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详解二战中英、美、德三国步兵分队所用战术,专业手笔,深入浅出
★ 20万字,200张示意图与照片,干货满满
★ 罕见题材,从细微之处解读战场
海报: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二战期间,德国、**、英国三国的步兵分队战术,作者从步兵武器、理论思想、编制组织、战术思想等角度,详细介绍了三国步兵分队在执行进攻、防御、行军、巡逻、侦察等任务时常见的战术战法,并结合典型战例和当事人回忆,为读者勾勒出战争期间各国步兵作战的全貌。
作者简介
朱勇琦:江西人,自幼爱好军事,业余从事军事战术和军事历史的研究,曾于2011年出版《较量—二战陆军战术》一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德军步兵分队战术
第一节 德军步兵武器
第二节 德军步兵分队
第三节 德军步兵分队战术的理论发展
第四节 德军步兵分队进攻战术
第五节 德军步兵分队防御战术
第二章 英军步兵分队战术
第一节 英军步兵武器
第二节 英军步兵分队
第三节 英军步兵分队战术理论发展
第四节 英军步兵分队进攻战术
第五节 英军步兵分队防御战术
第六节 其他战斗行动
第三章 美军步兵分队战术
第一节 美军步兵武器
第二节 美军步兵分队
第三节 美军步兵分队战术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美军步兵分队进攻战术
第五节 美军步兵分队防御战术
第六节 美军步兵分队的其它战斗行动
第四章 城镇居民地攻防战术
第一节 德军城镇居民地攻防战术
第二节 英军城镇居民地攻防战术
第三节 美军城镇居民地攻防战术
第四节 其他国家城镇居民地攻防战斗实践
第五章 反坦克战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英军反坦克武器及其战术运用
第三节 美军反坦克武器及其战术运用
第六章 装甲步兵和步坦协同战术
精彩书摘
德军班组战斗队形
德军步兵班战斗队形分为密集队形和疏开队形。密集队形又称单线队形(纵队队形),具体人员分布为班长打头,机枪小组紧随其后,再往后是步枪兵,副班长断后;这种队形在正面看起来目标很小,同时允许班长根据情况来下达命令,主要在行军状态下采用。疏开队形又称交战队形,主要用于敌我双方交火时使用,细分为两种队形:**种是小组队形,即步兵班以小组为单位分布在15平方米的范围内,为减少敌军火力杀伤,突击小队之间、单兵之间要保持**的距离,但又要便于相互联络。
随着德军军事理论的发展,德军不再将步兵班简单的区分为步枪组和机枪组,小组战斗队形也不再提及。
步兵班逐渐成为一个基于机枪的战斗单位时,出现了**种疏开队形,即链式队形。这种战斗队形是在密集队形(单线队形)的基础上,机枪小组迅速安置好机枪,步枪手移动到机枪的左边、右边或者两边(视情况而定),*终形成一条不规则的线式队形或链式队形。严格地讲,由于战场地形复杂,士兵通常在班长两翼占领射击位置后,不能形成真正的“线”,而是根据战场地形错落有致的分布,形成链式队形。一般来说,需要向敌方全力开火时,步兵班战斗队形将立即由密集队形向链式队形转变,除非受到地形限制,步兵通常会在机枪组的左翼或右翼展开,其他情况下均要求步兵以“机枪组为战斗队形中心”,在其两翼占领射击位置,展开之后单兵之间的距离通常保持在5步左右。
在开阔地带,步兵班向前机动时,所有士兵都**将子弹上膛,打开保险;班长的基本指挥口令是“行军”和“停止行军”,无论是全班前进还是全班撤退,班长的位置总是位于离敌军*近的地方。向前推进过程中,班长一般有3个指挥口令,分别是“停”、“卧倒”、“全班射击”,用以指挥全班规避敌军火力或发扬火力压制敌军。
全班射击时,士兵都要在班长附近,既要保持**疏开距离以减少敌火杀伤,又要将距离控制在**范围,以便随时接收班长命令,同时确保全班协调一致的战斗行动和观察周边地区地形。受到战场环境限制时,采用其他战斗队形也是允许的,此时班长应下达一些特殊口令来调整战斗队形。面对敌军的火力打击和不利的地形时,班长应将密集队形调整为链式队形,但无论战斗队形如何调整,都应以保持全班协调一致作战为出发点。
在复杂地形行军或破除障碍(规避障碍)时,调整战斗队形是必然的。战斗队形的运用应该注重灵活性,士兵们不能为了保持队形而保持队形,战斗队形确定时,应根据地形、敌情等战场环境的不同,灵活的确定单兵之间的间隔和距离,以减小敌军火力杀伤效果,班长也应将士兵的战斗注意力从保持间隔距离等方面转移到密切观察敌情变化上来。班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总是保持在班的先头位置。战斗中,班长可能要脱离班的战斗队形,执行观察敌军和地形的任务,也可能调整位置,以便于和友邻班长进行协同,此时全班战斗交由副班长指挥。
