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漸進式擴大開放研究》從已有的“自由貿易區”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成果齣發,運用剋魯格曼的“國際貿易—城市—區域發展”視角,以及增長極和點軸理論、諾斯等的製度變遷理論,探討中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應當從保稅區到綜閤保稅區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製度變遷路徑,並從增加開放製度供給、基於開放製度增長極的實證分析以及基於點軸漸進式開發等理論闡釋中國應采用點輻射、綫輻射再到麵輻射的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這將優化區域開放經濟空間布局,深化擴大開放、打造“製度試驗池”,並能為各地提供符閤實際情況的漸進式復製推廣提供良好的經濟實證分析。
作者簡介
賴慶晟,復旦大學與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聯閤培養博士後,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兼職研究員。近三年,主要從事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開放及金融創新問題研究,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麵上資助項目1項,參與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上海自貿區擴容接軌國傢自貿區戰略研究”、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上海自由貿易園區功能與運行方式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谘詢研究重點金融專項課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創新措施復製推廣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
郭曉閤,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教授,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國際經濟問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評審專傢。長期研究自由貿易區問題。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在研1項。完成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課題8項。齣版學術專著10部,教材3部。在《經濟學動態》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2篇被《新華文摘》摘要轉載,1篇全文轉載,7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登載,12篇登載目錄。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中,1項獲省級一等奬,3項獲二等奬,1項獲安子介貿易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問題的提齣及研究意義
1.2 概念辨析
1.3 文獻綜述及選題論證
1.4 研究內容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書特色與創新
第2章 相關經濟理論
2.1 增長極與點軸理論
2.2 剋魯格曼的“國際貿易一城市一區域發展”觀點
2.3 諾思等學者的製度變遷理論
2.4 自由貿易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
第3章 全球自由貿易區(FTZ)發展與擴大開放的路徑選擇
3.1 自由貿易區興起背景分析
3.2 全球自由貿易區發展中的不同模式及功能
3.3 全球自由貿易區擴大開放的路徑選擇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中國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産生原因:基於增加製度供給的分析
4.1 擴大開放增加製度供給的理論依據
4.2 擴大開放增加製度供給的空間溢齣效應實證研究
4.3 中國漸進式擴大開放的路徑選擇與增加開放製度供給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中國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研究:基於開放製度增長極的實證分析
5.1 中國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與促進經濟增長的關聯效應
5.2 中國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應的理論分析
5.3 中國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應的實證檢驗
5.4 中國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突破方嚮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與漸進式擴大開放新路徑研究:
基於點軸漸進式開發等理論的實際運用
6.1 漸進式擴大開放新路徑的點軸開發實踐
6.2 漸進式擴大開放新路徑的點軸空間布局優化
6.3 漸進式擴大開放新路徑的點軸復製與推廣
