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体呈现出缓慢、舒适的节奏,营造了一种轻松、优美的氛围。作者不再是坐在心理咨询机构冷冰冰的凳子上的医生,在电脑键盘的敲击声中面无表情地记录下病情并机械地开下处方;而更像是心灵导师,坐在读者的对面,微笑着握住读者的手,用迷人的声音启发读者的心灵。在作者开具的“处方”中,没有一点药物,而是充满了同理心,充满了理智和感性并存的心灵感悟。
沉着冷静地面对人生,面对人生各种各样的挑战,在商场上,在职场上,在研究领域,在学校里,在家庭中,无论在什么环境里,什么情况下,沉着冷静、泰然自若的处事态度是人们共同的梦想。本书作者用浅显而优美的语言,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心理学的奥秘,告诉人们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来造就一个强大的自我;告诉人们,沉着冷静不是一种表演技巧,而是一种心态,它的背后,是一个开放而健康的心灵世界。本书文字非常轻盈优美,几乎不用心理学术语,作者使用大众语言,简单明了,却充满了感染力。
彼得?劳斯特(Peter Lauster),德国著名心理学家。1940年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曾攻读心理学、哲学、人类学及艺术史。1971年起他领导一家德国著名的综合性心理分析及咨询诊所。过去数十年他着重研究引起现代人心理疾病的社会原因。至今为止,他的德语版大众心理学书籍总发行量已超过五百万册,并被翻译为二十种语言。
茹秋实,定居德国二十余年,先后在德国土地管理局、欧洲图像处理研究所及德国电信工作,在德国电信接受完整三期企业咨询师培训,目前在德国从事企业咨询工作。
1.放弃之后是泰然
坚持易于放弃
轻松的心理状态来自于放弃
安全保障——值得去追求吗?
让心灵长上自由的翅膀
造就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
你看见的世界只是镜子里的你自己
神经心理药物不会真正解放你
2.放松的思维方式
原谅你的教育者所犯的错误
清理自己的精神世界
让灵魂生活变得透明可见
禅心静处代替苦思冥想
冷静观察代替统筹计划
3.自我意识和自我安全感
自我认知和自我决定
自我安全感和恐惧感的形成与消失
将所有的恐惧抛到脑后
寻找自我——发挥自我
4.让别人保持本色
让爱情来去自由是最高的生活艺术
真正的爱情就如玫瑰云彩一般轻盈而芬芳
距离产生魅力
交谈的秘诀——分享感受
不要追求,不要评价
5.心灵的自由源于放弃占有
我几乎可以把所有一切当作自己的财产
天赋才能和知识学问作为精神财产
6. 在我心理咨询诊所里的对话
我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爱情
我一直感觉很紧张
我偶尔会觉得很轻松自由,但不多久内心又重新被囚禁起来
你是一位科学家、哲学家,还是哲人?
我想享受生活,我做错了什么吗?
恐惧和愤怒损伤我的心脏
我应该维护自己吗?奋起反击还是息事宁人?
