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套装上下册) [Confucianism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

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套装上下册) [Confucianism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树增,马士远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散文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经典
  • 中国文化
  • 学术研究
  • 文学研究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04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17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nfucianism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2
套装数量:2
字数: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儒学始终影响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嬗变。远古神话传说,已含儒家仁爱精神。“六经”是儒学形成的思想渊源。春秋战国儒家的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形成我国散文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代文人的散文反映了儒家大一统观念。魏晋南北朝淡化名教观,骈文追求审美愉悦。隋唐五代,儒学复兴引起古文运动的兴起。宋元明理学促成古文的正宗地位,然而后期以复古相号召,实属拟古倾向。清前期,散文经世致用的特点,开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革的先声。
  《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具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通史性,而且富于研究视角和思想内容独特性的学术巨著。

目录

序言

上卷
导论 中国古代散文的儒学传统
第一章 饱含儒家仁爱基因的中国远古神话传说
第二章 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三代散文
第三章 儒家的兴起及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散文
第四章 经学笼罩下的汉代散文

下卷
第五章 儒释道交融下的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六章 隋唐五代儒家道统的复兴与古文的兴起
第七章 理学影响下的宋元明散文
第八章 涌动着实学思潮的清前期散文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套装上下册)》:
  “散文”是文学中重要的一种样式,然而正确理解它的概念并非轻而易举,这是因为它的概念是相对的,其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只有正确地把握其动态的概念,才能明确研究的对象。
  “散文”,顾名思义,这种文章的特征便是“散”。从语言句式的角度说,散文的“散”是与句式整齐、声调平仄配合、上下句的词性、词义必须对仗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文不拘单行、偶句,也不必刻意点缀典事、铺陈辞采,也不必有意追求韵律抑扬,更不必考虑上下句的词语是否对仗,表现出一种比较自由的“散漫”特点。长期以来有人给散文下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定义,此定义虽简明而流行,但很不科学。散文没有骈文格式的束缚,但它仍有自己的“章法”,每一种样式的散文都有它约定俗成的格式,并同样追求结构的严谨合理。并不能因为散文样式多,表现手法丰富,句式比较自由,就得出“形散”的结论,并不是信手涂鸦就能形成散文。如果说散文有“散”的特点,那也只能指其语言自由,不受任何声调、韵律及对仗的限制。这一特点小说也具备,为什么不说小说也是“形散”呢?可见把“形散”说成是散文的特点,是很不准确的,至少说是以偏概全。至于“神不散”,即主题鲜明集中,不芜杂而离题。文学中的其他样式,诸如诗歌、小说、戏剧,哪个不在追求“神不散”?只有“神不散”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所以“神不散”也不是散文的特点。
  从语句的押韵角度说,散文的“散”又是与讲究押韵的诗歌相对而言的,这也是人们区别散文与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散文(除骈文外)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更没有韵脚的概念,不考虑句末一字的音韵,语句的收尾不受任何韵律的限制,讲究韵脚的则是诗歌。诗歌的体裁同散文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颂、赞、箴、铭、哀、诔等。各种诗歌体裁有各自的格律,其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有韵脚,都讲究押韵,从这一角度出发,故称散文为无韵文,称诗歌为有韵文。近代以来,白话诗、自由诗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条条框框,使用口语以自由无拘束的语句来写诗,但既称之为诗,还是需要有大致的韵脚,便于吟咏。现在有些人把不押韵的文字也称之为诗,称之为无韵诗或散文诗,这只能引起文学体裁概念上的混乱。既然是无韵文,为什么不称为散文呢?这些人说想突出“散文诗”中的“诗意”,把它归入散文类中就能减弱它的“诗意”吗?中国古代多少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虽不称之为诗,不是照样撼人魂魄吗?
  这也联想到有些人把赋归于散文,赋既讲究押韵,就应归于诗歌,尽管赋有散文的特点,但押韵的重要特点,已经确定了它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赋属“不歌而诵”的文体,与入乐而歌的诗是不同的,应归于散文。我们判定的标准已不是古代的标准,而是现代的标准,中国古代的诗歌早已失去入乐而歌的功能,与赋一样属于“不歌而诵”的文体了。所以判断有韵文与无韵文主要看文本有无韵脚了。当然,赋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形式不断变化,使分类问题复杂化了。也就是它本具备的诗歌与散文两方面的因素,常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有时诗歌化倾向严重了,有时则散文化倾向明显了,比较难把握。从总体上看,赋是讲求韵脚的,但有一些虽冠以赋名的文章,实际并不讲究押韵或不刻意追求押韵,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从韵脚的方面看,它们大体上与无韵文相近,人们称其为“文赋”,自然也应视为散文。
  骈文是一种特殊的散文,因为有一部分骈文不仅讲究声律,还讲究韵脚,但骈文从最初形成时就与诗歌不同,它不是用来吟唱的,而是用来诵读的。讲究声律与韵脚是为了诵读时声调和谐,这显然是受到诗歌、辞赋的影响,但又不遵守严格的诗赋声律,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并不把骈文与诗赋视为同类,而把它归于文章类,用现代文体四分法来划分,它应属于散文类。
  ……

