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保健与康复教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精品教材

大学体育保健与康复教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精品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月英,赵轩 编
图书标签:
  • 大学体育
  • 体育保健
  • 康复
  • 教程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 精品教材
  • 高等教育
  • 健康
  • 运动
  • 教学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5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87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精品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体育保健与康复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体育保健与康复教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精品教材》重点对大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部分在阐述体育锻炼价值及意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心健康、体育锻炼与肥胖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出了体育锻炼对于残障人及各类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并就体育锻炼的生理反应处置、损伤防治、医务监督、处方制订、中医保健、按摩等展开详细地论述。实践部分就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科学开展进行了详细解析,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游泳、瑜伽、太极拳、太极柔力球、滑冰、滑雪等运动,便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学练。整体来看,《大学体育保健与康复教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精品教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开展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录

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导学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体育锻炼的价值及意义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价值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意义
第二章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心健康
第一节 健康新概念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第三节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
第四节 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第三章 体育锻炼与肥胖
第一节 肥胖的定义与标准
第二节 肥胖流行情况
第三节 肥胖发生的原因
第四节 肥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五节 肥胖的预防和治疗
第六节 肥胖与体育锻炼
第四章 体育锻炼与残障人、各类疾病的康复
第一节 体育锻炼与残障人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常见疾病的防治
第五章 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置
第六章 体育锻炼中运动性损伤的预防和处置
第一节 运动性损伤分类及损伤原因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
第七章 体育卫生与医务监督
第一节 体育卫生概述
第二节 体育卫生内容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
第八章 运动处方的应用
第一节 运动处方的概念
第二节 运动处方的内容
第三节 运动处方的制订与实施
第四节 运动处方的基本格式
第九章 体育康复保健中医方法
第一节 拔罐疗法
第二节 灸法
第三节 刮痧疗法
第十章 体育康复主要按摩方法与应用
第一节 按摩的概述
第二节 按摩的基本手法
第三节 按摩的应用

第二篇 运动实践
第十一章 篮球运动
第一节 篮球运动导学
第二节 篮球运动主要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
第三节 篮球运动主要基本战术及练习方法
第四节 篮球运动主要规则及欣赏
第十二章 排球运动
第一节 排球运动导学
第二节 排球运动主要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
第三节 排球运动主要基本战术及练习方法
第四节 排球运动主要规则
第十三章 乒乓球、羽毛球运动
第一节 乒乓球运动导学
第二节 乒乓球运动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
第三节 乒乓球运动基本战术及练习方法
第四节 乒乓球运动主要规则
第五节 羽毛球运动导学
第六节 羽毛球运动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
第七节 羽毛球运动主要基本战术及练习方法
第八节 羽毛球运动主要规则
第十四章 健身操、游泳、瑜伽运动
第一节 健美操运动导学
第二节 健美操运动的基本动作
第三节 健美操运动欣赏
第四节 游泳运动导学
第五节 游泳运动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
第六节 游泳运动的安全与救助常识
第七节 瑜伽运动导学
第八节 瑜伽运动的基本动作
第九节 瑜伽运动欣赏
第十五章 太极拳、太极柔力球运动
第一节 太极拳运动导学
第二节 太极拳运动的基本动作
第三节 太极拳运动欣赏
第四节 太极柔力球运动导学
第五节 太极柔力球运动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
第十六章 滑冰、滑雪运动
第一节 滑冰运动导学
第二节 速度滑冰运动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
第三节 滑冰运动的安全与救助常识
第四节 滑雪运动导学
第五节 滑雪运动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
