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優秀青年學者趙金剛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整理而成,代錶瞭中國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研究領域年輕一代的較高水準。陳來先生特為作序。
書稿聚焦於硃子的曆史觀,即硃子如何認識和理解“曆史世界”,以及在硃子的內在視域下,曆史世界以怎樣的形態展現。這樣的論題突破瞭傳統硃子研究集中於理氣論和心性論等範疇,將哲學與曆史的視界打通,從曆史哲學的角度重新理解硃熹的思想世界。
作者認為,硃子的曆史觀以理氣為骨架,以理勢為經絡,以具體問題為血肉,逐層展開。天理是硃子處理曆史問題的基點,與理不離不雜的氣則是他處理相關問題的另一要素。理氣關係構成瞭硃子理解曆史世界的“子午綫”。硃子對於諸多曆史問題的處理,都要從這一關係構成的基本問題來展開和理解。理氣關係中較為重要的則是“理一分殊”,這是曆史世界的基準構架與模式,具體的曆史事件、人物都可以看作是理一的分殊,是理通過氣具體展現的圖景。理勢關係則是理氣關係的具體化,它處理的是曆史中“變”與“不變”的問題,尤其是價值與曆史變化的關係。理勢關係還涉及曆史變化中規律、法則如何起作用這一問題。
理與氣、變與不變等最終落實到對具體曆史事實的分析、評判當中。三代與漢唐構成瞭硃子曆史世界的分水嶺,三代是天理充分體現的世界,而漢唐則意味著天理有待實現。如何看待三代漢唐,具體體現瞭硃子對於理氣、理勢關係的把握。硃子與陳亮的“王霸義利之辯”、硃子對三代漢唐諸多問題的理解,都是沿著理氣、理勢關係而具體展開的。而這些思考,最終還是指嚮硃子自身生活的世界。這一“曆史世界”與“天理視域下的曆史世界”相互影響——現實的曆史影響著硃子對於古和道的思考,而思考道展現的諸多曆史時代終究是為瞭在本朝實現迴復三代的理想。迴復三代,需要通過格物緻知的學的功夫把握天理,最終在現實中實現天理。
本書主要采取哲學史的視角,兼顧史學史的相關問題,同時著力避免“套”用西方曆史哲學或某種機械的曆史觀構架分析硃子,盡量從硃子自身的視角來分析問題,避免給硃子的思想貼上諸如“循環論”等“標簽”。從天理視域齣發,即希望盡可能迴到“硃子本身”,如其本然地理解他的關注、他的思考、他的焦慮,因此本書可以視作是對硃子曆史認識的再認識。
作者簡介
趙金剛,河南安陽人,1985年齣生。2005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2014年獲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傢哲學、宋明理學及中國古代曆史觀。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中國哲學史》等刊物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序 陳來
導 論... 5
第一篇 理與氣. 13
第一章 理一分殊... 13
第二章 理氣強弱... 21
第三章 理生氣... 33
第四章 主宰謂之帝... 46
第五章 氣運之不齊... 60
第六章 德與命... 73
.. 73
第二篇 理與勢... 97
第七章 理與天下之勢... 98
第八章 理勢... 104
第九章 損益... 119
第三篇 王霸義利... 131
第十章 心事、經權... 132
第十一章 以義為本... 156
第十二章 尊王賤霸... 171
第十三章 道物心法... 186
第四篇 三代漢唐... 194
第十四章 學統·道統與曆史... 194
第十五章 迴復三代... 208
第十六章 湯武革命... 225
第十七章《通鑒綱目》與正統... 238
第五篇 本朝... 247
第十八章 祖宗·變法·道學... 248
第十九章 朋黨:君子小人... 266
結語... 285
參考文獻... 287
後記 292
前言/序言
陳來序
本書是金剛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修改而成的。作為硃子哲學研究的一部分,本書是以哲學傢硃子所觀察和認識的曆史世界為對象,故可屬於硃子的曆史哲學與曆史觀的研究。作者認為,一般被典型地歸結為硃子曆史觀的內容如王霸義利之辯、三代漢唐之辯等皆有其哲學基礎,硃子對這些曆史範疇的觀點是基於他的哲學理氣論、理勢論等而展開的。因此本書首先對硃子哲學中與曆史觀相關的理氣論中的問題進行瞭係統的研究。與一般硃子哲學研究不同,作者對硃子理氣討論的研究著眼於其中與曆史觀念相聯接而可構成其曆史觀基礎的部分,而這些部分恰是以往硃子哲學研究中未予重視的。作者深入於此,在其中每一問題上都進行瞭十分細緻的分析,呈現瞭硃子思想的結構、層次和多麵性,在一係列重要問題上得齣瞭確當的結論。如與錢穆等學者重視硃子哲學的“氣強理弱”說不同,作者認為,理在本體上強於氣,而在具體流行上弱於氣,故提齣,與氣強理弱的錶述相對應,在硃子哲學中另一命題亦可成立,即理強氣弱,氣質聽命於義理,從而理氣強弱的問題若全麵來看乃理氣互勝互強,這在修養論上尤其明顯。這就使這一理氣強弱的問題得到瞭全麵、深入的分析。又如在理生氣的問題上,本書提齣,從氣之生生的角度來看,硃子並未否定理生氣說,理之生氣不是曆史的綫性過程,不是專指宇宙初始的産生,而是理無時不刻使氣不斷産生,理是宇宙之氣源源生成的根據。這一認識也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
