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硃光潛專門寫給青年朋友的文學入門讀本,深入淺齣,平易自然,讓讀者欣賞文學之美,探求文學的奧秘。
本書是著名美學傢硃光潛先生寫給青年的人生啓示錄,文筆精妙,見解獨到,是提高個人修養的必讀書籍之一。
本書通過與青年朋友的通信,圍繞美的本質、主體與客體、人性與人道、美和美感、美與思想、美與生活、文藝創作與欣賞的基本規律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思考,是青年人學習和認識美學的必讀書。
本書是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硃光潛先生闡發人生修養途徑的經典著作,是其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信,文中對青少年關心的話題,讀書、升學、作文、做人、修身、談情、愛戀等話題進行瞭深入而全麵的探討,告誡青年人要樹立遠大理想,眼光要深遠,思想要明澈,夯實基礎,勿貪圖世俗名利。這些書信讀來卻仍發人深省、引人入勝,長期以來深受廣大青年的歡迎。
本書是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硃光潛先生闡發文學思想的經典著作,作者以誠摯的態度與讀者談心,深入淺齣地闡釋文學原理,是讓文學愛好者接近文學的入門讀物。書中所述皆為硃光潛先生多年“學習文藝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藝批評傢和文學傢的親身體會,從文學趣味到作品布局,從內容風格到翻譯技巧,將文學層層展開,一個例證、一個典故鋪展開去,深入淺齣,平易自然,讓讀者欣賞文學之美,探求文學的奧秘。
本書是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硃光潛先生闡發人生修養途徑的經典著作,作者以誠摯的態度與讀者談心,談來談去都是做人的道理。全書著眼於人生與修養兩大主題展開,集中體現瞭其關於人生的諸多極精微又極精明的見解。作者以其心理學的專長和對思想文化的探究,把握個人心性與社群國族之間的互動,道破種種心性的睏惑和社會蔽障,引導人生走嚮美好與豐盈。
本書是硃光潛先生晚年美學思想成熟之後的重要作品。深入探討瞭美學、藝術、文學中的美和美感、審美範疇、形象思維、文學創作及人性論等一係列問題,對衝破文藝創作與美學的一係列禁區有重大的曆史意義,是學習美學與文藝創作的重要參考書籍。他選擇以書信的方式來談論美學的基本問題,包括美的本質、主體與客體、人性與人道、美和美感、美與思想、美與生活、文藝創作與欣賞的基本規律等等,不僅分析問題的由來與演變,而且結閤當代發生過的嚴重歪麯,辨明指正,使讀者得以尋到正確的門徑和有益的啓發。該書齣版以來,深受各界讀者歡迎。
硃光潛(1897—1986),字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中國現當代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緻力於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後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迴國後,曆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6年後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講授美學與西方文學。主要著作有《談美》《談美書簡》《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
他寫過為什麼要研究美學,美無形無跡,但是“它伸展同情,擴充想象,增加對於人情物理的深廣真確的認識。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礎”。
——記者 柴靜
即便是闡述艱深費解的美學問題和哲學問題,也都是以極其曉暢通俗的筆調在和讀者談心。接觸過他的人也同樣感到,在生活中,他喜愛和朋友、學生隨意交談。親切隨和的談心,汩汩地流入他露珠似的深邃思想和為人為文的品格。
——散文傢 吳泰昌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隻能算是第二樁事。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硃光潛
談修養
自 序_002
一番語重心長的話_006
——給現代中國青年
談立誌_013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_019
談青年的心理病態_028
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倫理觀_037
談處群(上)_045
——我們不善處群的病徵
談處群(中)_051
——我們不善處群的病因
談處群(下)_057
——處群的訓練
談惻隱之心_066
談羞惡之心_074
談冷靜 _081
談學問 _090
談讀書 _097
談英雄崇拜_103
談交友_109
談性愛問題_116
談青年與戀愛結婚_124
談休息_130
談消遣_137
談體育 _143
談價值意識_149
談美感教育_157
人生與修養
消除煩悶與超脫現實_170
人文方麵幾類應讀的書_179
再談青年與戀愛結婚_186
——答王毅君
音樂與教育_188
談謙虛_194
看戲與演戲_204
——兩種人生理想
生 命 _221
談恐懼心理_230
編後記_235
序 夏丏尊_002
一、談讀書_005
二、談 動_013
三、談 靜 _017
四、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_023
五、談十字街頭_029
六、談多元宇宙_035
七、談升學與選課_042
八、談作文_049
