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的彼岸 [Jenseit von Gut und B?se]

善惡的彼岸 [Jenseit von Gut und B?s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弗裏德裏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著,魏育青,黃一蕾,姚軼勵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倫理學
  • 形而上學
  • 尼采
  • 德國哲學
  • 權力意誌
  • 道德批判
  • 價值重估
  • 存在主義
  • 文化批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507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404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外文名稱:Jenseit von Gut und B?se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字數:23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尼采嚮來以擅長撰寫尖刀般的零散格言聞名,像《善惡的彼岸》這種結構嚴密、旨趣鮮明的作品,並不多見。在這部“尼采筆下zui漂亮的作品”中,他著手處理瞭西方哲學傳統中各個經典問題:什麼是自我;什麼是知識;為何要求知;宗教的本質是什麼……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迴答,尼采也一如既往地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進行猛烈批判。總之,任何想要理解尼采深刻思想的讀者,都不能錯過這部優美、有力而又狡黠的作品。

內容簡介

《善惡的彼岸》是《道德的譜係》的姊妹篇,本書由一個序言、九大章節和一個終麯組成,包括哲學論說、格言、短評、詩歌等多種話語風格,牽涉到瞭西方哲學傳統中各個經典問題,比如:什麼是自我?什麼是知識?為何要求知?什麼是宗教的本質?宗教與哲學的關係為何?堪稱尼采心目中的未來哲學之宏大序麯。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用錘子從事哲學”,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尤其是“柏拉圖主義”進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zui重要的“權力意誌”,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齣,成為幫助破除人們頭腦裏種種偏見、站在“善惡彼岸”進行真誠思考的關鍵概念。

作者簡介

作者 弗裏德裏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傢,西方zui偉大的思想傢之一。他對西方文化傳統所進行深刻的反思,成為瞭20世紀以來西方思想諸多流派的主要源頭。他的代錶作有《肅劇誕生於音樂精神》、《不閤時宜的沉思》、《快樂的科學》、《偶像的黃昏》、《朝霞》、《道德的譜係》、《善惡的彼岸》、《紮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重估一切價值》等。

譯者 魏育青,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係主任,博士生導師,譯有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卡爾·巴特的《羅馬書釋義》、君特·格拉斯的《剝洋蔥》、《母鼠》等書。
譯者 黃一蕾,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曾發錶論文多篇。
譯者 姚軼勵,復旦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碩士,曾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Pütz版前言
KSA版編者說明
縮寫符號

第一章 哲人的偏見
第二章 自由的精神
第三章 宗教的本質
第四章 格言與插麯
第五章 論道德的自然史
第六章 吾輩學者
第七章 吾輩美德
第八章 民族與國傢
第九章 何謂高貴
終 麯 高山之歌

精彩書摘

有些孔雀,在萬眾矚目之下仍不開屏——以為這便是其自尊。——格言63

“為認識而認識”——此乃道德設置的最後圈套:如此一來,人便徹底陷入其中。——格言64

隻愛一個人是野蠻的:因為以摒棄其餘所有人為代價。對上帝之愛亦如此。——格言67

藐視自己的人,也總是以自己是藐視者而自視甚高。——格言78

同樣的情感,在男人和女人身上卻有不同的節奏:因此男人和女人總是不斷相互誤解。——格言85

男人的成熟:意味著重新尋迴童年遊戲時的那份認真。——格言94

恥於自己的不道德,這是梯子上的一級,而在梯子的頂端,人們將恥於自己的道德。——格言95

我們全都作天真樸實狀,擋住真正的自己,這樣我們能擺脫世人的紛擾,得以休息。——格言100

自由的精神,“認識的信徒”——對這樣的人而言,虔誠的謊言比邪惡的謊言 更不閤口味(與其“篤信”不閤)。因此,他對教會極不理解;他屬於“自由精神”的類型,——而這正是他不自由的地方。——格言105

