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史(第1卷):天工开物古代工匠传统与工程成就

中国工程师史(第1卷):天工开物古代工匠传统与工程成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启迪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工程史
  • 古代科技
  • 工匠
  • 天工开物
  • 工程成就
  • 科技史
  • 中国古代史
  • 技术史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4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6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程师史》系列丛书是系统梳理中国工程师职业群体的历史、作用和地位的出版项目,结合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生动展现中国工程师职业群体的发展历史,围绕中国工程师的职业演变,整合了数百项前沿的专业研究成果,揭示了在人类文明6000年,尤其是过去150年中国工程师曾经和正在作出的贡献,强调工程师这个职业对国家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师史(第1卷):天工开物古代工匠传统与工程成就》主要聚焦古代工程师的重要成就和职业演变。

内页插图

目录

工程师: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代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工程师的由来及其职业化
1.从“军事工程师”到“民用工程师”
2.从“智者”到“职业工程师”
3.中国职业工程师的兴起
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组织
1.工程师社会地位的演变
2.工程师的社会组织与身份认同

第二章 古代工匠传统及工程活动
一、古代工程的兴起及工程组织者
1.工匠——古代工程实践的承担者
2.官匠与民匠——古代工匠的两种类型
3.帝王——古代工程实践的指挥者
4.工部——古代工程的组织管理机构
二、著名工匠发明及其工程实践
1.工程视角的古代四大发明
2.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向西方的传播
3.著名工匠工程师——鲁班和马钧
三、古代著名工程文献
1.最早的手工业工程技术文献——《考工记》
2.宋代重要工程技术文献——《营造法式》
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4.清朝工部与《工程做法则例》

第三章 巧夺天工——先秦至南北时期的工程实践者及工程成就
一、冶金工程与实践者
1.冶金业的发展及成就
2.爱好道术的冶金家——綦毋怀文
3.杜诗与水排的发明
二、建筑工程与实践者
1.秦汉时期的“万里长城”
2.秦汉时期的道路与城市规划
3.秦始皇陵与兵马俑
三、水利工程与实践者
1.春秋时期的治水专家——孙叔敖
2.李冰与都江堰
3.郑国与郑国渠
4.运河开凿——邗沟与灵渠
四、纺织技术与成就
1.享誉中外的纺织技术
2.马王堆汉墓中的纺织品
3.纺织机械技术的进步

第四章 辉煌卓著——隋、唐、宋时期的工程及实践者
一、大运河工程与成就
1.大运河的开凿
2.隋唐大运河
3.京杭大运河
二、陶瓷制造工程与实践者
1.享誉中外的古代陶瓷制造
2.名扬天下的宋代陶瓷工艺
三、建筑与桥梁工程与实践者
1.隋代建筑家宇文恺与长安城的兴建
2.隋代桥梁工程师李春与赵州桥
3.北宋工匠建筑师——喻皓
四、纺织技术与实践者
1.纺织技术的主要成就
2.棉纺织革新专家——黄道婆

第五章 从辉煌到没落——元、明、清时期的工程师及实践
一、建筑工程与实践者
1.明长城的修筑
2.明代建筑师蒯祥与紫禁城太和殿
3.明清时期的园林工程
二、陶瓷制造工程与督陶官
1.精益求精的陶瓷工艺技术
2.著名督陶官及其成就
三、郑和与古代造船工程
四、水利工程与治水专家
1.白英与明代大运河的疏通
2.明代治黄专家潘季驯
3.清代治黄专家陈潢
拓展阅读
古代书籍
现代书籍