第六节 滑雪运动的安全与救助常识
第十七章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运动健康指南:从基础到进阶的全面解析》 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许多人对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自身健康感到迷茫,尤其是在运动健身方面。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运动健康指南。从运动的基础理论到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再到个性化运动方案的制定,本书将全面、系统地解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引导读者建立科学、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本书内容严谨,论述详实,力求为每一位关注健康、热爱运动的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篇 运动健康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 运动与人体健康的内在联系 1.1 运动对生理系统的全面影响 1.1.1 心血管系统的优化: 深入探讨运动如何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输出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分析运动对血脂、血糖代谢的积极影响,预防糖尿病和肥胖。 1.1.2 呼吸系统的强化: 阐述运动如何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功能,改善气体交换效率,提高身体的氧气利用能力,从而增强耐力,缓解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1.1.3 肌肉骨骼系统的发展与保护: 详细说明运动如何促进肌肉生长,提高肌力、肌耐力和爆发力;同时,运动对骨骼的刺激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并讲解运动对关节软骨的养护作用,延缓关节退行性变。 1.1.4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提升: 分析运动如何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改善情绪,缓解压力,提高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并探讨运动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促进身心平衡。 1.1.5 免疫系统的增强: 揭示适度运动如何激活免疫细胞,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1.1.6 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讲解运动对激素分泌的影响,如生长激素、皮质醇、瘦素等的调节,从而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体脂分布和生长发育。 1.2 运动在慢性病预防与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1.2.1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结合大量研究数据,详细论述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显著效果,并介绍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康复原则和方案。 1.2.2 糖尿病的管理与血糖控制: 阐述运动如何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强调运动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重要性。 1.2.3 肥胖的干预与体重管理: 分析运动在消耗能量、增加基础代谢、改善身体成分方面的作用,提供科学的减重和维持健康体重的运动策略。 1.2.4 骨质疏松的防治: 详细讲解承重性运动、抗阻训练对增加骨密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1.2.5 某些癌症的风险降低: 引用权威研究,说明规律运动与降低某些癌症(如结肠癌、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联。 1.3 运动与心理健康: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 1.3.1 运动的“天然抗抑郁药”效应: 深入分析运动如何通过释放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有效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1.3.2 压力应对与情绪调节: 讲解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压力释放方式,如何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日常挑战,保持情绪稳定。 1.3.3 睡眠质量的改善: 阐述规律运动如何调节生物钟,促进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1.3.4 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提升: 分析通过运动取得进步和成就感,如何显著提升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信水平。 第二章 运动的生物力学与生理学基础 2.1 人体运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1.1 骨骼系统: 介绍骨骼的种类、结构及其在运动中的支撑、保护和杠杆作用。 2.1.2 肌肉系统: 阐述肌肉的收缩机制、分类(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以及肌肉在运动中的募集和协同作用。 2.1.3 关节系统: 介绍关节的类型、结构以及在运动中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2.1.4 神经肌肉控制: 讲解运动单位、本体感受器、运动指令的传递过程,以及大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如何协同完成精细而复杂的运动。 2.2 运动中的能量代谢 2.2.1 三种主要的能量供应系统: 详细介绍磷酸肌酸系统、糖酵解系统(无氧和有氧)以及有氧氧化系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氧化)的工作原理、供能速度和能量储备。 