並沒有什麼道德現象,隻有道德對現象的闡釋。——格言108

罪犯常常配不上他犯下的罪行;他貶低它,汙衊它。——格言109

如果我們敢於將身上的邪惡重新命名,稱之為至善,那麼我們就齣在自己人生的偉大階段瞭。
——格言116

姘居,連這也被收買瞭:——通過婚姻。格言123

一個人在柴堆上受火刑,卻仍能歡呼雀躍,這並非因為戰勝瞭痛苦,而是由於沒感到預期的痛苦。一種譬喻。——格言124

你要教人認識的真理越是抽象,你就越是必須設法讓它吸引更多的感官。——格言128

人最好因為他的美德而受到懲罰。——格言132

謎一般的建議。——“若要繩子不斷,——你得先用牙咬。”——格言140

與怪物搏鬥的人必須留神,謹防自己也因此變成怪物。你要是盯著深淵不放,深淵也會盯上你。——格言146

兩性之間彼此誤會:這使得雙方其實都隻是在尊敬自己愛自己(或者說得好聽些,是在愛自己的理想——)。於是男人希望女人溫和,——而女人就其本質而言恰恰是不溫和的,就像貓一樣,盡管她能駕輕就熟地裝齣一副溫和的模樣。——格言131

人們在與學者和藝術傢打交道時常常失算,誤入歧途:在一位引人注目的學者背後,時而能發現一個平庸的人,而在一位平庸的藝術傢背後,甚至經常能發現——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人。——格言137

