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聆听》作为一本音乐随笔,作者从“音乐人文”的角度出发,评议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将音乐评论从具体的“作曲家与作品”引向更加广泛的人文性议题。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为各大音乐节和著名交响乐团音乐会所撰写的高品质节目单,对国内演出的节目单制作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
《杨燕迪音乐文丛》(增订版)是杨燕迪教授多年来在各个报刊杂志中发表的音乐评论文章集锦,包括《歌剧的误会》《遗憾的聆听》及《何谓懂音乐》三本。其中,《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
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此次增订版又收录了自2014年以来作者撰写的新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杨燕迪,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音乐翻译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研究与教学领域涉及音乐学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学术翻译、歌剧研究、音乐分析与批评、音乐文化与社会研究等。发表译著近300万字,另主编多部论著,主要包括《音乐的人文诠释》、《乐声悠扬》、《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作为戏剧的歌剧》、《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音乐史学原理》等等。曾获得国务院、教育部、文化部、上海市的多种奖励与荣誉称号。
序
遗憾的聆听
闲话节目单
聆听导引:舒伯特、马勒与莫扎特
炫技与嬉戏
来自英伦的交响
德奥交响的“正统”
巴赫的神性
巴赫的神秘:可听Vs.不可听
超越礼拜的伟大艺术
海顿二百年祭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
人生与音乐的互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演进与精神成长的“三级跳”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
大的小作曲家与小的大作曲家
寂静的独语
肖邦之“绝”
再谈肖邦
勃拉姆斯百年祭
勃拉姆斯击败李斯特
勃拉姆斯的功力
马勒的“后现代性”
马勒的“复活”
马勒“第五”:成色与质量
不合时宜,还是超越时代?
西贝柳斯的沉默与回声
现代品质与传统立场
“老肖”的谜
悲剧性反讽
以音乐对抗第三帝国
古拜杜丽娜的《音乐》
倾听切利比达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孤傲天才现代隐士
琴声中的极限体验
回望古尔德
期待郑京和
柏林爱乐在沪首演观后记
聆听海汀克
人性的欢欣与安慰
清纯与妖冶的比照
听乐杂感
英国乐团锻铸俄式声音造型
这是最好的马勒,没有之一
细密编织下的活态有机体
你方唱罢我登场
感恩自然
轻松并不意味着降低品格
本真演奏,以沉静构建恢弘
艺无止境
静水流深
诡秘的莫扎特
听陈宏宽谈艺
感悟闵惠芬
二胡与交响:中西合璧
经典故事重新诠释
个体感悟与东方寓言
小议瞿小松
瞿小松的《曦》
呼唤原创
大提琴的中国气韵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新”?
“梁祝”五十年
个体生命的歌唱
让钢琴说中国话
面对危机:当代音乐生态反思录
时代之子
城市·音乐·节庆
“上海之春”的音乐之声
音乐厅与城市文化
让音乐乘上传媒的翅膀
都市文明与音乐盛筵
古典和传统的当下生命
纽约乐记
音乐的新生命
唱片感受与现场体验
艺术镜头中的生活流
翻开《遗憾的聆听(增订版)》,一股清新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然而,随之而来的却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杨燕迪老师那种特有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洞察力。她对音乐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生命、与时代、与人性息息相关的存在。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音乐评论并非只是对作品进行褒贬,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表达的探索,对历史积淀的回溯,以及对个体经验的深刻反思。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我特别留意到,书中那些“增订”的部分,仿佛是作者在时间的维度上,对过往的思考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深化和拓展,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读她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循循善诱的力量,让你不自觉地跟随她的思路,去触碰那些平日里可能被忽略的音乐细节,去领悟那些隐藏在旋律之下的深刻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音乐评论集,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听”音乐的书,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音符,如何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以及如何在遗憾中发现不朽的美。
评分从这本书的标题“遗憾的聆听(增订版)”便能窥见作者杨燕迪的深邃与细腻。这并非仅仅是对音乐的浅尝辄止,而是一种带着历史感和哲学思考的审视。在我看来,“遗憾”二字,并非全然负面,它或许是错过,或许是未竟,或许是对某种完美追求的失落,但正是这些“遗憾”,才使得聆听的过程更加饱满,更加具有深度。而“增订版”则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的视角,或是对过往认识的修正与升华。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那些可能被时间冲刷,或是被流行所掩盖的音乐角落,去发现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杨燕迪的文字总是充满一种智慧的光芒,她善于将复杂的音乐概念,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她对音乐的解读,往往能触及到听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这本书不仅是对音乐本身的探讨,更是对我们如何与音乐相处,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艺术的敏感性的一种指引。我坚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音乐视野将得到极大的拓宽,我对音乐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和立体。
评分《遗憾的聆听(增订版)》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杨燕迪老师的文字功底一直是我推崇的,她能将冰冷的乐谱和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这种能力着实令人赞叹。我猜测,“遗憾”或许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可能指向那些未能尽善尽美的演出,那些被忽视的作曲家,抑或是那些转瞬即逝、令人扼腕的音乐体验。而“增订版”则暗示了作者在时间的长河中,对这些“遗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新的感悟,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我尤其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精神,她不会简单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以一种独立而审慎的态度,去挖掘音乐的本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音乐评论,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娓娓道来,分享他对音乐、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段落,那些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音乐关系的文字,并从中汲取力量,去以更加成熟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遗憾”。
评分这部杨燕迪的《遗憾的聆听(增订版)》光看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遗憾的聆听”,这几个字在我脑海里回响,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未曾言说的故事,或是作者对某些音乐、某些瞬间的复杂情感。增订版更是让人期待,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者又注入了新的思考、新的感悟,或许是关于当下音乐界的变化,或是对过往作品的重新审视。我一直以来对杨燕迪的音乐评论文章都颇为欣赏,她总能用一种既专业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带我们走进音乐的深层世界,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深刻的艺术哲理。她不是那种只堆砌术语的评论家,而是更像一个领路人,引导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更细腻的心灵去接触和理解音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意境,那种略带朦胧的色彩,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沉思,一种对时间流逝和记忆的追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遗憾”这两个字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音乐体验,又是什么样的“聆听”让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无疑会是一次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我对此充满信心,并已准备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品味那些被作者珍藏的乐章。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宛如久旱逢甘霖。杨燕迪老师的《遗憾的聆听(增订版)》,光是书名便能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一个在音乐海洋中徘徊、探索,又带着一丝怅然若失的听者形象。我不禁好奇,作者所说的“遗憾”究竟是什么?是那些未曾欣赏到的绝世乐章?是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还是对某种音乐理想境界的永恒追寻?“增订版”这三个字,更是增添了一层意味深长的信息,意味着这本著作在原有基础上,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作者思想的演进,势必比初版更加丰富和精炼。我向来欣赏杨燕迪老师那种既有学识深度又不失人文温度的评论风格,她总能用最精准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音乐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阅读她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音乐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如何面对和理解“遗憾”的哲学探讨,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更深切地理解音乐,去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并在“遗憾”之中,发现不一样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