前言/序言

  杨树增、马士远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付梓,即将面世,欣喜庆贺之余,油然而生敬意!
  树增教授是品德和学问都让人十分钦佩的著名学者。他在学界敬重师长、关爱学友、乐于助人而与世无争、不计得失,于学业孜孜砣砣、精心著述、扎实严谨而淡泊名利、笔耕不辍。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树增师从宋代文学名家刘乃昌教授攻读硕士时,即在权威刊物《中华文史论丛》发表了《汪元量祖籍、生平和行实考辨》,引起校内轰动、学界关注;其后师从一代国学大师和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先生攻读博士时,又以专著《史记艺术研究》赢得学人赞誉。此后,中国古代散文便成为树增教授学术研究的重心,成果相继迭出,诸如专著《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导读》《中国历史文学》(先秦两汉)《史记艺术研究》《汉代文化特色及形成》等。其与赵明、赵敏俐教授等人合著的《先秦大文学史》《两汉大文学史》等,承担撰写的部分也以散文为主。上述著作都体现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深刻的思想见解。树增教授每有新著问世,必予惠寄,让我得以先睹为快。这本即将呈送到读者面前的《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历经十几年艰辛,精心撰写,反复修改,形成这部皇皇巨著。其题目气势之磅礴宏大,结构之谨严明晰,内容之厚重深刻,文献之丰富扎实,以及新视角、大思路、宽视野,无不让我眼前一亮,深受教益和启发。
  选题极富原创性,民族特色鲜明是这部著作的突出特征。
  众所周知,散文与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两大基本体裁样式,前者主事主理,后者侧重抒情,二者相辅相成,并行发展,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文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目前传世的海量诗文作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实践的智慧结晶和文明发展的真实反映,由此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艺术瑰宝。与诗歌相比,散文有更多的“实用”基因与“适用”元素,社会性更强,中国古代散文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程度也更高,因此具备更多的“化育”功能。同时,散文的体裁表现形式自由灵活,思想内容的表达不受限制,所以不仅得到文人雅士的普遍青睐,而且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魏文帝曹丕有“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之称誉,宋代文化巨擘黄庭坚也有“文章为国器”(《山谷别集卷十四·答陈敏善书》)之赞美。反观中国历史,散文的确一直是古代文化殿堂的正统,高居独尊数千年。
  与散文一统独尊的性质相类似,儒家学说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直接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数千年的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不仅必然地在散文作品中有着充分体现,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散文发展的形态衍变。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倡导的“恢宏至道”“文以载道”“经世致用”,以及出现的“文、道”之争、“骈、散”之争、“时文、古文”之争等,其核心就是对儒家学说弘扬方式的选择与实际效果的强调。研究儒家学说与古代散文的关系,探索文学发展、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而且抓住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与关键,突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民族特色。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散文内容的无所不包和形式的自由开放,不仅作品数量汗牛充栋,而且体裁样式繁富芜杂,风格流派更是五彩缤纷,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研究难度。诸如中国古代散文的属性、研究范围的界定等,无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由是,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往往令人望而却步,知难而退,研究具体作品或个体作家者众,而大跨度、深层次的中观、宏观层面研究涉足者少。即便是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学人们也大都停留在即兴式、碎片化的评点层面上,没有出现通史性的专门著述,这在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六百余万字十巨册《历代文话》中清晰可见。20世纪30年代陈柱的《中国散文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散文发展的专著,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但仅有十万字,只是粗线条描述。时隔半个世纪,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面世,至20世纪末,上、中、下三巨册150多万字全部出齐,体大思精,气势恢宏。20世纪90年代初,谢楚发《中国散文简史》(20万字)问世。此外,还有多部成于众手的散文史著作,如漆绪邦主编的《中国散文通史》等。进入21世纪以来出版的多部断代散文史、分体散文史,对于开拓和繁荣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都各自做出了贡献,但是,这又属于另一层面问题。
《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套装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学术洞察,系统梳理了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脉络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深远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儒家学说如何渗透于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理念、艺术形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功能之中,最终塑造了中国古代散文独具的文化品格与精神特质。 上册: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的根基与嬗变 上册重点聚焦于儒学思想如何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奠定其基础,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散文创作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第一章:儒家伦理观念与早期散文的道德指向 本章追溯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伦理观念的形成,并阐释了这些观念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先秦诸子散文的道德说教与哲学思辨。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到《孟子》中对“仁政”的论述,再到《荀子》中对“礼”的强调,这些早期散文作品不仅是儒家思想的载体,更通过其朴实、深刻的语言,确立了中国古代散文以道德教化为重要使命的传统。我们会分析这些作品如何在叙事、议论中融入儒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来引导读者,以及这种道德指向如何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重要基石。 第二章:政治理想与儒家“经世致用”精神在散文中的体现 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即强调学问应服务于现实政治与社会治理,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深入探讨汉代散文如何承载儒家的政治理想,如贾谊的《过秦论》以史为鉴,警示后世;司马迁的《史记》以史传的方式,评判人物功过,寄寓治国之道。我们会分析这些作品如何运用严谨的逻辑、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议论,来表达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如何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来提出政治建议,体现了儒家“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三章:文以载道与儒家经学在散文中的演变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而“道”在很大程度上与儒家思想紧密相连。