我聽到過的最貞潔的一句話:“真愛中,靈魂包裹著肉體。”——格言142

隻要齣於愛而為之,便在善惡的彼岸。——格言153

就個人而言,精神錯亂甚為罕見,——但在群體、黨派、民族、時代中,則是屢見不鮮的現象。——格言156

那無比強烈的本能衝動,是主宰我們內心的暴君。不僅我們的理智,而且我們的良知也在它麵前俯首稱臣。——格言158

侈談自我,也可能是隱匿自我的手段。——格言169

人們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欲望的目標。——格言175

善若狂妄自大,便顯得與惡無異。——格言184
穿越幽暗森林,尋覓理性之光 在浩瀚的哲學長河中,總有那麼幾顆璀璨的星辰,以其思想的深度和洞察的銳利,照亮人類對自身與世界的認知邊界。本書,正是這樣一部引人深思、顛覆傳統的思想巨著。它並非一本關於故事跌宕起伏的敘事,也不是一本提供現成答案的百科全書,而是一場深刻的智力探險,一次對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律令和價值判斷的徹底審視。 想象一下,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善”與“惡”二元對立構築的宏大舞颱上。我們被教導要區分界限,辨彆是非,遵循既定的道德準則,仿佛這天地間的秩序便是由這清晰的兩極所定義。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嚮這“善惡”二元對立的彼岸,會發現什麼?是什麼隱藏在這看似堅不可摧的道德壁壘之後?作者以其標誌性的犀利筆觸,毫不留情地解構瞭這些我們賴以生存的價值體係,挑戰瞭那些被奉為圭臬的道德觀念,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滿挑戰卻又極富解放意義的哲學旅程。 本書並非直接論述“善”或“惡”本身,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起點,一個切入點,深入探究這些概念是如何形成、演變,以及它們在人類社會和個體意識中扮演的角色。作者的目光並非停留在錶層的道德判斷,而是穿透錶象,直指那些塑造瞭我們道德認知深層結構的根源。他探討瞭那些塑造瞭我們價值觀的曆史、文化、社會以及生理基礎,揭示瞭那些看似普適的道德真理,實則可能隻是特定曆史時期、特定文化語境下的産物。 本書的核心不在於提供一套新的道德體係,而在於引發一種深刻的自我反思。它引導讀者質疑那些未經審視的假設,解構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見,從而獲得一種更為自由、更為獨立思考的能力。作者鼓勵我們超越簡單的善惡劃分,去理解行為背後的復雜動機,去認識到人性的多麵性與矛盾性。他並非宣揚虛無主義或犬儒主義,恰恰相反,他是在為我們開闢一條通往更深刻理解和更成熟存在的道路。 讀者將會在本書中遇到一係列對傳統哲學思想的批判性解讀。作者以一種顛覆性的視角,重塑瞭我們對尼采、叔本華等偉大思想傢的理解,挖掘齣他們思想中被忽視的、更具革命性的層麵。他並非簡單地復述前人的智慧,而是將這些智慧與他自己的獨到見解融會貫通,創造齣一種全新的思想範式。這種範式挑戰瞭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強調瞭過程、生成與變化的動態哲學。 本書的寫作風格獨特而富有力量。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激情與挑戰的思想宣言。作者的語言精準、銳利,常常閃爍著深刻的洞察力,但也可能充滿瞭爭議與挑戰性。他善於運用隱喻、類比,以及辛辣的諷刺,來錶達他對人類狀況的深刻憂慮與洞見。閱讀本書,就像與一位充滿智慧卻又特立獨行的思想傢進行一場激烈的對話,他會不斷地拋齣問題,挑戰你的既有觀念,逼迫你進行深入的思考。 對於那些對哲學、對人類思想史、對自我認知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它並非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精力和專注。每一次閱讀,都可能是一次新的發現,一次對自身思維方式的重塑。它會讓你重新審視那些你曾經深信不疑的“真理”,重新考量那些你習以為常的“常識”。 本書所探討的核心問題,涉及到人類存在的根本睏境。我們為何會形成某些道德判斷?這些判斷的來源是什麼?它們是否具有普遍性?在“善”與“惡”之外,是否存在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引導我們走嚮對這些問題的全新理解。他並非要剝奪我們道德判斷的能力,而是要我們以一種更清醒、更自覺、更負責任的態度來行使這種能力。 閱讀本書,你可能會感到不適,可能會感到睏惑,甚至可能會感到憤怒。這是因為本書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最敏感的神經。它剝去瞭我們習慣性道德思考的保護層,讓我們直麵那些潛藏在理性與情感、個體與社會、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復雜張力。然而,正是這種不適與睏惑,恰恰是思想進步的催化劑。它標誌著我們正在突破既有的認知牢籠,走嚮更廣闊的精神疆域。 本書並非鼓勵人們放棄道德,而是呼喚一種超越簡單善惡標簽的成熟道德觀。這種成熟並非來自於對外在規範的盲目遵從,而是來自於對自身動機、對他人處境、對世界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種更為個體化、更為負責任的道德實踐,一種在混沌中尋求意義,在矛盾中孕育力量的生存姿態。 最終,本書提供瞭一種解放的可能性。通過解構那些限製我們的道德觀念,通過挑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判斷,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真正自由的門。這種自由,並非為所欲為的放縱,而是對自身存在、對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與自主選擇。它是一種擺脫束縛、超越局限、實現生命潛能的自由。 這本書,是獻給那些敢於質疑、勇於思考、不滿足於現狀的靈魂。它將引領你穿越幽暗的森林,尋找那束屬於你自己的理性之光。它是一場智力上的冒險,一次關於生存意義的深刻拷問,一次對人類精神邊界的探索。它將讓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去認識你自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一場對耐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雙重考驗。它的語氣是如此的傲慢和絕對,仿佛作者已經站在瞭所有世俗認知之上的一個絕對製高點,用一種俯瞰眾生的姿態來審視人類的愚昧。這種強烈的自我中心主義和對傳統價值的徹底不屑,使得許多溫和的讀者可能會感到被冒犯,甚至産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但如果你能跨越這層最初的心理障礙,你會發現,在這份看似冷酷的批判之下,隱藏著對人類潛能的近乎狂熱的期望。作者並非僅僅想摧毀,他更深層的動機,在於渴望看到一種超越性的、更具生命力的精神力量能夠破土而齣。這種對“新人類”的期許,雖然錶述得極其晦澀和充滿爭議,卻是貫穿全篇、驅動他筆下所有論證的核心動力,也是讓這本書擁有持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評分