2.2.2 不同运动强度的能量利用: 分析不同运动强度(如低强度、中等强度、高强度)下,身体主要依赖哪种能量供应系统,以及能量底物的转化过程。 2.2.3 运动后的能量恢复: 阐述运动后身体如何通过补充糖原、修复组织等方式恢复能量储备。 2.3 运动中的生理反应与调节机制 2.3.1 心率与血压的适应性变化: 解释运动时心率和血压升高的生理原因,以及长期规律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适应性改变。 2.3.2 呼吸节律与气体交换: 阐述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深度如何调整以满足氧气需求,以及肺部气体交换的效率提升。 2.3.3 体温调节: 分析运动时产热增加,身体如何通过出汗、皮肤血管扩张等方式散热,维持体温稳定。 2.3.4 体液平衡与电解质代谢: 讲解运动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以及身体如何进行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第二篇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 第三章 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与危险因素 3.1 运动方式不当的风险 3.1.1 错误的运动技术: 详细列举不同运动项目中常见的错误技术动作,以及它们可能导致的特定损伤。 3.1.2 过度训练与疲劳: 阐述身体在过度疲劳状态下,肌肉协调性下降,反应迟钝,极易发生拉伤、扭伤等损伤。 3.1.3 缺乏热身与整理活动: 强调充分热身的重要性,它能提高肌肉温度,增加关节灵活性,为运动做好准备;整理活动则有助于身体恢复,减少肌肉酸痛。 3.2 身体自身因素的易感性 3.2.1 身体柔韧性与稳定性不足: 分析柔韧性差的关节更容易在超出活动范围时受伤,而核心肌群稳定性不足则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平衡和力量传递。 3.2.2 力量不均衡: 探讨身体两侧或前后肌群力量不均衡,可能导致代偿性运动,增加特定部位的损伤风险。 3.2.3 既往损伤史: 解释旧伤未愈或康复不充分,可能成为未来损伤的隐患。 3.2.4 生长发育期的特殊风险: 关注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的骨骼、肌肉发育特点,以及可能面临的特殊运动损伤。 3.3 外部环境与装备的影响 3.3.1 不合适的运动场地: 讨论不平整、湿滑或过硬的场地对运动安全的影响。 3.3.2 穿着不当的运动装备: 强调选择合适的鞋子、服装、护具的重要性,以及不当装备可能带来的风险。 3.3.3 气候条件的影响: 分析极端高温、低温或潮湿等天气对运动表现和损伤风险的影响。 3.4 心理因素在运动损伤中的作用 3.4.1 焦虑与急躁: 探讨焦虑情绪可能导致动作变形,急躁则容易忽视身体发出的疲劳信号。 3.4.2 过度自信与冒险行为: 分析一些运动员可能因为自信心过强而进行危险动作,导致损伤。 3.4.3 缺乏对身体信号的重视: 讲解个体忽视疼痛、不适感,坚持带伤训练的长期危害。 第四章 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与急救 4.1 软组织损伤(肌肉、肌腱、韧带) 4.1.1 扭伤(Ligament Sprains): 详细介绍踝关节、膝关节等常见部位扭伤的症状、分级、以及现场初步处理原则(RICE原则: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 4.1.2 拉伤(Muscle Strains): 讲解肌肉拉伤的原因、表现,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休息和冷敷进行初步处理。 4.1.3 肌腱炎(Tendinitis): 描述肌腱炎的常见部位(如跟腱炎、肱二头肌腱炎),以及其早期症状和处理方法。 4.1.4 挫伤(Contusion): 解释直接撞击引起的肌肉损伤,及其处理原则。 4.2 骨与关节损伤 4.2.1 骨折(Fractures): 介绍骨折的种类(如闭合性、开放性、粉碎性),以及在现场如何识别并固定患处,等待专业救助。 4.2.2 脱位(Dislocations): 讲解关节脱位的常见原因和症状,以及强调切勿自行复位。 4.2.3 关节撞击综合征(Impingement Syndrome): 探讨肩关节、髋关节等部位的撞击综合征,及其早期症状。 4.3 运动性疲劳与过度使用损伤 4.3.1 运动性疲劳: 识别运动性疲劳的信号,包括肌肉酸痛、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4.3.2 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s): 讲解由于长期重复性应力引起的骨骼微损伤,以及预防方法。 4.3.3 运动性贫血: 探讨运动量过大可能导致的贫血现象。 4.4 运动急救原则与技术 4.4.1 现场评估与判断: 强调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快速评估伤情。 4.4.2 RICE原则的详细应用: 深入解析RICE原则在不同损伤类型中的具体操作细节。 4.4.3 止血、包扎与固定技术: 介绍基本的止血、包扎和简易固定的方法。 4.4.4 何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明确需要立即送医的紧急情况。 第五章 运动损伤的康复与预防 5.1 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5.1.1 循序渐进: 强调康复过程应遵循从轻到重、从易到难的原则。 5.1.2 全面性: 康复不仅关注受伤部位,还应兼顾全身的协调性与功能恢复。 5.1.3 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损伤情况、身体条件和目标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5.1.4 疼痛管理: 强调在康复过程中避免加重疼痛,必要时寻求专业止痛方法。 5.2 康复训练的不同阶段与方法 5.2.1 急性期(Inflammatory Phase): 重点在于控制炎症、减轻水肿,以休息、冰敷、加压包扎为主。 5.2.2 增殖期(Proliferative Phase): 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开始轻柔的肌肉激活和力量训练。 5.2.3 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 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功能性训练,恢复运动能力。 5.2.4 功能性训练: 针对特定运动项目,进行模拟比赛动作的训练,以完全恢复运动表现。 5.3 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5.3.1 科学的热身与整理活动: 详细列举不同运动项目的热身和整理活动要点。 5.3.2 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 强调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频率和时长。 5.3.3 提高身体柔韧性与力量: 介绍针对性的柔韧性训练(如拉伸)和力量训练(如核心肌群训练、拮抗肌训练)。 