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師史(第1捲):天工開物古代工匠傳統與工程成就

中國工程師史(第1捲):天工開物古代工匠傳統與工程成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啓迪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工程史
  • 古代科技
  • 工匠
  • 天工開物
  • 工程成就
  • 科技史
  • 中國古代史
  • 技術史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同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86435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465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3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工程師史》係列叢書是係統梳理中國工程師職業群體的曆史、作用和地位的齣版項目,結閤技術、文化和社會等多個層麵,生動展現中國工程師職業群體的發展曆史,圍繞中國工程師的職業演變,整閤瞭數百項前沿的專業研究成果,揭示瞭在人類文明6000年,尤其是過去150年中國工程師曾經和正在作齣的貢獻,強調工程師這個職業對國傢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師史(第1捲):天工開物古代工匠傳統與工程成就》主要聚焦古代工程師的重要成就和職業演變。

內頁插圖

目錄

工程師:造福人類,創造未來(代序)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一、工程師的由來及其職業化
1.從“軍事工程師”到“民用工程師”
2.從“智者”到“職業工程師”
3.中國職業工程師的興起
二、工程師的社會地位及社會組織
1.工程師社會地位的演變
2.工程師的社會組織與身份認同

第二章 古代工匠傳統及工程活動
一、古代工程的興起及工程組織者
1.工匠——古代工程實踐的承擔者
2.官匠與民匠——古代工匠的兩種類型
3.帝王——古代工程實踐的指揮者
4.工部——古代工程的組織管理機構
二、著名工匠發明及其工程實踐
1.工程視角的古代四大發明
2.中國古代工程技術嚮西方的傳播
3.著名工匠工程師——魯班和馬鈞
三、古代著名工程文獻
1.最早的手工業工程技術文獻——《考工記》
2.宋代重要工程技術文獻——《營造法式》
3.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4.清朝工部與《工程做法則例》

第三章 巧奪天工——先秦至南北時期的工程實踐者及工程成就
一、冶金工程與實踐者
1.冶金業的發展及成就
2.愛好道術的冶金傢——綦毋懷文
3.杜詩與水排的發明
二、建築工程與實踐者
1.秦漢時期的“萬裏長城”
2.秦漢時期的道路與城市規劃
3.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三、水利工程與實踐者
1.春鞦時期的治水專傢——孫叔敖
2.李冰與都江堰
3.鄭國與鄭國渠
4.運河開鑿——邗溝與靈渠
四、紡織技術與成就
1.享譽中外的紡織技術
2.馬王堆漢墓中的紡織品
3.紡織機械技術的進步

第四章 輝煌卓著——隋、唐、宋時期的工程及實踐者
一、大運河工程與成就
1.大運河的開鑿
2.隋唐大運河
3.京杭大運河
二、陶瓷製造工程與實踐者
1.享譽中外的古代陶瓷製造
2.名揚天下的宋代陶瓷工藝
三、建築與橋梁工程與實踐者
1.隋代建築傢宇文愷與長安城的興建
2.隋代橋梁工程師李春與趙州橋
3.北宋工匠建築師——喻皓
四、紡織技術與實踐者
1.紡織技術的主要成就
2.棉紡織革新專傢——黃道婆

第五章 從輝煌到沒落——元、明、清時期的工程師及實踐
一、建築工程與實踐者
1.明長城的修築
2.明代建築師蒯祥與紫禁城太和殿
3.明清時期的園林工程
二、陶瓷製造工程與督陶官
1.精益求精的陶瓷工藝技術
2.著名督陶官及其成就
三、鄭和與古代造船工程
四、水利工程與治水專傢
1.白英與明代大運河的疏通
2.明代治黃專傢潘季馴
3.清代治黃專傢陳潢
拓展閱讀
古代書籍
現代書籍

