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西醫結閤內科學是一門重要主乾課程,是醫學生的必修課之一。
《中西醫結閤內科學(供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用 新世紀第3版)》的總體形式和分篇構架與上版教材基本相同,全書仍分為緒論、疾病診療篇和病徵診療篇三個部分。涉及知識麵廣,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ppt以及動畫的應用能夠解決部分難以理解的難點問題,可以更生動直觀地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課程內容。這是傳統紙質教材無法解決的,而數字化教材建設為這一特點提供瞭更便利、更優質的平颱。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上篇 疾病診療篇
第一章 呼吸係統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氣管一支氣
管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氣管一支氣管炎
第三節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節 支氣管哮喘
第五節 支氣管擴張癥
第六節 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第七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閤徵
第八節 肺炎
第九節 肺膿腫
第十節 肺結核
第十一節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第十二節 胸腔積液
第十三節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
附氣胸
第二章 循環係統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
第三節 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
緩慢性心律失常
第四節 心髒驟停與心髒性猝死
第五節 高血壓
第六節 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
心髒病
動脈粥樣硬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心絞痛
心肌梗死
第七節 心髒辦膜病
第八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
第九節 心肌疾病
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
第十節 心包疾病
急性心包炎
縮窄性心包炎
第三章 消化係統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胃炎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第三節 消化性潰瘍
附上消化道齣血
第四節 功能性胃腸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腸易激綜閤徵
第五節 炎癥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
剋羅恩病
第六節 胃癌
第七節 食管癌
第八節 大腸癌
第九節 脂肪性肝病
第十節 原發性肝癌
第十一節 肝硬化
附肝性腦病
第十二節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第四章 泌尿係統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腎小球腎炎
急性腎小球腎炎
急進性腎小球腎炎
慢性腎小球腎炎
無癥狀性血尿或(和)蛋白尿
第三節 腎病綜閤徵
第四節 IgA腎病
第五節 腎小管間質疾病及藥物性腎損宮
急性間質性腎炎
慢性間質性腎炎
藥物性腎損害
第六節 尿路感染
第七節 急性腎損傷
第八節 慢性腎衰竭
第五章 血液係統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缺鐵性貧血
第三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
附輸血及輸血反應
第四節 溶血性貧血
第五節 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癥
第六節 白血病
概述
急性白血病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第七節 淋巴瘤
第八節 紫癜
過敏性紫癜
原發免疫性血小闆減少癥
第九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第六章 內分泌係統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尿崩癥
第三節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第四節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第五節 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第六節 嗜鉻細胞瘤
第七節 庫欣綜閤徵
第八節 原發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
第七章 代謝疾病和營養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糖尿病
第三節 血脂異常和脂蛋白異常血癥
第四節 肥胖癥
第五節 水、電解質代謝和酸堿平衡失常
水、鈉代謝失常
失水
水過多和水中毒
低鈉血癥
高鈉血癥
鉀代謝失常
鉀缺乏和低鉀血癥
高鉀血癥
酸堿平衡失常
代謝性酸中毒
代謝性堿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堿中毒
混閤性酸堿平衡紊亂
第八章 風濕性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類風濕關節炎
第三節 係統性紅斑狼瘡
第四節 韆燥綜閤徵
第五節 骨關節炎
第六節 痛風
第九章 神經係統疾病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周圍神經病
三叉神經痛
特發性麵神經麻痹
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
第三節 運動神經元病
第四節 腦血管疾病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腦梗死
腦血栓形成
腦栓塞
腔隙性梗死
腦齣血
蛛網膜下腔齣血
第五節 帕金森病
第六節 癲癇
第七節 癡呆
Alzhcimcr病
血管性癡呆
第八節 重癥肌無力
下篇 病證診療篇
第一節 咳嗽
第二節 心悸
第三節 胸痹心痛
第四節 嘔吐
第五節 腹痛
第六節 泄瀉
第七節 便秘
第八節 黃疸
第九節 水腫
第十節 淋證
第十一節 癃閉
第十二節 腰痛
第十三節 血證
第十四節 眩暈
第十五節 頭痛
第十六節 不寐
第十七節 鬱證
第十八節 厥證
第十九節 汗證
第二十節 內傷發熱
第二十一節 虛勞
第二十二節 痹證
第二十三節 痿證
附錄 中西醫結閤內科學常用方劑
前言/序言
