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齣,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製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製機製。建立生態補償機製,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製度保障。推動生態補償製度的法製化、製度化和規範化,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製改革總體方案》將“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製度”列為八項配套製度之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齣,“加大對農産品主産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區域流域橫嚮生態補償機製”,“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製,完善財政支持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鈎機製”。國傢《“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也明確提齣,要“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製”和“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製”,通過“閤理提高補償標準”,“探索資金、政策、産業及技術等多元互補方式”,“完善補償範圍”,“逐步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河流、海洋和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全覆蓋”。生態補償作為一段時期以來,國傢持續推動試點、建立、實施的一項重要生態文明製度,在“十三五”期間,已經從“試點探索”階段進入“全麵探索”階段。
2011年廣東省中山市成為第一批“國傢生態市”,並先後獲得聯閤國人居奬、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國傢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傢生態示範區、中國具幸福感城市、全國生態市、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等殊榮,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取得瞭豐碩成果。廣東省中山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製度探索與建設,2014年3月,中山市啓動生態補償機製研究,2014年7月,中山市政府齣颱瞭《中山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製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在主體功能區戰略下,將各鎮區的公益林和耕地與鎮區麵積的比例總體考慮,綜閤計算生態補償資金;確定提高基本農田和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補償範圍從基本農田擴充為耕地,逐年提高標準,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中山市生態補償資金總規模分彆為1.04億元、1.4億元和1.7億元。《實施意見》改變瞭以往隻有縱嚮資金籌集的模式,構建瞭“市財政主導,鎮區財政支持”縱橫嚮結閤的“統籌型資金籌集模式”。縱嚮上,市、鎮(區)財政按比例分擔生態補償資金;橫嚮上,市、鎮(區)兩級實行均一化生態服務付費模式,各鎮區根據其生態補償責任支付生態補償資金上繳市財政,通過市財政統籌,將生態補償資金劃撥到各鎮區,從而實現鎮區間的橫嚮轉移支付。生態環境較好、耕地和林地較多並對中山的生態環境保護貢獻較大的鎮區,將獲得其他鎮區的補償,這體現瞭區域均衡與公平。
根據《實施意見》的動態實施原則,2016年2月,中山市啓動生態補償動態評估與調整研究項目,對現行生態補償政策實施情況及其效果進行及時評估。同時,分彆開展瞭生態控製綫、飲用水水源、重要濕地、重要環保基礎設施和河流水環境5類尚未實施的生態補償類型的研究,研判其啓動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提齣瞭現有生態公益林、耕地生態補償標準按照“小幅穩定增長”原則調整,新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實現全市統籌型生態補償政策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全覆蓋的生態補償政策調整意見。《生態補償政策實施動態評估與政策優化》便是根據中山市生態補償動態評估和調整研究課題成果整理而成。
作者簡介
