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虎保护研究/中国珍稀动物保护研究文库

中国东北虎保护研究/中国珍稀动物保护研究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海义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虎
  • 珍稀动物
  • 动物保护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研究
  • 野生动物
  • 中国动物
  • 东北地区
  • 保护生物学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407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063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珍稀动物保护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虎是大型捕食性猫科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调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促进能量流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虎是自然保护系统中的旗舰种,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种。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虎(所有亚种)被列入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东北虎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危(CR)等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被列为附录物种。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一1:程总体规划》中,将虎列为需重点拯救的15个动植物种类之一。虎的保护已经受到所有虎分布国家的普遍关注。2010年1月在泰国华欣市召开的老虎保护亚洲部长级会议,制定了到2022年(下一个虎年)达到野生老虎数量翻倍增长的目标。2010年11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了各有虎分布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世界老虎峰会,会议上通过了虎保护宣言,进而开始实施保护老虎的计划。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在国家林业局的资助下与NGO国际保护组织(WWF和WCS)合作,连续多年开展了东北虎保护研究。先后完成了《乌苏里江流域东北虎和豹的研究》(1994-1997)、《1999年黑龙江省东北虎和豹的调查及保护对策》国际合作项目(1999-2000)、《黑龙江省野生东北虎种群监测研究》(2003-2006)、《东宁边境东北虎及有蹄类猎物生态廊道调查》(2006-2007)、《东北虎猎物种群调查与监测研究》(2007-2009)、《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生境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2008-2010)、《东北虎生态廊道调查及保护恢复方案》(2010-2013),《中国长白山区东北虎潜在栖息地研究》(2009-2010)、《中国野生东北虎保护规划建议》(2010-2012)、《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2011)、《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东北虎保护行动计划》(2010-2011)、《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专项调查》(2011-2012)、《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恢复技术研究》(2011-2015)等科研课题和保护工程项目,在东北虎野外监测与保护研究方面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1 研究地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质、地形、地貌
1.1.3 水文
1.1.4 气候
1.1.5 土壤
1.1.6 植被
1.1.7 野生动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概况
1.2.1 人口及民族概况
1.2.2 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1.2.3 交通及建筑设施
1.2.4 文化及教育
1.2.5 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2 东北虎野外种群监测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划分监测区
2.2.2 建立监测网络
2.2.3 监测员培训
2.2.4 足迹识别
2.2.5 信息收集与现地核查
2.2.6 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东北虎种群数量
2.3.2 东北虎的分布
2.3.3 东北虎捕食猎物统计
2.3.4 东北虎的死亡数统计
2.4 讨论
2.4.1 信息收集与核查
2.4.2 种群数量的评估
2.4.3 东北虎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3 有蹄类猎物种群调查
3.1 背景介绍
3.1.1 有蹄类是虎的主要猎物
3.1.2 有蹄类猎物的生物学特性
3.1.3 有蹄类种群数量调查
3.2 调查方法
3.2.1 确定调查区域
3.2.2 抽样及样线布设
3.2.3 野外调查与足迹鉴别
3.2.4 统计分析方法
3.2.5 换算系数
3.3 调查结果
3.3.1 东北虎分布区有蹄类种群现状
3.3.2 中国与俄罗斯有蹄类种群现状比较
3.3.3 东北虎栖息地有蹄类猎物种群动态
3.4 讨论
3.4.1 有蹄类的冬季样线调查
3.4.2 猎物种群密度与足迹链相对丰富度
3.4.3 东北虎猎物种群动态趋势
参考文献

4 东北虎生境选择及评价
4.1 引言
4.2 猎物种群生境选择与评价
4.2.1 野外调查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生境因子对野猪、马鹿和狍子生境选择的影响
4.3.2 多个物种出现模型图
……

5 东北虎生态廊道调查与保护规划
6 东北虎栖息地保护与恢复
7 东北虎猎物有蹄类种群恢复
8 东北虎栖息地生物多样性
9 自动相机监测东北虎等兽类研究
10 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规划

