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法則【2011全新增訂版】:第壹本跨越各专业领域的设计书/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設計的法則【2011全新增訂版】:第壹本跨越各专业领域的设计书/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
  • 设计法则
  • 用户体验
  • 交互设计
  • 视觉设计
  • 产品设计
  • 设计思维
  • 可用性
  • 人机交互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原点
ISBN:9789866408304
商品编码:1239983306

具体描述

出版社: 原点出版社 作者: 威廉.立德威/ 克莉汀娜.荷登/ 吉儿.巴特勒 L 出版时间: 2011年1月24日 开本装帧: 21.5X25.5CM精装 页数: 272页 语言: 繁体中文 译者: 吕亨英/ 吴莉君/ 吴佩芬 ISBN: 9789866408304 威廉.立德威 William Lidwell  以设计和工程心理学为主题,从事写作、演讲与咨询,对跨学科的设计、组织达到创新的方法,以及如何让创新制度化,特别感兴趣。文章常见于热门设计杂志及报纸。目前定居美国德州休斯敦工作。  克莉汀娜.荷登 Kritina Holden 现为美国太空总署约翰逊太空中心「使用性测试与分析设备」(UTAF)的技术指导兼代理经理,负责提案、项目规画、人员任务分配与监督,以及确保UTAF 的产品质量。她也以专家身份,为猎户座宇宙飞船驾驶舱小组提供人因工程学支持,协助需求开发、任务分析、成员评量等作业,时在休斯敦大学明湖分校(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担任副教授。  吉儿.巴特勒 Jill Butler  得奖的平面设计,兴趣涵盖讯息设计、用户经验设计、插画和造纸工程。2002年成立「创造东西设计工作室」(Stuff Creators Design Studio)。曾于休斯敦大学和金武德小区大学(Kingwood Community College)教授设计、桌面出版和字体设计。目前在德州休斯敦定居、工作。  译者简介  吕亨英(原100则)  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毕,现任专职译者。与先生Ronald Brown合作,一起把介绍国内文化与传统建筑的作品如《澎湖天后宫》、《神冈筱云山庄》、《认识古迹日手册》等书译成英文。英翻中作品有《戴安的日记》、《第三死罪》。  吴莉君(新增25则)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任职出版社多年,现为自由工作者,译有《观看的方式》、《我们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二十一世纪》、《建筑的法则》、《留住一切亲爱的》、《设计是什么?》、《光与影》、《建筑的危险》等书。  吴佩芬(原100则修订)  法国第戎市IUP Denis-Diderot文化管理硕士,曾从事艺术行政多年,现为自由文字编辑。  增加成功设计的可能性  不久之前,设计师是兼容并蓄的通才。他们研究艺术、科学与宗教,以便了解自然的基本定律。之后他们再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这些陈年知识的份量与复杂性,增加了设计师专业分工的种类。知识的广度,逐渐取代知识的深度,而这种潮流一直延续到今日,结果造成设计师愈是专精于某项目,他们愈是不注意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与新发现。这种无法避免的情况是相当不幸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别的设计学科学到许多知识。从来没有人能简单地撷取跨越各设计学科的知识。一个对其他专业领域有兴趣的设计师,必须研究许多不同设计学科的工具书。他的diyi项挑战,就是要决定学科里的哪一本工具书是值得研究的,第二项挑战是破解书中的专有名词,第三项挑战是耐心研究详细的内容。他花了很大的精力,结果只是在不熟悉的领域,走马看花,去寻找他所要研究的特定问题。本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这些身负挑战的设计师,轻松地学习跨越各学科的主要设计规则。  本书所提及的概念,一概用「法则」来称呼。其内容包括守则、指导方针、人的偏见,以及一般设计的考虑。这些「法则」的选择,是基于如实用、误用与误会的程度,以及有力的证据等几种状况的设计原则而挑选出来的。本书撷取的一百个概念,不应该被解释成只有一百个适当的设计法则,因为很明显的,在设计的世界里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法则。  本书是根据英文字母编排,因此读者可以用名称,迅速容易地找到参考法则。如果你对某一特别设计问题感兴趣,本书也用设计师常见的问题来编排。每项法则都是两页的格式。左页包括了简短的定义、法则的详细描述、范例,以及使用指导方针。批注则出现在本文的右边,提供了细节与参考数据。右页包括了图例与相关图解,让读者对法则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不只是少数有特殊才华的人,几乎所有的设计师都可以设计出合用的设计。使用卓越的设计法则,会增加设计成功的可能性。使用《设计的法则》,你可增加跨越学科的知识、了解设计、为设计问题提供脑力激荡与意见,并重新想起不常用的设计法则。zui后,你可以利用本书来检视你的设计过程与成果。