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奎那三一学说研究/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丛书

阿奎那三一学说研究/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车桂 著,段德智 编
图书标签:
  • 阿奎那
  • 三一学说
  • 经院哲学
  • 宗教文化
  • 神学
  • 哲学史
  • 中世纪哲学
  • 基督教神学
  • 西方哲学
  • 托马斯·阿奎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78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0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5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阿奎那的三一学说可谓阿奎那基督教学说的基石和中枢,是中世纪经院神学中神圣启示和理性沉思的完美结合的典范。阿奎那对于位格概念的深刻阐述,对于作为上帝神圣本质的神圣存在、神圣理解和神圣意志的先验同一性的深刻阐述,揭示出作为上帝的神圣理智的内在行动的神圣言辞的永恒生出,就是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的永恒生出,以及作为上帝神圣意志的内在行动的神圣爱情的永恒发出,就是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灵的永恒发出。圣父圣子圣灵在永恒中藉着神圣位格的起源关系而彼此区分,圣父圣子圣灵在永恒中享有完全相同的神圣存在和神圣本质。阿奎那的三一学说蕴涵着对于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传统的深邃理解和创造性综合。

作者简介

  车桂,1958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曾于加拿大维真学院(2000-2001)、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2003-2004)做访问学者。在《哲学与文化》(A&HCI;)、《世界宗教研究>(国内期刊)、《学术月刊》、《武汉大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吉尔松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拉纳先验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

目录

总序

导论 作为神圣原理的三一学说
一、神圣位格的永恒发出
二、圣父:没有本源的神圣本源
三、圣子:作为神圣位格的圣言
四、圣灵: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爱
五、上帝三位,同性同体

第一章 神圣位格的出发
第一节 上帝中的永恒出发
一、圣言的永恒出发
二、圣爱的永恒出发
三、上帝中的实在关系
第二节 上帝的神圣位格
一、上帝的位格
二、上帝中的神圣位格
三、上帝的三一性
第三节 神圣位格的表记
一、天赋理智的知识限度
二、神圣位格藉表记而区分
三、作为神圣位格起源的表记

第二章 圣父的神圣位格
第一节 圣父的无起源性
一、作为存在开端的无起源性
二、作为神圣位格的无起源性
三、作为永恒根基的无起源性
第二节 永恒生出的本源
一、圣父的固有名称
二、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父
三、作为个别位格表记的父性
第三节 永恒嘘出的本源
一、圣灵的永恒嘘出
二、作为位格关系的永恒嘘出
三、作为位格表记的共同嘘出

第三章 圣子的永恒出发
第一节 圣子的永恒生出
一、神圣理智在永恒中生出神圣言辞
二、神圣理智和神圣言辞
三、神圣言辞和神圣本质
第二节 上帝的永恒智慧
一、上帝的神圣智慧
二、上帝的神圣言辞
三、作为神圣智慧奥秘的永恒生出
第三节 上帝的独生子
一、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
二、圣父的独生子
三、圣子:永恒的上帝

第四章 圣子的位格称谓
第一节 作为位格称谓的圣子
一、享有相同神圣本质的个别实体
二、作为“受生者”的神圣位格
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
第二节 作为位格称谓的圣言
一、神圣理智的内在概念
二、圣子位格的特有名称
三、作为圣子的创造者
第三节 作为位格称谓的肖像
一、位格在永恒起源中共享本质
二、圣子位格的特有名称
三、作为独生子的肖像
……