附件1 东北虎野外种群网络信息监测技术规程
附件2 有蹄类大样方调查技术规程

附图

前言/序言

  虎(Pantheratigris Linnaeus,1758)是亚洲的特有种,科学家通过化石研究,证明虎起源于中国。在河南渑池发现最早的虎化石被古生物学家定名为古中华虎(Pantheratigrispalaeosinensis Zdansky,1924),其地质年代距今至少有200万年。我国是虎的发源地,历史上也是虎最多的国家。据记载,中国分布有6个地理亚种的虎,其中华北亚种(Pt.coreensis Brass,1904)和西北亚种(户f.lecoqiSchwarz,1916)已经绝迹。目前野外生存的虎有4个亚种,东北亚种(Pt.altaicaTemninck,1844)、华南亚种(Pt.amoyensis Hilzheimer,1905)、指名亚种(Pf.tigristigris Linnaeus,1758)和云南亚种(Pt.corbetti Mazak,1968)。华南亚种是我国的特有亚种,目前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已多年未见野外实体的证据。
  东北虎即虎的东北亚种,也称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是所有虎亚种中体形最大者。由于东北虎长期适应北方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寒冷的自然气候条件,不仅体形较其他虎亚种更大,而且被毛更长且厚密,毛色亦较浅淡艳丽,前额的“王”字花纹也更明显。因此,东北虎显得格外漂亮神奇、威武雄健。据《盛京通志》(魏枢等,1736)记载,虎在东北“诸山皆有之”。由此可见,历史上东北虎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甚广。自20世纪初开始,东北虎种群逐渐走向衰落,早期的过度捕猎,随后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伴随着可捕食猎物种群的减少,中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分布区也随之逐渐大幅度退缩,到20世纪末已演变为极度濒危的物种。目前,东北虎仅分布于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东部和朝鲜北部山地林区,野外调查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野生东北虎分布于俄罗斯境内,约占总数的90%以上,中国分布有20多只,朝鲜境内数字不详,估计仅有少数个体。
  虎是大型捕食性猫科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调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促进能量流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虎是自然保护系统中的旗舰种,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种。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虎(所有亚种)被列入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东北虎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危(CR)等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被列为附录I物种。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一1:程总体规划》中,将虎列为需重点拯救的15个动植物种类之一。虎的保护已经受到所有虎分布国家的普遍关注。2010年1月在泰国华欣市召开的老虎保护亚洲部长级会议,制定了到2022年(下一个虎年)达到野生老虎数量翻倍增长的目标。2010年11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了各有虎分布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世界老虎峰会,会议上通过了虎保护宣言,进而开始实施保护老虎的计划。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在国家林业局的资助下与NGO国际保护组织(WWF和WCS)合作,连续多年开展了东北虎保护研究。先后完成了《乌苏里江流域东北虎和豹的研究》(1994-1997)、《1999年黑龙江省东北虎和豹的调查及保护对策》国际合作项目(1999-2000)、《黑龙江省野生东北虎种群监测研究》(2003-2006)、《东宁边境东北虎及有蹄类猎物生态廊道调查》(2006-2007)、《东北虎猎物种群调查与监测研究》(2007-2009)、《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生境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2008-2010)、《东北虎生态廊道调查及保护恢复方案》(2010-2013),《中国长白山区东北虎潜在栖息地研究》(2009-2010)、《中国野生东北虎保护规划建议》(2010-2012)、《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2011)、《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东北虎保护行动计划》(2010-2011)、《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专项调查》(2011-2012)、《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恢复技术研究》(2011-2015)等科研课题和保护工程项目,在东北虎野外监测与保护研究方面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濒危物种的生存之歌:全球大型猫科动物保护实践 导言:在夹缝中求生的宏伟身影 广袤的地球上,大型猫科动物以其无与伦比的力量、优雅的体态和无可替代的生态角色,长期以来都是自然界皇冠上的宝石。然而,人类活动的扩张、栖息地的破碎化、盗猎的阴影,正将这些顶级的掠食者推向灭绝的边缘。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区域或物种,而是以全球视野,系统梳理当前世界范围内,针对那些体型庞大、在食物链顶端占据关键位置的珍稀猫科动物所开展的保护研究、管理实践与政策探索。我们深入探讨了雪豹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适应性生存策略,美洲豹在雨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性角色,非洲狮在人类社区边缘的冲突与共存,以及云豹等中型猫科动物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遗传多样性保护。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跨学科的视角,剖析当前大型猫科动物保护所面临的挑战的复杂性,以及科学家、保护工作者、地方社区和政府机构如何协同努力,以期为这些壮丽的生灵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 第一部分:顶级掠食者的生态学基础与威胁评估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大型猫科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核心作用,并量化了它们当前面临的严峻威胁。 