九、談情與理_055
十、談擺脫_066
十一、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_072
十二、談人生與我_079
附錄一 無言之美_086
附錄二 悼夏孟剛_102
代跋 “再說一句話”_107
與青年人談心
硃光潛給硃光潸_112
——為《給青年的十三封信》
給《申報周刊》的青年讀者_119
給《申報周刊》的青年讀者(二)_126
——在混亂中創秩序
給《申報周刊》的青年讀者(三)_133
——民族的生命力
給《申報周刊》的青年讀者(四)_140
——遊戲與娛樂
給《申報周刊》的青年讀者(五)_148
——談理想與事實
給《申報周刊》的青年讀者(六)_156
——談敬
談齣洋留學_163
論大學授課方式的機械化_175
關於大學訓育的幾點意見_183
有誌青年要做中小學教師_185
學業·職業·事業_192
談理想的青年_202
——迴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詢問
給苦悶的青年朋友們_208
我要嚮青年說的_214
編後記_216
談文學
序 _002
文學與人生 _003
資稟與修養 _010
文學的趣味 _017
文學上的低級趣味(上):關於作品內容 _023
文學上的低級趣味(下):關於作者態度 _031
寫作練習 _039
作文與運思 _048
選擇與安排 _052
咬文嚼字 _059
散文的聲音節奏 _064
文學與語文(上):內容、形式與錶現 _071
文學與語文(中):體裁與風格 _079
文學與語文(下):文言、白話與歐化 _086
作者與讀者 _096
具體與抽象 _105
情與辭 _112
想象與寫實 _118
精進的程序 _123
談翻譯 _128
我與文學及其他
《孟實文鈔》序 _142
增訂版自序 _144
序( 葉紹鈞) _145
我與文學 _147
談學文藝的甘苦 _150
談趣味 _155
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 _159
詩的隱與顯 _165
——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
詩的主觀與客觀 _174
從生理學觀點談詩的“氣勢”與“神韻” _177
悲劇與人生的距離 _183
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 _187
柏拉圖的詩人罪狀 _194
近代美學與文學批評 _208
論小品文(一封公開信) _231
—給《天地人》編輯徐先生
理想的文藝刊物 _237
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_245
詩人的孤寂 _256
文學雜談
中國文壇缺乏什麼? _262
文學與民眾 _265
談文學選本 _270
現代中國文學 _274
談報章文學 _281
日 記 _285
—小品文略談之一
隨感錄(上)_291
—小品文略談之二
隨感錄(下)_297
—小品文略談之二
怎樣學習中國古典詩詞 _301
漫談說理文 _305
編後記_311
談美書簡
一、代前言:怎樣學美學_002
二、從現實生活齣發還是從抽象概念齣發_008
三、談人_015
四、關於馬剋思主義與美學的一些誤解_022
五、藝術是一種生産勞動_029
六、衝破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一些禁區_039
七、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_048
八、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_057
九、文學作為語文藝術的獨特地位_066
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_074
十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_083
十二、審美範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_091
十三、結束語:“還須弦外有餘音”_099
談 美
序 硃自清_108
開場話_111
一、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_114
——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_120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_126
——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_132
——美感與快感
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_137
——美感與聯想
六、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_142
——考證、批評與欣賞
七、情人眼底齣西施_148
——美與自然
八、依樣畫葫蘆_154
——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_160
——藝術與遊戲
十、空中樓閣_166
——創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_172
——創造與情感
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_178
——創造與格律
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_184
——創造與模仿
十四、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_190
——天纔與靈感
十五、慢慢走,欣賞啊_196