对这一点,威廉.史壮克(William Strunk)一段有名的告诫,说得很好:「zuihao的设计师有时并不理会设计法则。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通常会因为违反法则,而做出一些补偿性的措施。除非你能确定你也能做得这么好,否则你zuihao还是遵守这些法则。」     本书是diyi本跨越各专业领域的设计书,当中罗列的125个设计法则,试图找出好设计,为什么好的决定关键。这些法则的适用范围,广及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展场规划,甚至广告与公关宣传。 为什么有些设计,就是抢眼,而且可信度高;有些则比较难使用、容易被忽略,甚至让人反感?它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每个设计的背后其实都有很多看不到的力量,牵引着使用者的认知、情绪、好恶和使用习惯,例如:  「外观较美的设计,会被认为比不美的设计更好用。」 「在设计角色或产品时,如果需要明显的五官特性,就要考虑人们的娃娃脸偏见。」  「去饱和度、明亮的色彩,会被视为友善又专业。」  「书封面、网站首页、商店入口,这些『进入点』障碍越少越好;还要设计『全貌点』与『渐进的引诱』,引导人潮完成后续行为。」  「在设计『时间就是关键』的作品时(例如煞车系统、路标),就要把选项降到zuidi,以减少反应时间,降低错误机率。」  「腰到臀比例是决定男女迷不迷人的主要因素,男性偏爱介于0.67至0.80的女性……,这是健康及繁殖潜力的指标。」 
   不管是举办营销活动、设计海报、筹划博物馆展览、设计计算机游戏或甚至更复杂的建筑与工业设计,所有专业工作者,都不断思索的问题:  如何增加视觉吸引力?如何增强功能并方便使用?如何影响使用者认知?    如何增加美感?如何做出zuihao的设计决定? 从「80/20法则」(80/20 rule)、「意元集组」(chunking)、「娃娃脸偏见」(baby-face bias)、「奥卡姆剃刀」(Ockham’s Razor)、「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到「说故事」(storytelling)等通则,书中以丰富的插图及清晰易懂的图表加以解说。读者可从这些法则中,快速地吸收宝贵经验,避免犯错,更可启发许多新灵感与创意。  这本重要的设计法则书,是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以及正在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必备工具和实用对策宝典。而任何一个消费者,也可以用这本书看懂设计的门道,培养出判断「好设计为什么好?」的眼光与能力。     1.80/20法则 2.容易使用 3.前导手册 4.美即好用效应 5.功能可见性  6.对齐 7.拟人形 8.原型  9.面积对齐 10.魅力偏见 11.娃娃脸偏见 12.亲生命效应 13.大教堂效应 14.意元集组  15.古典制约  16.闭合  17.认知失调 18.颜色  19.共同命运 20.比较  21.确认 22.一致性  23.恒常性 24.约束 25.曲线偏见 26.控制 27.聚合 28.成本效益 29. 30.处理深度 31.委员会设计 32.偏好路径 33.开发周期 34. 35.错误 36.预期效应 37.曝光效应 38.脸部主义比率 39.安全系数 40.反馈循环 41.费布那西数列 42.图形—背景关系 43.费茨定律 44.五帽架 45.弹性—使用性取舍 46.宽恕性 47.形式追随功能 48.框架 49.僵住-逃跑-对抗-认输 50.垃圾进、垃圾出 51.黄金比例 52.连续律 53.古腾堡图表 54.希克定律 55.层次 56.需求的等级 57. 58.恐惧留白 59.猎人-抚育者定像 60.图像表征 61.浑然忘我 62.不注意视盲 63.干扰效应 64.倒金字塔 65.重复  66.布拉哥南斯定律  67.分层法 68.容易识别 69.产品周期 70.映射 71.心智模型 72.模拟 73.记忆技巧 74.模块化 75.够前卫又可亲近  76.zui平均脸孔效应 77. 78.非我发明 79.推力 80.奥卡姆剃刀 81.操作制约 82.定位感 83.效能负载 84.表现 vs.偏爱 85.人物志 86.图优效果 87.促发作用 88. 89.命题密度 90.全貌—庇护 91.雏型设计 92.接近 93.可读性 94.辨认比回想重要 95.红色效应 96.备援 97.罗塞塔石碑 98.三分定律 99.满意法 100.大草原偏爱 101.规模缩放谬误 102.物稀为贵 103.自相似性 104.序列效应 105.塑造 106.信噪比 107.相似性 108.黏着性 109.说故事 110.结构型态 111.对称 112.威胁侦测 113.三维立体投射 114. 115.恐怖谷 116.测不准原理 117.均质连结性 118.范布伦效应 119.可见性 120.视觉空间共振 121.梵雷斯托夫效应 122.侘寂之美 123.腰臀比  124.找路  125.zui弱的一环   在我念大学和研究所的时候,设计教育根本不包含心理学与人类学的课程。人类行为受到漠视,几乎没人想去深入了解,也没人想要用比较学术的方式去理解设计。离开学校时,我对如何创造形式懂得不少,但对人类如何感知世界和如何创造意义,则是毫无所悉。《设计的法则》是填补这道缺口的一大资源,它可帮助我们破除迷思,并为许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这几年来,我一直是「居家和庭院电视」(HGTV)买屋─装潢─整修节目的忠实观众,我从没听哪个人说过,他喜欢矮天花板、小窗户或视野很差的房子。