附錄
一、工程師名錄
二、圖片來源

後記

前言/序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明確指齣,“迴顧人類文明曆史,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産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曆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曆史車輪飛速鏇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瞭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濛昧走嚮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嚮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嚮信息化時代。”1
  溫故而知新。古往今來,人類創造瞭無數的工程奇跡,每一項工程都傾注瞭許許多多能工巧匠和工程大師的睿智纔華和辛勞汗水。不僅國外有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臘帕提農神廟、古羅馬鬥獸場、印第安人太陽神廟、柬埔寨吳哥窟、印度泰姬陵等古代建築奇跡,中國也有冶金、造紙、建築、舟橋等方麵的重大技術創造,並構築瞭萬裏長城、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等重大工程,這些已載入人類文明發展的史冊。然而,這一項項工程的締造者多數並不為人所知,他們的聰明纔智、卓著功勛和艱苦卓絕的奉獻精神也常常被人忽視。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錶明,沒有強大的工程能力,沒有優秀的工程人纔,就沒有國傢和民族的強盛。
  在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工程師,是洋務運動時期開始齣現的。我國在清朝末期,設立製造局、船政局,以及織造、火柴、造紙等工廠,並且開發煤礦、建造鐵路,近代工程事業和近代工業開始有瞭雛形,一批批工程師也隨之成長起來。如自築鐵路的先驅詹天佑、江南製造局開創者容閎、一代工程巨子淩鴻勛、機械工業奠基人支秉淵、橋梁大師茅以升、化學工程師侯德榜、滇緬公路英雄工程師段緯和陳體誠等。
  中國工程師,作為一個為社會發展與人民福祉做齣巨大貢獻的職業群體,隨著近現代産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的進程而逐步形成、發展並壯大。新中國成立特彆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工程實踐和創新再創輝煌。在一些基礎工程(如土木、橋梁和道路)方麵,中國的工程師已經具備世界一流的設計製造水平,青藏鐵路、三峽工程等都是中國工程師自行設計建造的,達到瞭世界頂級工程水平。我國在航空航天和其他高科技領域更是喜訊頻傳,載人航天成功,嫦娥奔月順利,先進戰機翱翔藍天,新型艦艇遨遊海洋。高速鐵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設成功,大幅提升瞭中國基礎工業、製造業、新興産業等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瞭中國現代化進程。
《古今智匠:世界工程史的輝煌篇章》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地域或文明的工程發展脈絡,而是以一種宏大的全球視野,梳理瞭人類文明史上那些突破性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工程技術成就,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橫跨數韆年、遍布五大洲的“智匠”群像與工程傑作圖景。我們深入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工程師、工匠和發明傢們如何運用當時的科學認知與實踐智慧,解決生存挑戰、改造自然環境、並最終推動社會形態演進的曆程。 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基石——水利、築城與度量衡的革命 本部分從史前時代晚期開始,追溯人類定居生活對工程技術的最初需求。重點分析瞭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係統如何奠定農業文明的基礎,以及尼羅河榖地大型水利工程背後的組織能力與數學基礎。我們不會詳述特定區域的工匠傳承,而是著眼於這些早期成就所共有的特徵:對自然規律的樸素認知和集體勞動的組織形式。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早期城市國傢的崛起。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規劃(如摩亨佐-達羅的排水係統)展示瞭早期對公共衛生的重視,這在當時是何等超前的工程理念。同時,我們詳細剖析瞭早期築城技術(如土方工程、夯土技術)在世界各地(包括早期中國以外的地區)如何演變,用以防禦和界定社會權力範圍。 更關鍵的是,本捲將深入探討“標準”的誕生。精確的度量衡體係是任何復雜工程得以復製和規模化的前提。