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常见底栖动物图谱

黄渤海常见底栖动物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冷宇,张洪亮,王振钟 著
图书标签:
  • 黄渤海
  • 底栖动物
  • 海洋生物
  • 生物多样性
  • 图谱
  • 海洋生态
  • 无脊椎动物
  • 生物学
  • 海洋研究
  • 动物分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9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846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众多研究者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其收录精选黄渤海分布的底栖动物彩色实体照片1459张,共计635种,隶属于13门,27纲,71目,254科。其中,环节动物门140种,软体动物门193种,节肢动物门221种,棘皮动物门27种。生物种类命名和排序主要依照了《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刘瑞玉,科学出版社,2008)和《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黄宗国,海洋出版社,2012)。

内容简介

本书遴选了黄渤海海域较为常见的海洋底栖动物,整理了其鉴定资料并附显微拍摄照片。共收录底栖动物实体照片1459张,共计635种。标本主要来自今年来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和海洋保护区监测等项目所采集的生物标本。本书图文并茂,对于我国黄渤海海域底栖动物的鉴定及分类工作非常实用,可供海洋底栖动物研究、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的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海洋学、环境保护、水产品外贸等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刺胞动物门 Cnidaria…1

扁行动物门 Plathyhelminthes…15

纽行动物门 Nemertea…17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20

螠虫动物门 Echiura…125

昆虫动物门Sipuncula…129

软体动物门Mollusca…131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243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522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525

平索动物门Hemichordata…551

尾索动物门Urochordata…553

脊索动物门Chordata...556

索引....585

参考文献...600


璀璨的星河: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宇宙观念探微 图书简介 《璀璨的星河: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宇宙观念探微》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与实践的学术专著。本书跳脱出传统的天文学史叙事框架,旨在系统梳理自上古至清末,中国先民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测,构建起一套独树一帜的宇宙模型,以及这种模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古代的政治、哲学、社会生活与文化心理。全书以时间为轴,以核心概念为纲,力求展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内在逻辑、技术演进及其文化张力。 第一部分:仰望星空——早期观测与历法基础 本书首先聚焦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起源及其技术奠基阶段。我们探讨了新石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观测遗迹,如陶寺遗址的观象台、石峁遗址的可能指向性建筑,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记载的日食、月食与五星运动记录。重点分析了古人如何通过对太阳周年运动的把握,建立起早期的“观象授时”体系,并阐述了“二分二至”、“二十四节气”等历法基础的形成过程,强调了早期历法在农业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接着,本书详细考察了“浑天说”与“盖天说”这两种中国古代主流宇宙模型的萌芽与竞争。我们不再将它们简单视为科学理论的对立,而是视为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在空间结构上的表达。对《尚书·洪范》中的“天垂象,见乃攸侙”、“戴九履一”等关键文本进行细致的文本考证,试图还原其最初的测天场景和空间想象。 第二部分:制度与技术——汉唐盛世的天文体系构建 汉代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走向制度化、专业化的关键时期。本书着重分析了汉代太史机构的设置、观测仪器的改进(如简仪、浑象的改进),以及历法修订的政治驱动力。我们深入剖析了《太初历》、《三统历》的数学原理,特别是对“岁差”这一复杂现象的早期认识与处理方式。 在这一部分,叙事线索转向了星占学与律学的交融。我们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被纳入天文学的解释体系,构建了“天人感应”的宇宙哲学基础。星占学不再仅仅是预测吉凶的民间术数,而是上升为维护皇权合法性的官方意识形态工具。书中详细梳理了石氏、甘氏等重要观象官的学术传承,揭示了专业知识在古代社会中的垄断性与传承的艰辛。 唐代,天文观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本书详细介绍了僧一行组织编纂的《大衍历》的成就,特别关注其对球形地球概念的萌芽式探讨(尽管在主流宇宙观中未被采纳)。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唐代对伊斯兰天文学(如波斯天文)的吸收与转化,例如在天文仪器制造和特定星名方面的借鉴,展示了盛唐开放的学术胸襟。 第三部分:精细化与审美化——宋元明清的观测革新与宇宙观的深化 宋代的天文学家们将观测的精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详细介绍了苏颂水运仪象台的伟大成就,将其视为古代工程学与天文观测的完美结合。我们不仅关注其机械原理,更探讨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时间精确控制的时代需求。 元代,由于政府机构的调整,回回天文学家(如郭守敬)的介入对中国传统天文产生了深远影响。郭守敬的《授时历》被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集大成之作,本书详细解析了其所采用的三角函数计算方法,指出其数学工具的先进性与系统性。书中对比了《授时历》与前代历法在回归年长度计算上的细微差异,以展现科学积累的迭代过程。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浪潮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系统介绍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托勒密体系与哥白尼体系(尽管当时主要推广的是前者)与中国传统“浑天说”的碰撞与融合。本书重点分析了徐光启及其团队对《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指出其在数学和观测方法上对西方体系的吸收,以及这种吸收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核心。我们审视了康熙皇帝对天文机构的重组,以及西方象限仪、望远镜等新式仪器的引入,如何逐步改变了传统观象官的观测范式。 第四部分:星空之下的社会——天文观念的文化投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了技术史的范畴,深入探讨了天文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哲学思想的渗透。我们分析了“紫微垣”、“天市垣”、“太微垣”等三垣二十八宿的划分如何映射了皇权体系的层级结构;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天文解释中的体现,即天象的变动如何被视为对人间政治的直接反馈。 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占星学”与“命理学”的发展脉络,追溯了它们如何从早期的灾异占星,逐步演化成一套成熟的个人命运推算体系。最后,本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质:极强的实用性(历法)、高度的制度化(官营)以及深刻的哲学内涵(天人感应),并简要评述了其在近现代科学冲击下的转型与失落。 《璀璨的星河》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古代中国宇宙观图景,展现古代先民在没有先进光学设备的情况下,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与精密的数学推导,所构建出的宏大而深邃的星空世界。阅读本书,如同穿越时空,与那些世代仰望星空、试图解读宇宙奥秘的古代智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图谱,其最核心的价值自然在于图片的质量和信息的准确性,而《黄渤海常见底栖动物图谱》在这两点上都做得相当出色。每一幅插图都极为精细,色彩还原度很高,即使是那些颜色鲜艳、纹理复杂的生物,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书中对于每一个物种的标注也相当规范,无论是学名还是俗名,都清晰明了,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这些生物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让我赞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图文对照”,而是加入了许多关于这些动物生态位、食物链关系以及它们在黄渤海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科普价值并存,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研究需求,也能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窗口。我尝试着对比了几种在海边捡到的贝壳,书中都有详细的对应信息,这让我对这些曾经只是“石头”的小东西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渔民,或者是一位潜水专家,在黄渤海的海底进行了一次详尽而沉浸式的探索。书中对每一种底栖动物的描述,都不仅仅停留在外形上,而是深入到了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甚至是与人类活动的潜在联系。我特别喜欢那些细节之处的描写,比如某种海星如何在岩石上缓慢移动,某种虾如何用它的触角感知周围,又比如那些寄居蟹是如何“搬家”的。这些生动的叙述,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海水的流动,听到海浪的拍打,看到那些在暗礁中穿梭的身影。这本书就像一本故事书,讲述着黄渤海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生命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奇妙。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带着这本书去海边,指着看到的某种小东西,就能立刻知道它的名字和故事,这该是多么有趣的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意识到在这片蔚蓝之下,隐藏着一个多么丰富而复杂的世界。

