中,那些未被主流叙事充分涵盖的、位于广袤西北大地上的“中间地带”的音乐遗产,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异域风情的渴望。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文明,尤其是那些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情有独钟。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文化、宗教、思想交流的璀璨纽带。而新疆,作为这条古老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其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艺术形式。这本书将“民歌”作为切入点,实在是一个极富巧思的选择。我设想,书中所收录的民歌,定然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和歌词,更像是活着的历史,是那些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歌声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传承信仰的载体。我想象着,在书中,我可以跟随歌声的指引,穿越浩瀚的戈壁,探访古老的绿洲,聆听不同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心声。或许,每一首民歌背后都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着离别与重逢,喜悦与悲伤,劳动与收获。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本用歌声谱写的关于新疆和丝绸之路的史诗。

评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电视上、电影里看到的关于新疆的壮丽景象:连绵起伏的天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有那随风飘动的彩色经幡。而“民歌”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草原上策马奔驰的牧民,在瓜果飘香的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人,以及在热闹市集上载歌载舞的商旅。丝绸之路,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它连接着东方与西方,带来了繁荣与交流,也留下了无数的故事与传说。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音乐的角度去解读新疆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呈现出怎样丰富多彩的民歌?它们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它们又如何反映出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新疆那深厚的文化宝库,让我通过聆听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歌谣,去触摸这片土地的灵魂,去感受那段辉煌岁月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注目,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本身对历史文化题材的书籍就颇感兴趣,而“丝绸之路”这几个字更是带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古老而辉煌的年代。新疆,这个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神奇之地,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一直让我着迷。而“民歌”则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生活,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这本书的名字完美地结合了这两者,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会描绘出一条穿越时空的音乐长廊,从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市,到沙漠驼铃声声,再到绿洲上欢快的歌舞,每一首民歌都将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段文化的传承。我特别好奇,那些流传千年的歌谣,是否还保留着古老的韵味?它们又是如何记录了沿途的风景、人民的生活、以及不同文明的交融碰撞?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从音乐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新疆,去感受丝绸之路上传递的情感与记忆。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民歌”这个书名上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便油然而生。丝绸之路,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浪漫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精神的交融,是文明的对话。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其多元的民族构成和悠久的文化积淀,一直以来都让我充满敬意与好奇。将“民歌”置于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无疑是一种极富洞察力的选题。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古代商队在漫漫黄沙中跋涉,驼铃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绿洲上的集市热闹非凡,人们载歌载舞,分享着远方的消息和各自的喜悦。我想象着,书中的民歌,每一首都仿佛是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宝石,它们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抒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通过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旋律,去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新疆人民那淳朴而深厚的情感,去领略丝绸之路所孕育的独特艺术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民歌》,一出现就仿佛在我心中点燃了一团火。作为一名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丝绸之路有着深深的迷恋,那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线路,更是一条连接了无数文明的血脉。而新疆,作为这条血脉的关键枢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文化融合,向来是我探究的焦点。将“民歌”这一元素与丝绸之路、新疆三者结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民歌,往往是最贴近人民生活、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我猜想,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歌曲,而是会通过歌曲,去讲述那些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的故事,去描绘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喜怒哀乐,去呈现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痕迹。我渴望在这本书中,听到那些从古老黄沙中走出的旋律,感受那些在绿洲旁吟唱的歌谣,它们或许承载着驼铃声声的思念,或许流淌着戈壁风情的豪迈,又或许诉说着边塞儿女的坚韧与浪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