我們將對比古埃及的幾何學應用與兩河流域的代數實踐,看它們如何在外形測量、土地分割和建築比例中發揮作用,這些基礎工具的普適性遠超單一文明的邊界。 第二部分:古典時代的宏偉敘事——帝國工程與跨文化交流 古典時代是工程技術大規模應用與係統化的關鍵時期。本部分將重點解析羅馬帝國的工程遺産——其跨越歐亞非的道路網絡、渡槽係統(Aquaducts)的壓力計算與拱券結構應用,以及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配方的獨特性和持久性。我們將對比分析羅馬工程的實用主義與希臘的理論思辨如何相互滋養。 與此同時,本書將描繪波斯帝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麵的創新——例如“坎兒井”(Qanat)係統,這種深入地下、利用重力輸送水源的技術,在乾燥地區被廣泛傳播和采納,成為一個跨越中亞到北非的共同工程遺産。 在美洲大陸,我們將探索印加文明的道路與橋梁工程,尤其關注他們如何在高海拔、地震頻發的環境中,僅憑石材連接技術構建齣令人驚嘆的交通網絡,展示齣一種與歐亞大陸截然不同的材料選擇和結構邏輯。我們將分析這些工程背後的社會動員機製,而非其工具細節。 第三部分:中世紀的知識積澱與技術傳播 中世紀並非“黑暗時代”,而是知識積纍、整閤與傳播的關鍵時期。本部分著重探討伊斯蘭黃金時代在工程數學、光學和機械製造上的飛躍。我們關注穆斯林工程師們如何吸收、改進並超越瞭古希臘和古印度的知識體係,尤其是在水車、提水機械(如“鏈式提水器”的改進)以及精密儀錶的製造上所展現齣的高度。 在歐洲,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是技術與美學完美結閤的典範。本書將分析飛扶壁(Flying Buttress)的結構力學原理,以及尖拱、肋拱的應用,如何使得建築師能夠實現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采光效果。這些技術並非孤立發展,而是通過修道院網絡和十字軍東徵的交流而被吸收、消化並進一步發展。 本部分還將關注冶金技術在歐洲和亞洲(除中國外,側重印度和中東)的發展,如早期煉鋼技術(如印度Wootz鋼的秘密)的傳播路徑,以及火藥在軍事工程中的早期應用,這些都是全球技術擴散的例證。 第四部分:前現代的轉型——航海、印刷與工業的萌芽 隨著地理大發現的開啓,工程技術的焦點轉嚮瞭遠洋航行。本書將詳細分析15至17世紀歐洲造船技術的革新,如卡拉剋帆船(Carrack)和蓋倫帆船(Caravel)的設計如何適應跨洋貿易的需求,這不僅是材料科學的進步,更是對流體力學和導航數學的實際應用。 同時,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在歐洲的快速普及,標誌著信息工程的一個巨大飛躍。本書分析瞭活字印刷機這一機械裝置的設計原理,以及它如何通過標準化、可重復的製造過程,實現瞭知識的“規模化生産”,從而間接加速瞭所有工程領域的知識傳播。 最後,本捲將描繪17世紀科學革命對工程思想的影響。伽利略、牛頓等人的工作,為工程實踐提供瞭更堅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從理論到實踐的結閤,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但本捲將著重於此前的知識積纍和技術準備階段,而非工業革命本身的爆發。 總結:全球視角的工程哲學 《古今智匠》旨在超越民族史觀,揭示工程技術作為人類共同遺産的本質。它探討瞭工程成就的驅動力——資源限製、社會需求、知識積纍與跨文化藉鑒——如何塑造瞭人類文明的物質麵貌。本書提供瞭一個框架,讓讀者理解世界工程史是一個互相影響、持續演進的宏大網絡。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中國工程師史(第1捲):天工開物古代工匠傳統與工程成就》後,我簡直被古代中國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深深震撼瞭。這本書不僅僅是列舉瞭一些古代的工程奇跡,它更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韆年之前的工匠精神的大門。從精妙絕倫的建築技藝,到令人驚嘆的水利工程,再到巧妙絕倫的機械製造,每一個篇章都詳實地介紹瞭那些在沒有現代工具和理論的情況下,依靠經驗、智慧和雙手創造齣偉大成就的工匠們。他們的創新精神,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改進的態度,至今仍能給我們帶來無限啓發。書中對“天工開物”精神的解讀尤為深刻,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的傳承,更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順應,一種將自然之力與人類智慧完美結閤的哲學。讀這本書,你會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匠心力量,仿佛能聽到古代工匠們在車間裏忙碌的聲音,看到他們臉上專注的神情。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它讓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也為當代工程師提供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

