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合唱训练学(上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册,包括了合唱的基本知识,如何大化的发挥合唱队的声音效果,对呼吸、发声、共鸣训练的具体方法,如何训练合唱队把握音准,怎么处理呼吸、共鸣、咬字吐字与音准的关系,指挥如何准确把握音色的融合与音响的平衡,在合唱中如何处理音乐作品的层次,如何用人声表现音乐作品的色彩等内容,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合唱训练的教科书。
《合唱训练学(上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特点是:源于教学实践的问题和教学经验,被升华为鲜活、系统的教学理论,使之具有实际而扎实的教学指导作用。它的出版将对促进合唱教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合唱的学习者、参与者也将从《合唱训练学(上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获得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杨鸿年,中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其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他在合唱训练方面的技术与修养,受到国内外专家的称赞,在国际上被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
前美国总统里根给他所指导的少年合唱团签署了鉴赏证书,并获纽瓦克市荣誉市民奖章,日本大阪市政府及兵库县先后授予他金钥匙,以表彰他做出的贡献。
他经常应邀到各地指挥交响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合唱音乐会,足迹遍及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他所指导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在意大利第44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中一举获得四项大奖,打破了该比赛几十年来的历史记录。1999年,他率该团赴莫斯科参加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国际艺术节,荣获特别奖。1999年,他指挥新疆师范大学合唱团赴意大利参加第38届“赛格希兹”国际合唱比赛,分别荣获混声组、女声组、男声组一名三项大奖,成为我国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奖多的指挥。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第一章 人声的类别及合唱声部的构成
第一节 人声的类别
第二节 合唱的类型、合唱声部的构成
第二章 合唱团的编制及合唱团的队形
第一节 合唱团的编制
第二节 合唱团的队形
第三章 合唱中的呼吸训练
第一节 关于合唱的训练
第二节 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第三节 单纯的呼吸训练
第四节 结合练声乐句的呼吸训练
第五节 有关呼吸训练的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合唱的发声训练
第一节 正确的发声状态
第二节 发声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正确的起声
第四节 起声与气息的关系
第五章 合唱中的共鸣训练
第一节 共鸣与声区
第二节 不同声区与共鸣器官的关系
第三节 混合共鸣与声区过渡
第四节 共鸣器官的调节
第五节 共鸣训练中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
第六章 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基本母音的训练
第二节 扩展音域的训练
第三节 合唱中的几种基本唱法
第七章 关于合唱音准问题
第一节 影响合唱音准的各种因素
第二节 关于合唱中的旋律音准问题
第三节 合唱中旋律音准的处理
第四节 在一定调式范围内音准倾向关系的处理
第五节 变音的倾向关系及其音准处理
第六节 关于二部合唱的音准处理问题
第七节 关于合唱中的和声音准问题
前言/序言
自去年为《乐队训练学》聊以作序,时隔一年,再次收到杨鸿年教授的又一力作《合唱训练学》,看着眼前近30余万字的书稿,心中充满了无限感动:感动于杨老师教学不止、笔耕不辍的精神;感动于杨老师对中国指挥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更感动于他不顾年迈的身体状况,依然活跃和坚持在教学和演出一线的艺术献身精神。
杨鸿年教授既是国际知名的指挥家,又是我国有突出贡献的指挥教育家。在杨老师的指挥艺术生涯中,合唱无疑是其最为钟爱,也是其艺术成就精华所在。几十年来,杨老师为追求中国合唱音乐发展之路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耕耘的身影随处可见,从业余的民间合唱团体到专业学院合唱团的训练,从活泼可爱的儿童合唱团到在音乐中散发青春快乐的老年合唱团,从亲力亲为的演出实践到精心培养指挥界后继力量的教学实践。杨老师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更运用自己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独特的训练方法,带领中国的合唱团走向世界,获得了国际声誉。
合唱艺术不仅是一个国家音乐水平的标志,也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自近现代新音乐教育开始,始终在音乐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大力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以来,合唱事业的迅速发展也日益凸显出高水平合唱指挥培养的紧迫性。《合唱训练学》集杨教授几十年教学经验之所成,在正式出版前,也历经将近40余年的教学实践检验,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相信该教材的出版将使我国合唱指挥训练纳入到科学系统化的轨道,加速合唱指挥教学专业化的发展,必将对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很荣幸能够再次为杨教授的书作写序,也很高兴看到杨教授始终快乐地生活在他的音乐中,让我们共同祝福杨鸿年教授的艺术之树永远常青,并预祝中国的合唱事业蓬勃发展。
《合唱训练学(上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系统梳理合唱艺术精髓的教育力作 在这信息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一部能够系统、深入地解读合唱艺术内在规律,并为广大学子及音乐从业者提供坚实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法论的教材,显得尤为珍贵。《合唱训练学(上册)》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厚重学术底蕴与教育使命的力作,它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足见其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权威性。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歌唱技巧手册,而是一次对合唱艺术本体的深度挖掘,一次对合唱训练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全面梳理。 本书的诞生,是对我国合唱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系统性不足等问题的积极回应。它深刻认识到,合唱不仅仅是多个个体声音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有机整体,其训练过程需要一套科学、严谨、循序渐进的理论框架来支撑。从“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定位,我们可以窥见其背后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合唱教育专家和音乐理论学者,他们倾注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提供一部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权威教材。 