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理论力学(第3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于2000年作为教育部工科力学“九五”规划教材出版,第2版于2010年出版。第3版在保持前两版特色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篇幅做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删除了与大学物理重叠的内容,强调了矢量工具的应用,充实了刚体空间运动学的内容,将刚体动力学专列一章,更加突出了刚体在理论力学中的重要性。书中增加了数字化教学资源,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链接观看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更便于读者学习参考。
  《理论力学(第3版)》共分15章,1~4章为静力学部分,5~7章为运动学部分,8~14章为动力学部分,15章为计算机辅助分析部分。
  《理论力学(第3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的理论力学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1章 静力学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模型概述
§1-2 静力学公理
§1-3 工程常见约束与约束力
§1-4 受力分析
§1-5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2章 力系的等效与简化
§2-1 力矩概念的扩展和延伸
§2-2 力偶及其性质
§2-3 力系的简化
§2-4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3章 力系的平衡
§3-1 力系的平衡条件
§3-2 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3-3 单个刚体的平衡问题
§3-4 简单多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5 承受空间力系的刚体平衡问题
§3-6 超静定平衡问题
§3-7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4章 桁架静力分析与摩擦平衡问题
§4-1 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
§4-2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5章 点的复合运动学
§5-1 点的一般运动描述
§5-2 点的复合运动的概念
§5-3 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5-4 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5-5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6章 刚体平面运动学
§6-1 刚体平面运动方程
§6-2 平面运动分解为平移和转动
§6-3 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
§6-4 平面图形上各点的加速度分析
§6-5 平面运动分解为转动和转动
§6-6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7章 刚体空间运动学
§7-1 刚体定点运动的描述
§7-2 刚体定点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7-3 刚体绕相交轴转动的角速度合成
§7-4 定点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7-5 刚体空间一般运动学
§7-6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8章 质点系动力学普遍定理
§8-1 引言
§8-2 质点系动量定理
§8-3 质点系对定点的动量矩定理
§8-4 质点系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
§8-5 质点系动能定理
§8-6 质点系动力学普遍定理在定常质量流中的应用
§8-7 质点系动力学普遍定理综合应用
§8-8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9章 刚体动力学
§9-1 刚体定轴转动动力学方程
§9-2 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方程
§9-3 简单刚体系统动力学
§9-4 陀螺近似动力学
§9-5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10章 刚体碰撞问题
§10-1 碰撞的力学特征与模型
§10-2 恢复因数
§10-3 动力学普遍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10-4 突加约束问题与撞击中心
§10-5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11章 达朗贝尔原理
§11-1 质点的达朗贝尔原理
§11-2 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
§11-3 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11-4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12章 分析静力学
§12-1 刚体静力学与分析静力学比较
§12-2 分析力学的基本概念
§12-3 虚位移原理
§12-4 势能驻值定理与最小势能原理
§12-5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13章 分析动力学基础
§13-1 引言
§13-2 动力学普遍方程
§13-3 拉格朗日第一类方程
§13-4 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
§13-5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14章 非惯性系质点动力学与离散系统的振动
§14-1 非惯性系质点动力学
§14-2 振动的概念与振动微分方程
§14-3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
§14-4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受迫振动
§14-5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第15章 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
§15-1 瞬时分析与过程分析
§15-2 单个刚体的加速度分析通用子模型
§15-3 两个相互约束刚体的加速度分析通用子模型
§15-4 基于MATLAB/Simu1ink的运动学过程分析示例
§15-5 单个刚体的动力学分析通用子模型
§15-6 两个相互约束刚体的动力学分析通用子模型
§15-7 基于MATLAB/Simu1ink的动力学过程分析示例
§15-8 本章讨论与小结
习题
附录A MATLAB/Simu1ink应用基础
附录B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于2000年作为教育部工科力学“九五”规划教材出版,第2版于2010年出版。承蒙全国讲授理论力学的老师和学习理论力学的同学以及工程界朋友们的厚爱,本教材自第2版出版以来,累计印刷5次,累计发行近1.2万册。借此改版之际,作者谨向读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根据作者近十年来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研究成果,结合兄弟院校教师对本教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第3版在保持前两版特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坚持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力学分析能力和判断分析结果正确与否的能力的教学目标,重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本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突出矢量工具在理论力学中的应用,不仅使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数学描述变得简洁清晰,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力学基础,适当提高了起点,删除与大学物理重复的内容,如点的一般运动的矢径法与直角坐标法、刚体平移和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惯性参考系中的质点动力学等,将“质点系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合并为“质点系动力学普遍定理”一章,篇幅有较大幅度缩减。
