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通过对关系世界三种维度的探索,启发人们和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从而用更好的方式来回答"我该如何存在"的问题。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以亲子关系为例,很多父母声称自己爱孩子,但对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不感兴趣,此时孩子就成为了父母表达爱的工具,他们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去面对孩子,以自己的本真拥抱孩子的本真,他们的关系就是动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爱情、友谊和同事关系,概莫能外。一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取决于是否被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看到"。没有评价,没有控制,没有要求,只是此时此刻与另一个人"相遇"过,便是存在的证明。
马丁·布伯,MartinBurber1878-1965
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
译者简介
徐胤
青年学者、翻译家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在读
从事"文学与精神分析"方向研究
已出版译作《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
马丁·布伯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不是心理学家,是哲学家,他写了一本书《我与你》,特别薄,但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指路明灯。
--武志红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把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他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
--周国平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这种相遇的境界或许太高,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李雪
译者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爱存在于"你"和"我"之间。没能从本质上理解这一点的人,其实根本不懂爱,反倒把自己所经历、感知、享受和表达过的感受当成是爱。爱有着一种无边无垠的影响力。身处其中、窥视其间的人,应该能看到他人摆脱束缚,投身忙碌之中;无论是善是恶,是智是愚,是美是丑,他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仿佛看到他们挣脱枷锁,走出困境,纷纷走到他面前,成为一个"你";唯一性奇迹般地一次次重现,发挥着帮助、治疗、教化、鼓励和救赎的作用。爱是某个"我"对某个"你"的责任,存在于爱之中的东西,不可能在任何感受中存在。所有身处爱之中的人,无论尊卑,无论是备受宠爱的幸运儿,还是终生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恶徒,他们所爱皆人,并无差别。
相信生活纯朴的魔力吧,相信你在苍穹之下的祷告终有回报,你终将明白造物过程中的每一次等待、守候和"翘首以盼"的意义。每一句话都可能将你欺骗,但你且看,本质就生活在你的周围,无论你朝何处走去,你总能与它相遇。
自由的人不会有专断的欲求,他相信事实,也就是说:他相信"我"和"你"真实存在,也相信两者之间存在真实的联合。他相信命运,也坚信命运需要他:他不会束缚他,而是在等待他。发生的一切,不一定会如他所愿,但只要他做出了决定,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他不再干涉命运,却也不会听天由命。他倾听自身的变化,倾听本质进入世界的经过;但这并不是为了随之而去,而是为了用人的精神、行为和生死将其实现为理应实现的样子。我说他相信什么,其实是在说他遇到了什么。
专断的人什么都不相信,也什么都遇不到。他的眼里没有联合,只有外头那焦躁不安的世界和急功近利的欲望。我们只需要给被利用的事物安上一个古老的名字,就能将它排入神明之列。他说"你"的时候,心里想的其实是"可被我利用的你";被他称为命运的事物,其实只是他所能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命运,只能在自高自大的专断之中被事物和欲望所决定。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相当特别,它不像那种线性发展的学术论著,反而更像是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章,不同章节之间看似跳跃,但仔细品味,又能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内在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边界感”这个议题时所采取的视角——不偏激,不极端。它没有鼓吹彻底的自我封闭,也没有提倡无原则的融合,而是在一个非常现实的灰色地带游走,探讨如何在保护自我核心价值的同时,又能与外界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连接。书中的一些关于“情感依赖与独立自主”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我过去总是在关系中迷失自我,试图通过满足对方的需求来获取安全感,这本书却冷静地指出,这种行为的根源往往是对“被抛弃”的恐惧,而非真正的爱。它提供的工具,例如如何清晰、坚定地表达“不”,并且不伴随过度的内疚感,对我这个“老好人”来说,是极具实操价值的指南。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梳理和心智重塑。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具有相当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种甜言蜜语式的抚慰,而是带着一丝锋利却又充满关怀的解剖刀,直指人与人交往中最微妙、最容易被忽略的权力动态。它对“给予”和“索取”之间的平衡,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无私奉献,实际上可能是在用“付出”来操控关系,或者在“索取”时,披上了“为你好”的外衣。书中对这种“隐性交易”的揭示,让我对过去的一些关系进行了痛苦但必要的重新评估。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精准,不拖泥带水,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保证了信息密度。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用来检验人际互动的“底层操作系统”,让我们从感性的漩涡中抽离出来,用更理性、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观察和参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它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不断印证的工具书。
评分那本关于人际关系的书,说实话,初看书名《我与你》还以为是什么浪漫小说的陈词滥调,结果翻开才发现,它压根就不是那种只会描绘风花雪月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沟通盲点。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章去剖析“倾听”的层次,从机械式的听觉输入,到尝试理解对方的情感内核,再到最后形成共鸣的这个过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能把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概念,拆解得如同精密的仪器一般,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自以为是的“听懂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说教,而是穿插了大量的真实案例,那些场景处理得极其细腻,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体验了那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尴尬与和解。它并不提供一剂万能的良药,而是引导你去探索自己与他人互动的内在逻辑,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远比那些空泛的成功学书籍要实在得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在面对冲突时,不再急于辩驳,而是更愿意先探究对方话语背后的“为什么”,这小小的转变,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实质性的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心理学著作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叙事手法来阐释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比如,在谈到“自我暴露的风险与收益”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描绘几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人,如何小心翼翼地揭开自己的脆弱面纱,又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接纳或拒绝。这种场景化的描写,让抽象的心理过程变得有血有肉,极富画面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这一块的分析,非常到位且不落窠臼。它没有将父母塑造成绝对的“坏人”,而是将其置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中去理解,从而引导读者从“指责”转向“接纳与重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高明的向导,走进了自己情感世界的迷宫,它提供的地图是精确的,但最终要走出来,还需要我们自己迈出脚下的那一步。
评分说句实在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总觉得探讨“人与人”的主题,很容易落入俗套,充斥着鸡汤味道的口号。然而,作者在处理“冲突与和解”这一主题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和克制力。它没有美化冲突,也没有鼓吹一味地退让,而是将其视为关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能量释放点”。书中有一段关于“认知差异”的论述,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两个人在看同一幅画,一个人看到的是色彩的热烈,另一个人看到的是线条的冷静,两者都没有错,错的是试图强迫对方看到自己所见。这个比喻帮我彻底打开了对“对立”的理解。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个光谱。这种非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我与身边某些重要人物之间的摩擦。文字的风格是那种冷静、略带哲思的学术散文体,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被深刻理解的感觉是其他轻量级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内容很实用
评分很好 买书如山倒 看书如抽丝。
评分希望能带给自己不一样的心理学认知。
评分体会一下,体会一下,体会一下。
评分满意满意,想不到评价还有京豆,以前我是浪费多少京豆啊,为京豆而来,东西一直京东买,放心满意
评分书不错,京东快递还是比较快的,值得表扬
评分朋友推荐买的,应该还不错,书质量还可以
评分没看过马丁布伯的《我与你》我凭什么说我已经明白了关系?不含诱惑的深情就是我与你。把对方当工具就是我与它。放下预期和目标就是我与你。《我与你》感受最美关系,值得一读。感谢武志红老师推荐。
评分0.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