第五章 圣灵的永恒出发
第六章 圣灵的位格称谓
第七章 上帝三位,本质相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阿奎那三一学说研究/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丛书》:
  有些学者认为在上帝中似乎不可能具有任何出发,因为出发意味着外向的变化。在上帝中没有可变化者,也没有什么是外向的,因此,在上帝中没有任何出发。托马斯指出,倘若把出发理解为向外的出发,例如亚流(Arius)和撒伯流(Sa-bellius)理解的,在上帝中确实没有这种出发。神圣科学只能根据存留在行动者中的行动,确定在上帝中的出发。根据这种理解,在上帝中具有神圣出发。①有些学者认为,一切出发者都不同于自己所出自者。在上帝中具有完全的单纯性,没有任何不同。所以,在上帝中没有任何出发。托马斯指出,作为外向出发的出发者必定不同于自己所出发者。然而,以理智方面的内向出发而出发者,却不是必然地和自己所出自者有什么不同;而且出发的方式越完美,出发者和自己所出自者就越是相同。因为被理解者越是获得深刻理解,理智的概念和理解者的关系就越密切,就越相同;因为理智是根据其现实的理解而和被理解者形成同一。在这个意义上,上帝的理解是上帝的神圣完美,上帝的圣言和作为圣言发出者的上帝,必然完全相同,而没有任何不同。②
  有些学者认为,从他者出发,似乎和第一本源的神圣本质不能相容。上帝是第一本源,所以在上帝中没有出发。托马斯指出,倘若一存在者是成为不同于本源的存在者,由本源出发,必然和本源的本质不能相容;可是,倘若是为了成为内在而相同于本源的存在者,由本源出发,必然包含在第一本源的神圣本质中。因为无论何时我们说建筑师是房屋的本源,在这本源的本质中,就包含着建筑师具有的所有艺术概念;而且假设这建筑师是第一本源的话,在这第一本源的本质中,就同样包含着建筑师具有的艺术概念。上帝是万物的第一本源,上帝和受造者的关系,就如同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①
  在上帝中神圣位格的第一种永恒出发,作为上帝的神圣理解行动的圣言的永恒出发,在上帝中称为永恒生出②,就是根据圣经启示命名的生出即生育。《诗篇》说:“我今日生你。”(诗2:7)基督教传统确认《诗篇》第2篇的作者是大卫,这篇《诗篇》描写的是先知预言的基督,是希伯来圣经预言弥赛亚的“弥赛亚诗篇”。新约圣经引用此篇诗篇在基督身上,在基督受洗、登山变像、基督复活、基督神性等论题,揭示出基督是那“受膏者”,作为弥赛亚的“大卫的子孙”,永生神的独生子,上帝的儿子。这节经文这样说:“受膏者说:我要传圣旨。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亲自宣告上帝的神圣旨意,就是弥赛亚国度的奥秘旨意。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父在永恒中生出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在永恒中是圣父的独生子,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在神圣历史中道成肉身而降世为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上帝是永恒的上帝,上帝是时间的创造者。上帝的日子没有每天,只有今天。上帝的今天就是永恒。奥古斯丁指出,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父对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说:“我今日生你”,这节经文的深邃含义是宣告上帝的神圣智慧的“永恒生出”,就是上帝的独生子的“永恒生出”。①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父在永恒中生出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在永恒中享有完全相同的神圣存在和神圣本质。作为上帝中神圣位格的永恒起源或永恒出发,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父的生出和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的诞生都是永恒的,②因此“圣子能够和圣父共享永恒”。③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父在永恒中生出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在永恒中是上帝三位的第二位。作为神圣位格的圣父在永恒中生出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的事实,这是上帝完满本体“内在生命的神圣奥秘”。④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在永恒中享有上帝的神圣存在和神圣本质。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在永恒中是圣父的独生子,作为神圣位格的圣子在永恒中是完全的上帝。⑤
  ……