为方便美军官兵了解掌握敌情,美军情报部门将德军的《步兵训练大纲》(Au**ildungsvorschrift 130/2a)转译为英文的《战斗中的德军班组》(German Squad in Combat),虽然配上了图释并重新编辑之后实用性大大增强,但准确性有待提升。举例来说,德语“Taschenlampe”一词通常被译为“手电筒”(对应英文中的 “pocket lamp”“flashlight”或“torch”),但在这本手册中被错误地翻译为“探照灯”(search light)。不管怎么说,美军认为德军战斗手册中体现出来的理论在当时处于**水平,因此,美军组织包括情报部门和研究学者在内的所有力量对其进行了转译。当然其成果也或多或少带有英军研究的影子,如《战斗中的德军步兵(小分队战术)》【GermanInfantry in Action (Minor Tactics)】,该书于1941年出版,甚至连远在印度的部队也能看到;又如威廉·内克所著、1943年出版的商业版本《**德军》(The German Army of Today),值得一提的是,内克还撰写了那本标题很鼓舞士气的《纳粹德国必败》(Nazi Germany Can’t Win)。
德军步兵班火力交战
随着德军战斗理论的发展,将步兵班分割为机枪组和步兵组的传统做法被逐步摒弃,根据战斗任务与目的的不同,步兵班所属各类武器灵活组合成不同的突击小队。在火力交战中,步兵班是一个战斗整体,班长指挥轻机枪发扬火力压制敌人,步兵则尽量靠近至有效射程后发扬火力打击敌军;在攻击小型目标时,步兵班在火力掩护下靠近敌军后,掩护火力向纵深转移,此时*有效的打击武器当属神枪手(步兵班中射击技术*好的士兵,注意不要与狙击手混淆)手中的步枪;如果上级掩护火力与步兵班的火力同时打击目标,步兵班各个战斗人员围绕目标分散配置,且班长没有在事先规定火力协同信号,步兵班战斗人员就会各自发扬火力,此时班长要想将全班火力集中起来将十分困难。
班长在指挥全班火力打击时,如果下达“自由射击”的口令,则战斗人员往往会瞄准目标的核心位置实施打击,以期快速完成战斗任务,如果班长没有下达任何口令,战斗人员就不会开火,除非目标在近距离上突然出现;班长也可根据目标的性质,指定全班火力打击的部位,战斗人员则会按照班长的口令,瞄准指定的部位实施射击。
在交战中,班长**时刻考虑本班弹药的消耗情况。步兵班的弹药携行量有限,一次战斗中不进行补给就执行多种战斗任务并长时间战斗是不可能的。战斗中机枪一般都要保留200-250发的预备弹药,班长时刻掌握全班弹药消耗情况,并决定有限补充弹药的人员和数量,士兵则要利用战斗间隙,关注自己的弹药消耗情况,并上报班长自己弹药的剩余情况。
《步兵训练大纲》详细地阐述了几种火力交战的战术情况。步兵班就位,有效隐蔽且发现敌军时,班长的职责是选择好打击部位、掌握好火力打击的突然性,可能的话,*初只是用轻机枪实施射击;确定打击部位之后,班长**向士兵明确打击距离、目标类型和位置,如“目标:农舍的顶部横梁,向右1指幅,敌军机枪”,士兵听到此口令后,报告说已看到敌军武器发射时的火光,或者向班长报告“机枪在绿色灌木丛后90米的位置”,表示自己已经接收到班长的命令;班长下达开火口令后,机枪手伪装好机枪,并占领射击位置实施开火,机枪副射手位于机枪手左侧或侧后,尽量实施隐蔽,并随时准备接替机枪手实施射击。步兵班与敌正面接触并遭到敌军火力打击时,班长的指挥口令**简洁、实用,如“全班注意,目标邮局,机枪占领灌木丛,打击目标左侧,距离450米,自由射击”。步兵班担负掩护任务、并为其他单位战斗提供火力支援时,班长的指挥口令是“自由射击”或“掩护火力”。
在火力交战的训练中,通常使用不同的旗子来模拟不同方向、不同位置的敌军。不同的旗子代表不同性质的目标,训练中步兵班**在*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对其威胁*大的目标,班长快速下达简洁、清晰的指挥口令,组织战斗人员与敌军交战;通过不同的战场态势引导全班作出创造性的对策。如在步兵班的防御训练中,步兵班掘壕固守,敌军步兵从远距离开始接近,或者是几名敌军步兵从距离步兵班457米的地方匍匐向步兵班接近,此时,为了不暴露步兵班的射击位置,确保敌军进入到轻武器的有效射程,步兵班应该保持静默,并密切关注敌军动向,待其进入有效射程后,再组织全班火力予以打击;敌军步兵进攻时,其机枪往往位于步兵战斗队形后方约366米处,相对单个的步兵而言,机枪组是一个高价值的目标,也是步兵班的一大威胁,一经发现就**立即组织火力予以压制;敌机枪火力偃旗息鼓后,班长就**组织本班的机枪组迅速转移到预备发射阵地,以防止敌军可能的报复。另一方面,敌军集群步兵推进至距步兵班防御前沿550米时,目标就应立即予以打击,班长应选派部分人员,对出现的目标实施突然的火力打击——“火力打击**要,就是阻止敌军步兵继续前进,并迫使其撤退”;如果在此情况下,更为致命的目标(如敌军机枪)出现,且班长来不及为机枪指示目标,他就应该直接操作机枪,以迅猛的火力打击敌机枪组,同时也为全班指明优先打击的目标。
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就是班长的指挥能力。**通过训练,使他能够针对战场出现的突发情况和复杂的战场环境,快速作出正确的决定,并将简短、清晰的口令下达给全班战士。在组织全班与敌进行火力交战时,班长**牢记以下几点:
1. 确保目标清晰明确,并快速构设打击方案;
2. 确保射击的士兵有良好的视界和射界,并处在良好的射击位置上;
3. 确保轻机枪有预备发射阵地,以便在基本发射阵地发扬火力后能够快速转移至预备发射阵地,避开敌军可能的火力报复。
前言/序言