我从来不是一个合群的人
常见问题答复
7.生命的喜悦——那些闪光的时刻
内心的独立性是沉着冷静的前提
梦不是泡沫——梦的启示
开放每一个感官,让心随风飞翔
无视外界的异议,找寻真正的自己
强大的心灵世界造就坚强有力的自我,这跟厉害凶悍毫无关系
简单地做你自己——一封给老朋友的信
像一只猫一样
我随手画的云彩
一首代替结束语的小诗
译者序
七年前深秋的某一天,我偶尔走回刚到德国时住的那条街。世界是这么小,而一座城市却那么大,十七年了,虽然一直在这座城市附近住着,我居然没有回去过。
我住过的那栋楼在街道的尾部,一栋古老的浅紫色配着白色花边的四层小楼。
走进那条老街,我自然而然地放慢了脚步,面对它,心是很沉很沉的感觉,它没有变,对它的百年历史来说,十七年的岁月好似荷叶上滚过的水珠,不留什么痕迹。寂静的街上我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风景依旧,人迹全无,我仿佛走进了一条时间隧道,正一步一步地踩回到十七年前。已经走到那栋楼下,又面对我的窗户,窗前那棵杉树还在,只是长高了很多,我忘了长发已经剪短,看不见的自己竟又回到二十四岁那年。走到门口去看看门铃上的姓名,还写着老房东的名字,然情怯如此,终是没敢去按门铃,又慢慢地往回走了。
仍旧顺着这条街向前走,走过来时的路口,还继续往前走,有一位老先生站在街边看书。这街上除了我实在也只有他一个人,我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他吸引了过去,才发现街旁立着一个书柜,上面大书——“自由图书馆”。
我走过去跟老先生道个日安,问问他这书是怎么个借法,结果被老先生捉住,结结实实地聊了半个小时,直到他尽兴走了,我才得空来瞧瞧里面的书。总共加起来也有几百本吧,然而挑中的偏偏是它——《不把握才拥有——沉着冷静之道》和《不要容忍——让别人接受你的艺术》的合印本。
我的人生由此改变。这绝不是讲技巧的书,现在的人总以为沉着冷静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劳斯特先生告诉你:“大错特错!”我用一句大白话来总结:你想沉着冷静吗?放弃吧!读这本书的时光是纯粹的心灵享受,有如沐浴和风丽日,心灵的尘埃一扫而空。这是一本可以永远放在床头,睡前读上两页,而一天烦恼尽除的书。
我读过一点儿佛经,开始时觉得他的理论跟我们佛教的思想有许多吻合之处,比如放弃和活在当下,也是佛教的思想,但佛教叫人封闭所有的感官,以取得内心的平静,这一点上劳斯特的思想恰恰相反,他叫人开放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生活,去感受喜怒哀乐。
他告诉人们,如果是人自然的感受,它不会是错的。也许它违背了你从小学习的道德观,也许它完全不符合如今时髦的世界观,但如果它是你真实的感受,它是不会错的。
在此祝愿本书的中文读者,坚定地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唱着自己的歌,让自己生命的鲜花自由地开放,因为,正如本书中所说:“自我发挥是给你周围的人和这个世界的一份礼物,它散发着健康和生命的喜悦,因为你身上所带的这份生活的喜悦也会感染其他人,就像开放的苹果花给观赏者带来的喜悦一样。每个人都能仅仅通过发挥今天的自我而使他人幸福,这也是他存在的意义,这其实是他存在的唯一意义。”
茹秋实2017 年5 月14 日于德国格里斯海姆
译者序
《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层层涟漪。我一直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争取”和“拥有”的博弈,我们努力工作,拼命学习,就是为了抓住那些能让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最终去“拥有”那些美好的事物。然而,这本书的名字,却似乎在告诉我,也许我一直以来的思路都是错的。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来解读“不把握”这个概念的。它是不是在说,有时候,我们过于紧抓不放,反而会适得其反?就好像我们捧着一捧水,越是用力去抓,水就流失得越快。而当我们放松下来,让水自然地停留在掌心,反而能更好地感受它的存在。这本书,会不会在探讨一种“顺其自然”的智慧?它是否在告诉我们,很多美好的事物,恰恰是在我们不强求、不预设、不执着的时候,才得以自然地降临?我期待书中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去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如何去拥抱不确定性,从而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自由和满足。它会不会是关于如何活在当下,如何相信生命的内在力量,以及如何在看似“无为”的状态下,收获意想不到的“拥有”?