本章将考察儒家经学,如《诗经》、《尚书》、《春秋》等,如何成为散文创作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艺术范本。从早期经学著作的散文风格,到后世学者以散文形式阐释经义、发挥儒家学说的著作,如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其目的在于“明道”,即通过通俗易懂的散文语言,复兴儒家道统,对抗当时流行的骈文。我们将详细分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如何以儒家为宗,如何通过复古的文风,来传达其道义主张,以及这种“载道”精神如何贯穿中国古代散文的始终。 第四章:儒家“君子人格”对散文家精神世界的塑造 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人格”,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和社会责任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散文家的精神世界与创作心态。本章将通过对历代著名散文家的分析,如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来展现他们如何在散文中寄寓个人情怀、抒发人生感慨,同时又不失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我们会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高洁的品格,如何通过对世事变迁的感悟来体现人生的智慧,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儒家道义的追求之间找到平衡,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五章:儒家“礼乐”思想与散文的和谐之美 儒家“礼乐”思想强调秩序、和谐与中庸。本章将探讨这种思想如何体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风格与结构之中。从早期散文的严谨布局,到后世散文的行云流水,我们都会审视其中蕴含的内在和谐与审美追求。我们会分析散文家如何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段落的过渡,来营造一种舒缓、流畅、富有韵律感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往往与儒家所倡导的“中和之美”相契合。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儒家“礼”的精神如何在散文中体现为对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的尊重与体认。 下册:儒学在不同散文体裁与流派中的呈现与创新 下册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不同散文体裁和流派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创新与演变。 第一章:论说文中的儒家理性与辩证 论说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体裁,其核心在于说理。本章将重点分析论说文中如何体现儒家的理性精神与辩证思维。从早期诸子学派的辩论,到后世士大夫的议论,如王安石的变法论,我们都会考察其论证的逻辑性、观点的深刻性以及对儒家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的阐释。我们会分析论说文如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论证手法,如何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有力的说理来体现儒家“正言”的风范。 第二章:记叙文中的儒家叙事策略与历史观 记叙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的比重极大,其叙事策略与历史观往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本章将探讨记叙文如何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记载,来传达儒家的历史观与价值判断。从《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叙事,到《资治通鉴》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的编年体叙事,我们都会审视其背后所蕴含的儒家“褒贬”、“鉴戒”的原则。同时,也会分析普通人物传记、游记、笔记等体裁,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融入儒家的生活态度与道德评价。 第三章:抒情散文中的儒家情感表达与人生哲学 尽管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但其并非压抑情感,而是注重情感的合乎“礼”的表达。本章将分析抒情散文,如铭、箴、颂、序等体裁,如何以儒家价值观为指导,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人生感悟。从对友谊的珍视,对离别的感伤,到对人生际遇的思考,我们都会看到儒家“忠恕”之道、君子之交的体现,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我们会探讨散文家如何通过委婉、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深沉的情感,并与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儒家追求情感的“中和”之境。 第四章:古文运动与儒家道统的复兴 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在于“道”的复兴。本章将深入剖析唐宋古文运动的兴起背景,以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如何以复兴儒家道统为己任,通过散文创作来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我们会分析他们如何反对骈文的浮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如何以先秦古籍为范本,如何通过文章来阐发儒家的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古文运动不仅是对文风的革新,更是对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次有力重塑。 第五章:明清时期散文中的儒家思潮演变与文体创新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与演变。本章将探讨明清时期不同流派的散文,如公安派、桐城派等,如何继承和创新儒家思想,如何在散文创作中体现时代特征。我们会分析他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儒家经典,如何在文章中融入新的社会观察和人生体验,以及如何通过文体上的创新,如小品文的兴盛,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同时,也会关注明清时期散文对儒家“民本”思想、个人自由等议题的探讨。 总结: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的永恒魅力 全书最后将进行总结,回顾儒学思想如何贯穿中国古代散文的始终,塑造了其独特的精神内核与艺术品格。我们将强调,儒学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与中国古代散文的生命力融为一体,不断被解读、被实践、被创新。这种儒学与散文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更是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钥匙。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散文为何能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始终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与不朽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物流和包装来看,这次的体验非常顺畅,书本完好无损地送达,这对于精装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两册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野。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开启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生命力的全新认识。我希望它能让我跳出传统的“形神兼备”的简单论断,去探究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如何被“挪用”、“改造”乃至“颠覆”,从而催生出多样化的散文风格。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古代散文名篇,那它就真正实现了其学术价值。