附录
一、工程师名录
二、图片来源

后记

前言/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历史证明,工程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1
  温故而知新。古往今来,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工程奇迹,每一项工程都倾注了许许多多能工巧匠和工程大师的睿智才华和辛劳汗水。不仅国外有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帕提农神庙、古罗马斗兽场、印第安人太阳神庙、柬埔寨吴哥窟、印度泰姬陵等古代建筑奇迹,中国也有冶金、造纸、建筑、舟桥等方面的重大技术创造,并构筑了万里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重大工程,这些已载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册。然而,这一项项工程的缔造者多数并不为人所知,他们的聪明才智、卓著功勋和艰苦卓绝的奉献精神也常常被人忽视。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表明,没有强大的工程能力,没有优秀的工程人才,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是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出现的。我国在清朝末期,设立制造局、船政局,以及织造、火柴、造纸等工厂,并且开发煤矿、建造铁路,近代工程事业和近代工业开始有了雏形,一批批工程师也随之成长起来。如自筑铁路的先驱詹天佑、江南制造局开创者容闳、一代工程巨子凌鸿勋、机械工业奠基人支秉渊、桥梁大师茅以升、化学工程师侯德榜、滇缅公路英雄工程师段纬和陈体诚等。
  中国工程师,作为一个为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做出巨大贡献的职业群体,随着近现代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发展并壮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再创辉煌。在一些基础工程(如土木、桥梁和道路)方面,中国的工程师已经具备世界一流的设计制造水平,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都是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建造的,达到了世界顶级工程水平。我国在航空航天和其他高科技领域更是喜讯频传,载人航天成功,嫦娥奔月顺利,先进战机翱翔蓝天,新型舰艇遨游海洋。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大幅提升了中国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古今智匠:世界工程史的辉煌篇章》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地域或文明的工程发展脉络,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梳理了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突破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技术成就,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横跨数千年、遍布五大洲的“智匠”群像与工程杰作图景。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工程师、工匠和发明家们如何运用当时的科学认知与实践智慧,解决生存挑战、改造自然环境、并最终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历程。 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基石——水利、筑城与度量衡的革命 本部分从史前时代晚期开始,追溯人类定居生活对工程技术的最初需求。重点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系统如何奠定农业文明的基础,以及尼罗河谷地大型水利工程背后的组织能力与数学基础。我们不会详述特定区域的工匠传承,而是着眼于这些早期成就所共有的特征: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和集体劳动的组织形式。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早期城市国家的崛起。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如摩亨佐-达罗的排水系统)展示了早期对公共卫生的重视,这在当时是何等超前的工程理念。同时,我们详细剖析了早期筑城技术(如土方工程、夯土技术)在世界各地(包括早期中国以外的地区)如何演变,用以防御和界定社会权力范围。 更关键的是,本卷将深入探讨“标准”的诞生。精确的度量衡体系是任何复杂工程得以复制和规模化的前提。我们将对比古埃及的几何学应用与两河流域的代数实践,看它们如何在外形测量、土地分割和建筑比例中发挥作用,这些基础工具的普适性远超单一文明的边界。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宏伟叙事——帝国工程与跨文化交流 古典时代是工程技术大规模应用与系统化的关键时期。本部分将重点解析罗马帝国的工程遗产——其跨越欧亚非的道路网络、渡槽系统(Aquaducts)的压力计算与拱券结构应用,以及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配方的独特性和持久性。我们将对比分析罗马工程的实用主义与希腊的理论思辨如何相互滋养。 与此同时,本书将描绘波斯帝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例如“坎儿井”(Qanat)系统,这种深入地下、利用重力输送水源的技术,在干燥地区被广泛传播和采纳,成为一个跨越中亚到北非的共同工程遗产。 在美洲大陆,我们将探索印加文明的道路与桥梁工程,尤其关注他们如何在高海拔、地震频发的环境中,仅凭石材连接技术构建出令人惊叹的交通网络,展示出一种与欧亚大陆截然不同的材料选择和结构逻辑。我们将分析这些工程背后的社会动员机制,而非其工具细节。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知识积淀与技术传播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知识积累、整合与传播的关键时期。本部分着重探讨伊斯兰黄金时代在工程数学、光学和机械制造上的飞跃。我们关注穆斯林工程师们如何吸收、改进并超越了古希腊和古印度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水车、提水机械(如“链式提水器”的改进)以及精密仪表的制造上所展现出的高度。 在欧洲,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是技术与美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本书将分析飞扶壁(Flying Buttress)的结构力学原理,以及尖拱、肋拱的应用,如何使得建筑师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采光效果。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修道院网络和十字军东征的交流而被吸收、消化并进一步发展。 本部分还将关注冶金技术在欧洲和亚洲(除中国外,侧重印度和中东)的发展,如早期炼钢技术(如印度Wootz钢的秘密)的传播路径,以及火药在军事工程中的早期应用,这些都是全球技术扩散的例证。 第四部分:前现代的转型——航海、印刷与工业的萌芽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开启,工程技术的焦点转向了远洋航行。本书将详细分析15至17世纪欧洲造船技术的革新,如卡拉克帆船(Carrack)和盖伦帆船(Caravel)的设计如何适应跨洋贸易的需求,这不仅是材料科学的进步,更是对流体力学和导航数学的实际应用。 同时,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欧洲的快速普及,标志着信息工程的一个巨大飞跃。本书分析了活字印刷机这一机械装置的设计原理,以及它如何通过标准化、可重复的制造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规模化生产”,从而间接加速了所有工程领域的知识传播。 最后,本卷将描绘17世纪科学革命对工程思想的影响。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更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但本卷将着重于此前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准备阶段,而非工业革命本身的爆发。 总结:全球视角的工程哲学 《古今智匠》旨在超越民族史观,揭示工程技术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本质。它探讨了工程成就的驱动力——资源限制、社会需求、知识积累与跨文化借鉴——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物质面貌。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让读者理解世界工程史是一个互相影响、持续演进的宏大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中国工程师史(第1卷)》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工程师的群体形象。在此之前,我对古代工程师的印象模糊,或许只是停留在“鲁班”这样的传说人物上。而这本书,则将一群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工程师群体呈现在我面前。他们有的是官府的组织者,有的是民间的技师,有的甚至是默默无闻的工匠。书中通过大量史料和考古发现,细致地描绘了他们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工程难题,如何运用当时的知识和技术,如何协作攻关,最终一项项工程得以实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工程项目背后故事的讲述,这让我感受到了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工程师们付出的艰辛努力。它让我明白,一项伟大的工程背后,往往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工程成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古代工程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翻开《中国工程师史(第1卷):天工开物古代工匠传统与工程成就》,我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古代工程的成就或许不如现代工程那样系统化和科学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书中对于古代工程师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如何在没有先进测量工具的情况下,进行如此精确的设计?他们是如何在缺乏先进理论指导下,总结出如此有效的施工方法?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对古代造船技术的分析,对古代桥梁建造的介绍,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工程师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艺。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大型工程,也提及了许多精巧的民用工程和生活器具,这表明古代工程师的智慧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工程学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单线性的进步过程,古代文明同样拥有令人惊叹的工程成就,只是它们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务实的方式存在着。

