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

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丽娜等 著
图书标签:
  • 围填海
  • 海域承载力
  • 生态评估
  • 预警模型
  • 海洋环境
  • 空间格局
  • 海岸线变化
  • 生态安全
  • 可持续发展
  • 资源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8526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324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150
字数:1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选择辽宁省锦州湾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深入分析围填海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建立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的海域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围填海时空格局变化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识别不同围填海利用类型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并模拟未来海域空间发展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合理约束控制围填海有序开发,并对承载力进行预测预警,为合理控制围填海规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维护海岸带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目录

目录
从书序 i
前言 v
第一章 绪论 1
参考文献 6
第二章 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7
第一节 围填海对海洋资源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8
第二节 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1
第三节 围填海遥感监测与评估 16
第四节 CLUE-S模型应用进展 19
第五节 海域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21
第六节 本章小结 23
参考文献 23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31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3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33
第三节 本章小结 38
参考文献 38
第四章 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围填海信息提取 41
第一节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2
第二节 遥感影像分类参数确定 44
第三节 基于分类特征的围填海类型信息提取 5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7
参考文献 67
第五章 围填海时空演变分析 69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7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72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7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83
参考文献 84
第六章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域开发格局动态模拟 87
第一节 CLUE-S模型结构及参数设定 88
第二节 海域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91
第三节 基于CLUE-S模型的海域空间格局动态模拟 9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08
参考文献 110
第七章 基于GIS的水环境容量及水环境质量评价 113
第一节 基于GIS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114
第二节 基于GIS建模的海水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识别评价 120
参考文献 129
第八章 围填海作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与预警 133
第一节 围填海对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研究 135
第二节 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 140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49
参考文献 149
彩图 151
潮流之声:海洋生态韧性与可持续发展前沿探索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海洋环境治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的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了海洋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下的动态响应机制,并以前瞻性的视角,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评估与预警框架,以期指导更科学、更负责任的海洋管理实践。 第一部分:海洋环境的复杂系统建模与动态模拟 本部分致力于解析驱动现代海洋环境变化的复杂驱动力及其相互作用。我们首先从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角度,对海洋系统的基础运行规律进行了精细化的描述与量化。 1.1 海洋环流与物质输运的非线性动力学: 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尺度涡旋、深层水团交换以及近岸锋面系统对污染物和营养盐在三维空间中扩散输运的影响。我们引入了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模型,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同化技术,模拟了关键海域(如大陆架边缘、大型河口湾)的瞬态物质通量变化。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区域性水体混合层深度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如何重塑海洋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层结构和初级生产力分布。 1.2 海洋酸化与脱氧的协同效应评估: 本书详细论述了人为碳排放导致的海洋酸化进程及其在不同水深、不同季节的演变规律。通过实地观测网络和模拟实验,我们量化了pH值下降和溶解氧(DO)浓度降低对钙化生物(如珊瑚礁、翼足类)生理代谢和种群存活率的复合胁迫效应。特别关注了“死亡区”的形成机制,研究了生物生产力过剩导致的有机物沉降与微生物呼吸作用如何加剧局部海域的缺氧程度,并探讨了这种胁迫对食物网基础环节的传递效应。 1.3 陆源输入与海洋富营养化的时空响应: 针对全球范围内河流径流变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增加,本书建立了一个耦合水动力学和生态动力学的输运模型。该模型精确追踪了来自陆地的氮、磷负荷在入海口、近岸带和外海之间的传输路径与转化速率。