第一部分:合唱艺术的基石——声音的塑造与统一 《合唱训练学(上册)》在开篇便直击合唱训练的核心——声音。它并没有停留在对个别歌手演唱技巧的简单罗列,而是从合唱的整体需求出发,深入剖析了如何塑造和统一合唱团的声音。 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剖析: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人声发声的生理学基础,包括呼吸的支持、声带的振动、共鸣腔体的运用等。这并非枯燥的医学论述,而是将科学原理与实际歌唱体验相结合,让学习者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发声,从而更自觉、更有效地进行训练。例如,在呼吸部分,它会从腹式呼吸的科学性、如何运用膈肌、如何保持稳定而充沛的气息等角度进行深入讲解,并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 音准的训练与校正: 音准是合唱的生命线。本书将系统性地探讨影响音准的各种因素,从个体的听觉辨别能力、声带的稳定性,到合唱团整体音高的统一。它会介绍一系列科学的音准训练方法,如音程听辨训练、同度音保持训练、音阶与琶音的精确吐音训练等。同时,还会深入分析跑调的原因,并提供针对性的纠正策略,强调如何在集体中实现精准的音高把握。 音色的研究与融合: 合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丰富而和谐的音色。本书将探讨不同声部的音色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塑造具有表现力的个体音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声部之间、乃至整个合唱团的音色融合。这涉及到对声音的质感、色彩、明暗、圆润度等方面的细致研究,并提供如何通过母音母音、咬字、气息控制等方式来统一音色,形成一种“合唱特有的声音”。 节奏的精准控制与表现: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本书会详细讲解合唱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从最基础的节拍感培养,到复杂的节奏型模仿与处理。它将深入分析如何理解乐谱中的节奏标记,如何通过身体律动、语言模仿等方式来强化节奏感,以及如何在保持节奏精准的前提下,赋予节奏以生命力,使其更具音乐表现力。 第二部分:合唱的内在生命——歌唱的艺术化处理 当声音的基础得到夯实,合唱的艺术表现力便成为训练的下一个重点。《合唱训练学(上册)》将带领学习者进入歌唱艺术化的深层探索。 咬字与吐字的艺术: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并非简单的语言清晰度问题,而是与声音的连贯性、色彩、表现力息息相关。本书将系统研究不同母音的歌唱发声状态,以及辅音在歌唱中的处理方式。它会强调“母音统一”的合唱理念,即在不同声部、不同歌手之间,尽量形成相似的母音口型与共鸣状态,从而达到声音的融合。同时,也会探讨如何通过对辅音的灵活运用,增强歌词的表现力,使之与音乐完美结合。 呼吸与声音的结合: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源泉。在这一部分,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将科学的呼吸方法与声音的塑造巧妙结合。它会讲解如何运用“歌唱呼吸”的技巧,如何通过呼吸引导声音的走向、强弱、色彩,以及如何在乐句的呼吸点处理上做到自然、流畅、富有音乐性。这涉及到对不同乐句长度、情感强度等因素的综合考量。 乐句的呼吸与处理: 乐句是音乐的语言单位。本书将重点讲解如何根据乐句的呼吸需要,进行科学的换气,并在气息支持下,将乐句的情感、逻辑、线条进行清晰而富有表现力的呈现。它会分析不同乐句的结构特点,指导学习者如何捕捉乐句的起承转合,如何在气息的流动中完成歌唱,以及如何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音色调整等方式来刻画乐句的层次感。 强弱与速度的控制与表现: 强弱(力度)和速度(拍子)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本书将从合唱训练的角度,深入探讨如何精确控制与富有表现力地运用强弱和速度。它会分析乐谱中各种力度记号(如p, mf, f, cresc., dim.)和速度记号(如Andante, Allegro, Rit.)的含义,并提供相应的训练方法,使其不仅能够准确执行,更能根据音乐内容和情感需求,赋予其恰当的力度变化和速度律动。 第三部分:合唱的内在灵魂——音乐的感知与表现 歌唱的艺术化处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的内涵。《合唱训练学(上册)》将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音乐,并通过合唱的形式将其完美呈现。 音乐的感知与理解: 本部分将从合唱的角度,引导学习者如何深入感知和理解音乐。它会涉及对旋律、和声、曲式等基本音乐要素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聆听、分析、实践等方式,去体会音乐的情感、风格和结构。它会强调“音乐性”的培养,即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准确,更是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作品风格的把握与处理: 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本书将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合唱作品的风格特点,引导学习者如何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在演唱中予以恰当的体现。这可能涉及到对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近现代合唱作品风格的对比研究,以及如何通过声音、处理方式来适应不同的风格要求。 情感的表达与塑造: 合唱的最高境界在于情感的真实流露与深刻的感染力。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将音乐中的情感转化为歌唱中的表现。它会分析不同音乐情绪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声音的色彩、强弱、节奏、咬字等多种手段,来细腻而准确地刻画情感。它会强调“情由声生,声随情动”的理念,引导学习者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声音技法融为一体。 音乐表现力的提升: 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本书将对如何整体提升合唱的音乐表现力进行总结与升华。它会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引导学习者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如何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如何通过声音的张力、空间的运用、情感的投入,来创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合唱训练学(上册)》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它以“科学性”为基础,强调训练方法的循序渐进与系统性;以“艺术性”为导向,追求声音与音乐表现力的完美结合;以“教育性”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高超实践能力的合唱人才。 对于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而言,本书提供了系统、权威的合唱训练指南,是打牢歌唱基础、提升音乐素养的必备读物。对于合唱指挥、合唱教师而言,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是提升教学水平、指导合唱实践的重要参考。对于广大合唱爱好者而言,本书也提供了深入了解合唱艺术、提升个人歌唱能力的绝佳途径。 总而言之,《合唱训练学(上册)》以其深刻的理论洞察、严谨的科学方法、精妙的艺术剖析,为我国合唱教育事业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所倡导的科学、系统、艺术的合唱训练理念,必将对培养新一代优秀的合唱音乐人才,推动我国合唱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的上册,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合唱艺术殿堂的大门,其下册,必将带领我们继续探索更广阔的合唱天地,期待着下一段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