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是世界上Z小的簧片类乐器,又是世界上吹奏人数最多的乐器。它有固定音高,音色优美,轻便易学,价格低廉;既能独奏,又能重奏、合奏,还能伴奏。是理想的教学乐器。
应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特编写这本小册子,供学生学习使用,帮助他们迅速掌握口琴基本吹奏技巧和有关知识,让小小口琴走进课堂,成为他们的好伙伴。
限于笔者水平,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万望指正。《口琴十二课(供中小学学生选用)》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日合资无锡铃木乐器有限公司、姜堰市乐器厂、中华口琴会、上海市大桥中学、新昌路小学等单位以及王益君、陶禾青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第一课 初学者须知
一、口琴的挑选和保养
二、口琴的音阶排列
三、吹奏姿势和拿琴方法
第二课 中音区1~5的练习
一、音阶练习的基本口形
二、1~5的练习曲
第三课 中音区671的练习
671的练习曲
第四课 低音区练习
练习曲
第五课 高音区练习
练习曲
第六课 新式单音吹奏法
练习曲
第七课 正拍复音伴奏
练习曲
第八课 后半拍复音伴奏
练习曲
第九课 弱拍复音伴奏
练习曲
第十课 手震音奏法
练习曲
第十一课 小提琴奏法
练习曲
第十二课 口琴队的组织
口琴乐队排列图
编制参照表
[附录]口琴曲14首
1.小白船
2.苏武牧羊
3.杨柳青
4.运动员进行曲
5.我的祖国
6.浏阳河
7.小杜鹃(二重奏)
8.幸福拍手歌(二重奏)
9.粉刷匠(合奏)
10.小红帽(合奏)
11.我心爱的小马车(合奏)
12.红星歌(合奏)
13.留住太阳(合奏)
14.歌声与微笑(合奏)
这本新近入手的小册子,初看之下,其朴实的装帧和直白的命名,确实让人很难联想到其中蕴含的音乐奥秘。我首先是被它的“中小学选用”这几个字吸引的,毕竟现在市面上那些动辄上百页、术语堆砌的乐理书,对于刚接触音乐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这本书的编排显然是下了番功夫去适应初学者的认知曲线。它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课的递进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的阶梯,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力不从心。比如,在基础指法的讲解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口型图,而是用了一种近乎手绘的、非常直观的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即便是对乐器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摸到头绪。我特别欣赏它在节奏训练上的处理方式,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节拍器练习上,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童谣或简单的旋律片段,让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这种设计思路,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让他们能够更快地从“拿着乐器不知道干什么”的状态,过渡到“能吹出一点像样的声音”的成就感中去。当然,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乐手来说,它可能显得略微浅显,但作为入门的敲门砖,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个坚实且友好的起点。
评分坦白说,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来对待这份学习资料的,毕竟“十二课”这个数量设定,本身就带有一种极简主义的意味。它挑战了传统教材动辄几十个章节的惯例。因此,我很好奇,如何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内,覆盖一个初学者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体系。结果令人惊喜,它采用了一种高度提炼和聚焦的策略。每一课都不是面面俱到的知识点罗列,而是针对一个核心技能进行“穿透式”的教学。比如,在涉及和弦的运用时,它没有像其他书那样分散讲解各种和弦的构成,而是集中火力攻克最常用、最基础的三和弦和七和弦在基础曲目中的应用,确保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如何为简单的旋律配上和声背景。这种“少而精”的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时间有限的中小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在海量的理论中迷失方向。它更像是一个经过严格筛选的“工具箱”,里面的每一件工具都是当下最急需、最实用的。它没有提供太多“锦上添花”的内容,所有的素材和练习都紧紧围绕着“能否实际运用”这一目标服务,这种务实的态度,是许多教材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在视觉和阅读体验上也做得相当出色,这对于我们这类需要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排版设计非常清爽,留白恰到好处,不像有些教材,为了塞入更多内容,把页面挤得密不透风,让人一看就心生畏惧。这里的字体选择和行距都非常考究,即便是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阅读,眼睛也不会很快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乐谱的呈现方式进行了优化。它不仅展示了标准的五线谱,还非常贴心地在下方同步标注了对应的指法和音阶位置,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立体的学习参照。对于那些对五线谱还不太熟悉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并行的标注系统,极大地减轻了他们在大脑中进行“音符到指法”转换的负担。此外,书中配图的质量也很高,那些对乐器结构、手型姿势的局部特写图,清晰度和精确度都达到了专业水准,避免了因图示模糊而导致的误解。总而言之,这份教材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对学习者身心感受的深度关怀,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体验,而非煎熬的任务。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编者对于“慢工出细活”的执着追求。我曾尝试过几套号称“快速入门”的教材,结果往往是学了几个技巧,却在乐理基础上一片空白,导致后续的进步异常艰难。然而,这本教材的节奏明显要稳健得多。它似乎深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在开篇的几课中,对于气息的控制和单音的纯净度,进行了近乎偏执的打磨。我记得有一节专门讲解如何保持气流的均匀稳定,书中给出的练习方法,乍一看简单得有些可笑,无非是长时间地吹奏一个特定的音符,但当你真正去尝试时,你会发现要做到气息平稳而又不过度用力,简直是一场内在力量的较量。这种看似缓慢的推进,实际上是在为将来的高难度演奏打下至关重要的“内功”。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小贴士”,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它们不是那种程式化的说明,而是像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耳边低语,比如关于口琴的日常保养,或者在不同湿度环境下演奏的注意事项,这些细节,往往是那些大部头教材所忽略的,却对实际演奏体验影响巨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关注到了那些“看不见”的学习环节,确保学习者走得扎实。
评分从一个长期接触音乐教育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建立了“音乐表达”与“技术掌握”之间的桥梁。很多入门教材往往只关注于“如何吹响”,但这本书的后续章节开始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吹好”。它开始引入关于力度变化(强弱对比)和情感色彩的初步概念,而且这些概念的引入非常自然,并非生硬地插入理论章节。例如,在一个练习曲中,作者会提示你:“请想象微风拂过,用最轻的气息来演奏这几个音符”,这种将抽象情感与具体演奏技巧挂钩的引导方式,非常有效。它鼓励学习者不要将口琴视为一个机械的发声体,而是成为一个可以承载情感的媒介。这种深层次的培养,是区分普通乐器使用者和真正音乐演奏者的关键所在。虽然篇幅有限,但它成功地在有限的课程内,播下了对音乐美感追求的种子,引导年轻的学习者,从“学会演奏”迈向“学会用心去演奏”。这套书无疑为中小学生的口琴学习提供了一条高效且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