本書還提齣,硃子所說的理之主宰分彆體現於本體和流行兩方麵:在本體上,主宰體現為天地生物之心;在流行上,主宰體現為理則和理序。這些分析和主張都深化瞭硃子哲學的研究。在命的觀念上,本書認為硃子不是把命歸結為理或氣,而是更多強調命是一綜閤概念,其中有兩個不同側麵,而不是有兩個可分離而言的命,命在天的層麵是理與氣在流行過程中統一産生的作用。
在理勢問題上,作者認為,硃子思想中的事勢、時勢強調客觀現實層麵,理勢則兼顧價值與現實,通過理勢實現價值和現實的統一。硃子哲學的理勢閤說之處都是兼理勢雙方而言,錶達瞭一種價值與曆史相互資藉的立場。在曆史觀本體部分,即王霸義利、三代漢唐等問題上,本書都比前人的討論做瞭更深的推進,如提齣陳亮的王道觀念不是從內聖定義而是從外王逆推得來的,認為對陳亮的功利主義定位不能脫離其儒學思想的前提等。
應該說,本書在以上這些問題上的思考和分析都能發前人所未發,在材料的使用和解釋分析上,行文辨析的細密亦超過已有的相關研究。在觀念提煉和總結上,也較前人更為深入。本書在許多方麵都實現瞭研究的突破和創新。
總體而言,本書結構閤理,文字平實,掌握文獻資料廣泛,顯示瞭作者基礎紮實、學風細緻的特點。本書的突齣特點是全麵和深入,在仔細研讀文本、多方麵思考其意義的基礎上,分析深入,討論細緻,在多數問題上都比現有的研究更為深入,辨析更為精細,把握更為全麵,體現齣作者已經具有很強的從事創造性研究的能力,達到瞭較高的學術水平。
金剛在北京大學哲學係經過前後9年的學習,係統地接受瞭中國哲學研究的嚴格訓練,奠定瞭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開闊的視野。他勤勉刻苦、謙虛問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為人誠懇,工作積極,是一位在各方麵都很有發展前途的青年學者。畢業之後,金剛對博士論文答辯稿進行瞭修改、調整和補充,使得這一研究成果較前更為完善。現在他的論文即將作為專著齣版,我在錶示祝賀的同時,希望他今後繼續努力,爭取在學術上做齣更好的成績。
《硃熹的曆史觀:天理視域下的曆史世界》 導言:探尋韆年儒學巨擘的曆史脈絡與精神世界 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硃熹(1130-1200)無疑是繞不開的巨擘。他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其思想體係博大精深,影響瞭中國乃至東亞數百年。然而,在硃熹龐雜的思想體係中,他對曆史的認知與解讀,即其“曆史觀”,往往被置於次要地位,或僅作為其哲學理論的佐證。本書《硃熹的曆史觀:天理視域下的曆史世界》旨在深入發掘並係統闡釋硃熹關於曆史的獨特見解,揭示“天理”這一核心概念如何滲透並塑造瞭他對曆史的理解,進而勾勒齣他所構建的那個“天理視域下的曆史世界”。 本書的撰寫,並非是對硃熹生平事跡的流水賬式敘述,也非對宋代政治史的簡單梳理。它聚焦於硃熹思想的內在邏輯,著力於挖掘其曆史觀的思想根源、核心範疇、方法論以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不求覆蓋硃熹思想的所有方麵,而是力求在“曆史觀”這一特定維度上,進行深度挖掘與精細解讀,展現硃熹思想的獨特魅力與曆史價值。 第一章:理學的宏圖與曆史的定位——硃熹思想體係的基石 在本章,我們將首先梳理宋代理學的發展脈絡,闡述硃熹如何在前人基礎上,特彆是繼承瞭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先哲的思想遺産,最終構建起影響深遠的“道學”體係。我們將詳細解讀“理”與“氣”的辯證關係,探討“太極”、“陰陽”、“五行”等宇宙生成論如何為硃熹的曆史觀奠定本體論基礎。 “天理”作為貫穿硃熹思想的靈魂,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更是其理解曆史演變的根本齣發點。我們將探討“天理”如何被視為一種超越性的、永恒不變的法則,它指導著宇宙萬物的運行,也支配著人類社會的曆史進程。在硃熹看來,曆史的演變並非偶然的巧閤或無序的變動,而是“天理”在不同時代、不同情境下的具體體現與顯化。理解瞭“天理”,就如同掌握瞭洞察曆史真相的鑰匙。 第二章:“格物緻知”的曆史路徑——探尋硃熹的曆史認識方法 硃熹強調“格物緻知”,認為認識世界必須通過對具體事物的窮究,纔能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知。那麼,這一方法論如何應用於對曆史的理解?本章將深入分析硃熹的“格物緻知”方法在史學領域的實踐。 我們將考察硃熹如何通過閱讀史籍、考訂史實,運用其理學的方法論去解讀曆史事件。例如,他如何看待曆史上的治亂興衰?他認為哪些因素是導緻曆史走嚮的關鍵?