從敘事節奏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哲學獨白和尖銳的文化批判的集閤體,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連貫論述。它更像是作者在不同時段、不同心境下的思想碎片投射,這些碎片雖然各自獨立,但通過一種隱秘的、非綫性的邏輯相互連接,構成瞭一幅關於現代歐洲精神睏境的全景圖。這種跳躍式的寫作手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不可預測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他會突然將矛頭指嚮哪一位啓濛時期的哲人,或者對哪一種主流的政治思潮進行無情的嘲諷。這讓閱讀體驗顯得非常“私人化”,仿佛是直接與一位極具洞察力但又脾氣古怪的智者進行麵對麵的交談,他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又帶著一絲難以捉摸的譏誚。這種非綫性的結構,反而更貼閤思想本身自由奔放的本質,它拒絕被僵硬的章節劃分所束縛,迫使讀者主動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路徑。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就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智力冒險,行文間充滿瞭古典的莊嚴感,但其內核卻又燃燒著一種反叛的火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精確性,他似乎對每一個詞語的選取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力求達到最準確的語義張力和最具穿透力的效果。雖然書中涉及的哲學概念晦澀深奧,但作者的論證邏輯卻如同精密的機械裝置,環環相扣,讓人在迷霧中看到一絲清晰的綫索。然而,這種嚴謹也帶來瞭閱讀上的挑戰,它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稍有分神,就可能跟不上他那如疾風驟雨般的思維跳躍。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個段落,試圖理清他構建的那個宏大而復雜的思想殿堂的每一根梁柱。這不是一本可以用來放鬆的讀物,它更像是一次嚴肅的智力攀登,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伴隨著精神上的巨大消耗,但隨之而來的那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又是其他書籍難以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對傳統“真理”概念的顛覆性處理。它不是在提供一套新的、更完善的道德體係供人遵循,恰恰相反,它似乎在宣告所有既有體係的局限性與虛妄性。作者通過無休止的質疑和反駁,構建瞭一種開放性的思想場域,在這個場域中,任何固定的教條都會被視為一種智力上的懶惰。我發現,每當我閤上書本,世界在我眼中的色彩似乎都變得更為復雜和微妙瞭。原本清晰的對錯邊界開始泛起漣漪,一切都染上瞭一種“解釋的藝術”的色彩。這種閱讀體驗帶來的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它迫使你學會用一種更具距離感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說教和既定結論。這本書沒有給你答案,但它成功地教會瞭你如何去提齣更深刻、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對於任何追求獨立思考的人來說,都是一筆無價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近乎挑釁的姿態,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哲學領域內布滿荊棘的迷宮。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梳理既有的思想體係,反而熱衷於用他那犀利的筆觸,對西方道德觀念的根基進行一次徹底的“解構手術”。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一場永無休止的辯論之中,那些平日裏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善”與“惡”的界限,在他高明的論證下變得模糊不清,如同海市蜃樓般搖曳不定。他提齣的那些關於“權力意誌”的觀點,初讀時令人感到震撼,甚至有些不適,因為它挑戰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秩序和公平的傳統認知。那種將人類行為動機簡化為一種原始驅動力的視角,強迫讀者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行為背後的真正驅動力,究竟是高尚的道德情懷,還是深藏不露的生存本能。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耗費心神的,因為它要求你必須拋棄既有的舒適區,去直麵那些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我不得不承認,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小型的思想地震,舊有的觀念結構不斷受到衝擊和震蕩,讓人在睏惑中尋求新的立足點。

評分

不錯,一直都很喜歡尼采的書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有助於學術

評分

對尼采的《紮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解釋,作者融閤各傢思想,寫的很不錯。

評分

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還行吧……也就這樣

評分

LV.2 2017-05-11

評分

尼采對基督@的傳統道德,予以批判。原因在於在教會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壓製人性,背離瞭耶穌的原教義,淪為利益的工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