這部《中國工程師史(第1捲)》給我帶來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種對工程學背後人文精神的探索。我原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純粹的技術史,但沒想到它如此生動地展現瞭古代中國工匠們的生活、他們的技藝傳承方式,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詳盡,比如對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不僅交代瞭工程的規模和技術難度,更重要的是講述瞭工程師們是如何剋服自然挑戰,如何與當地民眾協作,最終完成一項項宏偉工程的。這種將技術與人文深度融閤的敘事方式,讓我對“工程師”這個職業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們不僅僅是圖紙的繪製者和機器的操作者,更是解決問題、服務社會、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書中對古代工匠們的“師徒製”傳承方式的描寫,以及他們對於技藝精益求精的追求,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匠人精神”的根基。這種對傳統技藝的尊重和發揚,不僅是曆史的瑰寶,也為我們當今社會提倡的工匠精神提供瞭堅實的文化支撐。

評分

翻閱《中國工程師史(第1捲)》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重新認識瞭中國古代工程師的群體形象。在此之前,我對古代工程師的印象模糊,或許隻是停留在“魯班”這樣的傳說人物上。而這本書,則將一群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工程師群體呈現在我麵前。他們有的是官府的組織者,有的是民間的技師,有的甚至是默默無聞的工匠。書中通過大量史料和考古發現,細緻地描繪瞭他們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各種各樣的工程難題,如何運用當時的知識和技術,如何協作攻關,最終一項項工程得以實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工程項目背後故事的講述,這讓我感受到瞭工程的復雜性,以及工程師們付齣的艱辛努力。它讓我明白,一項偉大的工程背後,往往凝聚瞭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也充滿瞭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工程成就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古代工程師這個職業充滿瞭敬意。

評分

這本書《中國工程師史(第1捲)》給我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對“天工開物”這四個字的深刻理解。在我過去的認知裏,“天工開物”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概念,一種對自然規律的贊美。然而,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體會到它在工程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古代工程師們如何觀察自然、模仿自然,如何將自然的材料和力量巧妙地運用於工程建設,書中的案例讓我肅然起敬。從“天”賦的自然資源,到“工”巧的人工技藝,再到“開”創性的解決方案,最終實現“物”的價值,這四個字貫穿瞭整本書的精髓。例如,書中對古代農業灌溉係統的描述,就是對“天工開物”理念的完美詮釋:順應水流的自然規律,利用地形的優勢,通過巧妙的設計和建造,最大限度地發揮水的功用。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教會我們如何以更謙遜、更敬畏的態度去對待自然,如何從中汲取智慧,創造更符閤自然規律的工程。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翻開《中國工程師史(第1捲):天工開物古代工匠傳統與工程成就》,我帶著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古代工程的成就或許不如現代工程那樣係統化和科學化。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書中對於古代工程師在材料選擇、結構設計、施工工藝等方麵的描述,細緻入微,讓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如何在沒有先進測量工具的情況下,進行如此精確的設計?他們是如何在缺乏先進理論指導下,總結齣如此有效的施工方法?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對古代造船技術的分析,對古代橋梁建造的介紹,都展示瞭中國古代工程師在實踐中積纍的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藝。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關注瞭大型工程,也提及瞭許多精巧的民用工程和生活器具,這錶明古代工程師的智慧滲透到瞭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工程學的發展並非是一個單綫性的進步過程,古代文明同樣擁有令人驚嘆的工程成就,隻是它們以一種更加內斂、更加務實的方式存在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