周麗鏇,博士,高級工程師。200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201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環境科學專業。2008年進入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城市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嚮為環境經濟、環境政策與環境管理。幾年來,承擔或作為核心人員參與生態補償、生態資産核算及相關科研課題。曾參與主編的生態補償論著有《基於行政區域統籌的生態補償政策及應用模式》和《流域生態補償·汙染賠償政策與機製探索——以東江流域為例》。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總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3 研究可行性
1.4 研究目標
1.5 主要工作內容
1.6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綫
第2章 國內外生態補償經驗分析
2.1 區域生態補償經驗分析
2.2 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經驗分析
2.3 濕地生態補償經驗分析
2.4 集中式環保基礎設施生態補償經驗分析
2.5 河流水環境生態補償經驗分析
2.6 其他生態補償類型
參考文獻
第3章 《實施意見》實施及其效果評估
3.1 《實施意見》實施情況
3.2 《實施意見》效果評估
3.3 政策優化改進建議
第4章 生態控製綫生態補償研究
4.1 中山市生態控製綫方案
4.2 生態控製綫生態補償範圍研究
4.3 生態控製綫生態補償的主客體
4.4 生態控製綫生態補償標準研究
4.5 生態控製綫生態補償下的鎮區財政轉移支付調整研究
4.6 中山市生態控製綫生態補償實施建議
參考文獻
第5章 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研究
5.1 中山市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需求分析
5.2 中山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總體思路
5.3 中山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的主客體
5.4 中山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標準研究
5.5 中山市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資金收集、使用和管理機製
5.6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實施條件分析
第6章 重要濕地生態補償研究
6.1 中山市重要濕地生態補償需求分析
6.2 中山市重要濕地生態補償主客體研究
6.3 中山市濕地生態補償標準研究
6.4 中山市濕地生態補償資金籌集、使用和管理機製
6.5 濕地生態功能評估和生態補償考核指標
6.6 重要濕地生態補償實施條件分析
參考文獻
第7章 重要集中式環保設施生態補償研究
7.1 中山市集中式環保設施補償現狀
7.2 中山市集中式環保設施生態補償需求分析
7.3 集中式環保設施生態補償態度調查
7.4 中山市重要集中式環保設施生態補償主客體研究
7.5 中山市重要集中式環保設施生態補償標準研究
7.6 中山市重要集中式環保設施生態補償資金收集、使用和管理機製
7.7 重要集中式環保基礎設施生態補償實施條件分析
第8章 河流水環境生態補償研究
8.1 中山市河流水環境生態補償需求分析
8.2 中山市河流水環境生態補償主客體研究
8.3 中山市河流水環境生態補償標準研究
8.4 中山市河流水環境生態補償收集、使用和管理機製
8.5 河流水環境(含跨鎮區河流)保護目標考核機製
8.6 河流水環境生態補償實施條件分析
第9章 全市生態補償製度調整研究
9.1 生態公益林、耕地生態補償標準調整
9.2 新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
9.3 其他生態補償類型實施建議
9.4 調整後中山市生態補償籌集與分配情景預測
9.5 生態補償製度完善建議
附件
附件1 《中山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製的實施意見》
附件2 中山市公眾生態補償調查問捲(針對24個鎮區)
附件3 中山市生活垃圾處置設施生態補償調查問捲(針對南朗鎮、黃圃鎮和神灣鎮)
附件4 中山市民眾城市生活汙泥處置設施生態補償調查問捲(針對民眾鎮)
附件5 生活垃圾處置設施生態補償問捲調查結果
附件6 城市生活汙泥處置設施生態補償問捲調查結果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齣,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製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製機製。建立生態補償機製,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製度保障。推動生態補償製度的法製化、製度化和規範化,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製改革總體方案》將“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製度”列為八項配套製度之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齣,“加大對農産品主産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區域流域橫嚮生態補償機製”,“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製,完善財政支持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鈎機製”。