前言/序言

  《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丛书》已经开始面世了。在其面世之际或面世之初,我作为该丛书的主编和策划者之一,有责任向读者交代一下我们主编这套丛书的初衷,即我们为何要策划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以及我们关于这套丛书的一些具体设想。
  《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丛书》虽然从字面上看蕴涵两个部分,但是,按照我们的设想,“经院哲学”毕竟是其主体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为何要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便可以化约为我们为何要研究和阐释经院哲学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和阐释经院哲学呢?诚然,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和阐释经院哲学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例如,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我们个人学术经历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经院哲学本身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具体说来,就在于,在我们看来,经院哲学是一门比较纯粹的学问,是作为哲学的哲学,是一种指向性极强的形而上学和生存论,是一种与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密切相关的哲学,是一种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享有崇高历史地位的哲学。
  第一,在我们看来,经院哲学是一门比较纯粹的学问,是哲学。经院哲学虽然与基督宗教神学相关,但是,就其基本内涵和学术取向看,经院哲学,顾名思义,其所意指的无非是经院里的哲学,学院里的哲学,学者们的哲学。“经院哲学”这个词在英文中为“scholasticism”,在德文中为“Scholastik”,在法文中为“philosophiescolastique”,而它们的源头又都可以一直上溯到希腊词“schoolaotik6s”,而这一希腊词主要意指的即是一种为学问而学问的比较纯粹的学术探究。此外,希腊词“schoolastikos”还有一个意思,这就是它也可以用来意指以上述学术态度和学术立场治学的学者。在拉丁文中,“scholasti-cus”作为经院哲学的一个近义词,其基本内涵即为“学者”、“文人”。其意思与杜甫“士子甘旨阙,不知道里寒”(《别董颋》)一句中的“士子”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书名中的“儒”字的含义大体相当。再者,从这些词的词根(scho-)看,这些词除内蕴有学问、学习、学术探究外,还都内蕴有学校、学院、大学的意思。例如,英文“scholasticism”除与意指“学问”、“学识”的“scholarship”同源外,还显然与“school(学校)”同源。而在拉丁文中,“schola”的基本含义即为“学校”、“学舍”、“讲堂”、“教室”,与我国古代的“书院”大体相当。因此,经院哲学其实是一种学校里的哲学,大学里的哲学,当然,从历史上看,首先当是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里的哲学。因此之故,即使“打算穿七里长靴尽速跨过”中世纪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在谈到经院哲学与教父哲学的区别时,也曾经强调指出:能够成为经院哲学载体或主
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丛书 第三一学说并非孤立的哲学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西方思想史,尤其在基督教神学与哲学交融的经院哲学传统中占据核心地位。本丛书旨在深入探索这一悠久的思想遗产,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语境下的演变、阐释与影响。我们聚焦于经院哲学,关注其方法论、核心议题以及如何通过理性与信仰的对话,构建严谨而深刻的神学体系。同时,本丛书也强调经院哲学与更广阔的宗教文化之间的互动,考察其如何塑造了教会的教义、艺术、文学、伦理道德乃至社会制度,并反过来受到时代精神和文化思潮的滋养与挑战。 第一辑:理性与信仰的桥梁——经院哲学的方法论与核心议题 经院哲学,顾名思义,是起源于中世纪欧洲修道院和大学的哲学与神学研究。它并非凭空产生的思想体系,而是建立在对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早期基督教神学经典的深入研读与重新诠释之上。本辑首先将目光投向经院哲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纯粹的哲学思辨或宗教默想,经院哲学以其严谨的逻辑分析、清晰的概念界定、系统的论证结构以及对反对意见的周密回应而著称。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信以致知”(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即信仰是认识的起点,而理性则是深入理解信仰内容的工具。学者们将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通过辩证法(dialectic)的方式,对神学教义进行精密的剖析。我们将考察经院哲学家如何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范畴,来阐释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如上帝的存在、属性、三位一体、创世论、救赎论等。 本辑将特别关注经院哲学讨论的几个关键议题。“存在”与“本质”的区分是经院哲学形而上学的基础,我们将探讨不同经院哲学家如何理解上帝作为“纯粹现实”(actus purus)与受造物之间在存在上的差异。“普遍者”问题(universals)是经院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大争议,我们将回顾从柏拉图主义的实在论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温和实在论、唯名论等不同学派的立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对概念、共相的理解。“神圣恩典”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是经院神学绕不开的难题。我们将深入分析经院哲学家如何平衡上帝的预定与人类的道德责任,理解恩典如何与人的自然能力协同作用,实现救赎。此外,“道德哲学”在经院哲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将考察经院哲学家如何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与基督教的诫命相结合,构建一套符合理性与启示的道德规范体系,探讨“自然法”的理念以及它在伦理判断中的作用。 第二辑:时代的回响——经院哲学的历史流变与学派纷争 经院哲学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静止体系,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学派和思想流派。本辑将致力于梳理经院哲学发展的脉络,考察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与演变。我们将从早期经院哲学,如安瑟伦、彼得·阿伯拉ard等人的工作开始,看他们如何在继承古典哲学遗产的基础上,初步确立经院哲学的研究范式。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经院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即十三世纪。这一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重新发现并被大量翻译,极大地丰富了经院哲学的思想资源。