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法学论坛》(第14辑·下卷)

《中德法学论坛》(第14辑·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小敏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中德法学
  • 比较法学
  • 法律论坛
  • 学术著作
  • 法学研究
  • 德国法
  • 法国法
  • 中国法
  • 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21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727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字数:40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德法学论坛(第14辑·下卷)》设阿梅隆教授(德国著名刑法学者)纪念专栏、多依奇教授(德国著名侵权法学者)纪念专栏、学术专论和外国法译介4部分,所载专文在外国法和比较法的研究领域比较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方小敏,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第十期驻院学者。兼任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家立法咨询组成员。

目录

·克努特·阿梅隆教授纪念专栏·
克努特·阿梅隆著 吕翰岳译 法益侵害与社会损害性
克努特·阿梅隆著 日高义博日译 姚培培中译 德国刑法学中法益保护理论的现状
曹斐 刑法上瑕疵同意的处理规则
——从阿梅隆的方案论向传统刑法视角回归
时方 我国经济犯罪被害人内涵及类型划分
——以中德经济刑法规制目的比较为视角
郭研 德国被害人教义学理论阐释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马春晓 法益理论的流变与脉络
·埃尔文·多伊奇教授纪念专栏·
汉斯·于尔根·阿伦斯著潘淑君译 纪念埃尔文·多伊奇(1929~2016)
汉斯·于尔根·阿伦斯著齐晓琨译 埃尔文·多伊奇
—— 一位杰出的法学家、法官和法律政策顾问
温大军 刘志阳 埃尔文·多伊奇的侵权法学说和相关过错理论
朱岩 什么是过失?
——评埃尔文·多伊奇教授关于内在注意义务与外在注意义务的区分
班天可 安全保障义务的边界
——以多伊奇教授对交往安全义务的类型论为视角
·学术专论·
比约恩·阿尔著 陈大创译
国际法与德国法的关系以及对《立法法》修改的建议
阿恩特·辛恩著 徐凌波译 抗制药品安全犯罪:现状与未来
赫尔穆特·萨茨格著 梁奉壮译 作为客观归责问题的所谓“救援者案件”
申有哲著 潘淑君译 大规模损害的民法归责
艾伯哈尔特·艾希浩佛著 胡川宁译
社会基本权利
——肇因于魏玛,成就于统一后之德国!
克劳迪亚·托莱多著 周夏青译 论基本社会权利和最低限度生存权
汤葆青 论德国现代城市自治改革
沈小军 德国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研究
·外国法译介·
刘金瑞译 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2017年版译本及历次修改简介

