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研究》是由中国修辞学学会编辑的连续性学术出版物,本辑内容包括“古代汉语修辞”、“现代汉语修辞”、“修辞学理论”、“国外修辞学”、“比较修辞学”、“少数民族语言修辞”、“学术动态”等7个部分,涉及研究内容广,学术前沿性强,理论创新特色鲜明,微观研究深入细致,充分反映了当前中国修辞学研究的主流倾向及发展水平。对于修辞学研究者及语言学其他研究方向的学者,此书的内容都有启发性意义,学术参考价值高。
吴礼权,1964年生,安徽安庆人,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中国修辞学会会长。曾任日本京都外大客员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等,上海市语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4部、合著8种。学术论著曾获国家*奖3项,省部级奖7项,专业类全国*高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
李索,1954年生,河北辛集人。1982年2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考取本院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考取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曾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大连大学人文学部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学术著作5种,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成果曾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河北省政府出版奖、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写在前面的话
古代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
修辞学理论
国外修辞学
比较修辞学
少数民族语言修辞
学术动态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之广阔,实在令人称道。它显然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地域的修辞学研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跨文化交流和媒介变迁的背景之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传统修辞学与当代传播学交叉领域时的那种敏锐度。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修辞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化,作者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和社会心理基础。这使得书中的内容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更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感觉作者一直在与时代同步对话,他的分析总能直指当下语境中的核心问题,让人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应对眼前的挑战,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中带着古典韵味的风格,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更增添了一份庄重感,仿佛触摸到了知识的厚重。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都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美感。我特别喜欢那种淡淡的米黄色纸张,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内页的纸质也很有档次,油墨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引文都处理得非常精致。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与用心。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它就是一件极具品味的装饰品。初次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总能把我瞬间拉入到沉思与探索的世界里,这种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页边距、行距都留得非常合理,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好,读起来非常顺畅。
评分这本书的引用和注释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可靠,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涉及到关键论点时,总能找到翔实的文献支撑,这些旁征博引的参考文献,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延伸阅读清单。对于希望在修辞学领域做进一步深造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文献索引价值巨大。更让我称赞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对于不同学派观点之间的交锋与融合处理得非常客观和公正,他没有简单地偏袒某一方,而是清晰地展示了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带着听众去思考”的引导方式,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有效得多,也更符合现代学术研究的精神面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学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对未来自己进行相关研究也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和方向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论述复杂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和条理性。很多修辞学上的高深理论,往往让人望而生畏,但这位作者似乎有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将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层层剥开,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探讨“语境依赖性”对修辞效果的影响时,作者并没有陷入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这些例子选取得极其精准,让人茅塞顿开,瞬间就能理解理论的精髓所在。我感觉作者的思维跳跃性很强,常常能在看似不相关的两个修辞现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种跨界的联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一个章节后,我总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一下刚才读到的那些精妙分析,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阅读高峰体验的最佳写照。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对语言学的基础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面的阅读体验就会变得越来越流畅和充实。其中一些章节对特定修辞手法的功能性分析,我感觉非常深入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在分析一些经典文本时,就像一位高明的侦探,抽丝剥茧地还原了作者最初的表达意图和技巧运用。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情感投射”在说服性话语中作用的论述,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修辞手法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作用于读者的心智结构”。这种对内在机制的挖掘,让我对修辞的理解从“术的层面”上升到了“道的层面”,收获远超我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