阿尔伯特·大马格纳斯及其学生托马斯·阿奎那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我们将深入考察阿奎那如何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与基督教教义进行了最为系统和成功的融合,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哲学神学体系。阿奎那对“存在”、“本质”、“形式”、“质料”、“潜能”、“现实”等概念的精妙运用,他对上帝存在五种证明的阐述,他对人性、恩典、美德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教会教义的系统化论证,都将是本辑重点关注的对象。 然而,经院哲学并非只有阿奎那一家之言。本辑也将关注与阿奎那同时期或稍后出现的其他重要学派和思想家。我们将探讨方济各会传统中的思想家,如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和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对阿奎那的思想提出挑战,例如在“普遍者”问题上,司各脱的“个别形相”(haecceitas)概念,以及奥卡姆的激进唯名论,都对经院哲学的认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奥卡姆的“奥卡姆剃刀”原则,以及他对上帝的绝对自由和能力的强调,这些思想预示了后来的经验主义和科学革命的一些萌芽。 此外,本辑还将考察经院哲学内部的其他重要流派,如“拉丁-阿拉伯哲学”的传承,“埃及学派”(Erigena)等早期思潮的遗响,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在经院哲学中的影响。我们将揭示经院哲学家之间在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等诸多问题上的辩论与分歧,正是这些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推动了经院哲学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第三辑:信仰的化身——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 经院哲学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思辨,它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及以后欧洲的宗教文化,并与其相互塑造。本辑将超越纯粹的哲学分析,深入探讨经院哲学在宗教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影响。 我们将考察经院哲学如何影响了基督教的教义阐释与神学体系的建构。经院哲学提供了一种严谨的框架,用于系统地阐明和捍卫基督教的核心信条,使其在面对质疑和异端时能够保持其理论上的完整性。从对圣经的注释,到对教会礼仪的理解,再到对圣徒生活的诠释,经院哲学的理性精神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辑还将关注经院哲学在宗教艺术与建筑中的体现。例如,哥特式教堂的宏伟结构,其高耸的尖顶、精美的彩色玻璃和精巧的飞扶壁,都被视为理性与信仰的完美结合,象征着人类努力攀登至上帝的圣洁领域。我们还将考察中世纪绘画、雕塑中对神学主题的描绘,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受到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天使、圣徒、罪恶等概念的影响,从而以视觉化的方式传达复杂的宗教思想。 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学的关系也同样紧密。我们将探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如何吸收和转化经院哲学的观念。从圣歌的创作到神秘主义文学的兴起,再到伦理寓言的普及,经院哲学为宗教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表达方式。 此外,本辑还将考察经院哲学对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秩序以及教会的教皇制等制度的构建所产生的影响。经院哲学家关于正义、法律、契约的讨论,以及他们对教会权威的论证,都对中世纪社会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作用。 最后,本辑还将审视经院哲学在科学发展早期所扮演的角色。尽管经院哲学在后世常被视为阻碍科学发展的力量,但其对自然世界的逻辑分析、对因果关系的探讨,以及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与分类,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后来的科学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将探讨经院哲学家如何理解自然界作为上帝创造的“第二本书”,并尝试通过理性去解读其中的奥秘。 本丛书的每一辑都将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在思想深度、历史广度与跨学科视野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希望通过对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更能启发我们反思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知识与智慧之间永恒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论述与我个人对当代思潮的理解进行对照和反思。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复原历史,更在于其“回响”。当我在思考当代关于本体论的争论时,我能从阿奎那对“纯粹行为”(Actus Purus)的阐述中找到某种遥远的、却异常清晰的先声。作者在收尾部分,如果能更进一步,探讨阿奎那的认识论或伦理学是如何巧妙地服务于他的三一论建构的,那将是一次更圆满的哲学之旅。例如,他是如何从神性的“自我完满”推导出人类的道德律令的?这种内在的连贯性,正是经院哲学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给了我一种罕有的宁静感,那是一种在逻辑的秩序中发现终极意义的满足感。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哲学探究,从来都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要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向着无限的真理发出最勇敢的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完全在于它对阿奎那理论的重述,而在于它如何将这些沉淀了千年的思想,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的背景下来审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跨学科的对话,例如,作者是否将当时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逻辑工具,与既有的基督教教义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与融合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一个优秀的文化研究不应该只是文献综述,它应该能够描绘出一个思想的生态系统——那些赞助人、反对者、译者、以及社会环境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宏伟的神学建筑的。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关于中世纪大学生活的侧写,或者描绘出不同学派之间那种带着学术尊严的“交锋”,那么这本书的立体感就会大大增强。我个人很关注那些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思想线索,看看阿奎那的理论是如何在复杂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开花,并最终成为西方思想史的基石之一。