评分《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像是一个禅意的谜语,又像是一句古老的箴言。它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是不是常常因为太想“拥有”而忽略了“存在”本身?我习惯性地去规划,去控制,去“把握”每一个细节,生怕一出现偏差,就会失去我所设定的目标。但是,这种“把握”,也常常让我失去了对当下的敏感,失去了对生命本身流动的感受。这本书的名字,是否在暗示,真正的“拥有”,并非来自于我们外在的强取豪夺,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充盈和对生活本真的接纳?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个观点的。它是否是在探讨一种“无为”的哲学,即当我们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把握”,让事物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反而能看到更广阔的图景,获得更深层的满足?它是否还会涉及到一种关于“臣服”的智慧,学会臣服于生命的节奏,不再与现实对抗,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心灵的洗涤,让我能够放下那种对“拥有”的执念,去理解,去体验,那些在“不把握”的状态下,反而更加真实、更加深刻地存在于生命中的美好。
评分《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如同在喧嚣的世界里,传来的一声悠远的钟鸣,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向了更深沉的层面。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励志书籍,贩卖着“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而是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哲思的方式,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在迷雾中前行的旅程,我们努力地去辨认方向,去抓住所谓的“机会”,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机会”,可能只是短暂的蜃楼,一旦试图去紧握,便化为乌有。这本书的名字,是否在告诉我们,有时候,真正的宝藏,并非隐藏在我们费尽心力去“把握”的地方,而是在我们那些不经意间,以一种开放、接纳的心态去面对的时候,才得以显露?它会不会是在探讨一种“顺应”的力量,一种与生活合拍的艺术?我渴望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不把握”与“拥有”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联系起来的。它是否是在讲,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得失,不再被“拥有”的欲望所裹挟,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富足和真正的自由?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走出那种“非拥有不可”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去感受,那些不被定义、不被量化的生命的美好,从而获得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满足感。
评分《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或者说,是一种对我们惯性思维的温和挑战。我常常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我追逐着事业上的成就,追逐着物质上的丰裕,追逐着关系中的圆满,但似乎,越是追逐,那种“拥有”的感觉就越是缥缈。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给我带来了希望。《不把握,才拥有》,这几个字,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把握”本身,才是阻碍我“拥有”的根源?是不是我太过用力地去拽住某些东西,反而让它们从指缝中溜走?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阐释这个概念的。它是否是在讲述一种“放下”的智慧?比如,在爱情中,当我们不再强求对方的爱,而是专注于自身的美好,反而能吸引到真正契合的灵魂;又或者,在创作中,当我们不再为了“成功”而焦虑,而是享受创作的过程本身,反而能涌现出最真挚的作品。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生活哲学,一种让我们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安全感,在得失中保持内心的平静的方法?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我与世界的关系,让我学会以一种更加轻松、更加自在的方式去生活,去感受,去“拥有”。
评分读到《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对我生活状态的一次犀利点破!我常常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陀螺,拼命地旋转,生怕一旦停下来就会被落下,就会失去一切。无论是工作上的项目,人际关系中的维护,还是个人成长上的目标,我都习惯性地去“把握”,去控制,去预设每一个可能的走向。然而,这种“把握”,也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我常常问自己,我是真的在享受这个过程,还是只是在害怕失去?这本书的名字,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似乎在暗示,也许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拥有”,恰恰是因为我太用力地去“把握”,而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好和生命的自然流淌。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不把握”的。它是否是在探讨一种“无为而治”的智慧?还是在分享如何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中,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并实践“不把握,才拥有”的理念。它会不会是关于如何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如何相信生命的韧性,以及如何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和满足?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自我救赎的契机,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份让我卸下重负的智慧。
