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探索之旅的《自然规律的探索之旅(第1卷)》,我选择研究这个自然界的总体面貌。比如,脚下的大地是什么;如果我们一直往一个方向走会走到哪里;天上的云是什么;星星是什么;太阳是什么;月亮是什么;它们离我们有多远: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为什么它们有时候会突然钻到地下……这些都是人类从刚诞生时就感兴趣的问题,古代几乎所有宗教、神话、哲学都涉及这些问题,而围绕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是人类科学的重要起源。
在即将启程的《自然规律的探索之旅(第1卷)》中,我们将忘记曾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只留下生活中的经验,只允许使用普通人都能理解其制作原理的简单工具(比如尺子、量角器、绳子、钟表等。由此也排除那些制作原理不易理解的现代高科技工具,比如卫星、探测器甚至是望远镜等,但它们可以在带有科普性质的最后一章中出现),从零开始观察和探索这个世界。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阅读之前,你要把思维调到“未知”的背景下,从新生婴儿的角度来重新研究这个世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地球
§1-1 地平线的出现
§1-2 矛盾的产生
§1-3 海平线的出现
§1-4 一个看似违反常识的假设
§1-5 球的假设
§1-6 尺子测量的原理
§1-7 测量方案的获得
§1-8 尝试测量地球半径
§1-9 提高测量角度的精度
§1-10 重新测量地球半径
§1-11 原来只是曲率半径
§1-12 不确定性
§1-13 对地球模型的检验
§1-14 不确定性的放大
§1-15 如何看待这样的不确定性
§1-16 补充内容
§1-16-1 模型与魔术
§1-16-2 一些哲学问题
§1-16-3 科学研究的本质
第二章 恒星
§2-1 天那里是什么东西
§2-2 研究方向的拟定
§2-3 记录天体方位的方案
§2-4 钟表计时的原理
§2-5 研究对象的选定
§2-6 从某七颗星星开始
§2-7 星图的描绘及旋转规律的检验
§2-8 对旋转周期更精确的测量
§2-9 行星的发现
§2-10 下一步研究方向的选定
§2-11 天球模型的建立
§2-12 根据天球模型给出的猜测
§2-13 对于猜测的检验
§2-14 天球模型的应用
§2-14-1 定位、测距、绘制世界地图
§2-14-2 经纬度的建立
§2-15 模型任意项
§2-16 对于太阳、月亮是否在星图上移动的检验
§2-17 对于太阳、月亮和行星距离的尝试测量
§2-18 下一步研究方向及对象的选定
§2-19 补充内容
§2-19-1 长度单位“米”的来源
§2-19-2 几个星座的辨识
§2-19-3 银河和星云
第三章 太阳
§3-1 模型的选择
§3-2 一个周期观测的结果
§3-3 用模型推测一个地点的观测结果
§3-3-1 太阳方位变化
§3-3-2 太阳对于该地气候影响的分析
§3-4 用模型推测全球的观测结果
§3-4-1 太阳方位变化
§3-4-2 对全球气候的猜测
§3-5 对所有猜测的检验
§3-6 对长时间测量结果的猜测
§3-6-1 区分恒星年和回归年
§3-6-2 预测太阳方位的方式的小改动
§3-6-3 恒星年和回归年的测量方案
§3-7 对于猜测的检验及实际的测量
§3-8 应用
§3-8-1 制定从零开始建立时间体系的目标
§3-8-2 日晷对一天时长及时刻划分的参考
§3-8-3 确定钟表的运行速度
§3-8-4 闰秒的产生
§3-8-5 公历的建立
§3-8-6 公历和阳历的区别
§3-8-7 时差
§3-8-8 二十四节气
§3-8-9 用太阳和手表辨别方向
§3-8-10 房屋朝向的选择
§3-8-11 利用太阳测定经度
§3-8-12 十二星座
§3-9 模型任意项
§3-10 下一步研究对象的拟定
§3-11 补充内容:云
第四章 月亮
§4-1 测量月亮的距离和直径
§4-2 研究方向的拟定
§4-3 一个周期内月亮在星图上的移动
§4-4 根据一个地点一个周期的运动给出的猜测
§4-4-1 月亮方位变化
§4-4-2 月亮什么时候出现
§4-4-3 月相问题
……
第五章 行星
第六章 望远镜出现后
前言/序言
作为探索之旅的第一卷,我选择研究这个自然界的总体面貌。比如,脚下的大地是什么;如果我们一直往一个方向走会走到哪里;天上的云是什么;星星是什么;太阳是什么;月亮是什么;它们离我们有多远: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为什么它们有时候会突然钻到地下……这些都是人类从刚诞生时就最感兴趣的问题,古代几乎所有宗教、神话、哲学都涉及这些问题,而围绕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是人类科学的最重要起源。