5.3.4 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 鼓励学习和模仿专业运动员的动作,或寻求专业教练指导。 5.3.5 合理选择运动装备与场地: 强调根据运动项目选择合适的鞋子、服装和护具,注意运动场地的安全。 5.3.6 关注身体信号,及时调整: 强调倾听身体的声音,疲劳时应休息,不适时应停止。 5.3.7 关注心理状态: 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度竞争和冒险。 第三篇 个性化运动方案的制定与实践 第六章 运动方案制定的科学原则 6.1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FITT原则) 6.1.1 频率(Frequency): 讲解每周进行运动的次数,以及不同运动目标对应的频率建议。 6.1.2 强度(Intensity): 详细介绍如何评估和控制运动强度,包括心率区间法、RPE(主观疲劳度评分)法等。 6.1.3 时间(Time): 讲解每次运动的时长,以及如何根据强度和目标合理分配。 6.1.4 类型(Type): 介绍不同类型运动(有氧、无氧、柔韧性、平衡性)的特点和选择。 6.2 评估个体运动能力与健康状况 6.2.1 健康问卷与体格检查: 强调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前,进行必要的健康评估。 6.2.2 体能测试: 介绍简单易行的体能测试方法,如3分钟原地踏步测试、坐位体前屈等,以了解心肺耐力、柔韧性等基础能力。 6.2.3 伤病史与特殊情况的考虑: 重点关注既往的运动损伤、慢性疾病等,并据此进行运动调整。 6.3 设定 SMART 运动目标 6.3.1 特异性(Specific): 目标应具体明确,而非笼统模糊。 6.3.2 可衡量性(Measurable): 目标应能够被量化和追踪。 6.3.3 可达成性(Achievable): 目标应在个体能力范围内,且有实现的可能性。 6.3.4 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应与个体的整体健康和生活方式相关联。 6.3.5 时限性(Time-bound): 目标应设定明确的完成期限。 第七章 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设计 7.1 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 7.1.1 促进生长发育: 强调多样的运动形式,以全面刺激骨骼、肌肉和心肺系统的发育。 7.1.2 培养运动兴趣: 鼓励趣味性、团队性运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7.1.3 注意身体发育的特殊性: 避免过度训练和高强度训练,预防运动损伤。 7.2 成年人健康运动方案 7.2.1 缓解工作压力: 推荐多样化的有氧、无氧和放松型运动。 7.2.2 维持健康体重: 结合有氧运动消耗热量,力量训练增加基础代谢。 7.2.3 预防慢性疾病: 根据个体健康状况,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计划。 7.3 中老年人运动健康指南 7.3.1 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侧重于维持肌肉力量、骨密度,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7.3.2 适宜的运动类型: 推荐散步、太极拳、广场舞、温和的伸展运动等。 7.3.3 关注个体差异: 充分考虑慢性病、关节退行性变等情况。 7.4 特殊人群的运动考量(如孕妇、慢性病患者) 7.4.1 孕期运动: 强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安全的运动,以促进母婴健康。 7.4.2 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炎等): 详细阐述在医生和专业人士指导下的运动康复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八章 运动计划的实施、监测与调整 8.1 运动计划的实际操作 8.1.1 安排运动时间: 如何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克服时间障碍。 8.1.2 选择合适的运动场所与伙伴: 创造有利的运动环境,寻求运动支持。 8.1.3 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补水、防晒、避免在极端天气运动等。 8.2 运动效果的监测与评估 8.2.1 记录运动日志: 追踪运动类型、时长、强度、感受等,以便分析。 8.2.2 定期进行体能评估: 重复基础体能测试,评估进步情况。 8.2.3 关注身体反应: 留意运动后身体的变化,如精力水平、睡眠质量、体重变化等。 8.3 运动计划的动态调整 8.3.1 身体适应后的进阶: 当身体适应现有训练强度时,如何逐步增加难度。 8.3.2 应对平台期: 探讨如何突破运动瓶颈,保持训练的有效性。 8.3.3 根据生活变化调整: 如工作变动、身体状况变化等,如何灵活调整运动计划。 8.3.4 保持运动的乐趣与动力: 探索保持长期运动动力的策略。 结语 健康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而运动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之一。本书从理论到实践,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运动健康指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您更科学地认识运动,更有效地实践运动,最终将运动融入您的生活,成为您健康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开启一段充满活力与健康的旅程。请记住,持之以恒、科学适度的运动,是通往身心健康的 Golden Key。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生活方式有追求的学生,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将“科学”和“生活”完美融合的书籍。市面上很多健康读物,要么是过于侧重于高深的生理数据,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充斥着各种不负责任的“偏方”和“捷径”。而这本《教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态度,构建了一座连接学术严谨性和日常可操作性的桥梁。它没有回避运动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反而坦诚地将“风险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例如,在谈到营养补充时,它没有盲目推崇高蛋白饮食,而是结合大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运动强度,给出了一个基于能量平衡的、可持续的膳食建议框架。