前言/序言


2016年1月和3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著名刑法学者克努特·阿梅隆(Knut Amelung)教授、哥廷根大学著名侵权法学者埃尔文·多伊奇(Erwin Deutsch)教授相继因病离世。为纪念两位教授在刑法、民法领域的卓越贡献,本书专门设置了阿梅隆教授与多伊奇教授纪念专栏。
克努特·阿梅隆教授出生于1939年2月13日,于2016年1月26日病逝。他师从德国著名刑法学者克劳斯·罗克辛(Claus Roxin)教授,先后于德国波鸿大学、特里尔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法律系任教。其1972年的博士论文《法益保护与社会保护》是德国战后刑法学界关于法益概念研究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在诈骗罪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被害人教义学概念,主张在个罪构成要件研究中重视被害人的影响,加深了理论对于诈骗罪中错误要件的理解。本书在“克努特·阿梅隆教授纪念专栏”收录了其关于法益理论研究的两篇代表性论文:一为《法益侵害与社会损害性》[原文载于Jung/Müller-Dietz/Neumann (Hrsg.), Recht und Moral: Betr�|ge zu einer Standortbestimmung, Nomos Verlag, 1991, S. 269 ff.],由清华大学刑法博士研究生吕翰岳翻译;另一为《德国刑法学中法益保护理论的现状》,文章为阿梅隆教授1981年受邀参加意大利刑法学会时的报告,在德国并未见刊,1982年日本学者日高义博教授将其译为日文,本书收录的译文由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姚培培从日文转译。在此特别感谢阿梅隆教授之子格尔德·阿梅隆(Gerd Amelung)先生与论文的日文译者日高义博教授的翻译授权。除两篇译文外,本书也收录了国内青年刑法学者在法益概念、被害人教义学领域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博士研究生马春晓的论文《法益理论的流变与脉络》系统梳理了法益概念的百年发展及其在当下现代刑法,尤其是经济刑法领域所面临的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时方博士《我国经济犯罪被害人内涵及类型划分》将从被害人出发的研究视角延伸至经济犯罪领域,对我国经济犯罪中的被害人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西北政法大学讲师郭研博士的论文《德国被害人教义学理论阐释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则对德国被害人教义学在我国刑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释。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曹斐博士的论文《刑法上瑕疵同意的处理规则》则以阿梅隆的瑕疵同意处理方案为参照,以区分同意效力和不法归属为基础,结合传统刑法阶层犯罪论体系尝试在违法阻却阶段妥善地安置瑕疵同意的处理规则,为我国的司法实践在瑕疵同意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
埃尔文·多伊奇教授出生于1929年4月6日,于2016年3月11日在哥廷根病逝。埃尔文·多伊奇教授是哥廷根大学的骄傲。从1963年到任哥廷根大学直到荣休,多伊奇教授以其杰出的学术贡献完善了侵权法学和医疗法学理论体系,丰富了相关领域的实践理性,获得了多个世界名校的五个名誉博士学位,培养了五名优秀的教授学生,使哥廷根成为当之无愧的侵权责任法和医疗法学术重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多伊奇教授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比较法大师,重视比较研究在法学研究中的作用。他是南京大学-哥廷根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的积极倡导者和实际创建者之一,并于20世纪80年代莅临南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多伊奇教授早年在慕尼黑大学的教授资格论文《过失和必要注意》就奠定了其在侵权法领域的学术地位,1976年面世的著作《(一般)责任法》及据此改写且六次再版的《侵权法》教科书更是确立了他在侵权法领域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多伊奇教授将必要注意义务区分为外在注意义务和内在注意义务,认为只有当外在注意和内在注意均被违反时才存在过失,其中对外在注意义务的违反属于违法性范畴,而对内在注意义务的违反则属于过错范畴,强调必须以内在注意义务的违反即过错作为归责基础。他对内在注意与外在注意的清晰划分使侵权构成要件的分析更加科学,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恰当的教义学分析依据。多伊奇教授首版于1983年的《医疗法》历经七次修订,是奠基和发展德国医疗法教义学体系的扛鼎之作。本书“多伊奇教授纪念专栏”收录了教授的得意门生之一哥廷根大学阿伦斯教授的两篇纪念文章,全面展现了多伊奇教授的学术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术思想和贡献。本书还收录了三篇中国学者对多伊奇教授主要学术理论和思想进行梳理、阐述、评价及对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进行思考探索的论文。多伊奇教授《侵权法》一书中文版译者刘志阳和校者温大军合作的《埃尔文·多伊奇的侵权法学说和过错理论》以教授最重要的代表作《侵权法》和《医疗法》为基础,阐述其对教授的过失理论,特别是医疗侵权中的组织过错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人民大学朱岩教授的论文《什么是过失?》细致深入地研究了多伊奇教授的内在注意义务与外在注意义务区分理论,提出运用该理论解释和理解我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善意取得等重要制度,区分我国民法中的过错责任与预防性救济、故意和过失、“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等重要概念的作用和价值。复旦大学班天可博士的论文《安全保障义务的边界》尝试纠正国内学界对德国法上交往安全义务的误读,提出区分“法益保护型”义务和“危险源监控型”义务有益于解决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所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被泛化的问题。
在两位教授的纪念专栏之外,本书还收录了六篇德国法学家的论文和两篇中国学者研究德国法的论文。其中,科隆大学比约恩·阿尔教授的《国际法与德国法的关系以及对〈立法法〉修改的建议》、奥斯纳布吕克大学阿恩特·辛恩教授的《抗制药品安全犯罪:现状与未来》、慕尼黑大学赫尔穆特·萨茨格教授的《作为客观归责问题的所谓“救援者案件”》、韩国国立忠南大学申有哲教授的《大规模损害的民法归责》是作者在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所作学术报告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法学前沿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都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表。艾伯哈尔特·艾希浩佛教授的《社会基本权利——肇因于魏玛,成就于统一后之德国!》则发表于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图林根办公室主编的《魏玛宪法对于民主制度的价值与影响》(Die Weimarer Verfassung Wert und Wirkung für die Demokratie),由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胡川宁博士翻译。克劳迪亚·托莱多教授的《论基本社会权利和最低限度生存权》是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作者在德国基尔大学与罗伯特·阿列克西教授在法律研讨会上发表的博士后研究成果。