——人生的藝術化
美學拾穗
我是怎樣學起美學來的_204
美 學_207
我學美學的一點經驗教訓_213
兩種美_219
美學的最低限度的必讀書籍_225
關於《談美》_232
——復王銳
關於美感問題_235
把美學建設得更美! _240
美學研究些什麼?怎樣研究美學? _243
自題《談美書簡》 _252
硃光潛教授談美學 _253
中國古代美學簡介 _268
關於我的《美學文集》的幾點說明_275
編後記_281
《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為對象,從實際生活齣發來介紹些學術思想。數年以來,同人都曾依瞭
這目標分頭努力。可是如今看來,最好的收獲第一要算這十二封信。
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並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隻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就誰都是受信人,誰都應該一讀這十二封信。這十二封信,實是作者遠從海外送給國內青年的很好的禮物。作者曾在國內擔任中等教師有年,他那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豐富的學殖,無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歐洲,目的也就在謀中等教育的改進。作者實是一個終身願與青年為友的誌士。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來,這稱呼是有真實的感情的,決不隻是通常的習用套語。
各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話題,作者雖隨瞭各話題抒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齣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瞭世俗圖近利。作者用瞭這態度談讀書,談作文,談社會運動,談愛戀,談升學選科等等。無論在哪一封信上,字裏行間,都可看齣這忠告來。其中如在《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一信裏,作者且鄭重地把這態度特彆標齣瞭說:“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對於現代青年能發生毫末的影響,我尤其虔心默祝這封信所宣傳的超‘效率’的估定價值的標準能印入個個讀者的心孔裏去。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傢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傢看《濛娜·麗莎》瞭。”
“超效率!”這話在急於近利的世人看來,也許要驚為太高踏的論調瞭。但一味亟於效率,結果就會流於淺薄粗疏,無可救藥。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最重實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懷一個極近視的目標:娶妻是為瞭生子,養兒是為瞭防老,行善是為瞭福報,讀書是為瞭做官,不稱入基督教的為基督教信者而稱為“吃基督教”的,不稱投身國事的軍士為軍人而稱為“吃糧”的,流弊所至,在中國,什麼都隻是吃飯的工具,什麼都實用,因之,就什麼都淺薄。試就學校教育的現狀看吧:壞的呢,教師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學生目的但在文憑資格;較好的呢,教師想把學生嵌入某種預定的鑄型去,學生想怎樣揣摩世尚畢業後去問世謀事。在真正的教育麵前,總之都免不掉淺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顧的,但隻顧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為國傢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凡事近視,貪浮淺的近利,一味襲踏時下陋習,結果縱不至於“一蟹不如一蟹”,亦隻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國傢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可說。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徵之現狀,不禁同感。作者去國已好幾年瞭,依據消息,尚能分明地記得起青年的病象,則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這十二封信啊,願對於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
說實話,我買這本《明清小說經典選讀與鑒賞》一開始是有點將信將疑的,畢竟市麵上的小說選本汗牛充棟,能真正做到“選得精、鑒得深”的鳳毛麟角。但這一套書,尤其是對《紅樓夢》和《聊齋誌異》的選篇和賞析,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堆砌那些人盡皆知的段落,而是巧妙地挑選瞭一些更能體現小說藝術高峰和時代精神的篇章,比如《紅樓夢》中對賈府衰敗幾個微妙轉摺點的處理,分析得入木三分。更妙的是,它將“鑒賞”部分寫得非常“接地氣”,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直接告訴讀者,在讀這些作品時,應該關注哪些敘事技巧,比如“草蛇灰綫,伏脈韆裏”的運用。這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最好的“武功秘籍”。我特彆喜歡它對小說語言風格的梳理,比如對比《儒林外史》的諷刺與《金瓶梅》的寫實,那種文筆上的差異和所反映的社會心態,被闡述得清晰明瞭,讓閱讀的層次感一下子提升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小說的視角都被拓寬瞭,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品齣其中精妙的章法和筆力瞭。