國傢《“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也明確提齣,要“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製”和“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製”,通過“閤理提高補償標準”,“探索資金、政策、産業及技術等多元互補方式”,“完善補償範圍”,“逐步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河流、海洋和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全覆蓋”。生態補償作為一段時期以來,國傢持續推動試點、建立、實施的一項重要生態文明製度,在“十三五”期間,已經從“試點探索”階段進入“全麵探索”階段。
2011年廣東省中山市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傢生態市”,並先後獲得聯閤國人居奬、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國傢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傢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國生態市、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等殊榮,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取得瞭豐碩成果。廣東省中山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製度探索與建設,2014年3月,中山市啓動生態補償機製研究,2014年7月,中山市政府齣颱瞭《中山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製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在主體功能區戰略下,將各鎮區的公益林和耕地與鎮區麵積的比例總體考慮,綜閤計算生態補償資金;確定提高基本農田和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補償範圍從基本農田擴充為耕地,逐年提高標準,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中山市生態補償資金總規模分彆為1.04億元、1.4億元和1.7億元。《實施意見》改變瞭以往隻有縱嚮資金籌集的模式,構建瞭“市財政主導,鎮區財政支持”縱橫嚮結閤的“統籌型資金籌集模式”。縱嚮上,市、鎮(區)財政按比例分擔生態補償資金;橫嚮上,市、鎮(區)兩級實行均一化生態服務付費模式,各鎮區根據其生態補償責任支付生態補償資金上繳市財政,通過市財政統籌,將生態補償資金劃撥到各鎮區,從而實現鎮區間的橫嚮轉移支付。生態環境較好、耕地和林地較多並對中山的生態環境保護貢獻較大的鎮區,將獲得其他鎮區的補償,這體現瞭區域均衡與公平。
根據《實施意見》的動態實施原則,2016年2月,中山市啓動生態補償動態評估與調整研究項目,對現行生態補償政策實施情況及其效果進行及時評估。同時,分彆開展瞭生態控製綫、飲用水水源、重要濕地、重要環保基礎設施和河流水環境5類尚未實施的生態補償類型的研究,研判其啓動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提齣瞭現有生態公益林、耕地生態補償標準按照“小幅穩定增長”原則調整,新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實現全市統籌型生態補償政策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全覆蓋的生態補償政策調整意見。本書便是根據中山市生態補償動態評估和調整研究課題成果整理而成。
本書由周麗鏇、杜敏和於锡軍主筆,房巧麗、關恩浩、賈燕、李海暉、羅趙慧、桑燕鴻、宋巍巍、汪濤、易靈、張曉君、曾思遠、周永傑、硃璐平和莊大雪(排名不分先後)等參與編寫。其中:
第一章由於锡軍和宋巍巍主筆,杜敏和周麗鏇參與編寫;第二章由賈燕主筆,其中,區域生態補償經驗分析由曾思遠主筆,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經驗分析由汪濤主筆,濕地生態補償經驗分析由莊大雪主筆;集中式環保基礎設施生態補償經驗分析由李海暉主筆,河流水環境生態補償由張曉君主筆;第三章由桑燕鴻主筆,周麗鏇、汪濤參與編寫;第四章由易靈主筆,周永傑、羅趙慧參與編寫;第五章由關恩浩主筆,周麗鏇、莊大雪參與編寫;第六章由硃璐平和周麗鏇主筆、張曉君參與編寫;第七章由張曉君和周麗鏇主筆,於锡軍和宋巍巍參與編寫;第八章由房巧麗和於锡軍主筆,張曉君、硃璐平參與編寫;第九章由杜敏和周麗鏇主筆,於锡軍和宋巍巍參與編寫。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中山市政府和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支持,在此錶示衷心感謝。廣州市零點市場調查有限公司為本研究提供科學、客觀的第三方問捲調查技術服務。中國環境齣版社孫莉編輯為本書的編輯齣版付齣瞭辛勤勞動,在此錶示緻謝!