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徘徊挣扎。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极端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一个关心时代的知识人能够将他的关怀、时代境遇与学问套叠起来,形成一面三棱镜,映照他所属的时代。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
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王汎森 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关于“近代”、“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自序
引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一编 旧典范的危机】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
——以章太炎为例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从传统到反传统
——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
——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
——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
——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思潮与社会条件
——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
——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
——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
——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
——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
——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附 录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
——读“傅斯年档案”
傅斯年与陈寅恪
——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
——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索 引
本书探讨道光到20 世纪30 年代大约一百年间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这里必须声明的是:我并不是在写一部通论近代思想、学术的书,而只是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一些研究。我个人认为从道光以来,中国思想界便进入不安定期,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的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它们催化了后来一些范畴性的转变:在经学上,否定了过去两千年的经学传统,认为它们都是围绕着一批“伪经”而积累的学问(康有为);在文化上, 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安定层(傅斯年);在道德上,发现过去两千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训,关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关于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启超);在政治上,认为过去两千年是无治状态(刘师培),国其实不成其为国,因而有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转化为“国家”,由“臣民” 转化为“国民”、“公民”。对专制体制的深刻反省则发现中国没有“社会”,也有人认为过去两千年的治政理论都是“在空架之上层层描摹” (毛泽东)。不管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有多少实质的转变,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层次上这是一个断裂和跳跃。同时,这些新思想新概念,也回过头来极深刻地改变了近代的学术论述。
收在这里的文章并不是有系统地写成的,因此先天上有了两种限制。首先,因为机缘不同,所以文章有详略之异。其次,正因为这些文章是随着不同的需要而写成的,所以并没有预想一个系统。我之所以将它命名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是因为这些文章中似乎仍有一条线索。第一部分:“旧典范的危机”,从晚清内部思潮的变动开始。方东树的例子,是讨论方氏对汉学的攻击在晚清思想史中的意义。方氏此举,显然并不只是理学的回潮,同时也代表了新时代的动向。有关邵懿辰的文章,则是探讨邵氏的一本小书,如何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了一个小洞,这个小洞,后来逐步扩大,成为近代庞大的疑古运动的一个根源。邵氏的一些论点,代表了在时代的催化之下,传统内部的思想因子产生的蜕变。太谷学派的出现,则代表当时的下层知识分子利用传统的思想资源,以因应时代困局的一次并没有成功的努力。这三篇文字,各自从不同的侧面,说明晚清思想的不同面貌;《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一文则在说明晚清汉族历史记忆的复活如何改变当时的政治文化, 同时也讨论了新的历史记忆资源如何颠覆了官版的历史记忆,而为晚清的历史变动埋下种子。以上四篇文章分别谈清季上层及下层知识分子的四种变化,它们设定了一个背景,并作为以后诸篇文字发展的张本。第二部分是“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其中的《从传统到反传统》《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两篇,都是提纲式的文字;《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一文,尽管是针对特定的现象而写,但也可以看作是从特定的角度谈从传统到现代曲折而蜿蜒的发展路径。“传统”在一次又一次的诠释与使用中获得它的活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诠释中改变它的风貌。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想了解传统与每一个时代的关系,必须将那个时代主动的诠释与使用考虑进去,而不应局限于线性的因果关系。
传统与现代复杂的纠缠,也表现在私人领域上。近代中国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无所不在的国家化、政治化,公领域如此,思想、学术如此,即使日常生活也有逐步政治化的倾向,而以私人领域的政治化为其高峰。本书收了一篇《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便是有关这个现象的举例性探讨。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思想资源”的重大变化。在《“思想资源” 与“概念工具”》一文中,我用晚清的例子来说明:“思想资源”之转移以及“概念工具”的变动,如何改变一个时代的思想面貌。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讨论了当时中国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但我绝不是想通盘讨论所有相关的细节,而只是想借此说明,如果不考虑“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之变化,对当时思想界的变迁就难以理解了。