作为现代人,很多人或多或少被告知过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当你想象着自己在“未知”的背景下去通过观察获得这些答案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地球来说,我们看到的地面明明是平坦的,凭什么说它是个球呢?就地球绕着太阳转(或自转)而言,我们感受到的地面明明是静止的,凭什么说它会运动(或自转)呢?就行星绕着太阳转而言,我们只能观测到行星和太阳的方位,又该如何确定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从而获得它们的运行情况呢?往更大了说,我们又是怎么知道我们处于一个叫银河系的星系中呢?……
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人的困惑突然让我想到了宗教。宗教教育教徒有神的存在,应该遵循神的教令,但从不严格解释神从哪来,又有谁见过。反观我们的科学教育,我们教育学生们大地是个球,它和其他行星一起绕着太阳转,我们就处于银河系内,等等,却不严谨地说明这些结论的来源,那这和传教有何区别呢?仅仅是灌输的思想不同吧?
暂且不说我们学过的一些天文知识是怎么来的,我们的教育大多注重理论而轻视实际的观测。比如,我们如何在夜晚分辨行星和恒星;晚上的恒星是怎么运动的;行星又是怎么运动的;如何辨认星座;东西南北是如何定义的又该如何方便地确定;月亮何时升起何时落下;太阳的方位在一天和一年中怎么变化……这些实实在在的观测是被现代教育最为轻视的,而这些正好是学生们得以在现实生活中检验他们所学知识的方式,因而也正好是宗教传教和科学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
在即将启程的第一卷中,我们将忘记曾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只留下生活中的经验,只允许使用普通人都能理解其制作原理的简单工具(比如尺子、量角器、绳子、钟表等。由此也排除那些制作原理不易理解的现代高科技工具,比如卫星、探测器甚至是望远镜等,但它们可以在带有科普性质的最后一章中出现),从零开始观察和探索这个世界。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阅读之前,你要把思维调到“未知”的背景下,从新生婴儿的角度来重新研究这个世界。
《星辰之下:人类文明的微观与宏观观测》图书简介 导言: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寻觅存在的边界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自然法则的宏大叙事,也不试图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模型。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类认知极限,探索文明如何在新旧范式交替中寻求立足之地的思想漫游。我们聚焦于那些被主流科学叙事所边缘化或尚未完全纳入体系的“灰色地带”——那些介于确定性与随机性之间,物质与信息交织的领域。 《星辰之下》将引领读者穿越三个主要的认知维度:微观结构的不确定性、宏观时间中的信息熵变,以及人类社会对“随机”的心理构建。 我们不探讨已知的物理定律如何支配行星运行,而是审视当这些定律遭遇极端条件或观测偏差时,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规律”本身。 --- 第一部分:微观视界:量子的低语与观测者的困境 本部分着眼于信息、概率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跳出传统的决定论框架,深入探究在极小尺度上,确定性如何瓦解。 第一章:结构之网的脆弱性 我们首先审视那些构成已知世界基石的结构——晶体、分子排列乃至量子场。然而,重点不在于它们的稳定性,而在于其“相变阈值”。研究表明,许多复杂系统的稳态,仅依赖于一组极度精细的初始条件。我们模拟了在极低能量输入下,宏观材料结构如何突然坍塌或重组的临界点。这不是关于材料科学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关于“系统记忆”的哲学探讨:结构如何在自身信息被扰乱后,选择一条全新的、非线性的演化路径? 第二章:概率云下的锚点 量子力学中的概率解释,已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但本书更进一步,关注“观测者悖论”在信息处理中的实际映射。