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一本名為《古法陶藝:從泥土到藝術的傳承之旅》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自然,並完全不提及您提供的原書名或任何AI痕跡。 --- 古法陶藝:從泥土到藝術的傳承之旅 捲首語:重拾指尖的溫度 在工業化浪潮席捲一切的今天,我們與自然、與器物的關聯似乎變得越來越疏遠。每一次快速的點擊,每一次批量生産的物品,都帶走瞭手作獨有的韻味與時間沉澱的厚重。然而,總有一些古老的技藝,如同深埋地下的琥珀,散發著令人心動的光芒。《古法陶藝:從泥土到藝術的傳承之旅》正是一部試圖喚醒這份古老記憶的指南與頌歌。 本書並非著眼於現代化的快速成型技術,而是深入探究那些跨越瞭數百年、甚至上韆年依然鮮活的傳統陶藝製作流程。它是一封寫給泥土的情書,記錄瞭從采土、淘洗、揉泥,到拉坯、修坯、施釉、燒製的全過程,旨在為現代手工藝愛好者、文化遺産研究者以及所有對“慢生活”心懷嚮往的人們,提供一個全麵、細緻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參考手冊。 --- 第一部分:泥土的覺醒——尋土與製泥的哲學 陶藝的起點,永遠是那片承載萬物的土地。本書的第一部分,便將讀者帶迴最初的源頭,探討古法陶藝對“泥料”的尊重與理解。 一、尋覓之徑:傳統礦脈的勘探與選擇 我們考察瞭中國不同地域具有代錶性的陶土礦區,如宜興的紫砂泥脈、景德鎮的高嶺土源頭,以及北方古窯址周邊的黃土層。重點闡述瞭如何通過肉眼觀察、手感觸摸來初步判斷泥料的含砂量、可塑性與含鐵量。深入分析瞭不同礦土在燒製後呈現的獨特肌理和呈色機理,解釋瞭為何特定地域的泥土隻能造就特定風格的器物。 二、古法的洗禮:從頑石到柔荑 現代製泥多依賴機械設備,而古法製泥則是一場與自然的耐心博弈。本章詳細描繪瞭“風化—浸泡—陳腐—淘洗—擠泥”這一完整流程。特彆是對“陳腐”環節的闡釋,揭示瞭泥料在自然氣候下緩慢微生物變化對提升其均勻度和可塑性的關鍵作用。我們提供瞭詳盡的圖解步驟,指導讀者如何在傢中進行小規模的泥料淨化與陳化處理。 三、揉泥的智慧:氣泡的驅逐與內勁的形成 揉泥,是製作者與泥料建立最初“對話”的時刻。本書不再僅僅介紹“打泥條”或“盤條法”,而是深入講解瞭“薇型揉泥法”和“牛背揉泥法”等傳統技法中,如何通過特定的肢體語言和節奏感,將泥料內部的氣泡徹底排齣,並在泥體內部形成一種均勻的“內勁”,這股內在的力量是決定器物能否在拉坯中穩定成型的關鍵。 --- 第二部分:指尖的舞蹈——造型與塑形的藝術 泥料準備就緒後,便進入瞭萬物成形的階段。本章聚焦於傳統製坯的精髓——拉坯、輪製與手捏的藝術交融。 一、輪轉乾坤:古老拉坯機的結構與運用 本書迴顧瞭腳踏式轆轤(拉坯機)的演變曆史,並詳細解析瞭其機械原理。重點探討瞭在沒有電力輔助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對腳踏速度的精準控製,實現對泥體離心力的平衡駕馭。針對初學者,我們細緻剖析瞭從“定中心”、“開塘”到“拔高身筒”的每一個關鍵點,強調瞭“慢速起拉,中速定型”的節奏感訓練。 二、修坯的哲學:去除多餘,顯露本真 修坯常被視為簡單的“削足適履”,但在古法陶藝中,修坯是決定器物“骨相”的關鍵步驟。我們對比瞭“刀修法”與“竹篾修坯法”的差異。書中特彆介紹瞭宋代至明代官窯對器物底部“釘足”或“墊足”的精細處理,分析瞭不同圈足的形成工藝及其背後的審美傾嚮,如“泥鰍背”、“玉環底”等。 三、泥塑與鑲接的復興:不拘一格的造型思維 並非所有器物都依賴拉坯。本章係統整理瞭堆塑、捏塑、泥片貼塑等技術在傳統器物製作中的應用,如古代的瓦當、動物造型香爐等。特彆關注瞭“接耳”、“安柄”的傳統榫卯式結閤技術,確保瞭部件連接的牢固與自然過渡,而非簡單的膠閤。 --- 第三部分:色彩的詠嘆——釉料的調配與燒成的秘境 釉彩是陶藝的靈魂,是火焰賦予泥土的第二生命。本書深入探究瞭傳統釉料的配方及其在窯爐中變幻的科學與玄學。 一、本草識釉:從礦石到流光的轉化 我們追溯瞭中國傳統釉料的主要來源——石灰釉、草木灰釉、以及銅、鐵、錳等金屬氧化物的應用。詳細列舉瞭不同地域燒製中常用的“柴灰釉”、“蛋清釉”的原始配方,並解釋瞭這些天然礦物質在高溫下熔融、析晶的復雜過程。這不是簡單的化學公式堆砌,而是對“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理念的實踐。 二、施釉的技法:厚薄之間的審美尺度 施釉是決定釉麵效果的直接因素。書中對比瞭“浸釉法”、“淋釉法”、“吹釉法”的適用範圍。通過大量的高清細節圖,展示瞭“摘花點彩”等裝飾性施釉技術的精細操作。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控製釉層的厚度,來達成“開片”(冰裂紋)、“果皮紋”或“桔皮紋”等經典釉麵效果。 三、窯火的考驗:從氧化到還原的藝術控製 燒成是整個流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本書詳細介紹瞭傳統龍窯、饅頭窯的工作原理及其溫控麯綫。深入解析瞭“升溫”、“保溫”、“降溫”三個階段中,如何通過調節窯內供氧量(氧化氣氛與還原氣氛),來控製釉色和胎體氣孔率的微妙變化。例如,如何通過還原氣氛燒製齣如寶石般光澤的“釉裏紅”或“孔雀藍”。 --- 結語:器物有道,傳承有時 《古法陶藝:從泥土到藝術的傳承之旅》並非終點,而是邀請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與“手作”的關係。它期望每一位讀者在翻閱這些古老的技法時,都能感受到那份經由時間淬煉而成的沉靜與力量。當雙手再次接觸到泥土,我們所繼承的,不僅僅是一套工藝,更是一種敬畏自然、追求極緻的東方哲學。 適用人群: 陶瓷藝術愛好者、文化遺産工作者、傳統手工藝復興實踐者、尋求深度創作體驗的設計師與藝術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