我特别喜欢它在“疲劳管理”部分的处理,它不再将疲劳视为一种需要被战胜的敌人,而是看作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书中介绍的几种主动恢复技术,比如泡沫轴按摩的精准部位定位图,是我见过的最详尽的,它甚至标出了不同深度的压力点应该如何寻找和维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预警系统”变得异常敏感,不再是等到受伤了才去补救,而是学会了在疲劳累积的初期就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整。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体现了编写者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深刻洞察。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从头到尾线性推进的读物,而是采用了模块化、可检索的设计思路。举个例子,当我因为一次长跑后膝盖感到不适时,我可以直接翻到特定的损伤案例分析部分,那里详细列举了从初步判断、紧急处理到长期恢复计划的每一个步骤,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更棒的是,它还穿插了一些“专家视角”的解读,通常以小标题或侧边栏的形式出现,分享一些资深的运动康复师的经验之谈,这些非正式的经验分享,往往比纯理论知识更具说服力和操作性。我发现,这本书对常见运动装备的选择和使用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比如跑鞋的足弓支撑与缓震技术,它不是简单地推荐品牌,而是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不同鞋款如何影响落地冲击,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根据自身条件挑选装备的学生来说,太有价值了。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都带着“马上就能用”的即时反馈感。

评分

这本关于大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的教程,简直是为我这种体育小白量身打造的“救命稻草”!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教程”两个字听起来就让人头大。没想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完全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它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生理学和运动学原理,比如,讲解肌肉拉伤的预防时,作者不是直接抛出公式,而是用了一个我们在打篮球时经常遇到的场景来举例,瞬间就理解了热身的重要性。而且,书里的插图和图示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解剖结构图清晰明了,让我这个对人体结构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辨认出哪些是骨骼肌,哪些是韧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科学拉伸”的那一部分,它不像有些健身指南那样强调“拉伸越疼越好”,而是循序渐进地教你如何找到身体的舒适区,避免过度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你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正确的、科学的运动观念,让我从心底里对手部的运动损伤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清楚地知道如何通过日常的锻炼来增强身体的适应性。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课堂上的理论灌输,简直是体育课外的最佳私人教练手册。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偏重“康复”主题的书籍,本就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是华而不实的口号堆砌,要么就是过于偏执的理论说教。然而,这本教材的视角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深度。它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运动损伤分类和急救措施,而是深入探讨了运动后的身体反馈机制,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康复技术来优化训练效果。我特别欣赏它在“功能性训练”这一章节中对核心稳定性的强调,作者巧妙地将枯燥的深层肌肉激活训练,转化为一系列有趣的、可以日常进行的微调练习。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关于“呼吸与核心联动”的练习,仅仅通过调整呼吸的节奏和深度,就能感受到腹横肌的微妙收缩,这对于纠正我长期以来存在的圆肩驼背问题,简直是醍醐灌顶。此外,这本书对于运动心理学的涉猎也颇有见地,它承认了“意志力”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指出了过度自信和“代偿性发力”的风险。这种全面、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体育保健不再是浅尝辄止的了解,而是开始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管理,是一场持久的、需要智慧的博弈。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体育”二字的传统理解。过去我总觉得体育就是跑步、打球、流汗,与“保健”“康复”这些词沾边,就意味着生病或者受伤后的补救措施。然而,这本教材的整体基调,是将“主动健康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它让你明白,科学的运动和细致的康复策略,是你未来几十年保持高质量人生的基石。书中的案例库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常见的踝关节扭伤到相对复杂的网球肘等多种运动损伤,每个案例都附带了长期的跟踪观察数据,这比单纯的理论描述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展现了时间维度上的效果。其中关于“运动损伤的个体化差异”的讨论,尤其值得称赞,作者强调了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对康复方案制定的影响,避免了一刀切的误区。这让我意识到,我的身体状况是独一无二的,任何训练计划都需要基于自身特点进行调整。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长期有效的“身体使用说明书”,指导我们如何以更智慧、更可持续的方式,享受运动带来的益处,而不是被运动的潜在风险所束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