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北京市劇院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劇院行業報告》一書即將付梓之際,首先我要嚮一直以來關心、支持全市劇院行業發展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嚮共同參與本次調查研究的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齣行業協會、首都劇院聯盟以及上海市文廣局、京滬兩地各劇院(劇場)等有關單位、業內同仁錶示衷心的感謝。嚮大力支持我們的文化部、中國演齣行業協會、北京市社會科學發展基金以及眾多中外藝術機構緻以誠摯的謝意。
在當今中國,劇院運營管理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重大現實命題。據統計,從1998年到現在,全國新建和改建劇場260多個,國內劇院總數達到2000多傢,投資在10個億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劇院已有40多個,不僅直轄市、省會城市建有大劇院,在一些中小城市劇院也隨處可見。一方麵,這些劇院明顯改善瞭我國演齣場地嚴重不足的現狀,為人民群眾提供瞭良好的文化服務設施,另一方麵,在硬件建設突飛猛進的同時,作為軟件建設的劇院運營管理還沒有及時跟上也不容忽視。目前,國內專業劇場演齣總收入不足百億,劇場閑置、經營業態偏低、功能開發不足、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較為普遍,軟件建設刻不容緩。加強劇院運營管理的研究,有利於扭轉劇院粗放擴張的現狀,促進經營業態升級.提升全國劇院行業整體水平,從而更好實現劇院建設的初衷。
作為國傢大劇院院長,我非常榮幸能夠在國傢大劇院這樣一個國傢重大文化設施裏工作,近距離觀察、思考劇院行業的生態環境,真切感受到確立科學的宗旨理念、實施高效的運營模式給劇院帶來的積極變化。我希望,國傢大劇院10年來的運營成果和經驗,能夠轉化為劇院行業的共同財富,發揮齣更大的作用,供有識之士去分析、去藉鑒、去創造,從而提升中國劇院管理業態,促進中國劇院産業升級,使劇院真正成為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成為發展錶演藝術的重要平颱,成為實施中國劇院夢的重要載體。
作者簡介
陳平,1954年生,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國傢大劇首任院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邵“‘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劇院管理研究”首席專傢、特邀研究員;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意大利都靈大學“亞非語言和文化”榮譽博士。
曾任北京市東城區文化文物局副局長、局長,東城區副區長、區長、區委書記,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2007年擔任國傢大劇院院長,創建瞭國傢大劇院“劇院運營管理”模式;主持製作、監製西洋經典歌劇和中國原創歌劇60餘部;領導國傢大劇院迅速成為全球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藝術生産非常活躍、運營效益良好、令世界矚目的國傢錶演藝術中心和中夕1、藝術交流的巨大平颱,被譽為中國國傢“文化藝術航母”。
2012年榮獲“影響中國年度文化人物”;2014年榮獲“中國文化管理年度十大人物”;2015年榮獲法國總統授予的“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軍官勛章”;2016年榮獲意大利總統授予的“五星指揮官勛章”;2016年在莫斯科獲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授予的“俄羅斯友誼勛章”;2017年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
齣版個人專著《網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劇院運營管理——國傢大劇院模式構建》。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總論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二)研究過程和方法
(三)研究內容和結論
(四)主要研究成果及創新點
一、北京市劇院發展現狀
(一)研究目標、範疇與數據統計
(二)調研統計的基本情況及基礎分類
(三)北京市劇院發展現狀
二、當前北京市劇院的主要特點及問題
(一)當前北京市劇院的主要特點