评分

说实话,这类学术性较强的著作,阅读起来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我担心自己可能无法完全跟上作者的学术节奏。我希望这套书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能兼顾普通读者的可读性。如果作者能用更生动、更具画面感的语言来阐释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比如“仁”、“礼”在具体散文中的体现,哪怕是用一些现代生活的类比来辅助理解,都会大大降低阅读门槛。毕竟,我们现在阅读古代文本,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思维模式的转换。如果这本书能在理论与实践、古代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让晦涩的义理变得触手可及,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极佳的导读手册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考究了,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非常好,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吟诗作赋的年代。尤其是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典雅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这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印制的教材能比的,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爱好者,能收藏到这样一套印刷精美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到内容本身,但光是这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足够让人感到满足和尊重,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仪式感,让阅读不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像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庄重仪式。

评分

我这次购买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一下先秦到魏晋时期,儒家思想是如何渗透并塑造了当时文人笔下的世界观和叙事方式的。我尤其期待能看到那些经典篇章,比如《离骚》或者后来的“古文运动”先声,是如何在遵循儒家伦理框架的同时,又展现出个体生命力的。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或者观点,而是能提供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那些看似平淡的遣词造句背后,所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与日常琐碎之间的张力。如果能辅以清晰的脉络梳理,展示不同时代儒学流派对散文风格影响的细微差异,那就更完美了。这套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气象”的描述。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而这种气象往往是与儒家提倡的“大丈夫气概”或“士人情怀”息息相关的。我希望书中能探讨,当这些文人面对家国变故、仕途坎坷时,他们是如何通过散文这种形式来安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坚定,还是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寻求一种超越尘世的洒脱?这些内在的驱动力如何具体地体现在他们遣词造句的选择上?比如,对“山水”的描写,究竟是受道家影响,还是被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规范?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挖掘,才是我最期待看到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