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稳态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欣 等 著,张磊,刘娟娟 译
图书标签:
  • 生物磁学
  • 磁场生物效应
  • 稳态磁场
  • 生物物理学
  • 医学物理学
  • 磁疗
  • 细胞生物学
  • 神经科学
  • 电磁生物学
  • 生物电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983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3874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电器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以及磁共振成像等设备在医院中的广泛应用,磁场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本书主要总结了现有的从分子、细胞组分、细胞到生物个体的稳态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科学依据,并探讨稳态磁场在肿瘤等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这将帮助澄清本领域研究中的一些困惑,可以使我们对稳态磁场的生物学效应有更好的了解。本书的目的在于鼓励更多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从而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更科学、更理性地将稳态磁场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目录

第1章 磁场参数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差异
1.1 引言
1.2 稳态磁场和动态磁场
1.3 不同的磁场强度:弱、中等、强(高)和超强(高)磁场
1.4 均匀磁场和非均匀磁场
1.5 曝磁时间
1.6 磁极和不同的磁场方向
1.7 磁场生物学效应一致性缺乏的影响因素
1.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稳态磁场对人体的作用
2.1 引言
2.2 地磁场
2.3 核磁共振成像
2.4 稳态磁场磁疗
2.5 磁生物学和生物磁学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磁场生物传感效应的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磁学的基本概念
3.2.1 铁磁性、顺磁性和抗磁性
3.2.2 磁场种类和强度
3.3 各种生物磁感应现象综述
3.3.1 细菌
3.3.2 无脊椎动物
3.3.3 脊椎动物
3.4 生物磁受体的种类
3.4.1 磁铁颗粒
3.4.2 化学磁感应
3.4.3 电磁感应/诱导(e1ectromagnetic induction)
3.5 稳态磁场对人类生物学的作用机制
3.5.1 “已确定的”生物传感器/磁受体
3.5.2 “其他”人类生物传感器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稳态磁场对细胞的影响
4.1 引言
4.2 影响稳态磁场的细胞效应的相关参数
4.2.1 稳态磁场的细胞效应与磁场强度相关
4.2.2 稳态磁场的细胞效应与细胞种类相关
4.2.3 稳态磁场的细胞效应与细胞铺板/接种密度相关
4.2.4 稳态磁场的细胞效应与细胞状态相关
4.3 稳态磁场的细胞效应
4.3.1 细胞取向
4.3.2 细胞增殖/生长
4.3.3 微管和细胞分裂
4.3.4 微丝(肌动蛋白丝)
4.3.5 细胞存活
4.3.6 细胞附着/黏附
4.3.7 细胞形态
4.3.8 细胞迁移
4.3.9 细胞膜
4.3.10 细胞周期
4.3.11 染色体和DNA
4.3.12 胞內活性氧簇
4.3.13 三磷酸腺苷(ATP)
4.3.14 钙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稳态磁场对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5.1 引言
5.2 稳态磁场对微生物的影响
5.2.1 稳态磁场影响细胞生长和活力
5.2.2 稳态磁场引起的微生物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变化
5.2.3 稳态磁场的基因毒性
5.2.4 稳态磁场对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5.2.5 感应磁场的磁小体形成
5.2.6 稳态磁场在细菌耐药性、发酵与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5.3 稳态磁场对植物的影响
5.3.1 稳态磁场对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5.3.2 稳态磁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3.3 稳态磁场对植物向重性的影响
5.3.4 稳态磁场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5.3.5 稳态磁场对植物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5.3.6 隐花色素感应磁场
5.4 稳态磁场对动物的影响
5.4.1 稳态磁场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影响
5.4.2 稳态磁场对昆虫的影响
5.4.3 稳态磁场对罗马蜗牛的影响
5.4.4 稳态磁场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5.4.5 稳态磁场对非洲爪蟾的影响
5.4.6 稳态磁场对小鼠和大鼠的影响
5.4.7 动物中的磁感应蛋白
5.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稳态磁场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6.1 引言
6.2 癌细胞的稳态磁场效应
6.2.1 稳态磁场能够抑制一些癌细胞的生长而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6.2.2 稳态磁场通过改变EGFR取向并抑制其激酶活性来抑制癌细胞增殖
6.2.3 稳态磁场和细胞分裂
6.2.4 稳态磁场和肿瘤微循环
6.3 稳态磁场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6.3.1 稳态磁场和化疗药物联合使用
6.3.2 稳态磁场和工频磁场联合
6.3.3 稳态磁场和放疗联合
6.4 患者研究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稳态磁场用于磁疗的前景、困难和机遇
7.1 引言
7.2 电磁场治疗方式概述
7.2.1 低频正弦波
7.2.2 脉冲电磁场
7.2.3 脉冲射频场
7.2.4 经颅磁/电刺激
7.2.5 稳态磁场
7.2.6 “非治疗用途”电磁场的暴露会引发安全性问题
7.3 不同磁场强度的稳态磁场疗法的生物医学效应
7.3.1 广泛使用但并未经许可的低中强度稳态磁场的自制治疗
7.3.2 亚磁场——默认磁疗的依据
7.3.3 更高场强的磁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7.4 三个治疗领域前景