(二)北京市劇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上海市劇院發展現狀研究及對北京的啓示
(一)上海142傢演齣場所的由來和確定
(二)上海市劇院基本情況
(三)上海市劇院特點
(四)上海市劇院存在的問題
(五)對北京市劇院發展的啓示
四、世界城市劇院發展現狀分析及對北京的啓示
(一)倫敦劇院發展
(二)紐約劇院發展
(三)巴黎劇院發展
(四)東京劇院發展
五、北京市劇院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把握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機遇,加快推進首都劇院發展
(二)科學規劃劇院建設,優化劇院發展布局
(三)提升劇院運營管理水平,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四)加強場團閤一的資源整閤力度,將劇院打造成為産業鏈的重要一環
(五)引導培育健康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活躍壯大首都演藝市場
(六)進一步健全保障機製,加強政策扶持
(七)大力發展第三方行業機構,積極發揮其促進作用
(八)建立專業學科,加強人纔隊伍建設
(九)加強劇院統計體係建設,建立劇院行業統一“度量衡”
附件
附件1:2015年北京市演齣場館座位數及分類一覽錶
附件2:國內主要城市劇院發展現狀調查問捲
附件3:2014年北京市劇院運營情況統計總錶(樣錶)
附件4:北京市演齣場館分類一覽錶(2014-2016年度)
附件5:2014年度上海主要劇院運營情況
參考文獻
後記
課題組成員
前言/序言
在《北京劇院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劇院行業報告》一書即將付梓之際,首先我要嚮一直以來關心、支持全市劇院行業發展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嚮共同參與本次調查研究的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齣行業協會、首都劇院聯盟以及上海市文廣局、京滬兩地各劇院(劇場)等有關單位、業內同仁錶示衷心的感謝。嚮大力支持我們的文化部、中國演齣行業協會、北京市社會科學發展基金以及眾多中外藝術機構緻以誠摯的謝意。
在當今中國,劇院運營管理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重大現實命題。據統計,從1998年到現在,全國新建和改建劇場260多個,國內劇院總數達到2000多傢,投資在10個億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劇院已有40多個,不僅直轄市、省會城市建有大劇院,在一些中小城市劇院也隨處可見。一方麵,這些劇院明顯改善瞭我國演齣場地嚴重不足的現狀,為人民群眾提供瞭良好的文化服務設施,另一方麵,在硬件建設突飛猛進的同時,作為軟件建設的劇院運營管理還沒有及時跟上也不容忽視。目前,國內專業劇場演齣總收入不足百億,劇場閑置、經營業態偏低、功能開發不足、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較為普遍,軟件建設刻不容緩。加強劇院運營管理的研究,有利於扭轉劇院粗放擴張的現狀,促進經營業態升級.提升全國劇院行業整體水平,從而更好實現劇院建設的初衷。
作為國傢大劇院院長,我非常榮幸能夠在國傢大劇院這樣一個國傢重大文化設施裏工作,近距離觀察、思考劇院行業的生態環境,真切感受到確立科學的宗旨理念、實施高效的運營模式給劇院帶來的積極變化。我希望,國傢大劇院10年來的運營成果和經驗,能夠轉化為劇院行業的共同財富,發揮齣更大的作用,供有識之士去分析、去藉鑒、去創造,從而提升中國劇院管理業態,促進中國劇院産業升級,使劇院真正成為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成為發展錶演藝術的重要平颱,成為實施中國劇院夢的重要載體。
博物館藏品數字化保護與展示研究:理論、技術與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博物館藏品在信息時代的轉型與發展路徑,聚焦於數字化技術在藏品保護、研究、展示與傳播中的核心作用與前沿應用。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理論基礎構建到具體技術實踐的完整鏈條,旨在為博物館管理者、文物保護專傢、數字化技術研究人員以及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參考指南。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時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博物館學在數字時代的理論演進,分析瞭數字化浪潮對傳統博物館職能(收藏、研究、教育、展覽)帶來的深刻變革。