“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準則,又是如何指導他評判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我們還將探討硃熹對史料的嚴謹態度,以及他對曆史敘事的傾嚮性,揭示其“尊儒貶佛”、“重道輕釋”的價值取嚮如何在史學實踐中得到體現。 第三章:天道人倫的曆史圖景——硃熹的曆史發展觀 硃熹的曆史觀並非簡單的綫性進步或循環論,而是以“天理”的視角,構建瞭一個包含天道與人倫相互作用的曆史圖景。本章將重點闡釋硃熹對曆史發展規律的認識。 我們將探討他如何看待朝代的更迭,帝王的興衰,以及社會製度的變遷。硃熹認為,曆史的演進是“天理”在人世間的展開過程,而人間的道德倫理狀況,則是“天理”是否得到彰顯的重要標誌。當人間道德敗壞,人心悖逆“天理”時,曆史便可能走嚮衰敗與動蕩;反之,當仁義道德得以彰顯,“天理”得以復興,曆史便可能走嚮昌盛與太平。 此外,我們將分析硃熹關於“三代之治”的理想化曆史觀,以及他對漢唐盛世的評價。這種評價背後,蘊含著他對理想社會形態的追求,以及他對“天理”在曆史中得以實現的模式的設想。 第四章:曆史人物的天理評價——道德與功業的辯證 在硃熹的曆史觀中,曆史人物的評價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他並非僅僅關注人物的功業成就,更著重於其行為是否符閤“天理”的道德準則。本章將深入探討硃熹評價曆史人物的標準與方法。 我們將分析硃熹如何區分“聖賢”與“奸臣”,以及他對不同曆史人物的褒貶。例如,他對孔子、孟子的尊崇,對秦始皇、王安石的批判,其背後都體現瞭“天理”作為道德評價的終極尺度。我們將考察硃熹如何運用“存天理,滅人欲”的原則,去解讀人物的動機與行為,從而得齣其道德評價。 同時,我們也會審視硃熹在評價曆史人物時,其道德理想與曆史現實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在某些情況下,功業卓著的人物,若其行為未能完全符閤“天理”,硃熹又將如何權衡?這將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硃熹曆史觀的復雜性。 第五章:曆史的意義與現實的擔當——硃熹的曆史實踐觀 硃熹的曆史觀並非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麵,而是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與實踐意義。他認為,學習曆史,不僅是為瞭知曉過往,更是為瞭鑒照現實,指導當下的行為。本章將聚焦於硃熹的曆史實踐觀。 我們將探討硃熹如何通過對曆史的解讀,來反思當時的社會弊病,並提齣改革的建議。他所倡導的“復興儒學”,正是其曆史觀在現實層麵的重要體現。通過重申古代聖賢的道德教誨,他試圖糾正當時社會存在的“末俗”弊病,重塑道德秩序。 此外,我們將分析硃熹如何將對曆史的理解,轉化為他對政治、教育、社會倫理等方麵的具體主張。例如,他對科舉製度的看法,他對教育的重視,以及他對傢族倫理的強調,都與他對於曆史的整體認知息息相關。 第六章:“天理視域”的邊界與迴響——硃熹曆史觀的局限與影響 任何一種思想體係,都存在其曆史的局限性。《硃熹的曆史觀:天理視域下的曆史世界》的最後一章,將審慎地探討硃熹曆史觀的內在局限,並考察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我們將分析“天理”作為一種超越性的、絕對性的原則,可能帶來的對曆史復雜性的簡化,以及對多元解釋的壓製。它是否可能導緻對曆史人物的道德審判過於嚴苛,忽略瞭曆史情境的復雜性?它對“異端”思想的排斥,又如何影響瞭曆史敘事的豐富性? 然而,盡管存在局限,硃熹的曆史觀對中國曆史學的發展,以及中國人的曆史文化心理,都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從明清的官方史學,到曆代學者的史學研究,硃熹的曆史觀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參照係。我們將追溯其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接受、被修正、被繼承,以及其在現代學術語境下,依然具有的啓發意義。 結語:迴望曆史,洞見“天理”之光 《硃熹的曆史觀:天理視域下的曆史世界》一書,緻力於為讀者呈現一個清晰、深刻、完整的硃熹曆史觀。我們相信,通過對“天理”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對其曆史觀的細緻解讀,讀者將能夠更加全麵地理解這位中國古代思想巨擘的精神世界,以及他所構建的那個獨特而富有力量的曆史世界。本書不僅是對硃熹思想的一次係統梳理,更是對中國傳統曆史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度探尋。它旨在引發讀者對於曆史的深刻思考,並從中汲取智慧,洞見“天理”之光,照亮當下的現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