评分

读完《中国工程师史(第1卷):天工开物古代工匠传统与工程成就》后,我简直被古代中国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深深震撼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古代的工程奇迹,它更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之前的工匠精神的大门。从精妙绝伦的建筑技艺,到令人惊叹的水利工程,再到巧妙绝伦的机械制造,每一个篇章都详实地介绍了那些在没有现代工具和理论的情况下,依靠经验、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伟大成就的工匠们。他们的创新精神,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的态度,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无限启发。书中对“天工开物”精神的解读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一种将自然之力与人类智慧完美结合的哲学。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匠心力量,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们在车间里忙碌的声音,看到他们脸上专注的神情。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为当代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中国工程师史(第1卷)》给我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对“天工开物”这四个字的深刻理解。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天工开物”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概念,一种对自然规律的赞美。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古代工程师们如何观察自然、模仿自然,如何将自然的材料和力量巧妙地运用于工程建设,书中的案例让我肃然起敬。从“天”赋的自然资源,到“工”巧的人工技艺,再到“开”创性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物”的价值,这四个字贯穿了整本书的精髓。例如,书中对古代农业灌溉系统的描述,就是对“天工开物”理念的完美诠释:顺应水流的自然规律,利用地形的优势,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建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的功用。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更谦逊、更敬畏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创造更符合自然规律的工程。

评分

这部《中国工程师史(第1卷)》给我带来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对工程学背后人文精神的探索。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史,但没想到它如此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中国工匠们的生活、他们的技艺传承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尽,比如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不仅交代了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讲述了工程师们是如何克服自然挑战,如何与当地民众协作,最终完成一项项宏伟工程的。这种将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工程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图纸的绘制者和机器的操作者,更是解决问题、服务社会、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书中对古代工匠们的“师徒制”传承方式的描写,以及他们对于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匠人精神”的根基。这种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发扬,不仅是历史的瑰宝,也为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