第一章:生态角色的重估:从关键种到伞护种 阐述了大型猫科动物作为顶级掠食者,通过调节食草动物种群密度和行为,对植被结构产生的间接影响(景观回声效应)。分析了在不同生物群系中,狮、虎、豹等物种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的“伞护种”效应。本章通过对北美郊狼、欧亚猞猁等案例的对比,探讨了生态角色在不同气候带和人类压力梯度下的动态变化。重点研究了营养级联(Trophic Cascades)理论在湿地、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第二章: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的量化分析 探讨了自工业化以来,道路建设、农业扩张和城市化对大型猫科动物关键栖息地的切割效应。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不同大洲的猫科动物栖息地连通性指数进行了量化比较。特别分析了“走廊(Corridors)”的有效性与生态学意义,包括对基因交流的贡献和对个体生存率的影响。讨论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带迁移对猫科动物分布范围的潜在挤压效应。 第三章:人兽冲突:冲突模式、社会经济驱动力与解决路径 人兽冲突是影响当前大型猫科动物生存的首要因素之一。本章聚焦于非洲狮与游牧社区的冲突,以及亚洲象群活动区域内豹类的生存困境。分析了冲突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例如家畜损失的经济成本、文化背景对捕杀行为的影响。探讨了诸如“带刺围栏(Thorny Boma)”技术、早期预警系统(EWS)以及基于社区的补偿机制(CBM)在减轻报复性杀戮中的有效性。本章特别强调了风险评估模型在预测高冲突区域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非法贸易与疾病的隐形威胁 深入剖析了全球范围内针对大型猫科动物皮毛、骨骼及身体部位的非法贸易网络。通过对特定走私路线的分析,揭示了驱动盗猎的国际市场因素。同时,探讨了由人畜共患病(如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通过与家犬和野生食肉动物接触而导致的种群级疾病传播风险,并介绍了疾病监测和疫苗接种策略在种群保护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跨区域保护实践与管理策略 本部分侧重于介绍当前国际保护界正在实施的、具有创新性和区域代表性的管理工具和实践案例。 第五章:遗传学在保护管理中的前沿应用 讨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革新濒危物种管理。内容涵盖非侵入性取样(如粪便DNA分析)在种群数量估算和个体识别中的应用;分析了“瓶颈效应”对不同地理种群(如印度支那豹、阿穆尔豹)基因库健康度的影响;介绍了为增强小种群生存能力而采取的“基因救援”(Genetic Rescue)计划的伦理考量和技术挑战。 第六章:栖息地恢复与生态廊道建设的工程学视角 聚焦于大型猫科动物栖息地恢复的宏观规划。内容包括对退化草原进行植被结构修复的案例研究;人工“生态桥梁”和“地下通道”在保证关键迁徙路径上的设计标准;以及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多部门协作,确保恢复区域的长期功能性。以美国西部美洲狮和欧洲欧亚猞猁的种群连接项目为例,讨论了跨国界合作的必要性。 第七章:社区参与式保护:从受益者到管理者 本书认为,有效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当地社区的理解和支持之上。本章详细介绍了“社区保护区”(Community Conservancies)的运营模式,重点分析了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生态旅游收入如何被有效地导向野生动物管理和社区福利改善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干预,改变当地对大型猫科动物的负面认知。 第八章:圈养种群管理与野化释放的科学路径 针对极度濒危的种群,圈养繁殖是最后的“诺亚方舟”。本章详细阐述了国际动物园联合会(Zoos/EAZA/SSP)在维持大型猫科动物遗传多样性方面的作用。重点介绍了“野化训练”的标准化流程,包括对食性、狩猎行为和对人类恐惧感的恢复性训练。分析了成功和失败的野外释放案例,以及释放后通过卫星追踪和健康监测进行长期跟踪的重要性。 --- 第三部分:政策、法律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更宏观的政策制定层面,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框架和国际合作,为大型猫科动物提供持久的法律保护屏障。 第九章:国际公约的执行与区域性政策协作 评估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在限制猫科动物制品非法贸易中的效力,并分析了成员国在执行中的差距。本章探讨了区域性物种行动计划(如亚洲大型猫科动物复苏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强调了跨国界种群(如孟加拉虎、雪豹)需要统一的监测标准和联合执法机制。 第十章:保护金融学:可持续资金的筹措与分配 大型猫科动物保护项目往往资金密集且长期性强。本章分析了“保护收费”(Conservation Fees)、生物多样性债券(Biodiversity Bonds)以及公私合作(PPP)在为保护工作提供稳定资金流中的创新。讨论了如何通过透明的审计机制,确保资金真正用于一线保护工作,而非管理成本。 结论:面向未来的挑战与希望 总结了当前全球大型猫科动物保护面临的“三重威胁”——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和人兽冲突的持续叠加效应。展望了人工智能在实时监测、预测模型优化中的潜力,并呼吁保护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采纳更加整合、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以确保这些地球上最伟大的捕食者,能够继续在它们的自然王国中,谱写出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存之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对“保护”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东北虎保护研究》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它像是一个集结号,召集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虽然我本人不是科学家,对复杂的学术理论可能不是特别精通,但我非常喜欢那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科学知识传递给普通读者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东北虎现状的真实数据,比如它们的数量、分布区域的变化,以及对它们生存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或者是一些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的方向。如果能有一些关于普通人如何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建议,那就太好了,毕竟,保护工作需要全民的参与和支持。