我们探讨了一种非主流的观点:信息并非被“观测”后才坍缩,而是信息本身在系统内部的传递和耦合速度,决定了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快照”。如果宇宙信息处理的速度存在一个可测量的极限,那么“同时性”的概念本身是否就是一种尺度依赖的幻觉?本章通过分析信息论中的“熵增与信息损失”模型,试图在物理层面为“自由意志”留出理论上的演算空间,尽管这空间微小到近乎不存在。 第三章:非连续性的痕迹 本章聚焦于“噪声”——那些通常被视为干扰、需要被过滤掉的信号。我们研究了在复杂的电磁场或地质活动记录中,那些无法被任何已知周期性或随机性模型解释的“瞬态事件”。这些事件的特征在于其极端的短促和无法重复性。我们提出一个假设:这些瞬态信号,可能并非是系统内部的随机波动,而是系统与更高维度(或更高复杂度的信息场)进行“接触”时留下的边缘效应。 --- 第二部分:宏观尺度:时间、熵与文明的拓扑结构 当我们从微观抽离,进入到人类文明和宇宙尺度的观察时,决定性的力量从基本粒子转变为时间与累积效应。 第四章:时间的回响与因果链的断裂 传统的时间观将时间视为一个单向流动的河流。本书挑战这种线性的、牛顿式的理解,转而采用拓扑学视角审视因果关系。我们分析了在极端长的时间跨度下,早期微小事件对后期宏大结构(如星系团的形成、生态系统的演化)的“非线性反馈权重”。更具争议性的是,本章探讨了在宇宙尺度上,是否存在一种“信息回收机制”——即早期宇宙的某些特定结构,是否以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影响了晚期宇宙中复杂生命的诞生概率? 第五章:熵的非均匀分布与“有序孤岛” 熵增定律描述了宇宙的总体趋势是趋于无序。然而,生命、智慧和复杂的社会结构,都是局部熵减的奇迹。本书不谈论生物如何对抗熵增,而是关注“有序孤岛”的形成条件。我们通过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衰案例,构建了一个模型,来量化一个文明在特定地理和信息环境下,能够维持其复杂性(即抵抗局部熵增)的“有效时间窗口”。这个窗口取决于信息的存储密度、能量获取效率以及社会内部的“冗余度”。 第六章:大型结构中的“信息冗余”与“模式漂移” 探讨人类文明的物理载体——城市、网络、档案库。当一个信息系统规模达到临界点后,系统为了维持其自身稳定,会开始产生大量的“模式冗余”,即信息结构开始自我重复,缺乏创新的输入。我们研究了这种冗余如何导致文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因反应路径固化而迅速崩溃。这是一种对信息疲劳的考察,它揭示了即便拥有无限的计算能力,如果信息结构自身僵化,文明也无法逃脱某种“文化引力”的束缚。 --- 第三部分:心智的炼金术:我们如何框定现实 在自然规律的探索终点,我们总是会遭遇观测者本身——人类的心智。本部分探讨了人类如何构建和维护一套“可操作的现实框架”,以及这个框架的局限性。 第七章:认知过滤器与“可接受的随机性” 人类心智对模式的渴求是根深蒂固的。本章深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交叉领域,研究人类如何主动地将那些无法解释的现象,“降级”为随机噪音或个人偏见,以维持对环境的控制感。我们分析了文化叙事(如神话、预言)如何提供比物理学更具安慰性的“概率修正”,以及这种修正如何反过来影响群体行为。 第八章:边界的构建与“非逻辑的效率” 我们探讨了那些不遵循主流科学方法的知识体系——例如古代的历法、失传的工程技术。它们可能在严格的物理检验下失败,但在其特定的历史和环境约束下,却展现出惊人的“局部最优解”。本书认为,理解这些“非逻辑的效率”,比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迷信更为重要。它们揭示了人类在信息稀缺时代,如何通过高度凝练的经验,在不具备现代数学工具的情况下,模拟出复杂系统的反馈回路。 结语:在边缘探寻,而非在中心停留 《星辰之下》并非旨在推翻任何既有的物理定律,而是试图描绘出这些定律在边界条件下的“阴影”。探索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个新的、更宏大的统一理论,而是为了理解:在知识的边缘,存在着哪些我们尚未学会问出的问题。我们承认,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都受到我们观测工具和心智结构的限制。本书所展示的,是沿着这些限制的边界行走的足迹,那里充满了未被整合的观测数据和尚未被命名的现象。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小心翼翼地记录下这些星辰之下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