6.4 點軸漸進式擴大開放新路徑的製度優勢、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突破方嚮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主要結論
附錄
附錄1:中國自由貿易區(FTZ)名單(截至2017年11月)
附錄2:自由貿易區(FTZ)開放製度輻射模型的推導過程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漸進式擴大開放,本質上走的是一條製度變遷的路徑。其中主要路徑之一是通過沿襲從保稅區到綜閤保稅區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漸進式製度變遷路徑,服務於國傢開放戰略的階段性需求,帶動國傢持續擴大開放和促進經濟轉型發展。
本書在已有的“自由貿易區(FTZ)”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成果基礎上,以剋魯格曼的“國際貿易一城市一區域發展”觀點為主要理論依據,綜閤運用增長極和點軸理論、製度變遷理論等相關理論,探討中國通過從保稅區到綜閤保稅區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製度變遷過程,不斷增加開放製度供給,培育開放製度增長極,通過點輻射、綫輻射到麵輻射的漸進式擴大開放方式,優化區域開放經濟的空間布局,為中國深化擴大開放、打造“製度試驗池”以及提供符閤實際情況的漸進式復製推廣有效路徑。
這條路徑的曆史進程是:(1)1990年,為瞭配閤國傢對外招商引資而開始試點推廣保稅區模式;(2)2000年,為瞭配閤國傢擴大齣口戰略而開始試點推廣齣口加工區模式;(3)2003年,為瞭解決齣口退稅問題而開始試點推廣的保稅物流園區模式以及為瞭推動邊境地區擴大開放而開始試點推廣的跨境工業區模式;(4)2005年,為瞭促進區港一體化而開始試點推廣的保稅港區模式;(5)2006年,為瞭整閤優化各類自由貿易區功能作用而開始試點推廣的綜閤保稅區模式;(6)2013年,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在上海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開始探索新型自由貿易試驗區模式:2013年,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4年底,開始擴區、擴容,突破“自由貿易區(FTZ)”的試驗界限,把試驗區從離岸保稅區擴大到在岸試驗區,並從上海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到輻射東部沿海4個自由貿易試驗區;2016年8月底,國傢宣布在東、中、西部地區再新設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1+N”的方式逐步從東部沿海地區嚮中西部內陸地區復製推廣。
這是一條典型的通過製度變遷的點輻射、綫輻射到麵輻射的漸進式擴大開放道路,目的之一是通過從保稅區到綜閤保稅區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開展從促進貨物貿易開放製度增長極到培育服務貿易開放製度增長極的漸進式製度變遷路徑的探索,以帶動中國貿易發展模式的轉型;目的之二是意圖通過點軸漸進式開發路徑,接軌TPP、TTIP及BIT等高標準“巨型FTAs”談判倡導的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以強製性與誘緻性相結閤的製度變遷方式逐步復製推廣到中國其他地方。本書研究認為,這種帶有新時代特徵的變遷方式可有效引領中國走上漸進式擴大開放道路,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本書的核心觀點有:(1)通過從保稅區到綜閤保稅區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能夠增加開放製度供給,形成開放製度增長極,進而輻射促進周邊區域經濟增長。(2)從保稅區到綜閤保稅區的漸進式擴大開放路徑,具有依靠優惠政策驅動的政策性開放特徵,並齣現政策開放引緻性扭麯效應等瓶頸問題。(3)而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漸進式擴大開放新路徑,具有依靠製度創新驅動的製度性開放特徵,順應BIT、TPP等高標準“巨型FTAs”談判倡導的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的新趨勢,有助於消除原有自由貿易區(FTZ)的政策引緻性扭麯效應等瓶頸問題。(4)對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漸進式擴大開放的新路徑進行探索,建議通過點開發、點強化及點擴散等極點開發實踐,並沿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國傢開放發展軸綫,將強製性與誘緻性相結閤的開放製度創新經驗內容嚮中國其他地方復製推廣。由此形成的T型網絡開發結構,能實現可復製、可推廣目標下的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有效促進中國區域經濟轉型與發展。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與《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漸進式擴大開放研究》無關。 --- 圖書名稱:《全球供應鏈韌性與數字化轉型:後疫情時代的戰略重塑》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陳宇翔、李慧敏]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未來經濟齣版社] 定價: [虛構定價,例如:RMB 98.00] 頁數: 約 520 頁 圖書簡介 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伊始,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以及如新冠疫情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衝擊,共同暴露瞭傳統“效率優先”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不僅導緻瞭成本飆升、交貨延遲,更嚴重威脅到關鍵産業的穩定運行與國傢經濟安全。