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是在1994年出版的《有机化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分二十二章,以官能团为主线,按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混合体系进行介绍。内容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及其有关机理、合成、用途、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UV,IR,1H—NMR、13C-NMR和2DNMR,MS)、杂环化合物(生物碱)、周环反应、有机合成以及天然产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类脂化合物、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在阐述每一章内容时,着重突出每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并结合各类重要有机反应的机理及有关的立体化学进行介绍,尽量联系到有机物或有机反应与生物体的关系。为让读者加深对本教材的学习和理解,作者特编写了《有机化学习题与解答》与之配套。
修订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化学及其重要性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共价键
1.4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1.5 有机反应的类型
1.6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习题
第二章 烷烃
2.1 烷烃的同系列、通式和同分异构现象
2.2 烷烃的命名
2.3 烷烃的结构
2.4 烷烃的物理性质
2.5 烷烃的反应
2.6 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习题
第三章 烯烃
3.1 烯烃的结构
3.2 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3.3 烯烃的物理性质
3.4 烯烃的反应
3.5 烯烃的来源
习题
第四章 二烯烃和炔烃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效应第三章 烯烃
4.3 二烯烃的物理性质
4.4 二烯烃的反应
4.5 炔烃的结构
4.6 炔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4.7 炔烃的物理性质
4.8 炔烃的反应
4.9 炔烃的来源
习题
第五章 脂环烃
5.1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5.2 脂环化合物的结构
5.3 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
5.4 脂环烃的性质
5.5 脂环烃的来源
5.6 构象分析
习题
第六章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6.1 结构式与波谱
6.2 紫外光谱(UV)
6.3 红外光谱(IR)
6.4 核磁共振谱(NMR)
6.5 质谱(MS)
习题
第七章 芳香烃
7.1 苯的结构
7.2 苯衍生物的命名和异构现象
7.3 苯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7.4 苯及其衍生物的反应
7.5 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和规律
7.6 芳烃的来源
7.7 萘
7.8 蒽和菲
7.9 致癌烃
第八章 立体化学
第九章 卤代烃
第十章 醇 酚 醚
第十一章 醛 酮 醌
第十二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十三章 取代羧酸
第十四章 胺和其他含氮化合物
第十五章 含硫、磷和硅有机化合物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生物碱
第十七章 周环反应
第十八章 有机合成
第十九章 碳水化合物
第二十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
第二十一章 类脂化合物
第二十二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化学小白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我一直对化学这个学科充满了敬畏,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和冗长的反应机理晦涩难懂,碰巧在朋友的推荐下翻开了这本《化学启蒙之旅》(暂且这么称呼它吧,因为内容确实让人有种踏上奇妙旅程的感觉)。首先,它的排版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教科书式排版,而是穿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和流程图,那些原本抽象的化学键关系,通过生动的视觉呈现变得清晰可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总是能找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比如,解释酸碱平衡时,它会提到我们吃柠檬和用小苏打清洁厨房的原理,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物质的相变,作者没有直接丢出热力学公式,而是用一个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窗户上雾气的形成过程,那种诗意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叙事性很强,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宇宙间万物的构成奥秘。它成功地消解了我对化学的恐惧,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逻辑美和创造力的新世界。对于那些想轻松入门,又不想牺牲知识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是绝对的宝藏。
评分我以一个资深材料工程师的身份来评价这本书,我的关注点通常集中在应用和性能上,对基础理论的梳理往往觉得耗时。然而,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重塑”体验,是我近十年来阅读专业书籍中最为高效的一次。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已经固化了的、不常在工业界使用的老旧模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些决定现代前沿材料性能的核心化学原理上。例如,它对自由基化学的阐述,不再是简单的链式反应图示,而是结合了现代光谱学对瞬态物种的捕捉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这些概念的“现实感”。此外,书中对“能量景观”的描述尤其精彩,它将反应历程可视化,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在特定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能够以极高的选择性发生,这直接指导了我对新催化体系筛选的思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查阅和深入理解某个特定概念的专业人士,它的索引和交叉引用做得极其到位,确保了知识点的可追溯性。如果你希望将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工业实践的广度有效连接起来,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无疑是目前市场上最扎实、最前沿的选择之一。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温柔挑战。当我翻开它时,我预设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知识堆砌,但它却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方式,将化学的各个分支串联起来,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统一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但又充满了力量感,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直击核心,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本质。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对称性在分子结构中的体现”那一章节。作者通过详细讲解点群和分子轨道理论的联系,阐述了为什么某些分子具有特定的光学活性,而另一些则不会。这种将数学的抽象美感与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完美结合的方式,令我感到震撼。它迫使我跳出传统的化学思维定势,开始从更基础的物理规律去审视这些现象。虽然有些章节的数学背景要求略高,但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清晰的注释或简化的推导路径,确保了非数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它不是一本孤立的化学教材,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物质世界秩序”的解读史诗。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学习某种特定材料合成的技巧来的,对这种宏观概念的阐述不太感兴趣,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底层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理论推导时所采取的批判性视角。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既有理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理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在哪里,以及在哪些边界条件下它们会失效。比如,关于反应速率的讨论,它没有满足于高中阶段的碰撞理论,而是引入了过渡态理论,并且用一个非常精妙的类比——山谷中的攀登者,来解释活化能的概念,这种多层次的解释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结构。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实验设计原则的探讨。它没有提供具体的实验步骤,而是聚焦于方法论的构建,强调了控制变量、数据采集和误差分析的重要性,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指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范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知识的接收者,而更像是一个有能力质疑和构建模型的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关于“发现过程”的编年史,而不是冰冷的知识手册。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更热衷于讲述化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充满曲折地接近真理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结论,而是在亲历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时刻。比如,在介绍早期有机合成的突破时,书中详细描绘了先驱者们在面对“结构不明”的天然产物时,那种近乎侦探般的推理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探索的激情。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科学史的兴趣。书中穿插了许多化学史上的经典文献摘录和化学家的个人信件片段,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立体和鲜活,仿佛那些尘封的实验室场景就在眼前。它成功地将化学从一门纯粹的科学学科,提升到了科学文化和人类智慧结晶的高度。对于那些对科学史有浓厚兴趣,或者觉得传统科学教育过于功利化的读者,这本书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充满人文色彩的视角来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深远意义。它教会了我,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应用,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人类不懈求真的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