我们对不同入海口(如大型冲积型、构造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了季节性径流峰值与夏季热力分层对藻华爆发规模、持续时间和物种组成的影响,并评估了此类事件对水产养殖业和滨海景观的经济损失。 第二部分: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功能评估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能力。 2.1 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与保护策略: 基于分子生物学标记(eDNA)和长期生态监测数据,我们重新划定了全球关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MPA)的边界合理性。研究侧重于评估现有保护网络对高迁移性物种(如海洋哺乳动物、大型洄游鱼类)的有效性,并探讨了在气候梯度变化下,保护区“有效面积”的动态缩减风险。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多样性而非仅仅是物种丰度的保护指标体系。 2.2 关键生物群落的健康指数构建与监测: 本书详细介绍了对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等“蓝色碳汇”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评估方法。评估指标涵盖了生物结构完整性(如盖度、生物量)、生态过程速率(如钙化速率、碳固定速率)以及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恢复能力。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基线数据进行长期追踪,我们构建了可量化的健康指数,用以识别处于临界点的生态系统。 2.3 海洋食物网的脆弱性分析与生态冗余度研究: 利用基于群落水平的能量流动模型(如生态网模型),本章分析了关键捕食者移除或猎物资源枯竭对整个食物网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强调了功能性冗余在应对环境冲击中的作用,并识别出那些在食物网中占据关键节点、一旦受损将导致系统级联崩溃的“热点物种”。这种分析超越了传统的渔业产量评估,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性。 第三部分:可持续海洋资源管理与风险预警机制 本部分面向实践应用,旨在提供一套科学的、前瞻性的管理工具和预警系统,以应对未来海洋环境的不可预测性。 3.1 渔业资源管理中的适应性框架: 针对过度捕捞和气候驱动的物种分布迁移,本书倡导从静态配额外向动态、适应性的管理模式转型。我们开发了一种集成气候预测因子(如海表温度、初级生产力变化)的生物学安全边际(BMSY)估算方法,该方法能够实时调整捕捞努力量和配额建议。同时,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在处理多物种捕捞和栖息地保护之间的权衡问题。 3.2 海洋工程活动的生态足迹量化与影响最小化: 随着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如海上风电、潮汐能)和深海采矿的兴起,评估其对敏感底栖和水体环境的长期影响至关重要。本书提出了量化海洋工程活动(施工、运行、退役)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物理扰动(如噪声、沉积物再悬浮)和化学污染的标准化方法,并提供了基于生态敏感性图谱的选址优化模型,旨在将对关键栖息地的干扰降至最低。 3.3 基于多源数据的海洋环境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本研究的核心成果之一是设计了一个集成化的预警系统架构。该系统融合了卫星遥感(如叶绿素、海温)、在轨化学传感器数据、地面观测站数据以及数值模型输出。系统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潜在的重大环境事件(如大规模赤潮、大面积缺氧事件、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事件)进行提前数周至数月的预测。预警等级的设定与不同管理部门(如应急响应、渔业管理、公共卫生)的响应时间窗紧密耦合,形成了从数据采集、风险评估到决策支持的闭环管理流程。 ---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 它不仅提供了精密的海洋科学模型,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科学发现直接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和前瞻性的风险预警指标。它为海洋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当前海洋挑战并制定面向未来可持续策略的综合性参考。本书不探讨特定区域的人工改变(如滩涂围垦、人工岛建设)对海域承载力的直接影响,而是聚焦于气候变化、污染和资源利用等全球性、系统性的压力因素下,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自然韧性与适应潜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作为一名对海洋保护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更多地是被它所揭示的潜在危机所吸引。我一直觉得,海洋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但同时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围填海工程变得越来越普遍。那么,当我们不断地“围”和“填”的时候,海洋究竟还能承受多少?它会不会像一个被过度压榨的身体,最终不堪重负,出现严重的“疾病”?这本书似乎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系统性的研究。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模型,来评估不同围填海模式对海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影响。比如,它可能会分析不同的围填海区域,其地理位置、水文条件、生态敏感度等因素,如何共同决定了海域的“容忍度”。而“预警”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另一层价值。它可能是在试图建立一个早期发现机制,通过监测关键的生态指标,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态风险,并为我们提供应对的策略。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列举一些具体的预警指标,比如某种关键物种数量的异常波动,或者水质的长期恶化趋势,这些都可能成为海域“敲响警钟”的信号。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科学报告,更是一份关于如何与海洋和谐共处的指南,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海洋的健康,也为我们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海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对海洋的认识,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也更需要科学的指导。它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就是一片可以无限开发的蓝色疆域,而是有着自己精密运转的生态平衡和承载能力的极限。《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这本书,就像一个冷静而审慎的观察者,用扎实的理论和严谨的数据,揭示了围填海活动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承载力”的探讨感到震撼。