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哲學大師懷特海作品,多次再版重印;
深刻解析何為哲學,哲學的功能是什麼;
哲學是心靈的一種態度,哲學是把神秘主義理性化。
本書是過程哲學創始人懷特海的代錶作,多次再辦重新。書中收錄的幾篇演講稿所蘊含的主要思想是:我們經驗中的因素就其可變性而言是“清晰明白的”,隻要這些因素在重要性上所要求的那個適當時期內能夠得到證實。必然性是不可輕易改變的,故它們往往隱約而模糊地處於思維之後。由是,作者認為哲學真理應當在語言的假定而非明確的錶達中去尋求。鑒於此,哲學與詩相似,兩者都力求錶達我們稱之為文明的智慧。
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英國哲學傢和教育理論傢,1861年2月15日齣生於拉姆斯蓋特,逝世於1947年12月30日,享年86歲。懷海德與()閤著的《數學原理》標誌著人類的巨大進步,是偉大學術著作之一。同時也創立瞭20世紀龐大的形而上學體係,係“過程哲學”的創始人。
前言 / 1
第一篇 創造的衝動
第一講 重要性 / 3
第二講 錶達 / 28
第三講 理解 / 55
第二篇 活 動
第四講 視域 / 85
第五講 過程的形式 / 110
第六講 文明的宇宙 / 134
第三篇 自然界與生命
第七講 無生命的自然界 / 163
第八講 有生命的自然界 / 189
第四篇 結語
第九講 哲學的目的 / 219
前 言
本書收錄的幾篇演講稿所蘊含的主要思想是:我們經驗中的因素就其可變性而言是“清晰明白的”,隻要這些因素在重要性上所要求的那個適當時期內能夠得到證實。必然性是不可輕易改變的,故它們往往隱約而模糊地處於思維之後。由是,哲學真理應當在語言的假定而非明確的錶達中去尋求。鑒於此,哲學與詩相似,兩者都力求錶達我們稱之為文明的終極智慧。
本書前六章,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我從哈佛大學退休後不久,在1937-1938學年到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學院所做的講演。這個幸運的機會使我能夠將在哈佛大學講演的專題加以壓縮以供齣版,在我已齣版的作品中曾對這些專題做過不完整的介紹。第三部分的兩篇講稿題為《自然界與生命》,是四年前我在芝加哥大學所做的講演,已由芝加哥大學齣版社在國內齣版,並由劍橋齣版社在英國齣版。原打算把這些講稿整理成冊,以組成這樣一本書,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計劃沒有如期完成。
結語《哲學的目的》改編自一篇簡短的講話稿,講話則是在1935年的一次年度歡迎會上為哈佛大學和拉德剋利菲女子學院哲學係的畢業生所作,曾刊載於哈佛大學校友會的年刊上。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1938年4月25日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改變,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思維韌性”。以前,當麵對突如其來的挫摺或失敗時,我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覺得是自己能力不足或運氣太差。然而,書中對“歸因偏差”的深刻剖析,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公平、更係統地評估成功與失敗的構成要素。它強調,優秀的思考者不會將成功完全歸功於自己,也不會將失敗完全歸咎於外部環境,而是采用一種更動態、更平衡的視角來看待結果。這種思維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情緒波動對決策質量的乾擾。我不再懼怕嘗試新的、高風險的領域,因為我知道,即使失敗,我也能從中提取齣寶貴的、可復製的經驗數據,用於下一次迭代。這本書,與其說是教人思考,不如說是教人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自我修正、自我優化的強大內在操作係統。它的影響力是深遠的,它改變的不是我“想什麼”,而是我“如何去想”這個底層機製。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翻開這本書時,我還有點擔心它會陷入那種故作高深的哲學思辨,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的錶達極其直白和務實,更像是給那些渴望提升決策質量的實乾傢準備的指南。書中有一章詳細分析瞭“確認偏誤”在日常溝通中的毀滅性影響,這一點對我影響巨大。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在團隊會議中,往往更傾嚮於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而忽略那些反駁的聲音,這極大地限製瞭團隊的創新潛力。作者提齣的“尋找反對意見的藝術”非常具有操作性,它不僅僅是鼓勵爭論,而是提供瞭一種建設性的方法,將分歧轉化為共同完善方案的過程。這種從純理論到具體實踐的轉化能力,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對我個人而言,它幫助我建立瞭一個“外部驗證係統”,讓我在錶達觀點前,先在腦海裏扮演一個最嚴苛的批評者,極大地提升瞭我輸齣內容的可靠性。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觸動非常大,它簡直像一劑強心針,把我從那種日復一日的思維定勢中猛地抽離齣來。我一直以為自己看問題很全麵,直到接觸到書中那些關於認知偏見和心智模型的探討,纔發現自己掉進瞭多少思維的陷阱而不自知。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與你促膝長談,一點點剝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效率低下的思考模式。特彆是關於“第二序思維”的闡述,簡直是醍醐灌頂。它不再滿足於看到事物錶象的直接結果,而是強迫我去探究行為背後的連鎖反應和長期影響。我開始有意識地在做重大決策前,強迫自己至少推演三步或四步的可能後果。這中間的過程雖然痛苦,因為它需要對抗我們根深蒂固的惰性,但一旦成功運用,那種清晰度和預見性帶來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提供瞭一套清洗和重構思考框架的工具箱,讓我有能力自己去解構復雜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一絕,它不是綫性的,而是一個不斷螺鏇上升的復雜係統。作者似乎精心設計瞭一種閱讀體驗,讓你在理解一個復雜概念後,立即在後續章節中看到這個概念如何與其他概念交織作用,形成更高級的認知結構。其中關於“稀缺性與專注力”的討論,直接戳中瞭我現代人注意力分散的痛點。它沒有簡單地指責我們被手機綁架,而是深入剖析瞭在信息過載時代,大腦如何本能地、低效地分配有限的認知資源。它提供瞭一係列關於如何設置“認知防火牆”的策略,這些策略非常具有排他性——它們要求你主動選擇“不看什麼”,而不是被動地去“多看點什麼”。這種反直覺的建議,恰恰是推動思維變革的關鍵所在。我開始嘗試將重要任務設置成“無乾擾時段”,這種刻意的“自我隔離”效果立竿見影,工作效率有瞭顯著提升,甚至感覺每天多齣瞭幾個小時的“有效時間”。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得驚人,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雞湯”,而是用嚴謹的邏輯和大量的案例支撐起一個宏大的論點。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攻剋一個章節,視野就會開闊一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心智模型的迭代與升級”那部分。作者巧妙地用曆史上的重大科學發現和商業案例作為佐證,說明人類社會進步的本質就是不斷淘汰過時、無法解釋新現象的舊模型。這讓我立刻反思瞭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哪些固守的“行業慣例”其實已經成為瞭阻礙發展的壁壘。它教會我,真正的聰明人不是知識淵博,而是知道如何快速地放棄舊知識,擁抱更具解釋力的框架。這本書的節奏掌控得非常好,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沒有在細節上糾纏不休,確保讀者能夠保持對全局的把握。讀完閤上書本,我發現自己看新聞、分析市場趨勢的角度都變瞭,不再是隨波逐流,而是開始尋找深藏在錶象之下的底層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