评分

这次有幸翻阅一本名为《黄渤海常见底栖动物图谱》的书,虽然我并非海洋生物专业的学生,但书中的内容依然深深吸引了我。从装帧设计来看,它便是一本用心之作,厚重的纸张,清晰精美的插图,每一页都透露着严谨和专业。刚翻开,就被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画所震撼,从微小的藤壶到形态各异的贝类,再到那些在海底缓行的蟹类,它们仿佛被施了魔法,从书中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即使是那些我从未听闻过的名字,通过图谱的细致描绘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也能勾勒出它们大致的形态特征。书的编排逻辑也十分清晰,按照不同的动物类别进行划分,便于查找和理解。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海洋世界充满好奇却又知之甚少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打开了一扇认识黄渤海神秘海底世界的窗户,让我对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的蓝色水域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感受。它不只是冷冰冰的科学数据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自然百科,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

评分

拿到《黄渤海常见底栖动物图谱》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内敛的封面所吸引。翻开内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情的学术气息。书中的插图,每一张都如同艺术品般精美,细节之处毫厘毕现,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些甲壳的纹理,感受到鱼鳞的光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生物分类的严谨性,以及对每一个物种生态习性的深入剖析。这些信息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既是知识的启蒙,也是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敬畏。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大自然的低语”,每一个小小的底栖生物,都在用它们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环境的故事。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海洋生物,背后也蕴含着无比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态意义。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关于自然之美的灵魂洗礼。

评分

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生态,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了解它孕育的生命。《黄渤海常见底栖动物图谱》正好满足了这一点。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动物的名称和图片,更像是一本关于黄渤海“居民”的详细档案。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不同种类的底栖动物对环境有着怎样的偏好,它们是如何在潮间带、浅海区甚至更深的海域生存的。书中对一些常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小生物的介绍,比如各种海藻附着物,也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底栖动物都是些静止不动的,但书中详细描述的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让我看到了它们充满活力的另一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个关于黄渤海底栖生物的立体认知框架,让我明白每一个物种都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构成了这片海域生命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