《设计的法则》引导设计师去了解,究竟是哪些原因让人们偏好高大宽敞的天花板(大教堂效应,见P.38),以及可以看到自然美景的大窗户(亲生命效应,见P.36)。谁会猜到,答案是高天花板可以激发创意,而自然景观有助于恢复身心健康?  我从没真正搞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和大多数人产生共鸣,有些人则没办法;我也不知道,原来有一些方法可以计算人们的反应。直觉上,我总认为,好设计加上好质量,就能所向无敌,这两点虽然占了很大的比重,但还是有许多更深层的象征和意义,值得我们思考。例如第190页「命题密度」法则,便从形状、意含和假想的模拟性,仔细探究意义这件事。它提供一道公式,让设计者可以计算出产品设计与民众产生共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提供设计者一种沟通方法,让客户愿意支持设计师的决定。  《设计的法则》让我深入了解设计中的人性方程式。设计不只是以表面风格来讨好民众的眼睛,设计比这复杂多了。人类的动机神秘难解,与潜意识的本能、感知和作用密不可分。《设计的法则》让我们看到是哪些力量在背后驱动人类的行为,让设计师更加了解直觉的面貌。这些法则可不是臆测,每一条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真实而且有效。 
深入洞察设计思维的基石:一部超越专业壁垒的思维指南 本书并非探究特定设计领域的技法或工具,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普适性的设计思维框架,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设计”这一行为的本质逻辑,并将其应用于任何需要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或优化体验的场景中。它是一本面向所有思考者、决策者和实践者的认知升级手册,而非一本教你如何使用Photoshop或CAD的工具书。 核心理念:设计即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优秀的设计,无论表现形式是产品、服务、系统还是信息架构,其背后都遵循着一套可被识别、学习和应用的底层法则和结构。这些法则超越了平面设计的光影原理、工业设计的人体工学限制,或软件交互的用户界面规范。它们触及的是人类认知、决策制定、信息组织以及复杂系统运作的深层规律。 第一部分:解构设计思维的根基——从混沌到秩序的转化 本部分着重于剖析“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的桥梁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 1. 认知的边界与盲区: 探讨人类在面对复杂信息流时会产生哪些固有的认知偏误。成功的“设计”往往在于巧妙地规避或利用这些偏误,引导用户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将详细分析“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在设计决策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提问,暴露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需求。 2. 需求的层次与张力: 区别于简单的“用户想要什么”,本书深入探讨了“用户需要什么”以及“设计能够提供什么”之间的张力。内容将引入一个多维度的需求模型,该模型不仅仅关注功能性需求,更侧重于情感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存在性需求。设计法则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平衡或解决这些多层级需求的程度。 3. 范式的转移与重构: 介绍如何识别和打破既有的“设计范式”。许多创新并非源于线性改进,而是源于对核心假设的颠覆。本书通过分析历史上几次重大的行业范式转移案例,提炼出一种“解构-重建”的思维模式,指导读者识别哪些看似不可动摇的“规则”实际上是创新的最大障碍。 第二部分:普适性的设计法则——跨越学科的结构化工具 本部分提供了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的具体、可操作的思维模型和法则,强调其在不同领域中的映射关系。 1. 一致性与可预测性的构建(The Rule of Predictability): 这一法则强调,一个可靠的系统(无论是信息系统还是组织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可预测性。我们将探讨“模式识别”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构建清晰的语境、建立统一的符号系统来降低认知负荷。这部分内容将对比物理世界的物理定律和信息世界的逻辑结构,揭示它们在“一致性”上的共同要求。 2. 最小干预最大效能原则(Principle of Minimal Intervention): 这是对效率和优雅性的追求。本书阐述了如何通过最少的输入(资源、步骤、信息)实现最大的预期输出。内容将深入分析“奥卡姆剃刀”在复杂系统优化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识别设计中的“冗余层”并将其剥离。这不是关于简化到只剩骨架,而是关于精确到位。 3. 反馈回路的艺术与工程(The Art of Feedback Loops): 任何有效的系统都需要不断自我校正。