人是诠释性的动物,当一个新的概念出现之后,人们会用它来作为思考自己处境及命运的工具。在William H.Sewell 研究法国大革命之劳工问题的书中,作者发现新的词汇与概念使得劳工们用来思考他们的经验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境况的方式产生了改变。在工厂中过着艰苦生活的人,可能浑然不觉,也可能用许许多多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处境,但是有了“阶级”的概念时,便可能赋予当前处境一种全然不同的意义。语言与概念非但表达了社会的现实,它也“建构”了社会事实。在近代中国,文化精英先是使用一群旧概念去诠释新东西,但一批又一批新的概念慢慢地涌入,并逐步建构了现实的发展。大约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阶级”概念逐渐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胡适说新文化运动其实是新名词运动,并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些抽象的未经界定的文辞发挥了魔幻而神奇的效力”,“别小看一些大字眼的魔幻力量”,其实即说明了新名词、新概念建构现实的力量。
我个人对那种堆砌史实、缺乏洞察力的历史著作是比较反感的,但这部作品完全避开了这个陷阱。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像是在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的“学术家族树”,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派之间的继承、反叛与融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人物时的那种持平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将他们的思想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进行客观审视。读到关于某些重要思潮如何被“改造”和“本土化”的部分,我简直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他揭示了外来思想在与本土文化碰撞时所产生的微妙张力与最终的形态变异。这种对“变异过程”的细致考察,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介绍,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简化和标签化的历史名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思想史,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原本以为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已经算不错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多么片面和肤浅。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严谨的笔触,梳理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那些关键人物的思想脉络和学术流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仅仅停留在介绍“谁说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背后的时代语境和社会压力。例如,对于“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在中国早期的不同诠释路径,书中提供了大量扎实的史料和精彩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救亡图存”这一宏大命题时,思想挣扎的复杂性。那种论述的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的通识读物可以比拟,它更像是一份结构精密的思想地图,指引着读者去探索那些晦涩却又至关重要的学术源头。每次翻阅,总能从中发现新的视角和值得深思的议题,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对于长期研究文化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简直是顶级的。我不是一个轻易使用“里程碑”这类词汇的人,但对于这部作品,我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作者在征引文献和注释上的严谨程度,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意去核对了书中引用的几处原始材料,发现作者的解读是极其精准且富有启发性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成熟的学术概念的“溯源”工作。它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术语,在近代是如何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翻译、移植和最终定型的过程。这不仅是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观念政治学”的实证研究。通过此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话语权”的形成过程是何等复杂和漫长,对于理解当代学术规范的形成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沉下心来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智力投入。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安排上的匠心独运,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看似分散的个体思想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他对某一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代际冲突”和“学术路线之争”的描述,简直是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学术生态。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思想交锋时的火花四溅。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某些被主流叙事长期忽视的边缘思想和学术流派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代学术图景的认知。全书的论证逻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读完一个部分,就会自然而然地期待下一个环节会如何揭示更深层的联系,读完后有一种茅塞顿开的酣畅淋漓感。
评分这本书的笔法是那种老派学者特有的内敛与磅礴相结合的风格。它没有使用花哨的语言技巧来吸引眼球,而是依靠其思想内容的扎实和逻辑的严密来抓住读者。我读到后半部分时,深刻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宏大叙事框架——即近代中国思想的“现代性困境”如何通过学术探索得以展现。他处理“中体西用”这类复杂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超越了简单肯定或否定的能力,让我深感敬佩。这种历史的同情心和哲学的思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促使我思考,我们今天所珍视的学术传统,究竟建立在怎样一场充满挣扎与妥协的智识实践之上。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随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的学术瑰宝。
评分一定好好读
评分名作再版,外王汎森先生的著作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评分书不错,京东快递一如既往地好。
评分王汎森先生出手非同凡响。
评分王汎森先生的大作,学术思想史的细致梳理,再版不易,收下。
评分◆继《无声告白》后,伍绮诗再凭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夺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评分名家名作,加之自己喜欢读王教授的作品,并买了,质量很好,印刷也很好,有空会细读。
评分这是一本很好的研究型书籍,下来要认真研读!
评分◆伍绮诗:“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本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