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皮书: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8)

陕西蓝皮书: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宗哲 白宽犁 裴成荣 著
图书标签:
  • 陕西经济
  • 陕西发展
  • 区域经济
  • 经济报告
  • 蓝皮书
  • 2018年
  • 宏观经济
  • 产业分析
  • 政策研究
  • 发展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9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3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陕西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312
字数:2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陕西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党的精神为统领,对陕西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任宗哲,男,1964年4月生,陕西宝鸡人,经济学博士。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国民经济学专业、公共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9年7月于西北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1月任人事处副处长。2000年10月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2002年3月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2002年7月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任西北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2005年7月任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6年4月当选为中共西北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常委。2011年9月22日拟任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
白宽犁,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会长。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社会治理等。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编辑出版著作2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
裴成荣,女,1965年12月生,河南省义马市人。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陕西省“三五”人才、“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民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委,九届、十届陕西省政协委员。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城市经济。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7年陕西经济形势分析及2018年预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001
  一 2017年陕西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分析/002
  二 2017年陕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013
  三 2017年陕西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分析/016
  四 2018年全省宏观经济发展基本面预测/022
  五 2018年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024

Ⅱ 综合篇
2 2017年陕西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8年预测与展望【赖作莲】/031
3 2017年陕西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2018年预测【武 斌 吴 刚 曹栋梁】/048
4 2017年陕西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及2018年预测【刘晓惠】/062
5 关于加快陕西口岸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白振中】/080
6 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092
7 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培育陕西追赶超越新动能研究【曹 林 张爱玲】/101

Ⅲ 区域篇
8 追赶超越背景下陕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研究【张 馨】/119
9 黄河晋陕大峡谷综合开发与生态保护研究【薛 健 张贵凯 关鸿亮】/135
10 陕西沿黄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研究【冉淑青】/149
11 陕西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张 沛 王 峥 李 钰】/163
12 陕西自贸区金融发展对策研究【高云艳】/178
13 杨凌二十年:历程、经验与发展愿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90