7.4.1 疼痛感知
7.4.2 血液流动/血管形成
7.4.3 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再生的体外证据
7.5 稳态磁场的临床研究面临的困难和磁疗的接纳
7.5.1 夸大和模棱两可的言论vs完全反对磁疗
7.5.2 磁疗中需要控制的参数
7.5.3 安慰剂效应
7.6 结论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稳态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的图书的简介,这份简介侧重于介绍该书未涉及的领域,并以专业、深入的笔触展开,力求详实而不失吸引力: --- 《量子纠缠与生物信息传递》:超越经典视野的生命奥秘 导言: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鸿沟 人类对生命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经典的物理和化学范畴内。我们擅长分析由分子结构、生化反应速率和细胞器功能所主导的宏观生命现象。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生命过程的底层逻辑时,一个更深层次的谜团浮现出来:生命信息是如何在极度复杂和嘈杂的细胞环境中,实现瞬间、精准的远距离传递与同步调控的? 本书《量子纠缠与生物信息传递》并非探讨稳定、静态的磁场作用,而是将研究前沿置于量子力学的奇特疆域,深入剖析生命系统如何利用量子相干性和量子隧穿效应,构建一套远超传统扩散和信号通路效率的信息网络。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论证,生命活动中那些传统生物学难以解释的“超快响应”和“非局域性”现象,可能源于对量子效应的巧妙整合与利用。 第一部分:生物系统的量子基石 本书首先为读者搭建理解生命中量子现象的必要理论框架,避免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而是侧重于概念的可操作性和生物学相关性。 1. 量子相干性在生物大分子中的维持 我们摒弃了“生命环境过于温暖、湿润,无法维持量子态”的传统观点。本章详述了蛋白质折叠、酶促反应活性中心以及光合作用复合体中,如何通过空间隔离(如疏水性核心)和振动模式耦合(如声子辅助),有效屏蔽环境退相干,从而在皮秒甚至纳秒尺度上维持电子和能量的相干性。重点解析了基于密度矩阵重构的相干时间估算模型在模拟生物聚合物中的应用。 2. 电子与质子隧穿:生命反应的“捷径” 本书用大量篇幅讨论了量子隧穿效应在关键生物化学反应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正常的温度下,许多酶促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是巨大的。我们通过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的精细测量,论证了质子从反应底物隧穿到活性位点的几率,如何主导了某些脱氢酶和氧化还原酶的反应速率。例如,对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电子链传递的分析,揭示了隧穿路径远比经典跃迁路径更为高效和精确。 第二部分:非局域性信息传递的量子机制 传统的生物信息传递依赖于化学梯度、受体结合和第二信使的扩散,这些过程存在明显的时滞和空间限制。本书提出了生物量子纠缠网络的概念,用以解释某些复杂的、瞬时的系统级调控。 3. 纠缠态与生物传感器的极度灵敏性 生物传感器(如嗅觉受体或免疫检查点)的识别过程,其灵敏度远超理论上的热力学极限。我们探讨了以下假设:当配体与受体结合时,可能诱导了受体区域的电子或自旋产生瞬间的量子纠缠态。这种纠缠态的塌缩(测量)可以瞬间将信息传递至分子链的另一端,从而实现对极低浓度信号的有效捕获。我们引入了量子信息论中的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指标,用于量化这种非经典的关联强度。 4. 跨膜信号的“幽灵”连接 在神经元或内分泌系统中,远距离细胞间的快速协同作用是一个长期难题。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光子发射与接收的假设性模型。并非指宏观的生物发光,而是指在细胞膜电位变化或离子通道开启瞬间释放的极低能级光子,这些光子携带着高维度的信息。我们探索了细胞外基质中的某种特定分子结构(如类水凝胶网络)是否可以作为波导,引导这些量子信息包实现远距离的相干传递,从而绕开缓慢的扩散过程。 第三部分:量子退相干与疾病的关联 如果生命系统依赖于维持脆弱的量子相干性,那么外部干扰或内部代谢失调导致的退相干现象,就可能成为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 5. 自由基损伤与量子退相干的加速 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导致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核心机制之一。本书从量子力学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过程。自由基(如活性氧物种,ROS)的随机游荡和捕获,实际上是引入了大量的随机环境噪声,这些噪声急剧地破坏了关键酶和DNA修复蛋白中的电子自旋和振动相干性。我们分析了不同ROS物种的“退相干特征时间”如何与特定疾病的早期发生时间点相吻合。 6. 意识的整合与量子信息处理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谨慎地触及了意识的物理基础问题。我们认为,意识体验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可能是生命系统成功维持了大规模量子相干网络的结果。这种网络能够将分散在不同区域的感官信息整合为一个连贯的“世界模型”。对麻醉剂和精神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也聚焦于它们是否通过改变细胞内特定离子的量子电化学环境,从而导致了这种宏观相干性的瓦解。 ---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 它拒绝将生命视为一个被动的化学机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主动的、高度精密的量子信息处理器。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熟悉分子生物学,更要准备好迎接基于概率、不确定性和非定域性原理的全新生命图景。本书是为那些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渴望探究“为什么如此运作”的生命科学家、物理学家以及哲学思考者准备的深度跨学科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植物生理学与生态适应》的书,这本书让我对植物这个看似沉默的生命体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介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基本生理过程,更深入地探讨了植物是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植物对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的适应性,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和代谢来应对极端气候的。