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哲学大师怀特海作品,多次再版重印;
深刻解析何为哲学,哲学的功能是什么;
哲学是心灵的一种态度,哲学是把神秘主义理性化。
本书是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的代表作,多次再办重新。书中收录的几篇演讲稿所蕴含的主要思想是:我们经验中的因素就其可变性而言是“清晰明白的”,只要这些因素在重要性上所要求的那个适当时期内能够得到证实。必然性是不可轻易改变的,故它们往往隐约而模糊地处于思维之后。由是,作者认为哲学真理应当在语言的假定而非明确的表达中去寻求。鉴于此,哲学与诗相似,两者都力求表达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智慧。
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英国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拉姆斯盖特,逝世于1947年12月30日,享年86岁。怀海德与()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的巨大进步,是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同时也创立了20世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系“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前言 / 1
第一篇 创造的冲动
第一讲 重要性 / 3
第二讲 表达 / 28
第三讲 理解 / 55
第二篇 活 动
第四讲 视域 / 85
第五讲 过程的形式 / 110
第六讲 文明的宇宙 / 134
第三篇 自然界与生命
第七讲 无生命的自然界 / 163
第八讲 有生命的自然界 / 189
第四篇 结语
第九讲 哲学的目的 / 219
前 言
本书收录的几篇演讲稿所蕴含的主要思想是:我们经验中的因素就其可变性而言是“清晰明白的”,只要这些因素在重要性上所要求的那个适当时期内能够得到证实。必然性是不可轻易改变的,故它们往往隐约而模糊地处于思维之后。由是,哲学真理应当在语言的假定而非明确的表达中去寻求。鉴于此,哲学与诗相似,两者都力求表达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终极智慧。
本书前六章,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我从哈佛大学退休后不久,在1937-1938学年到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学院所做的讲演。这个幸运的机会使我能够将在哈佛大学讲演的专题加以压缩以供出版,在我已出版的作品中曾对这些专题做过不完整的介绍。第三部分的两篇讲稿题为《自然界与生命》,是四年前我在芝加哥大学所做的讲演,已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出版,并由剑桥出版社在英国出版。原打算把这些讲稿整理成册,以组成这样一本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如期完成。
结语《哲学的目的》改编自一篇简短的讲话稿,讲话则是在1935年的一次年度欢迎会上为哈佛大学和拉德克利菲女子学院哲学系的毕业生所作,曾刊载于哈佛大学校友会的年刊上。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1938年4月25日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惊人,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鸡汤”,而是用严谨的逻辑和大量的案例支撑起一个宏大的论点。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攻克一个章节,视野就会开阔一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心智模型的迭代与升级”那部分。作者巧妙地用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商业案例作为佐证,说明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就是不断淘汰过时、无法解释新现象的旧模型。这让我立刻反思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哪些固守的“行业惯例”其实已经成为了阻碍发展的壁垒。它教会我,真正的聪明人不是知识渊博,而是知道如何快速地放弃旧知识,拥抱更具解释力的框架。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没有在细节上纠缠不休,确保读者能够保持对全局的把握。读完合上书本,我发现自己看新闻、分析市场趋势的角度都变了,不再是随波逐流,而是开始寻找深藏在表象之下的底层逻辑。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思辨,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的表达极其直白和务实,更像是给那些渴望提升决策质量的实干家准备的指南。书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确认偏误”在日常沟通中的毁灭性影响,这一点对我影响巨大。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在团队会议中,往往更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忽略那些反驳的声音,这极大地限制了团队的创新潜力。作者提出的“寻找反对意见的艺术”非常具有操作性,它不仅仅是鼓励争论,而是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方法,将分歧转化为共同完善方案的过程。这种从纯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化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对我个人而言,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外部验证系统”,让我在表达观点前,先在脑海里扮演一个最严苛的批评者,极大地提升了我输出内容的可靠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韧性”。以前,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或失败时,我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足或运气太差。然而,书中对“归因偏差”的深刻剖析,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公平、更系统地评估成功与失败的构成要素。它强调,优秀的思考者不会将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也不会将失败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而是采用一种更动态、更平衡的视角来看待结果。这种思维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情绪波动对决策质量的干扰。我不再惧怕尝试新的、高风险的领域,因为我知道,即使失败,我也能从中提取出宝贵的、可复制的经验数据,用于下一次迭代。这本书,与其说是教人思考,不如说是教人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修正、自我优化的强大内在操作系统。它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改变的不是我“想什么”,而是我“如何去想”这个底层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复杂系统。作者似乎精心设计了一种阅读体验,让你在理解一个复杂概念后,立即在后续章节中看到这个概念如何与其他概念交织作用,形成更高级的认知结构。其中关于“稀缺性与专注力”的讨论,直接戳中了我现代人注意力分散的痛点。它没有简单地指责我们被手机绑架,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信息过载时代,大脑如何本能地、低效地分配有限的认知资源。它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设置“认知防火墙”的策略,这些策略非常具有排他性——它们要求你主动选择“不看什么”,而不是被动地去“多看点什么”。这种反直觉的建议,恰恰是推动思维变革的关键所在。我开始尝试将重要任务设置成“无干扰时段”,这种刻意的“自我隔离”效果立竿见影,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甚至感觉每天多出了几个小时的“有效时间”。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它简直像一剂强心针,把我从那种日复一日的思维定势中猛地抽离出来。我一直以为自己看问题很全面,直到接触到书中那些关于认知偏见和心智模型的探讨,才发现自己掉进了多少思维的陷阱而不自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促膝长谈,一点点剥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效率低下的思考模式。特别是关于“第二序思维”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再满足于看到事物表象的直接结果,而是强迫我去探究行为背后的连锁反应和长期影响。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做重大决策前,强迫自己至少推演三步或四步的可能后果。这中间的过程虽然痛苦,因为它需要对抗我们根深蒂固的惰性,但一旦成功运用,那种清晰度和预见性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清洗和重构思考框架的工具箱,让我有能力自己去解构复杂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