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研究

中国湿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茂永,汪文达 著
图书标签:
  • 湿地
  • 中国湿地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水文
  • 地理学
  • 保护
  • 研究
  • 生态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571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6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7
字数:413000
审图号:军测审图|2017|257号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湿地形成、发育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不同类型湿地的分布规律及其结构和功能特征,总结了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来湿地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和基本规律的新认识与新观点。本书可供从事湿地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湿地保护管理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与管理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吕宪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长期从事湿地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6部,多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邹元春: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吉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湿地环境与生态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6项,编写专著5部,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目录

1

3

4

8

14

15

15

16

16

17

20

21

22

23

24

……


前言/序言

前言

湿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湿地面积18.20万公顷,湿地率5.58%。我国湿地储存了丰富的淡水、泥炭、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能源、景观和人文等资源,也为水利、航运、种植、养殖、旅游、文化、地产等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我国用途最广、利用程度最高、利用强度最大的系统之一。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理念的深入,我国湿地丧失的趋势有所缓解,但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现象依然严峻。目前还面临着人类干扰导致湿地类型转变、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面临的威胁有增无减、湿合理利用屡禁不止、保护空缺较大等问题。

我国于1992年成为《湿地公约》缔约方。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湿地保护和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2015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有7章9处明确提到湿地,占全部意见1/的5比重;2016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明确指出要“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碳汇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本书是对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研究新成果的总结。过去的湿地研究多以行政区划为主,本书以湿地类型为主,突出了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结构、功能和适应性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

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系统介绍了我国湿地形成、发育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我国湿地的基本类型。第二篇和第三篇分别介绍了我国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各种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第四篇介绍了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最新进展,包括湿地评价和湿地恢复。

本书各章作者名单如下:第一章至第三章,吕宪国、刘波、郭佳伟;第四章,武海涛、殷书柏、管强;第五章,武海涛、卢明珠;第六章,殷书柏、武海涛、芦康乐;第七章,武海涛、殷书柏;第八章,殷书柏、武海涛、陈展彦;第九章,薛振山、邹元春;第十章,刘莹;第十一章,孟焕;第十二章,张仲胜;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郗敏、孔范龙、邹元春;第十六章,孟焕;第十七章,王雪宏。邹元春、张思健对全书编辑体例进行了统一修订。

本书可供湿地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湿地保护的科研与管理人员使用。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作者学识水平所限,错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衷心期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望本书的出版能引起从事湿地研究、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关注,进而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远古的回响:冰封大陆的生态变迁与生命韧性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地球历史上最为严酷的时期——全新世冰期及其对生物圈的深远影响。它并非聚焦于水域生态系统的局部研究,而是以宏大的时间尺度,追溯了古气候如何重塑了全球陆地生态格局,尤其关注极端环境下生命体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与演化策略。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理解冰期时代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冰封大陆的形成与古气候重构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末次冰期盛期(LGM)时期地球的地理面貌。我们将探究冰盖的扩张机制,不仅仅局限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巨大冰盖,更详细分析了全球海平面下降对大陆架暴露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风带和洋流系统的剧变。 研究侧重于如何通过冰芯记录、深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壳体稳定同位素分析($delta^{18}O$ 和 $delta^{13}C$),以及湖泊沉积物中的花粉序列,来高精度重建当时的气温、降水格局和大气环流模式。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冷干化”过程如何驱动生物群落迁移和隔离的综合模型,并论证了这些气候驱动力如何为后来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高寒环境下的植被演替与生态系统重塑 与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驱动力不同,本章的焦点完全转移至极端陆地植被的适应性进化。研究详尽分析了冰期“避难所”(Refugia)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些区域内植物如何通过遗传瓶颈和快速适应,保存了关键的遗传多样性。 我们详细考察了针叶林、高山草甸和苔原生态系统在气候波动中的动态边界。通过对数万年前的植物大分子化石(如木质素和纤维素残余)的分析,我们重建了不同纬度和海拔梯度的植被演替序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森林孤岛”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提出了在冰缘带,快速的物种更替(而非保守的存留)可能是物种分化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部分:冰期巨型动物群的迁徙、适应与消亡 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冰河时代的标志性居民——巨型动物群。我们摒弃了单纯的环境胁迫论,深入探究了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在食物资源稀缺和栖息地破碎化背景下的行为生态学变化。 研究运用了古DNA技术,分析了猛犸象、披毛犀、洞熊等物种的基因流和种群遗传结构。重点探讨了它们如何通过调整食谱(例如,从温带草地转向耐寒的莎草和地衣)来应对植被类型的根本性变化。同时,本书也对“过度捕猎假说”进行了严格的统计学检验,并提出了一种结合气候压力、栖息地结构恶化和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综合性灭绝模型。对于巨型动物群的消亡,本书认为其核心在于它们高度特化的适应性在气候快速变暖期成为致命的劣势。 第四部分:高山与极地寒漠中的微生物群落演化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视角聚焦于生命力最为顽强的群体——微生物。我们探索了在永久冻土层和高海拔冰川边缘,微生物群落是如何维持代谢活性并适应极低温度和缺氧环境的。 通过对现代和古代土壤剖面的宏基因组测序,我们揭示了冰期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可塑性。研究表明,某些古菌和细菌通过积累特殊的抗冻蛋白和利用化学合成的能源,成功地度过了漫长的冰雪覆盖期。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当前地球深层生物圈(Deep Biosphere)的生命潜力和应对未来极端环境变化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冰期结束与全新世的生态启动 本章聚焦于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快速变暖阶段(Bølling-Allerød 间冰期和新仙女木期事件)。我们关注气候的快速振荡如何对生物群落造成“生态冲击波”,而非平缓的梯度变化。 详细分析了关键物种(如特定类型的乔木和食草动物)在气候波动中的响应速度。研究发现,在快速变暖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Resilience)主要取决于物种本身的扩散能力和繁殖周期。本书还引入了“生态惯性”的概念,解释了为何即便气候信号已经改变,某些冰期特征的生态系统结构仍然可以维持数千年。 第六部分:现代环境模拟与未来生态预测 最后一部分将历史研究应用于当代环境挑战。通过构建冰期气候下的生态模型,我们对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预测。 本书强调,对冰期中生物体应对极端压力和快速环境变化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未来生态系统崩溃临界点的重要参照。研究结论指出,生物多样性在面对快速的“热化”或“干化”时,其适应速度往往滞后于气候变化的速度,这可能导致新的生物群落重组和功能缺失。 结论: 《远古的回响》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在极端压力下生存智慧的史诗性著作。它以冰封大陆为背景,系统地探讨了古气候、地质事件与生命演化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为理解生物圈的动态本质和长期适应策略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学和生态学基础。本书适合古生物学家、气候模型专家、生态演化研究者以及对地球生命史感兴趣的广大学者和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湿地研究》我真是太惊喜了!我本来以为这种学术性很强的书会枯燥乏味,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字典,但完全不是!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描绘,简直就像把读者带到了现场一样。我尤其喜欢关于候鸟迁徙的那部分,他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在广袤天地间穿梭的壮丽景象,那种自由和坚韧,让人心生敬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湿地保护的案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令人扼腕的教训。读完之后,我对湿地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水边的一块地”,而是明白了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调节气候到净化水源,再到为无数生灵提供庇护所,它的价值真是无法估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自然、对环境感兴趣的朋友,即使你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收获和启迪。

