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在政治思想史、文化史及艺术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文化艺术自成其趣,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迥然有别,文人介入的特征尤为明显;晚明艺术史研究,集国内外艺术史研究中坚力量(如李安源、黄小峰、万木春等),以跨界视角,深度聚焦传统绘画、园林、设计、音乐、戏曲与清玩等主题,详细剖析晚明艺术理想及其艺术趣味的多样表象,兼及观念史、思想史以及经济史等诸多领域,既拓展人文视野,又打破概念化的艺术史思维,在专题史研究上推进了中国艺术史的写作,饱含学术精神,文人审美意趣盎然。
李安源, 1972年6月出生,安徽庐江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艺术史及艺术批评。出版《刘海粟与蔡元培》《王鉴<梦境图>研究》《<芥舟学画编>校注》等论著。
007 紫禁城的黎明:晚明的帝都景观与官僚肖像
黄小峰
053 略谈清人眼里的晚明书画:以鉴藏史材料为中心
陆蓓容
063 风雅的竞争:晚明的书画消费与士商关系
叶康宁
077 “镜”中肖像:一个晚明书商的自我形塑
李啸非
095 海外汉学视野中的晚明设计:有关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的若干问题
祝 帅
107《考槃余事》:“清玩时代”的开山之作
向 谦
131恋物与救赎:晚明明清初士人对物的态度变化
付阳华
143晚明文人工匠观探析
彭圣芳
151晚明戏曲本色论对阳明心学的继承
周立波
163晚明江南青楼乐妓的曲唱活动
张婷婷
173晚明文学理论与书画理论的对话:从袁宗道与董其昌的答问谈起
成田健太郎
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以实现复兴宋文化为其人文理想。在此语境下,各种文艺与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空间,明人普遍沉浸在丰富的物质与进步的技术所带来的精致生活中。迨至晚明,虽然社会问题丛生,但是其文艺之活力不减,此种盛况,在17 世纪江西文人徐世溥的信札中得以概括:“当神宗时,天下文治响盛。若赵高邑、顾无锡、邹吉水、海琼州之道德风节,袁嘉兴之穷理,焦秣陵之博物,董华亭之书画,徐上海、利西士之历法,汤临川之词曲,李奉祠之本草,赵隐君之字学。下而时氏之陶,顾氏之冶,方氏、程氏之墨,陆氏攻玉,何氏刻印,皆可与古作者同敝天壤。而万历五十年无诗,滥于王、李,佻于袁、徐,纤于钟、谭。”也就是说,晚明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文化艺术上,晚明也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迥然有别,在文学、书画、戏曲、园林、家具、雕塑等艺术领域,其文人介入的特征尤为彰显,将晚明的造物艺术在审美意趣上得以精神提升。
基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创建之际,我们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于2015 年12 月26 日—27 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与造物游—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邀请到国内外艺术史相关领域学者二十四人作专题演讲,这一主题集中的讨论,势必会会对晚明这一艺术史显学研究有所推进。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部作品的逻辑推进是极具层次感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作品清单,而是围绕着一系列核心的论点,进行螺旋式的深入探讨。每部分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前一章节的结论往往会成为后一章节分析的基础,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跨学科问题时的谨慎与精准,他没有为了追求宏大叙事而牺牲细节的真实性,而是小心翼翼地在不同艺术门类(比如绘画、园林、家具等)之间建立联系,揭示出晚明社会思潮对各个领域产生的统一影响。这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建构方式,使得读者的理解随着章节的推进不断加深,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而坚实的认知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翻开书页,首先被那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质感所吸引,它不像现代印刷品那样光亮刺眼,而是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墨香,让人联想到旧时的书斋。封面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某些晚明时期典型的装饰元素,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具体作品,但通过字体和留白的排布,就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不失雅致的氛围。我尤其欣赏它在插图处理上的用心,那些黑白或彩色的图像,排布得错落有致,既没有过度拥挤的感觉,又能让人清晰地捕捉到细节。装订也十分考究,书脊的处理显得扎实可靠,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松散。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本身就是对所研究时代精神的一种致敬,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进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作品的尊重和品味。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专题研究时,我曾担心内容会过于聚焦于某些高知名度的精英艺术,从而遗漏了时代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景观。然而,这部作品成功地超越了这种窠臼。它不仅关注了庙堂之上的大师手笔,更深入探讨了市民阶层新兴的审美需求是如何反作用于艺术生产的,例如在版画、日用器皿设计中体现出的那种世俗化、生活化的倾向。这种对“大艺术”与“日常审美”之间复杂互动的捕捉,使得晚明艺术的面貌显得无比立体和丰富。它成功地将艺术史放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使得我们得以理解,为何那个时期的艺术会展现出那般复杂而矛盾的特质——既有对传统的继承,更有对新变局的呼应与挣扎。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文献引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基础史料的梳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在阅读一些相对边缘或被学界长期忽视的个案时,作者总能提供出一些非常新颖且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更难得的是,这些引文和注释并非生硬地堆砌,而是有机地融入到行文中,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打断读者的阅读流畅性。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者而言,书后的参考书目本身就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导读清单,它清晰地勾勒出了相关研究的脉络和前沿,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靶点。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述风格上采用了非常灵活且富有画面感的笔触。不同于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刻板的线性陈述,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角度切入,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流变,化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展现于眼前。例如,在描述某个特定的画派或工艺发展时,他会不自觉地引入大量的背景社会环境描写,使得人物和作品的“呼吸感”都变得强烈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当时文人在书房里低语辩论的声音,看到匠人手中工具的每一次敲击。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入门门槛,即便是对专业术语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凭借着文字营造的氛围,对当时的审美趣味产生直观的感受。这种将历史还原为“生活”的叙事策略,是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让学术不再高冷,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