两位中国年轻学者的德国法研究论文,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汤葆青博士的《论德国现代城市自治改革》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沈小军博士的《德国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研究》则是本书遴选出的中国学者开展德国法研究的优秀专题论文。本书还收录了刘金瑞博士翻译的2017年4月修订后的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全文并作者撰写的该法历次修改情况,以飨读者。
祝大家开卷有益、阅读愉快!
方小敏 徐凌波
《全球化视域下的法治变迁与重构:比较法学的视角》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国法律体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持续重构。它并非对某一特定辑录或卷册的重复叙述,而是以宏大的比较法学视野,深入剖析了当代法律发展面临的共性挑战与区域性回应。全书力图超越传统法律分支的界限,探讨全球治理、技术进步、社会价值变迁如何从根本上重塑着国内法和国际法的互动模式。 第一部分:全球化与法治理念的冲击 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更是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的深度渗透与冲突。本部分首先探讨了主权国家在跨国资本、信息流和非国家行为体面前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我们分析了传统主权概念在数字时代和全球供应链中的“稀释”现象,以及各国如何试图通过构建“网络化治理”(networked governance)来填补治理真空。 主权让渡与法律真空地带: 探讨了在数据跨境流动、金融监管协调以及气候变化等领域,国家法律权力的边界如何被模糊。重点分析了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制定“软法”和行业标准方面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对国内法律规范的倒灌效应。 规范的溢出与冲突: 深入研究了不同法域(如人权法、贸易法、环境法)的规范如何跨越国界,产生竞合或冲突。特别是针对“长臂管辖权”的运用及其引发的法律主权争议,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论证。 法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辩: 审视了西方自由民主理念主导的“法治”叙事,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的多元文化和政治体制的挑战。书中通过对非西方国家(如东亚、中东地区)法律改革历程的考察,阐释了法治概念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本土化适应与重构过程。 第二部分:科技驱动下的法律范式转移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法律的客体、主体和实施方式。本书的第二部分专门致力于分析这些技术对现有法律框架构成的结构性挑战。 数据治理与个人权利的重构: 比较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为代表的“权利中心主义”路径,与美国“部门规制”路径以及中国“国家安全优先”路径在数据主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上的差异。探讨了“可解释性AI”和算法问责制在法律上的落地困境。 数字产权与新型经济形态: 深入分析了加密资产、非同质化代币(NFTs)等新型数字财产的法律定性问题。研究了知识产权法在应对平台经济和用户生成内容(UGC)时所暴露出的滞后性,并对比了不同司法辖区在构建数字资产监管沙盒方面的经验。 司法过程的自动化与公平性: 考察了预测性警务、量刑辅助系统等司法科技的应用,重点讨论了技术工具可能固化现有社会偏见、侵蚀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程序权利的风险。比较了技术中立原则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的解释演变。 第三部分:比较法学在当代法律重构中的方法论革新 面对复杂的全球性法律问题,传统的“一国一法”研究范式已显不足。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比较法学如何适应新的研究需求,提供跨越国界的解决方案。 功能比较与制度替代性分析: 摒弃了单纯的法律条文对比,转向对特定社会功能(如金融稳定、消费者保护)在不同法律体系中实现路径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了“功能等效性”的判定标准及其在法律移植中的局限性。 跨法域的融合与趋同(Convergence): 研究了国际条约、区域性法律整合(如欧盟法)对成员国国内法的持续规制作用。分析了在如国际商事合同法、反腐败法等领域,各国法律实践中出现的自发趋同现象,以及这种趋同背后的驱动力。 比较法在立法和司法中的实践应用: 探讨了各国法院在援引外国判例和国际法经验时的司法政策。重点分析了“作为参考的外国法”(foreign law as persuasion)与“作为准据的外国法”(foreign law as governing law)在当代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定位。 结论:迈向多中心、流动的法治秩序 全书最后总结认为,全球化正在将法律秩序推向一个“多中心化”和“流动性增强”的阶段。未来的法治不再是单一垂直体系的体现,而是由国家主权、超国家机构、跨国行业标准和公民社会倡议共同构筑的复杂网络。理解这一变迁,要求法学研究必须具备更强的跨学科视野和更敏锐的全球敏感度,以确保在法治重构的过程中,依然能有效维护人类的基本权利与社会正义。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实践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个审视当代法治脉搏的深度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环境法中的代位求偿权与生态修复责任分配》,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对法律规范力量的敬畏。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关注的是传统环境侵权责任之外的“后处理”机制,即当原侵权人无法或不愿承担修复责任时,社会公共利益如何通过法律工具得以保障。作者对代位求偿权的构成要件、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探索,以及与行政执法的衔接点,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书中引入了几个国外成熟的“环境信托”案例,并分析了它们在我国法律体系下进行本土化转化的可行性,这对于我们地方环保部门制定地方性法规非常有参考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法律条文的严谨,又不失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关怀,读起来让人感觉,法律不仅是惩罚的工具,更是修复和重建未来的希望所在,格局一下子打开了。

