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含海南)、广西、四川(含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市地方志中基层图书馆史料汇考,另附民国时期基层图书馆政策法规,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纵览民国时期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兴衰,对于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吴澍时,女,《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编辑,著有《古籍修复案例评述》等著作 。
1.北京市
2.天津市
3.河北省(含察哈尔和热河)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
6.辽宁省
7.吉林省
8.黑龙江省
9.上海市
10.山东省
11.江苏省
12.浙江省
13.福建省
14.台湾省
15.安徽省
16.河南省
17.湖北省
18.湖南省
19.江西省
20.广东省(含海南岛)
21.广西壮族自治区
22.四川省(含重庆和西康)
23.云南省
24.贵州省
25.陕西省
26.甘肃省
27.宁夏回族自治区
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9.青海省
本书包括了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所有省、市、自治区的民国图书馆史料(从目前史料来看,西藏地区的图书馆成立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另外,不含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本次整理出版,未包括原课题的研究报告,同时删除了史料部分“文史资料”和年鉴中的内容,单纯是民国时期地方志中的基层图书馆史料,另附各地区图书馆史的图书和论文目录。全书共25万余字。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初看之下就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感,纸张的质地也选得很有讲究,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里头的文字,虽然是学术性的汇考,但作者在梳理史料时的那种匠心独运,着实让人佩服。他没有仅仅罗列文献,而是将那些零散在不同地方志中的信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展示出来,让人看到了民国时期,在那些偏远或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地方,知识是如何艰难而又坚定地扎根、生长的。尤其是那些关于乡间学校、义学乃至私人藏书被纳入公共视野的记述,读来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温度。你会发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化传承的火种并未熄灭,而是依靠着地方士绅、开明人士乃至普通民众的微薄之力,默默地支撑着。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严谨的考订态度,每一点材料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更是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有据可查”的踏实感。这部书不只是研究图书馆史的砖瓦,更是一部关于民间文化自觉与地方知识构建的生动史诗。
评分对于一个对民俗史和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图书馆”这一概念的狭隘理解。在民国初期,很多被记录为“地方志”的文献里提到的“图书室”,其职能远远超出了我们今天对图书馆的认知,它可能兼具了地方史料陈列、乡贤纪念、甚至小型教育机构的功能。作者通过细致的比对不同地区地方志中对“藏书楼”、“阅览室”的描述差异,勾勒出了一个多元、碎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基层知识服务网络。这种“网络”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的社会结构和宗族势力。当我看到一些家族为了保护祖传的善本,如何与地方政府、新式学堂周旋的记载时,真是捏了一把汗。书中的材料汇集,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文化机构的建立和存续,是如何与地方权力、经济基础紧密缠绕在一起的,其背后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揭示了民国基层知识传播的“韧性”。我们通常习惯于将民国时期的文化进步归功于大城市的精英阶层,但这部汇考却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乡村大地。这种韧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资源极度匮乏下的坚持,二是政治动荡中的自发组织,三是传统与现代知识的艰难融合。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对于那些昙花一现的“开明书局”或“阅报社”的记录,描述得尤为细致入微。这些组织可能只存在了几年,甚至几个月,但它们确实在当地播撒了现代阅读的种子。阅读这些记载,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在泥土气息中夹杂着的油墨香,感受到知识渴望在民间是如何汹涌澎湃却又不得不低调前行的复杂心态。这本书不卖弄宏大叙事,它用的是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精神,去尊重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和贡献,这种务实求真的态度,在当下很多浮夸的学术著作中,实属难得。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时,我一度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地方志”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陈旧的味道。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巧妙地运用了一种“微观切入”的叙事策略,没有一上来就试图描绘宏大的全国性图景,而是紧紧抓住那些地方志中“不经意”流露出的细节。比如,某个县志里记载的“购置西书目录”,或是某乡约立下的“图书借阅规则”,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作者的笔下被串联成了清晰的线索。这种写作手法,犹如一个高明的侦探,从蛛丝马迹中重建了历史的现场。我常常会陷入沉思:一个偏僻的乡村,是如何接触到现代知识体系的?这些书籍的流通,又如何影响了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书中的分析,很少做僵硬的结论,而是更多地提供了一种解读的可能性,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它成功地将原本“冷门”的地方文献,转化成了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叙事,让人读完后,对“基层”二字的理解都有了新的层次。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给我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与我们现在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海量信息的时代相比,民国时期的基层图书馆史料,充满了艰辛和不易。它不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支撑下去”的故事。作者通过对地方志这一特定文献类型的深度挖掘,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知识的传播路径,提供了一个极具创意的切入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述原始文献时的克制,他将材料摆在那里,让它们自己说话,而自己的解读则像一位优秀的策展人,精准地引导读者去看那些被历史的灰尘掩盖的细节。例如,关于书籍的采购渠道、藏书的维护条件,甚至是防火防潮的简陋措施,这些琐碎的记录,反而构成了最真实的历史肌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不成体系”的边缘信息,系统化、理论化地呈现出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值得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感兴趣的人仔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