评分

我拿到这本《中国湿地研究》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学习一下,了解个大概”的心态。结果呢?我被彻底“绑架”了!尤其是关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生态系统服务”这个概念,只停留在比较模糊的认识,觉得就是“大自然的好处”。但这本书把它细化到极致,从经济价值到社会价值,再到文化价值,层层剥茧,条理清晰。比如,它详细分析了湿地在洪水调蓄、土壤侵蚀控制方面能为人类节省多少经济成本,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保护一片湿地,实际上是在为我们的经济发展“省钱”。另外,书中对不同类型湿地的分类和特征描述也十分到位,比如沼泽、湖泊、河流、滩涂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功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红树林湿地的介绍,那种顽强生长在海边的生命力,以及它为海洋生物提供的“育婴房”功能,真的太神奇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信息量极大,但又被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评分

我最看重的一本书的特点是它能否激发我的思考,而《中国湿地研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个引子,引导我去思考更多的问题。比如,在读到关于湿地景观变化与人文活动关系的部分时,我开始反思我们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周边湿地的影响。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比如“湿地是地球的肾脏”,让我对“环境保护”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空喊口号,而是看到了具体的机制和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湿地文化的部分所吸引,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与湿地和谐共处,有哪些与湿地相关的传说、习俗和艺术形式。这些内容让我觉得,湿地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承载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研究湿地,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土地、对我们自身文明的尊重和关怀。它是一本让我读完后,会久久回味、不断思考的书。

评分

这本书《中国湿地研究》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所展现的“中国速度”与“生态挑战”的并存。我之前对中国湿地的印象,更多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比如某个地方发现了珍稀鸟类,或者某个湿地被纳入了保护区。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中国湿地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书中既有国家层面宏大的政策和规划,也有基层科研人员默默付出的努力。我特别关注关于湿地退化原因的分析,书中深入剖析了农业扩张、工业污染、城市化进程等多种因素对湿地的影响,这让我对当前面临的环境压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然而,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此,它也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湿地恢复和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比如建立湿地公园、实施退耕还湿、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等等。这些案例充满了希望,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应对环境挑战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内容也极其丰富,它让我对中国的湿地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那种既有挑战又充满希望的勃勃生机。

评分

这本书《中国湿地研究》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全景式”的呈现。它不仅仅关注中国某个地区的湿地,而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状,把中国湿地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首先,它梳理了中国湿地历史变迁的脉络,包括古代的湿地利用情况,近代湿地的开发与退化,以及当前保护的努力。这种历史纵深感,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湿地发展到今天的状态。其次,在微观层面,它深入剖析了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比如植物群落的组成、动物种群的动态、土壤和水文特征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想象中的湿地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特别喜欢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部分,虽然我不是技术专家,但通过书中列举的各种案例和方法,我看到了人类在努力弥补过去错误,让曾经受损的湿地重新焕发生机。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全面性,让我对中国湿地的研究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感觉就像是在一次非常全面的“湿地考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