為落實《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於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纔培養改革的意見》,適應新形勢下我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中醫藥人纔培養的需要,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教材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教材辦”)、中國中醫藥齣版社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領導下,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規劃教材專傢指導委員會指導下,總結全國中醫藥行業曆版教材特彆是新世紀以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建設的經驗,製定瞭…十三五‘中醫藥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醫藥行業本科規劃教材建設工作總體方案“,全麵組織和規劃瞭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鑒於由全國中醫藥行業主管部門主持編寫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目前已齣版九版,為體現其係統性和傳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國中醫藥教育史上稱為第十版。
本套教材規劃過程中,教材辦認真聽取瞭教育部中醫學、中藥學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相關專傢的意見,結閤中醫藥教育教學一綫教師的反饋意見,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管理,在新世紀以來三版優秀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瞭”正本清源,突齣中醫藥特色,弘揚中醫藥優勢,優化知識結構,做好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銜接“的建設目標,旨在適應新時期中醫藥教育事業發展和教學手段變革的需要,彰顯現代中醫藥教育理念,在繼承中創新,在發展中提高,打造符閤中醫藥教育教學規律的經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設過程中,教材辦還聘請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三個專業德高望重的專傢組成編審專傢組,請他們參與主編確定,列席編寫會議和定稿會議,對編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齣指導性意見,參加教材間內容統籌、審讀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加強頂層設計,強化中醫經典地位
針對中醫藥人纔成長的規律,正本清源,突齣中醫思維方式,體現中醫藥學科的人文特色和”讀經典,做臨床“的實踐特點,突齣中醫理論在中醫藥教育教學和實踐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與執業中醫(藥)師資格考試、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工作對接,更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
2.精選編寫隊伍,匯集權威專傢智慧
主編遴選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經過院校推薦、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教材建設專傢指導委員會專傢評審、編審專傢組認可後確定,確保公開、公平、公正。編委優先吸納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一綫優秀教師,集中瞭全國範圍內各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權威專傢,確保瞭編寫隊伍的水平,體現瞭中醫藥行業規劃教材的整體優勢。
中西醫結閤心血管疾病診療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係統闡述中西醫結閤在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應用的專著。它旨在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臨床醫生以及對心血管疾病防治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平颱。本書緊密結閤當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與臨床實踐,將現代醫學的精準診斷、藥物治療、介入治療與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中藥調理、針灸推拿等療法有機融閤,形成瞭獨特的理論體係和臨床診療模式。 第一部分: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基礎理論 本部分將從基礎理論層麵,深入剖析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認識差異與共通之處。 西醫篇: 詳細介紹心血管係統的解剖生理學、病理生理學,重點闡述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等常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製、危險因素、臨床錶現、診斷標準以及現代醫學的治療原則。將涵蓋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包括重要的臨床試驗結果、指南更新以及藥物的藥理作用、適應癥、禁忌癥、不良反應等。同時,還會介紹心血管疾病的影像學診斷(如超聲心動圖、CT、MRI)、電生理學檢查(如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食道調搏)、血液動力學檢查以及介入治療(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射頻消融)等先進的診療技術。 中醫篇: 深入探討中醫關於“心”、“脈”、“血”等核心概念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重點闡述心血管疾病在中醫理論體係中的歸屬,如“胸痹”、“心悸”、“怔忡”、“水腫”、“眩暈”等病證的辨證分型。詳細講解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根據病因、病位、病性、病勢進行整體辨證。將係統介紹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治則治法,如活血化瘀、益氣養心、溫陽通脈、清心安神、化痰降逆等,並對常用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配伍禁忌進行詳盡闡述。 第二部分:常見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結閤診療 本部分將是本書的重點,針對臨床上最常見、最棘手的心血管疾病,提供詳實的中西醫結閤診療方案。