评分《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那些浮夸的承诺,没有直接的指令,却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张力。我常常觉得,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我们每个人都像在一条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上,生怕一旦停下,就会被甩出去。我们拼命地去“把握”每一个机会,去抓住每一个可能成功的点,但结果往往是精疲力尽,却未必如愿。这本书的名字,是不是在向我们发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邀请,一种让我们放慢脚步,审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邀请?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不把握”与“拥有”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它是否是在探讨一种“减法”的人生哲学,即通过“不把握”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不符合我们内心真正需求的东西,反而能腾出空间,去迎接那些真正属于我们的、能带给我们长久幸福的事物?它是否还会涉及到一种关于“允许”的智慧,允许事情自然发生,允许自己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去体验人生?我期待书中能有深刻的洞见,帮助我摆脱那种“非拥有不可”的焦虑,去发现,去感受,那些不被“把握”所束缚的,更加广阔而自由的人生风景。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不把握,才拥有》,初次看到这个书名,我脑子里就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它是不是在讲一种“放下即是得到”的哲学?还是说,有时候我们越是紧抓不放,反而越是失去,而当我们学会适时放手,反而会迎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反差感,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来解读“不把握”这个概念的。是关于人际关系,比如爱情、友情,还是事业上的进取,亦或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态度?我总觉得,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是被“把握”这个词所绑架的。我们害怕失去,所以拼命地去抓住,去规划,去控制。但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很多美好的事物,正是因为我们不设防、不强求,才得以悄然降临。想象一下,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你偶然抬头,一抹绚丽的晚霞映入眼帘,那一刻的美好,并不在于你是否“把握”了它,而在于它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你恰好遇见。又或者,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你遇到一个能与你灵魂共鸣的人,这或许也是因为你没有刻意去“寻找”,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本书,我想一定是在探讨这种“顺其自然”的力量,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力量中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深意的瞬间。
评分《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总能在一瞬间击中我内心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我一直以来都深信,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争取和收割的过程,我们需要努力去“把握”住每一次机会,才能最终“拥有”我们想要的一切。然而,这种“把握”,却常常让我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在某些时刻,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在享受这一切。这本书的名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是否在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的“把握”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会让我们错失一些更美好的、更自然的遇见?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来阐述“不把握”与“拥有”之间的关系的。它是否在探讨一种“放下”的智慧,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某个具体的结果,而是专注于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丰盛?它是否还可能涉及到一种“吸引力法则”的更深层解读,即当我们内心真正平静、开放,不去刻意“把握”,反而能吸引到更契合我们生命轨迹的人和事?我期待书中能够带来深刻的洞见,帮助我走出那种“必须得到”的思维怪圈,去理解,去感受,那些在“不把握”中悄然滋生的,更加纯粹和持久的幸福。
评分《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总能在我脑海中回响,仿佛是一种低语,又仿佛是一种呐喊。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于“掌控”的执念。我总觉得,只有“把握”在手里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的,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但现实往往是,我越是紧紧地抓住,就越是感到焦虑和不安,生怕一不小心就失去了。这本书的名字,是否在暗示,也许恰恰是这种“不把握”的状态,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拥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来阐释这个看似悖论的道理的。它是否是在探讨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在人生的河流中,不再逆流而上,而是学会顺流而行,去感受水流的温柔,去抵达未知的彼岸?它是否还会涉及到一种关于“信任”的力量,信任自己,信任生命,信任一切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带给我一种心灵的释放,让我能够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不再被“拥有”的欲望所奴役,而是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加优雅的态度去体验生活,去感受那些无需“把握”却能长久留存的美好。
评分《不把握,才拥有》这个书名,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一道迷人的谜题,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破解。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于“成功”和“拥有”的固有认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要争取,要去“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一个目标。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发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更加柔和,却又充满力量的声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不把握”这个看似消极甚至有些“佛系”的概念,阐释出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意义的。它是否是在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的执着和用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就好像抓一把沙子,你越用力去攥紧,它就流失得越快。而当你张开手掌,让它自由落下,反而能感受到它的质感和重量。这本书会不会是在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适时地放慢脚步,放下那些沉重的包袱,不再役于物,不再为“把握”而焦虑,而是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加洒脱的态度去感受生活,去体验人生?我甚至在想,它可能还会涉及到一种关于“创造”的悖论,也许真正的创造力,正是在我们卸下“必须要做成什么”的压力时,才得以喷涌而出。我非常期待书中那些能让我产生共鸣的文字,能够帮助我摆脱那种无休止的“想要更多”、“必须拥有”的束缚,去发现“不把握”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自由和快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