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隆重举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为配合相关纪念活动,我社计划专题出版一系列相关图书,本丛书是这一系列几年出版物的一部分。 书目包括: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1.恩格斯《反杜林论》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篇。早在19世纪50年代,恩格斯就注意到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并试图对其进行哲学概括, 1870年恩格斯开始系统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以批判当时流行的庸俗唯物主义。1873年 5月至1876年 5月,恩格斯写出了本书的“导言”和大量片断。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恩格斯因为写作《反杜林论》而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工作。1878年5月至1883年3月,恩格斯继续写作《自然辩证法》。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为了整理马克思的《资本论》遗稿,完全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与写作工作。我们目前看到的这部著作由十篇论文、一百六十多段札记和两个计划草案分组成。中央编译局编译过程中作为附录收了恩格斯关于本书的五篇重要书信。在本书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史和自然观史、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法、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以及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等内容。
《自然辩证法》一书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通过对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哲学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将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概括为三条,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时还明确提出了辩证逻辑的一些论点等等。本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代学者将如上几方面的研究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分支学科。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当时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了很有见地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预见,对机械运动中两种量变的争论作了历史的总结:对原子可分、电运动的物质基础、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能重新集结、物理学和化学之间边缘科学的发展、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可能、非细胞生命的存在等作了预见。这些预见在以后的科学发展中均得到了证实。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自然辩证法》中引述的许多自然科学材料和个别原理已经过时或不足了,如“以太粒子”、“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等等。但是,书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仍然对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在于它训练了我的“批判性观察能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现象的方式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不再满足于事物表面的解释,而是会本能地去追问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历史演变和潜在的矛盾。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温和而坚定的修正,尤其具有警示意义。作者提醒我们,人类的理性与认知能力,虽然强大,但终究是自然界特定阶段、特定物种所产生的工具,不应被奉为衡量一切的终极标准。这种谦卑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它像一面透镜,聚焦于我们与周围环境之间复杂、相互依赖的关系,揭示出我们在“被塑造”的同时也在“塑造着”世界。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是理解现代困境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深度重塑。
评分这部作品在科学与哲学的交汇点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运行的深层逻辑,那种无处不在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脉络,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触摸到宇宙的呼吸。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在自然发展中相互作用的探讨,它颠覆了我过去简单线性的理解。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无论是宏观的星系演变,还是微观的生命起源,作者都成功地将复杂的科学事实转化为富有哲理的思考起点。这种将硬核知识与人文关怀完美融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高不可攀的思辨变得平易近人,引导读者走出学科壁垒,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真实世界。阅读过程中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检验一部优秀思想著作的黄金标准,而这部书,做到了。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严谨性,每一个论证环环相扣,逻辑链条坚固无比,让人无法轻易找到反驳的切入点,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
评分坦率地说,我拿起这本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泥潭。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富有画面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历史的长廊中漫步,而不是在啃食学术论文。作者在阐述其核心观点时,总能巧妙地穿插历史典故和生活哲理,使得那些关于物质结构、能量守恒的讨论,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重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那种辩证精神——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在困境中挣扎、如何被旧有观念束缚,又如何最终实现范式转移的。这种对“人类认识过程”的深刻剖析,比单纯介绍科学发现本身更具启发性。它告诉我,科学的进步本身就是一场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辩证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真理灌输。书中对不同科学流派的相互批评与融合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知识在动态中寻求平衡的努力,这对于任何一个试图理解世界复杂性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科分类法,而是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主题”来组织内容,每个主题都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却最终指向同一个核心的哲学思辨。例如,它对“信息”在生命系统和物理系统中角色的讨论,跨越了生物学、控制论和信息论,其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我发现自己频繁地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些段落,不是因为我没理解,而是因为作者的表达方式太过精妙,一句话往往蕴含着多层次的意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深意。书中的语言既有学术的精确性,又避免了过度技术化,使得读者可以在保持思考深度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流畅感。这种行文的张力,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充满活力,绝无半点陈腐之气。它成功地证明了,最深刻的哲学思考,往往建立在最扎实的科学观察之上。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于“过程性”的强调,完全打破了我过去对“客观规律”的僵硬理解。很多教科书倾向于呈现一个已经完成的、静止的、完美的科学结论,但这部作品却将焦点放在了“变化”和“生成”之上。它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事物是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又是如何在特定条件下回归混沌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的视角,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引人入胜。仿佛每一个章节都在揭示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宇宙剧场,所有的“定律”都只是在特定时空切片上的有效描述,而非永恒不变的铁律。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示出的那种对时间维度的尊重,让人对“永恒”和“瞬时”有了全新的体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关于自然界的“是什么”,不如说是关于自然界的“如何成为”的史诗。它引导我以一种更具开放性和接纳性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本身,似乎也是自然界内在的驱动力之一,而非需要被彻底消除的“噪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