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涉及到水动力、泥沙输移、水质、底栖生物多样性等多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们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复杂的模型,来量化这种“承载力”,并且关注当围填海的规模和布局发生改变时,这种承载力又会如何变化。这种对动态过程的关注,让我意识到海洋环境的脆弱性。书中可能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在某些区域,过度的围填海导致了重要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渔业资源锐减,甚至引发了海岸侵蚀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预警”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出了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尝试“告诉我们可能要出什么问题”,并且提供了评估和预测的工具。这对于政府决策者、规划者乃至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更加审慎地考量其长远影响,避免走上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之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乍一听,可能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有些晦涩:《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关切。我一直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感到忧虑,尤其是对海洋这样广阔而又脆弱的生态系统。《围填海格局变动》这几个字,直接触及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争议的现象——不断扩张的陆地,蚕食着原有的海岸线。而“海域承载力评价”则像是给这种扩张设定了一个“安全边界”的尝试。它让我想象,作者们是不是在试图量化海洋能够承受多少“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填海造陆,来自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污染物排放,也来自于栖息地的破坏。这本书很可能是在建立一套复杂的评价体系,去衡量在不同的围填海模式下,海洋的生态功能、资源潜力以及环境容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预警研究”这一点,更是让这本书充满了紧迫感和前瞻性。它不只是对现状的评估,更是对未来的洞察。我猜想,书中可能正在探索一套能够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并基于这些指标,提前发现潜在的生态危机,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这就像给海洋装上了一个“健康监测仪”,一旦发现异常,就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这本书,在我看来,是连接科学研究与实际环境保护之间的一座桥梁,它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向我们揭示了海洋正在承受的压力,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评分

《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科学严谨感,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着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的深切关怀。我一直觉得,海洋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支撑我们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当我们为了发展而不断地改变海岸线的格局,进行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时,海洋它到底还能承受多少?这个“承载力”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本书似乎就是试图给出答案。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画面:曾经的滩涂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城区,曾经的渔场变成了深水港。这些改变,对海洋生态系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就像给身体注入了过多的负担,最终导致了功能失调?“评价”二字,让我觉得作者们一定运用了许多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去量化这种承载力,去分析不同围填海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也许是关于水质的变化,也许是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消长,亦或是泥沙运动的紊乱。而“预警”这个词,则更加令人警醒。它意味着这本书不只是在描述现状,更是在尝试预测未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预警指标,比如某种关键物种数量的锐减,或者某种生态过程的失衡,这些都可能是海洋发出的“危险信号”。它可能是在为我们描绘一幅海洋生态风险的图景,并告诉我们如何识别这些风险,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规避它们。这对于我们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硬核——《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作为一个对海洋环境一直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拿到这本书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片片被不断挤占的海岸线,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疑问。我不太懂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数据分析,但书名中的“承载力”和“预警”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当我们为了发展而不断改变海岸线时,海洋究竟能承受多少?它的生态系统会不会因为我们的“改造”而达到一个临界点,一旦越过,就会出现难以挽回的灾难?“预警”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是否在尝试建立一套系统,能够提前发现这些危险信号,让我们有机会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行动。我想象着书里可能会用大量的案例来支撑它的观点,比如某个地区因为大规模围填海,导致渔业资源枯竭,或者某个海湾的水质急剧恶化。我特别期待能了解到,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承载力”概念具象化,它是不是有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比如某种生物的数量、水体中的某种物质含量,或者某种生态过程的速率。而且,这本书的“变动”一词也很有意思,它暗示了这不是一个静态的研究,而是关注动态的变化过程,这让我对书中的分析方法更加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将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让我们对海洋环境的脆弱性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以牺牲海洋的健康为代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