步兵有“战场皇后”之称,是地面战斗中****的一环。诚然,随着各国军队在20世纪上半页迈向机械化战争时代,步兵的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在三军中,海军、空军的比例不断上升;在陆军中,装甲兵、炮兵等技术性兵种影响力愈发强大,但步兵的作用仍然不可轻视。**次世界大战中的诸多战斗实践表明,技术性兵种虽然可以对战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步兵缺位的情况下,依然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战果;另一方面,多兵种协同作战也为步兵的作战方式平添了许多课题,**地丰富了步兵战术的内涵。
本书主旨为步兵分队之战术,“分队”泛指从营到班各级步兵单位,以及临时组建的战斗群、特遣队等。全书共分为6个章节,1—3章分别介绍了二战时期德、英、美三国军队的步兵分队战术,第4—6章分别介绍了步兵反坦克战术、城市居民地作战与装甲步兵战术。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在作系统性介绍的同时,也尽量避免贪大求全。以每章开头的“步兵武器”一节为例,作者着重介绍对步兵战术影响较大的新式武器,例如德军步兵班的火力核心——MG42机枪,其他武器装备则一笔带过,力求详略有度。在解读这些读者耳熟能详的武器时,也尽量避免赘述原理结构、性能诸元,代之以使用训练、使用者评价、相关战术等内容,紧密围绕本书“分队战术”之主旨。另一方面,在笔至较为冷僻之领域时,也能不吝笔墨,如“英军步兵分队战术理论发展”一节,以较大篇幅描写战时英国非官方机构对步兵战术之探索,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获得新的认识与理解。
单兵装备特辑001:二战步兵分队战术(修订版) 内容梗概 本书作为“单兵装备特辑”系列的首部作品,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尤其是其关键阶段,地面战场上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作战单元——步兵分队。本次修订版在保留原有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步兵分队战术理论和实操层面的阐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更加详实、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二战步兵作战图景。 本书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军事史概述,而是以严谨的分析和丰富的史料为依据,深入剖析了二战步兵分队在不同战场环境、面对不同敌人时所演化出的战术思想、行动原则与典型应用。我们将从步兵分队的基本构成、装备配置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战术层面,探讨如何在战场上有效地组织、指挥和协同作战。 第一部分:步兵分队构成与装备基础 在进入战术探讨之前,理解步兵分队的“硬件”和“软件”至关重要。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二战时期各国(重点是主要参战国如德国、苏联、美国、英国、日本等)步兵分队的编制结构。我们将分析不同编制下,步兵班、排、甚至更大规模分队的火力构成、兵种协同的可能性以及指挥链条。这不仅涉及步枪兵、轻机枪手、冲锋枪手等主要战斗人员,还将触及迫击炮、反坦克武器等支援力量在分队内部的配置和作用。 随后,我们将对二战时期步兵分队所依赖的核心装备进行梳理。这包括但不限于: 步枪及相关武器: 从栓动式步枪(如Kar98k、M1903春田、莫辛-纳甘)的精准射击,到半自动步枪(如M1 Garand、SKS)的火力密度提升,再到突击步枪(如StG 44)的出现对战术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我们将逐一分析其性能特点、作战效能以及在不同战术场景下的优劣。 轻机枪: 作为步兵分队的火力骨干,轻机枪(如MG34/42、DP-27、BAR)在压制射击、支援进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部分将探讨其射速、弹药携带、部署要领以及如何与步枪手协同作战。 冲锋枪: 在近距离战斗和城市作战中,冲锋枪(如MP40、PPSH-41、Thompson)以其高射速和火力爆发力成为重要武器。我们将分析其适用场景、射击技巧以及在小队突击中的应用。 手榴弹与爆炸物: 不同类型的手榴弹(破片、燃烧、烟雾、闪光)在破除工事、扰乱敌军、支援进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书将阐述其使用方法、投掷距离、以及在班组战术中的协同运用。 通信与信号装备: 尽管二战时期通信技术尚不发达,但步话机、信号枪、旗语等依然是步兵分队保持联系、协调行动的重要手段。 