评分

说实话,我本以为《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深度解读》会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条文解析,没想到读起来竟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修改”。作者以一种近乎历史叙事的角度,梳理了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与刑法条文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对“穿墙快递”这种新型犯罪行为的定性探讨,简直是精彩绝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高空抛物入刑”的社会治理逻辑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辨,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更触及了现代社会治理的伦理边界。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这种立法导向是否能有效遏制社会顽疾,书中的多方观点交锋让人大呼过瘾。对于热衷于刑法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小册子绝对是年度必读的精品,知识密度高,但文字功底扎实,读起来绝不费力。

评分

哇塞,这本书《民法典合同编新旧法适用衔接问题研究》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老法学教授量身打造的“解惑良药”!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法条对比,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的写作模式,围绕着合同解除权、情势变更原则在新旧法适用冲突中的处理等几个核心痛点,进行了结构化的梳理。作者对立法精神的把握非常到位,尤其是对《民法典》中那些吸收了大量司法解释精髓的条款,进行了历史脉络的回溯与现代化重构的阐释。我尤其欣赏它对“默示承诺”在数字时代变迁的探讨,从传统《合同法》的理解到新《民法典》精神的贯彻,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完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不仅是研究法律演变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法律思维如何迭代升级的深刻论著,值得反复品读,从中汲取理论养分。

评分

我最近在系统性地补习《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下的个人信息跨境传输机制》,这本专业书籍的深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把GDPR的条款翻译过来,而是构建了一套非常细致的合规风险矩阵图。书中对“充分性决定”的认定标准、SCC(标准合同条款)的最新修订版本进行了逐条拆解和对比分析,清晰地指出了不同传输路径下的合规红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引入了大量欧盟法院的判例,尤其是那些关于“国家安全审查”对数据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国际数据流动法律风险的认知。对于在科技公司负责合规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实战手册,每一个章节的案例分析都直击痛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为跨国企业设计安全、合法的全球数据治理架构,心里有底多了,不再是雾里看花的感觉。

评分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法学研究者的福音!我最近在啃《国际商事仲裁的最新发展与挑战》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前沿了。作者对最新的仲裁规则变动,尤其是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争议处理,分析得鞭辟入里。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电子证据的采纳标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处理跨境电商纠纷的律师量身定制的。它不是那种空泛地介绍理论,而是紧密结合最新的案例和实务操作难点。比如,书中详细剖析了几个非常棘手的仲裁庭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裁决,从程序法和实体法的交叉点进行了深度剖析,让我对如何构建更有力的管辖权抗辩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引文格式都非常规范,阅读体验极佳,完全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严格把控。光是查阅其中的法律条文引用和学界主流观点的梳理,就足以让我受益匪浅,强烈推荐给所有关注国际贸易法和仲裁实务的同仁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