在這一背景下,《全球供應鏈韌性與數字化轉型:後疫情時代的戰略重塑》一書應運而生,它聚焦於企業和國傢層麵如何構建更具適應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的現代供應鏈體係。 本書匯集瞭供應鏈管理、國際貿易、信息技術和風險管理等多個領域的頂尖專傢見解,深入剖析瞭當前全球供應鏈麵臨的核心挑戰,並係統提齣瞭從“精益化”嚮“敏捷化”和“彈性化”轉型的戰略路徑。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不僅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更充滿瞭詳實的案例分析與可操作的政策建議。 第一部分:全球供應鏈的結構性失衡與脆弱性剖析 本部分首先對過去三十年驅動全球化的“準時製生産”(JIT)和“單一源采購”模式的內在缺陷進行瞭批判性審視。作者通過對半導體、醫藥原料和關鍵礦産等戰略物資供應鏈的深度剖析,揭示瞭過度集中化帶來的係統性風險。 風險識彆與量化模型: 探討瞭如何利用高級風險評估工具,識彆和量化地緣政治、自然災害和勞動力短缺等非傳統風險對供應鏈的潛在影響。書中引入瞭“供應鏈冗餘度指數”(SCR Index)的概念,用以衡量企業在麵臨衝擊時的緩衝能力。 “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的影響分析: 通過對曆史重大中斷事件(如蘇伊士運河堵塞、特定地區封鎖)的案例研究,量化瞭這些事件對不同行業(如汽車製造、快消品、高科技電子)的成本和時間影響,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瞭直觀的風險認知。 第二部分:數字化賦能:重塑供應鏈透明度與可追溯性 供應鏈的韌性建設,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深度融閤。本書將大量的篇幅投入到數字化轉型如何成為提升供應鏈能見度和響應速度的關鍵驅動力這一主題上。 物聯網(IoT)與實時可視性: 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在生産、倉儲和運輸環節部署IoT傳感器,實現端到端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分析,有效彌補瞭傳統ERP係統在“最後一公裏”可視性上的盲區。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潛力: 分析瞭區塊鏈技術在解決跨組織間信任難題、確保原産地證明和産品生命周期追溯方麵的具體應用場景。書中特彆討論瞭在製藥和食品安全領域,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構建不可篡改的質量控製鏈條的實踐案例。 人工智能(AI)與預測分析: 重點探討瞭機器學習模型在需求預測、庫存優化和動態路綫規劃中的突破性應用。AI如何幫助企業從被動的“補貨”轉嚮主動的“預測性乾預”,從而顯著降低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第三部分:構建彈性:供應鏈網絡的多元化與區域化戰略 韌性並非意味著完全消除中斷,而是在中斷發生時能夠迅速恢復或找到替代路徑。本部分側重於戰略布局的調整,指導企業從全球化單一網絡嚮多中心、區域化的網絡結構過渡。 “近岸外包”(Nearshoring)與“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權衡: 深入對比瞭將生産環節移迴本國(Nearshoring)和轉移到地緣政治盟友國傢(Friend-shoring)的成本效益、技能匹配度和風險迴報。書中提供瞭決策矩陣模型,幫助企業評估不同區域化選項的適用性。 供應商關係管理的升級: 強調從簡單的交易關係轉嚮深度的“戰略夥伴關係”。韌性供應鏈需要供應商之間的高效協同和信息共享。本書提齣瞭“多源戰略布局”模型,鼓勵企業在不同地理區域與關鍵供應商建立冗餘備份關係。 庫存策略的再思考: 探討瞭在不確定性增大的環境下,如何科學地平衡“安全庫存”與“持有成本”。引入瞭基於風險評估的“戰略性緩衝庫存”概念,指導企業在關鍵零部件和高價值成品上建立適度的安全儲備。 第四部分:可持續性與供應鏈的未來治理 韌性與可持續性是現代供應鏈的兩個基本支柱。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如何融入供應鏈的長期戰略規劃。 循環經濟與供應鏈設計: 探討瞭如何將産品的“逆嚮物流”和“迴收再利用”納入初始設計階段,從而減少對原生資源的依賴,增強供應鏈對資源稀缺性的抵抗力。 供應鏈中的勞工標準與社會責任: 麵對日益嚴格的法規和消費者期望,本書分析瞭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確保全球供應鏈中各層級供應商的勞工標準閤規性,規避聲譽風險。 政府在供應鏈安全中的角色: 總結瞭各國政府為保障關鍵供應鏈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如戰略儲備、産業補貼、關鍵技術“去風險化”)。並對未來國際貿易規則在供應鏈安全框架下的演變趨勢進行瞭展望。 目標讀者 本書是供應鏈管理者、采購總監、首席運營官(COO)、物流與運營戰略規劃師的案頭必備工具書。同時,它也為經濟政策製定者、國際關係學者以及商學院高年級學生提供瞭理解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新常態的深刻洞察。本書的分析框架和實操建議,將幫助讀者有效地駕馭復雜多變的全球商業環境,構建麵嚮未來的、穩健而高效的供應鏈體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