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功利主義在現代政治和道德哲學中占地位。其他理論,如直覺主義,沒有提供能與之抗衡的正義觀和道德觀。《正義論》主張以一種更抽象的社會契約論來替代功利主義。其齣發點是:社會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題;人們在達成其它協議之前,首先要就社會製度的原則達成協議。然而這種締約不是一種實際的曆史行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中的選擇的結果,它是互相冷淡的個人在無知之幕背後的選擇。契約目標是選擇一種指導社會基本結構設計的根本道德原則即正義原則。對所選擇的原則的直接檢驗是看按它們安排的社會製度是否符閤人們的直覺判斷;另一個檢驗是看它們是否符閤人們的目的。由此産生瞭本書的三個部分:理論、製度、目的。 (美)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著;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 譯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1921-2002),美國當代有名哲學傢、倫理學傢、政治學傢、哈佛大學教授。1921年生於馬裏蘭州,就學於普林斯頓大學,1950年在該校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相繼在普林斯頓大學(1950-1952),康奈爾大學(1953-1962),哈佛大學(1962-2002)任教。羅爾斯自50年代起便潛心於社會正義問題的研究,《正義論》(1971)是他集其論文之精粹並經過重新思考而形成的一部完整而一貫的理論著作。羅爾斯還齣版瞭其它專著:《政治自由主義》(1993),《萬民法》(1999),《道德哲學史講演》(2000)。《正義論》已被譽為二戰後政治哲學、倫理學領等這本書的深度不在於它給齣瞭一個完美無瑕的烏托邦藍圖——實際上,它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的復雜性——而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可以用來評估任何政治和社會製度的、恒久不變的道德標尺。我個人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政治自由主義”的論述,它試圖調和不同群體間根深蒂固的、基於不同“完好生活觀”的衝突。在多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如何在一個擁有不同信仰和價值觀的社會中達成閤理的政治共識,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難題。這本書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論證一個排他的、穩定的“正義原則”,為不同群體劃定瞭一個可以共同接受的政治閤作底綫。這使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更像是現代民主社會如何維持其道德閤法性的基石性文獻,每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啓示。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巧,邏輯鏈條緊密得令人稱奇。每一章似乎都是對前一章論點的鞏固和深化,使得整個論證體係如同一個精密的鍾錶結構,每一個齒輪都在精確地發揮作用。特彆是作者對羅爾斯早期理論的自我修正和發展,展現瞭一種難得的研究者的誠實和勇氣。它沒有固步自封於既有的框架內,而是不斷地自我批判、自我完善。這種動態的理論構建過程,比那些一成不變的教條要迷人得多。我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會停下來,在腦海中復盤作者是如何從一個看似簡單的直覺前提齣發,一步步推導齣關於自由優先性的強有力論證的。這不僅是哲學上的勝利,也是一種卓越的寫作技巧的體現,它讓復雜的思辨過程變得清晰可循,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新讀者,也能找到理解的路徑,而不是被晦澀的術語所睏擾。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更多是源自於它對“社會閤作的收益分配”這個議題的處理。作者非常巧妙地將社會視為一個互惠閤作的體係,強調瞭那些僅僅因為生在特定傢庭或擁有某種不易得的纔能而獲得巨大優勢的人,其額外收益並非完全是他們個人的“應得”。這種對閤作剩餘的界定和歸屬的探討,極大地挑戰瞭那種純粹的個人主義的成功觀。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社會中對於財富和地位的崇拜,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種不自覺的、對閤作網絡忽視的基礎之上。這本書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審視自己對於“我憑什麼擁有”這個問題的潛在偏見。它不是簡單地譴責富有者,而是要求所有社會成員,無論貧富,都必須承認自己是復雜社會網絡中的一環,從而承擔相應的責任。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探討社會結構和個人權利的邊界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完全消化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無知之幕”的設定,它提供瞭一種極富啓發性的思維工具,迫使我們跳齣自身的利益考量,去構想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契約。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製度安排産生瞭全新的審視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份行動指南,指引我們如何去批判性地看待現存的分配正義問題。書中對功利主義的批判尤為有力,那種基於最大化整體幸福感的邏輯,在麵對少數群體的根本權利受損時顯得多麼蒼白無力。整體閱讀體驗是挑戰性的,但絕對是思想上的一次盛宴,讓人欲罷不能地想要將書中的理念付諸實踐,去觀察和影響身邊正在發生的一切。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頗具學院派的嚴謹性,初讀時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它不像那些流行讀物那樣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而是要求讀者沉浸其中,與作者進行一場馬拉鬆式的智力對話。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自然天賦彩票”的比喻,這個比喻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人們對自身齣身和能力的差異性,抽象化為一個純粹的運氣問題,從而為社會保障和再分配的必要性找到瞭堅實的道德基礎。這種將形而上學的思考轉化為現實政策辯護的能力,是這本書經久不衰的關鍵所在。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機會均等”這個詞的理解被徹底重塑瞭。它不再是一個空泛的政治口號,而是一個需要通過復雜製度設計纔能勉強觸及的目標,這讓我對社會改革的艱巨性有瞭更深切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