Ⅳ 产业篇
14 陕西军民深度融合机理及路径研究【姜 涛 郑广平 刘 怀】/209
15 陕西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绿色路径研究【李 冰】/222
16 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36
17 陕西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沈 悦 马兆宇】/248
18 安康建设陕西健康产业示范区研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262
19 陕西私募基金发展对策研究【郭普松】/273
20 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与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研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283
聚焦区域转型与创新驱动:一部洞察中国西部经济脉络的深度报告 图书名称:《西部区域发展蓝皮书:挑战、机遇与可持续增长路径研究(2020-2021)》 --- 导言:新发展格局下的西部经济再定位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大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与经济潜力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估与激活。本报告《西部区域发展蓝皮书:挑战、机遇与可持续增长路径研究(2020-2021)》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省份的年度经济回顾,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宏观且具前瞻性的视角,对横跨中国西部广袤地域的复杂经济体进行一次系统、深度的剖析与未来趋势的研判。 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西部地区如何有效应对全球经济波动、国内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以及如何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最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展开。我们着眼于跨区域协同、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以及面向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力求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及投资者提供一套全面、多维度的决策参考框架。 第一部分: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诊断与宏观环境分析 本部分对西部地区(包括但不限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黔中经济区等重要板块)的经济基本面进行了细致的诊断。我们摒弃了简单的GDP增速排名,转而采用“韧性指数”和“结构优化度”等创新指标体系,评估区域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和内部增长动力的转换效率。 1. 区域经济“韧性”的量化评估: 我们通过分析过去五年间,西部各主要经济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波动性、外贸依存度变化、以及地方财政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构建了一套量化的经济韧性评估模型。报告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西部省份在应对疫情冲击和全球供应链重构时的差异化表现,特别是能源资源型经济体向“新能源+高端制造”转型的阵痛与成效。 2. 基础设施投资的深层效应研究: “铁公基”投资历来是拉动西部经济增长的引擎。本章深入探讨了“十四五”规划中重大交通网络(如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高海拔地区轨道交通建设)的建设进度及其对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投资效率正在取代投资规模成为新的关键指标,特别关注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体系的智能化升级对区域贸易成本的实际削减效果。 3. 区域间协同发展的潜力与障碍: 报告详尽分析了国家层面推动的如长江经济带上游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联动机制。我们通过对跨省界要素流动(如劳动力、技术、资金)的监测,识别出制约区域一体化的制度性壁垒,并提出了在行政区划限制下,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以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路径建议。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驱动的微观实证 本章聚焦于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产业集群,旨在揭示技术创新如何成为突破传统发展路径的关键。 1. 绿色转型与能源革命的“西部机遇”: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水电)资源。报告聚焦于“新能源消纳”与“储能技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我们对多个大型光伏和风力发电基地的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重点考察了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对区域能源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作用,并讨论了氢能产业化在西部能源结构多元化中的潜力。 2. 电子信息与高端制造的梯度转移: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成本上升,向内陆转移已成趋势。本研究通过对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调研,分析了西部地区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等领域的承接能力。报告特别关注了本地高校科研成果向工业界转化的效率瓶颈,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强调了宜居性对人才吸引力的决定性作用。 3. 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赋能: 区别于传统的资源驱动模式,本章探讨了数字经济对西部传统产业的渗透。我们研究了金融科技(FinTech)在解决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应用效果,以及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在偏远地区的普及情况,评估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报率。 第三部分:人口、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标的提升,更是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体现。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西部发展中绕不开的社会公平与生态约束问题。 1. 人口结构变化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西部地区面临着人才外流和老龄化加速的双重压力。报告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回流意愿、技能错配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发展“零工经济”和支持返乡创业,以激活“隐形人力资源”的政策空间。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本书详细梳理了国家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的产业帮扶政策的长期效应,并重点分析了如何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乡村振兴有效过渡。研究提出了依托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如地理标志产品)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模式。 3.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发展边界: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报告引入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评估了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强度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我们审视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并强调了环境规制从成本约束转向创新激励的政策转型方向。 结论与政策展望 总结本报告的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区域内部的自我革新紧密结合。未来五年,西部经济的增长潜力将主要体现在“绿色能源的高端化利用”、“内陆开放高地的制度创新”以及“数字化赋能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三大支柱上。本蓝皮书期望为把握这些趋势、制定前瞻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数据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啊,拿到这本《陕西蓝皮书: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8)》,光看书名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信息量。我一直对陕西这片土地抱有浓厚的兴趣,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其中的经济脉络 surely 值得深挖。我尤其好奇的是,在2018年这个节点,陕西的经济发展究竟呈现出哪些亮点和挑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还是新兴产业的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还是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翻开这本书,我期待能看到翔实的统计数据,深入的分析解读,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我知道,一本好的报告,不应止于罗列数字,更要能描绘出经济发展的生动图景,揭示其背后的逻辑与动力。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陕西经济世界,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个西部大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我理解中国整体经济格局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

评分

对于《陕西蓝皮书: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8)》,我抱着一种“学习者”的心态去接触它。作为一个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感兴趣的人,我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尤其想了解在2018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陕西的落地情况究竟如何?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同时,我也对陕西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感到好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陕西在国际贸易、对外投资、以及人文交流方面的具体数据和案例?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份国内经济的分析报告,更能展现陕西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的发展潜力与战略意义。只有将区域经济置于全球视野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走向。

评分

我拿到《陕西蓝皮书: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8)》,主要是想从一个“政策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它。2018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而陕西作为西部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状况无疑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当年陕西省政府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并对其政策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例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实际成效如何?是否存在一些政策执行上的瓶颈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更期待的是,这份报告能够对未来陕西经济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毕竟,一份有价值的经济报告,其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服务于实际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

评分

拿到这本《陕西蓝皮书: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8)》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找茬”的心态来的,毕竟我对经济报告这种东西,总觉得有点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冰冷的数字。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并没有让我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它的排版设计算得上是比较人性化,虽然章节众多,但还是能感觉到作者们在努力让内容更加易于理解。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部分,看看陕西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我也想看看,它对于一些地方性问题的分析,比如环境治理、人口流动,以及城乡差距等,究竟有没有提出一些切实可行、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流于表面、空洞无物。毕竟,一本好的经济报告,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诊断问题,更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陕西蓝皮书: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8)》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侦探式”的探索。我想看看,作者们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揭示出2018年陕西经济发展的真相。是哪些关键性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又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在暗流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景式”的视野,让我能够看到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趋势,也能触及到微观层面的具体案例。比如说,对于某个重点城市的产业布局,某个特定行业的投资情况,甚至是某个领域的创新突破,我希望都能有具体的描述和分析。要知道,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它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变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性,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察,让我对陕西的经济未来,有一个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