防护与支援装备: 头盔、防弹衣(虽然普及度不高)、工兵铲、医疗包等,这些看似基础的装备,在实战中同样影响着步兵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 第二部分:步兵分队核心战术原则与应用 在理解了步兵分队的基本构成和装备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其战术层面。我们将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二战步兵分队所遵循的核心战术原则,并结合史实案例进行阐释。 机动与隐蔽: 步兵的行动能力和隐蔽能力是其生存和发挥战斗力的基础。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各种地形(开阔地、林地、城镇、雪地)下实现高效、隐蔽的机动,以及利用地形规避敌火、选择有利射击位置的方法。 火力运用与协同: 步兵分队并非个体作战,而是通过火力协同来达成战术目标。我们将深入分析: 火力压制: 如何利用轻机枪和步枪火力有效地压制敌方火力点,为友军创造进攻机会。 火力支援: 轻迫击炮、反坦克武器在支援步兵进攻中的作用,以及其与步枪手的协同配合。 火力覆盖: 如何通过分队内部不同武器的组合,形成连续、交叉的火力网,封锁敌方通路或支援友军前进。 近战与格斗: 在白刃战、攻坚战、城市巷战等近距离接触的场合,步兵分队的近战能力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刺刀术、手榴弹近距离投掷、冲锋枪的有效使用范围等。 地形利用与工事构筑: 步兵分队如何在战场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优势,挖掘临时工事,以提高生存率和战斗效率。我们将分析掩体、战壕、交通壕的构筑原则,以及如何在阵地防御中进行有效的火力配置。 侦察与警戒: 侦察敌情、保持警戒是步兵分队执行任务前的首要任务。本书将探讨步兵分队进行侦察的基本方法、警戒哨的设置、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信息传递来预警敌情。 第三部分:典型作战场景下的战术应用 理论的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选取二战中典型的步兵作战场景,深入分析步兵分队在这些场景下所应用的具体战术。 进攻战术: 突破防御: 分析步兵分队如何组织火力,协同步炮,逐步削弱敌方防御,并最终突破防线。重点探讨正面攻击、侧翼迂回、火力佯动等策略。 占领据点: 在城市、村庄或独立工事的占领过程中,步兵分队如何进行协同突击,清除敌方残余力量,建立新的防御。 追击与搜索: 在敌方溃退后,步兵分队如何进行有效的追击,搜索残敌,防止其重新集结。 防御战术: 阵地防御: 分析步兵分队如何构筑和坚守阵地,如何利用火力配置、预设战场、以及反冲击来抵挡敌方进攻。 伏击与反伏击: 步兵分队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设下伏击,以及如何应对敌方的伏击。 撤退与阻击: 在必要时,步兵分队如何组织有序的撤退,并利用地形和火力进行有效的阻击,掩护主力部队。 特殊战场环境下的战术: 城市战: 巷战、楼房攻坚、地下工事的作战特点,以及步兵分队在其中所需的特殊技巧和装备。 林地战: 在茂密的森林中,如何克服能见度低、易于被伏击的困难,进行有效的搜索和交战。 山地战: 在崎岖的山地地形中,如何进行火力协同,利用高地优势,以及应对敌方可能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的进攻。 夜间作战: 夜间行动的优势与劣势,步兵分队如何利用微光、照明弹、以及听觉来执行夜间任务。 第四部分:战术演变与教训 本书的最后一章节将回顾二战期间步兵分队战术的演变历程。我们将探讨哪些战术创新最终被证明是有效的,哪些战术因技术发展或战场变化而逐渐被淘汰。通过对二战步兵战术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了解过去的战争,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理解现代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础。 总结 《单兵装备特辑001:二战步兵分队战术(修订版)》力求成为一本内容详实、分析深入、史料丰富的著作。本书不仅面向对军事史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军事爱好者、模型制作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二战步兵作战的专业人士。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理解二战时期步兵分队是如何在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作战,并最终影响战争进程的。我们希望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描写,还原那个年代步兵们所经历的真实战术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