书中还讲解了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甚至植物释放的化学信号是如何影响周围环境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植物逆境生理学”的介绍,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在沙漠中茁壮成长,有些却能在极地生存。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书中配有精美的植物插图和实验数据,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植物世界的奇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名植物学家,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我刚看完一本《神经科学前沿进展》,这本书实在是太震撼了!它带领我进入了人脑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领域。从最基本的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到复杂的神经网络如何产生意识、记忆和情感,书中都进行了前沿的探讨。我特别惊叹于作者对“脑机接口”技术的介绍,这简直是科幻照进现实!想象一下,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甚至恢复瘫痪患者的运动能力,这都离不开神经科学的不断突破。书中还深入分析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最新的治疗研究进展,这让我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过去的认知水平,对未来的希望也增添了许多。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高深的数学模型和统计学分析,但作者总是会辅以生动的例子和图示,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充满了对生命和人类智慧的敬畏之情。

评分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细胞通信的奥秘》的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细胞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从最基本的信号分子到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都讲解得非常细致。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神经递质的作用、激素调控的机制,甚至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让我对生命体内的精妙调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旁分泌”和“自分泌”的章节,它让我理解了为何同一个细胞群落能够如此协调一致地工作。书中还探讨了这些通信机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例如癌细胞如何利用这些信号通路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以及如何促进自身的生长和扩散。作者运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分子生物学过程描绘得如同日常生活的场景,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附带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配合文字阅读,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细胞世界的奇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环境毒理学与人类健康》的书,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的大门!它系统地讲解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环境污染物,比如空气中的PM2.5、水中的重金属、食物中的农药残留等等,是如何悄悄地侵蚀我们的健康。作者用非常学术但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阐述了这些毒素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它们对各个器官系统造成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内分泌干扰物的部分,原来我们用的很多塑料制品、化妆品里都可能含有这类物质,它们会模仿或干扰人体自身的激素,对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甚至免疫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书里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改变生活习惯、选择更安全的产品来降低接触这些有害物质的风险。读完这本书,我变得更加警惕,对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感觉自己对环境健康有了更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叫做《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革命》的书,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科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它详细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Cas9是如何改变我们认识和改造生命的。书中通过大量案例,阐述了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培育抗病虫害的作物、治疗遗传性疾病、生产生物燃料等等。我特别喜欢关于“基因治疗”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攻克许多目前无药可治的疾病的希望。书中也探讨了基因工程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比如基因隐私、基因歧视等,这些都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讲得清晰易懂,并且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不仅仅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也感受到了科技发展背后对人类福祉的追求。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基因工程将是塑造我们未来社会的重要驱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