评分

读完之后,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文本密度都非常考验人的心性。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拉练。作者在探讨三一论的奥秘时,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逻辑链条的精雕细琢,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中世纪的辩论场,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推理和谨慎的措辞。特别是在处理圣灵的位格及其与父、子的关系时,作者展示出的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识的渊博。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同一性”与“差异性”这对矛盾体的处理方式,它不仅是神学上的讨论,更是对理解限制和无限可能性的哲学反思。不过,坦白讲,有些章节的推进速度慢得惊人,需要反复回读才能捕捉到每一个微妙的转折点,这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场耐心的考验。但正是这份沉重感,让最终抵达结论时的豁然开朗显得格外珍贵。

评分

这部作品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厚重感,它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昏暗灯光下,被羊皮纸和墨水气息环绕的古老图书馆。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种关于形而上学核心问题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处理“存在”与“本质”这一永恒张力时,作者是如何巧妙地穿梭于理性和启示之间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严谨的逻辑框架,来解析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的精妙构造,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否能用清晰易懂的现代语言,将托马斯·阿奎那那些极其复杂的概念——比如“潜能”与“实现”、“四因说”的现代回响——进行有效的阐释,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拉丁文术语。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那个时代思想家的心路历程产生共鸣,理解他们如何在严苛的教义束缚下,依然能迸发出惊人的哲学创造力,那它无疑就是一本价值连城的宝藏。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那些看似铁板一块的教义,展示其内在的张力与辩证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朴实,但透露出一种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这在当前市场上很多浮躁的学术著作中是难得的。我最欣赏的方面在于它对于“系统性”的坚持。三一论作为基督教神学的核心,其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既要能深挖每一条论证的细节,又不能迷失在枝蔓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诸如“关系”、“属性”这些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如果使用了的话),都非常有助于消化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那些只熟悉现代分析哲学的读者和传统经院哲学的世界。它没有试图“简化”阿奎那,而是努力地“翻译”他,保留其思想的力度和深度。读罢,我感觉自己对“理性在信仰中的地位”这一议题有了更成熟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动态平衡的复杂结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