评分

这套《中国珍稀动物保护研究文库》的整体定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关注某一两种动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中国珍稀动物的保护领域。而《中国东北虎保护研究》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也承载了这份宏大的使命。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来审视东北虎的保护工作。比如,它是否会与其他珍稀动物的保护案例进行对比,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经验和教训?是否会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物种在保护策略上的异同?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研究”的解读,它是否涵盖了生态学、遗传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未来东北虎种群恢复的长期规划和展望?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全局观”,让我认识到,保护一个物种,其实是在维护一个更加完整和健康的生态系统,而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扉页时,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它似乎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期望。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并不奢望能从中获得多少专业的科研知识,但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保护”的意义。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东北虎,以及保护它们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有着怎样的重要性。这本书的“研究”二字,让我联想到作者们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去解读那些生命的密码。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研究过程的描绘,即便只是只言片语,也足以让我感受到这份职业的神圣与不易。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我意识到,我们与这些珍稀动物,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是如此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评分

我一直对大型猫科动物有着特别的情感,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寒冷地带的王者,比如东北虎。我曾经在纪录片里见过它们,那种力量与优雅并存的身姿,实在是让人心生敬畏。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我很好奇,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深入到东北虎的栖息地进行研究的?是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还是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东北虎的个体故事,比如某只母虎如何抚养幼崽,或者一只雄虎如何捍卫自己的领地。这些细节能够让冰冷的科学数据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生命的活力与不易。此外,我也非常关心书中对于东北虎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毕竟,在人类活动日益扩张的今天,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被挤压,这种冲突如何化解,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有价值思考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那种浓郁的东北风情,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开阅读,但仅仅是它的外观,就勾起了我对东北那片神奇土地的无限遐想。我常常在想,在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故事?那些威风凛凛的东北虎,它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遥远而又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东北虎在自然栖息地中的真实生活状态,它们的捕食技巧,它们的家庭关系,甚至它们是如何适应四季更迭的。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它们在严寒冬季中的生存描写,那就更令人激动了。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一种动物的研究,更像是对一个宏大生态系统的一次深刻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去了解那片土地上生命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