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围绕大学生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过程中的问题而编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在内容上,从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3个层面展开,每个章节都包含3个层次:一,围绕本章主题,先进行案例导入,然后介绍、分析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第二,心理健康表现领域,从维护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和案例阐述心理问题的识别、预防和矫正的方法,阐明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增进心理健康;第三,课程实践,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心理测试及心理练习等方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性心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不仅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的通识教育教材,也可以作为高校相关教职人员了解大学生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青年人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自学用书。
目录
第1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1.1 心理健康的标准
1.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1.1.2 心理健康的状态
1.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2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2.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1.2.2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3.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3.2 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
小结
思考与收获
心理测试
第2章 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一新生活新起点
2.1 我的大学我的家
2.1.1 由个人成长到共同生活
——集体生活的适应
2.1.2 由严格监管到自主自律
——管理方式的适应
2.1.3 由应试教育到专业教育
——学习模式的转变
2.1.4 由简单单调到丰富多彩
——课余生活的适应
2.2 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
2.2.1 失落感——自我定位
2.2.2 迷茫感——确定目标
2.2.3 孤独感——主动交往
2.2.4 边缘感——融入集体
小结
思考与收获
心理测试
心理训练
第3章 自我意识与培养一认识我自己
3.1 自我意识概述
3.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3.1.2 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特点
3.1.3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特点
3.1.4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特点
3.2 自我意识的偏差
3.2.1 自我否定型
3.2.2 自我扩张型
3.2.3 自我萎缩型
3.2.4 自我矛盾型
3.3 自我意识的调节
3.3.1 正确地认识自我
3.3.2 愉快地接纳自我
3.3.3 有效地控制自我
3.3.4 不断地超越自我
小结
思考与收获
心理测试
心理训练
第4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健康人格成就人生
4.1 人格概述
4.1.1 人格的概念
4.1.2 人格的构成
4.2 大学生人格特征
4.2.1 人格发展理论
4.2.2 大学生人格的特点
4.3 人格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调适
4.3.1 大学生的人格障碍类型
4.3.2 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调适
小结
思考与收获
心理测试
心理训练
第5章 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
应对挫折适度抗压
5.1 大学生挫折应对
5.1.1 挫折是什么
5.1.2 挫折的反应
5.1.3 大学生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
5.2 大学生压力管理
5.2.1 压力是什么
5.2.2 压力的反应
5.2.3 大学生压力的来源
5.2.4 压力调节的策略
小结
思考与收获.
心理测试
心理训练
第6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
情绪
6.1 情绪理论概述
6.1.1 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6.1.2 情绪的表现形式
6.2 大学生情绪特点
6.2.1 丰富性与复杂性
6.2.2 易感性与波动性
6.2.3 激情性与冲动性
6.2.4 自尊性与敏感性
6.2.5 阶段性与层次性
6.2.6 内隐性和外显性
6.3 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及其调适
6.3.1 愤怒情绪与调适
6.3.2 焦虑情绪与调适
6.3.3 抑郁情绪与调适
6.3.4 压抑情绪与调适
6.3.5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心理实验
小结
思考与收获
心理测试
心理训练
……
第7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一和谐的人际心灵的桥梁
精彩书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1.3.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个体内在原因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个人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着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突出特色的方面,他们对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浓厚的兴趣,但却常常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有时自我感觉太好而自负骄傲,自我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又因偏离而出现逆转,走向对立面,产生自卑情绪,自我评价过低,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2)个体的人格缺陷。对于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形式,这关系到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问题。健全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缺陷。
近年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心理障碍都与人格缺陷有关。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导致固执、多疑,好嫉妒,难以与同学相处;强迫型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过分的自我束缚,自我怀疑,常常紧张、苦恼和焦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则是自负,不接受批评和建议,人际关系困难。(3)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有的大学生则以自我为中心,在交往中忽视平等、尊重、互助、互谅的基本交往原则,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失败,从而感到失落、冷漠、孤独;有的则过于自卑,凡事期望值过高,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恐惧交往。
(4)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传统的文化体系开始衰落,人们以往所推崇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焦虑、无所适从,出现价值失落、道德滑坡和人格扭曲现象。社会行为中短期行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非理性行为,也比比皆是。这使处于敏感期的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应,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科学、全面、正确的认知,受社会消极面影响较多,而产生悲观、失望、消沉、偏激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攻击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的自然结构对人的影响极大。寄居家庭的子女相对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为敏感;单亲家庭的学生抑郁程度更高,心理障碍较为严重,更容易产生敏感和自卑心理,同时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
父母的病态心理常常会引起子女的心理病态,父母心理不健康也成为家庭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并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不正常的家庭内部关系会造成一个人不适当的心理行为。父母关系恶劣,家庭气氛紧张,尤其是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这些不良特征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羞怯、恐惧等心理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思想、观念越开明,教养方式越民主,对子女予以积极、肯定的教养态度,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少;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思想观念越封闭,教养方式越专制,经常以否定、消极、拒绝的态度对待子女,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多。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用人单位选拔任用人才、升学等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因而学生为追求高分而疲于奔命的现象仍然存在。
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感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压力。而“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课余生活又不能缓解这种压力,因而不少学生都觉得大学生活太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压抑、烦躁,缺乏生活乐趣,性格不开朗等不良心理倾向。
大学生进入学校后普遍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对所上学校、所学专业不满意,环境的变迁不适应,加上恋爱问题的困扰、学习的压力、毕业择业的迷茫等,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同学之间仅限于生活上相互来往和学习上的一些交流,缺乏深层次的沟通。
……
前言/序言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也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愿望强烈,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面对自我冲突的“内忧”和社会适应的“外患”,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才能一步步地成长、成熟和进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校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和谐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本书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性特点,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发展与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为切入点,分别对新生适应、自我认识、人格完善、学习成才、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交友等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同时也对新形势下的性心理、职业规划、生命教育等新问题进行了阐述。本书在编写中借鉴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力求突破传统、有所创新,实现理论内容的严谨性和形式结构的新颖性的结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手册。与目前教材市场上的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全面。本书内容从开学之初的新生适应直至毕业之前的职业辅导,跨越了整个大学阶段。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可以使大学生能够认识自身心理活动与个性品质,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实践性强。本书每一章都提供了自我心理测试的工具,可供大学生借助于心理测量的结果,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真实的了解。此外,书中还设计了心理训练的环节,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个心理游戏和训练,进行体验和探索,完成从“知”到“行”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水平,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训练实现教学的互动性。
(3)案例翔实。教材的每个章节都收录了多个心理案例和咨询手记,这些案例典型、真实,贴近大学生活实际。通过对案例的翔实描述和深入分析,可以让大学生对该章节内容认识得更加深刻,对如何自我调适有所启示。
(4)形式活泼。本书打破了传统教材严肃的说教面孔,具有语言活泼、结构新颖、形式多样的特点,不仅有重点提示、名人警句、阅读材料、测试与游戏等文字,还配有插图和表格,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