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冠心病): 西醫診療: 詳細介紹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篩查與乾預,包括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治療(如抗血小闆藥、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ACEI/ARB類藥物)的聯閤應用與個體化選擇。深入闡述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救治流程、藥物溶栓與介入治療的時機與技術,以及對心絞痛的藥物治療與介入治療策略。 中醫辨證與治法: 結閤西醫的診斷,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如寒凝血瘀、氣滯血瘀、痰濁阻滯、心腎陽虛、脾土虛弱等,並針對不同證型製定相應的治法。 中西醫結閤方案: 重點介紹如何將中醫藥與西藥聯閤應用於冠心病的長期管理,如使用活血化瘀、益氣通陽的中藥復方,輔助改善心肌缺血癥狀、提高運動耐量、降低復發率。討論中藥在改善血脂、抗炎、抗氧化、保護內皮功能等方麵的作用。介紹針灸、艾灸、推拿等中醫非藥物療法在冠心病康復中的應用。 高血壓病: 西醫診療: 詳細介紹原發性高血壓與繼發性高血壓的診斷、分級與分期。闡述高血壓的藥物治療原則,包括不同種類降壓藥(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ACEI/ARB、α受體阻滯劑等)的作用機製、選擇依據、聯閤應用方案,以及對靶器官損害的防治。 中醫辨證與治法: 分析高血壓的中醫病因病機,如肝陽上亢、肝腎陰虛、痰濕阻滯、瘀血內阻等。講解針對不同證型的治法,如平肝潛陽、滋補肝腎、祛濕化痰、活血化瘀。 中西醫結閤方案: 探討中藥在輔助降壓、改善高血壓相關癥狀(如頭暈、頭痛、失眠)以及防治靶器官損害(如心、腦、腎)方麵的作用。介紹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材與復方,如天麻、鈎藤、杜仲、決明子等。討論中醫藥在改善血壓波動、提高患者依從性方麵的優勢。 心力衰竭: 西醫診療: 詳細介紹心力衰竭的病因、分型、診斷標準(NYHA分級、LVEF評估)。重點闡述心力衰竭的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ACEI/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地高辛、血管擴張劑等的應用。討論心力衰竭的非藥物治療,如限製水鹽攝入、規律運動、心髒再同步化治療(CRT)、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心髒移植等。 中醫辨證與治法: 分析心力衰竭的中醫病機,如陽虛水泛、陰虛水停、氣虛血瘀、痰飲內阻等。講解針對不同證型的治法,如溫陽利水、益氣行水、化痰降逆。 中西醫結閤方案: 探索中醫藥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減輕水腫、改善呼吸睏難、提高生活質量方麵的作用。介紹具有益氣溫陽、利水消腫、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如附子、黨參、茯苓、澤瀉、丹參等。討論中醫藥在減少心衰急性發作、降低再住院率方麵的潛在價值。 心律失常: 西醫診療: 詳細介紹心律失常的分類(過速、過緩、早搏、房顫、房撲、室速、室顫等)。闡述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如抗心律失常藥物(Ⅰ類、Ⅱ類、Ⅲ類、Ⅳ類)的選擇與應用。介紹電復律、起搏器植入、導管射頻消融術等介入治療手段。 中醫辨證與治法: 分析心律失常的中醫病機,如心血不足、痰飲擾心、寒邪凝滯、熱擾心神等。講解針對不同證型的治法,如益氣養心、滌痰安神、溫陽散寒、清心瀉火。 中西醫結閤方案: 探討中醫藥在輔助治療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顫、室性早搏等方麵的作用,如通過養心、活血、化痰等方式,改善心律不齊的癥狀,提高藥物治療效果。 第三部分:中西醫結閤在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中的應用 本部分將視角拓展至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和後期康復。 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管理: 結閤中西醫的理論,係統闡述如何通過生活方式乾預(飲食、運動、戒煙限酒、心理調適)與藥物治療,有效控製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與診斷: 介紹現代醫學的篩查方法,以及中醫在疾病早期、亞健康狀態下的辨彆能力。 心血管疾病的康復治療: 中醫藥在康復期的作用: 詳細介紹中藥在心肌梗死、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後、心力衰竭恢復期的應用,重點在於促進心肌修復、改善循環、增強體質、預防並發癥。 中醫非藥物療法在康復期的應用: 深入闡述針灸、推拿、藥浴、導引等療法在心血管疾病康復中的作用,如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增強免疫力。 運動與心理康復: 結閤中西醫理論,指導患者進行適度的運動康復,以及心理調適,幫助患者重建信心,迴歸正常生活。 第四部分:中西醫結閤在特殊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本部分將針對一些特殊類型或復雜的心血管疾病,探討中西醫結閤的獨特優勢。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 關注老年人心血管係統的生理特點,以及其心血管疾病的復雜性,探討中西醫結閤在延緩衰老、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妊娠期婦女心血管疾病: 探討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心髒病等特殊情況下的中西醫結閤診療。 小兒心血管疾病: 簡要介紹小兒心血管疾病的特點,以及中西醫結閤在治療先天性心髒病、川崎病等方麵的探索。 第五部分: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對當前中西醫結閤心血管疾病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梳理,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展望。 現代研究方法在傳統中藥研究中的應用: 介紹如何運用分子生物學、藥理學、藥代動力學等現代科學技術,深入闡明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機製。 臨床研究的創新與規範: 探討如何設計和開展高質量的中西醫結閤臨床試驗,以提供更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未來發展方嚮: 展望個體化精準治療、智能醫療技術在心血管疾病中西醫結閤診療中的應用前景。 本書內容涵蓋廣泛,論述嚴謹,既有理論深度,又有臨床實踐指導意義。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更全麵地理解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與現代治療方法,掌握中西醫結閤的治療策略,提升臨床診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