評分最近沉迷於這套《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賞析》,簡直是視覺和知識的雙重盛宴。我一直以為建築就是鋼筋水泥的堆砌,但翻開這本書,我纔發現中國古代的建築美學是多麼的富有詩意和哲學意境。它沒有局限於故宮或天壇這類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江南的園林、徽派的民居,甚至是寺廟的鬥拱結構。攝影和圖解的質量令人驚嘆,那些高清的彩圖,將飛簷的起翹、榫卯的精巧、藻井的華麗,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更讓我震撼的是,它將建築的“功能”與“精神”完美結閤起來解讀。比如,對蘇州園林的分析,它不隻描述假山流水的美觀,而是深入探討瞭“移步換景”的空間哲學,以及“天人閤一”的造園理念是如何通過有限的空間實現無限的意境的。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頂級建築大師在全國各地進行瞭一次沉浸式的考察,每介紹一個案例,都會配上當時相關的曆史文獻或詩詞作為佐證,使得建築不再是冰冷的物體,而是承載瞭韆年文化記憶的活化石。這本書,值得所有對傳統審美有追求的人珍藏。
評分這次淘書真是淘到寶瞭,我眼前放著的這套《宋詞三百首箋注集評》簡直是文人心中的一盞明燈。首先,它的裝幀設計就透露著一股典雅的書捲氣,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配閤著燙金的書名,拿在手裏就感覺時光仿佛都慢瞭下來。我最欣賞的是它的箋注部分,絕非簡單的注釋,而是深入到詞牌格律、曆史背景以及作者心境的細緻剖析。比如,讀到李清照的某首《醉花陰》,一般的版本可能隻解釋幾個生僻字,但這裏卻會細緻地考證“東籬把酒黃昏後”那份“人比黃花瘦”的微妙心緒是如何融入當時的政治氣候與個人際遇的。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讓原本感覺有些距離感的宋詞瞬間鮮活瞭起來,仿佛能與蘇軾共飲一杯濁酒,與辛棄疾同上抗金前綫。對於想要深入領會宋詞韻味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它不僅僅是一本選集,更像一位博學的老師,循循善誘,引領我們走進那個風雅的年代。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隻是沉浸在王國維那幾篇關於“境界”的論述中,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真是無與倫比。
評分我對手頭的這套《世界曆史上的重大科學發現與影響》愛不釋手,因為它徹底顛覆瞭我對科學史的刻闆印象——那種認為科學史就是一連串枯燥實驗和公式推導的看法。這套書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它聚焦的不是發現本身,而是“發現背後的故事”以及“發現對社會結構的衝擊”。比如,在講述哥白尼的日心說時,作者詳細描述瞭當時教會的阻力、學者間的私下爭論,以及這種思想轉變是如何一步步鬆動瞭中世紀的宇宙觀,最終催生瞭啓濛運動的理性精神。它成功地將科學史還原為人文曆史的一部分。我特彆喜歡它對“科學共同體”形成過程的描繪,比如皇傢學會的早期運作,以及科學發現如何與政治權力、經濟發展相互作用。讀到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之爭,感覺就像在看一場精彩的智力角力,充滿瞭戲劇張力。讀完後,我深刻體會到,每一次重大的科學突破,都不是孤立的靈光乍現,而是人類認知邊界拓展過程中,無數次思想碰撞、社會壓力與時代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一套極富洞察力的曆史讀物。
評分我嚮來對哲學思辨類的書籍抱有一種敬畏感,覺得晦澀難懂,直到我拿到瞭這套《西方哲學史導論:從古希臘到當代》。這本書的編寫者顯然深諳“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藝術。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沒有試圖在一開始就塞給我康德的先驗範疇或者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而是用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將各個哲學流派的“核心問題”提煉齣來。比如,關於知識論的探討,它會首先從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起,然後平穩過渡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光滑的樓梯上,穩健而毫不費力。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思想傢之間“對話”的重構。例如,在討論休謨的懷疑論時,作者會立刻引入康德如何“被休謨驚醒”,並試圖構建自己的綜閤體係,這種前後照應的方式,讓原本孤立的哲學傢們像是在一個大舞颱上進行著跨越時空的辯論。對於一個想係統建立哲學框架的入門者來說,這套書簡直是搭建思維宮殿的完美藍圖,結構嚴謹,脈絡清晰,讓人讀完後有一種胸中有丘壑的開闊感。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