重點探討瞭“數字本體論”在文物語境下的構建,即如何用數字形式準確、完整地錶述和理解實體文物及其上下文信息。 我們詳細分析瞭全球範圍內博物館數字化戰略的宏觀趨勢,包括開放獲取政策(Open Access)、文化遺産的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概念的提齣與實踐,以及如何平衡實體保護的“不可替代性”與數字展示的“無限可及性”之間的內在矛盾。同時,也審視瞭數字鴻溝問題在文化普及中的挑戰,並提齣構建包容性數字化展示體係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藏品數字化采集與數據標準 本部分是全書的技術核心之一,詳盡介紹瞭高精度、無損的藏品數字化采集技術體係。 2.1 影像采集技術:涵蓋瞭從傳統高分辨率攝影到三維掃描技術的全麵升級。詳細解析瞭基於結構光、激光雷達(LiDAR)以及攝影測量法(Photogrammetry)的文物三維數據獲取流程。特彆針對易損、復雜材質(如絲綢、陶瓷、金屬)文物的掃描參數優化、光照控製以及色彩還原的專業標準進行瞭深入論述。書中提供瞭大量案例數據,對比瞭不同掃描技術的精度、成本與適用場景。 2.2 多光譜與無損檢測技術:超越人眼可見光譜,本書闡述瞭如何運用紅外反射、紫外熒光、X射綫等無損檢測技術獲取文物內部結構、材質成分、隱藏銘文及修復痕跡等關鍵信息。這部分內容對於文物的科學研究和鑒定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2.3 數據模型與元數據規範:強調瞭“數據即遺産”的理念。我們采用國際通行的CIDOC CRM、Dublin Core等本體論框架,結閤中國文化遺産行業特定標準,構建瞭文物信息的多維度、結構化數據模型。重點講解瞭“上下文信息鏈”的建立,確保每一個數字對象都錨定於其曆史、地理、物理和科學研究背景之中,避免數據碎片化。 第三部分:數據存儲、修復與安全 數字資産的長期保存是博物館麵臨的重大挑戰。本部分專注於數字策展的後端基礎設施建設。 3.1 長期數字保存策略(LDP):分析瞭數字信息載體衰減的風險,係統介紹瞭“遷移策略”、“模擬策略”和“刷新策略”在數字檔案管理中的應用。提齣瞭基於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構建文物數字産權和真實性驗證鏈的初步構想,以應對未來數據格式過時和篡改的風險。 3.2 數據質量控製與修復:針對掃描過程中産生的噪聲、缺失點、紋理失真等問題,引入瞭先進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算法進行數據優化。例如,如何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對殘缺的三維模型進行智能補全,或如何校正因環境變化導緻的色彩漂移。 3.3 知識産權與倫理:探討瞭數字化成果的版權界定、閤理使用原則以及麵嚮公眾開放的倫理考量。強調瞭在利用新技術進行“再創作”或“虛擬修復”時,必須清晰標注原始數據來源及處理過程,尊重文化遺産的原始性和研究的嚴肅性。 第四部分:沉浸式展示與公眾參與 數字化成果隻有被有效利用,纔能實現其價值最大化。本部分著眼於麵嚮公眾的創新展示模式。 4.1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的應用:詳細分析瞭VR技術在構建“不可能進入”的考古現場或“已消失的”曆史場景中的應用潛力。針對AR技術,書中提供瞭將數字信息層疊加到實體文物展示櫃上的具體設計方案,如通過移動設備實時獲取文物的多層信息、曆史語境或三維交互模型。 4.2 數字敘事與互動體驗:強調數字化不應隻是替代品,而應是新的敘事工具。探討瞭如何將復雜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綫”,通過互動界麵、時間軸推移、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觀眾主動探索文化遺産的深度內涵。書中特彆分析瞭如何為不同年齡層和專業背景的觀眾設計差異化的數字內容。 4.3 跨界閤作與平颱構建:研究瞭博物館如何通過API接口、開放數據庫等方式與其他教育機構、科研院所及科技企業進行數據和技術層麵的閤作。探討瞭構建國傢級或區域性文化遺産數字資源共享平颱的必要性和技術架構。 總結 本書集閤瞭文物保護的審慎精神與前沿科技的創新活力,為博物館行業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綫圖和深思熟慮的戰略框架。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通過科技手段,使人類寶貴的文化記憶獲得永恒生命力的理論探索之作。通過對數字保護、數據管理和創新展示的係統梳理,本書緻力於推動博物館事業嚮更具適應性、更開放、更具未來感的方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