  3.充实完善了刚体空间运动学的内容,补充了刚体作定点运动和空间一般运动时其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4.将刚体动力学专列一章,内容包括刚体定轴转动动力学、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简单刚体系统动力学和陀螺近似理论。更加突出了刚体在理论力学中的重要地位,与大学物理中力学部分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质点区别开来。
  5.增加了数字化教学资源,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链接观看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更便于读者学习参考。    
				
 
				
				
					经典文学巨著的魅力:一次超越时代的阅读之旅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疑是二十世纪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史诗,一个关于时间、记忆、孤独与宿命的宏大寓言。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笔触,将拉美大陆的色彩、热情与苦难熔于一炉,为全球读者构建了一个既奇幻又无比真实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兴衰史。  历史的缩影与家族的挽歌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虚构的马孔多镇及其缔造者布恩迪亚家族展开。从马孔多建镇的拓荒精神,到其后的繁荣、堕落、战争、遗忘,乃至最终的毁灭,马尔克斯以极其细腻且富有象征意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拉丁美洲百年变迁的缩影。家族成员的名字不断重复,象征着历史的循环往复与个体命运的难以逃脱。奥雷里亚诺、阿尔卡蒂奥,这些名字的更迭,伴随着香蕉公司的入侵、内战的硝烟以及难以名状的瘟疫,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魔幻与现实的交织  《百年孤独》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叙事手法。在这里,奇迹与日常并存,死亡与生命交织。飞升的雷梅黛丝、预言的羊皮卷、持续了数年的大雨,以及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超自然事件,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平静的口吻叙述出来,使得“魔幻”部分仿佛就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潜意识的深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厚重力量。它不是单纯的奇思妙想,而是对拉美历史和集体潜意识的一种深刻的文学表达。  孤独的主题:人类永恒的困境  贯穿全书的主线索是“孤独”。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位成员,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去爱、去战斗、去创造,最终都无法摆脱与世界的疏离感。无论是沉迷于炼金术的创始人,还是最终在羊皮卷中解读家族命运的末代子孙,他们都困在了自己的世界里。马尔克斯通过对这种个体和家族孤独感的细致刻画,探讨了人类面对时间流逝、激情冷却以及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永恒困境。这种孤独感是深刻的、宿命的,它如同遗传基因一般,在家族血脉中代代相传。  语言的盛宴与叙事的张力  马尔克斯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他运用长句、排比、复沓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富有音乐性和史诗感的叙事节奏。读者在跟随他复杂的人物谱系和曲折的情节时,会不断被其语言的丰富性和想象力的磅礴所震撼。小说结构精巧,首尾呼应,最终在预言的实现中达到高潮,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与思考。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对时间与记忆的史诗探索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它以其无与伦比的心理深度和对时间流逝的精妙捕捉,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致的意识流迷宫。这部七卷本的鸿篇巨制,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沉思。  记忆的本质与“非自愿记忆”的开启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探讨了艺术家对创作的渴望、社会阶层的变迁以及爱情的本质。然而,贯穿始终的核心,是对“时间”的追寻与重构。普鲁斯特通过著名的“玛德莱娜时刻”(玛德莱娜蛋糕的味道唤醒了孩童时期的记忆),揭示了“非自愿记忆”的力量——那些我们以为已经遗忘,却深藏于感官体验中的过去,才是构成我们真实自我的基石。  感官的细腻描摹与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  普鲁斯特以惊人的耐心和精确性,描绘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风貌。从贵族沙龙到艺术家的圈子,从嫉妒与爱情的折磨到对社会地位的病态追求,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详尽的“社会风俗百科全书”。他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分析,尤其是在描绘嫉妒、病态的爱恋和艺术灵感迸发时,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细腻程度。  风格的独特魅力:内省与冗长  小说的风格是其标志性特征。普鲁斯特钟爱使用极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这些句子如同藤蔓般层层缠绕,精确地追踪着“我”瞬息万变的内心活动。这种风格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体验到意识流文学所能达到的最深刻的心理洞察。时间在书中被拉伸、凝固或倒流,现实与梦境、感官与精神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爱情、嫉妒与艺术的升华  小说探讨了“爱”的虚妄本质。无论是对斯万夫人(吉尔贝特)的迷恋,还是对阿尔贝蒂娜近乎囚禁的占有欲,都揭示了爱是如何根植于我们自身投射的幻象之上的。最终,叙述者在接近生命的尽头时,才领悟到只有通过艺术创作,才能将那些流逝的时间碎片凝固、永恒化,从而战胜时间的毁灭性力量。  这两部著作,一部以宏大的魔幻史诗描绘了一个民族的宿命与热情,一部以精密的心理解剖揭示了个人意识的幽微曲折,它们共同代表了世界文学在探索人类经验深度与广度上的最高成就。阅读它们,就是与人类智慧最深刻的思考进行一次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