本书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的反馈回路——从即时、清晰的反馈到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社会反馈。它将分析如何设计信息架构或流程机制,确保设计者能够接收到准确的、无失真的反馈信号,从而驱动下一轮的优化迭代。 4. 情境依赖性与适应性(Contextual Fluidity): 强调没有绝对“好”的设计,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有效”的设计。本章节将提供一个情境分析框架,帮助使用者系统地评估时间、地点、文化、技术环境等变量如何重塑一个设计的价值。它指导读者设计出具备弹性,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自动或半自动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构。 第三部分:设计实践的伦理与长期视野 真正的设计法则必须包含对其后果的审慎考量。 1. 时间的维度:从短期满足到长期演化: 本部分关注设计的“生命周期”和“遗产”。好的设计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还必须预留未来扩展、维护或被替代的空间。内容将探讨“技术债”在设计决策中的体现,以及如何设计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的系统结构,抵抗随时间而来的熵增。 2. 意图与影响力的对齐: 深入探讨设计者所承担的责任。设计不仅是技术实现,更是对人类行为的引导和对社会结构的塑形。我们将讨论如何确保设计意图与最终的社会或环境影响保持一致,以及如何识别那些可能导致“次生问题”的隐形设计决策。 目标读者: 本书不假设读者具备任何特定的设计软件技能。它面向所有需要在工作中进行系统性思考、流程优化、信息传达和策略制定的专业人士:管理者、产品经理、技术架构师、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对“如何更好地思考和创造”抱有浓厚兴趣的探索者。它提供的是心智的工具箱,而非操作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偏向于技术实现的设计师,过去对理论和哲学的探讨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难以落地。然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将最抽象的概念,通过极其清晰的逻辑链条,转化为可操作的指导方针。比如,在讨论“设计中的迭代与反馈”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敏捷开发的概念上,而是深入到如何设置有效的用户测试场景,如何辨别用户反馈中的噪音与真需求。书中提供的那些流程图和决策树,非常直观,我甚至直接将其中一个关于“信息架构优化”的流程图打印出来,贴在了我的工作台前,在接到新的复杂项目时,它能迅速帮我理清思路。而且,书中对不同设计语言(如拟物化与扁平化)的演变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分析了每种风格背后的技术限制和用户习惯的变迁,这让我对自己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避免了盲目追逐潮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纸张的触感到印刷的清晰度,都透露着一种对品质的坚持。装帧设计虽然朴实,但拿在手里却很有分量,这或许也是一种隐性的“设计法则”的体现——内容为王,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上,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设计伦理”的部分。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很多设计师只关注“如何做得更好看”,却忽略了“是否应该这么做”。作者在这部分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探讨了设计如何被用于操纵消费行为,以及设计师在面对企业压力时应如何坚守原则。他引用了几个历史上著名的设计案例,分析了那些看似“成功”的设计是如何在长期内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这种超越商业层面的批判性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设计师的责任”的宣言。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被列为所有设计院校的必读书目,因为它培养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设计者的心性和视野。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买了这本书的,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对“跨越各专业领域”这个宣传语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很多试图做大而全的指南,最终都显得浅尝辄止,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设计门类划分章节的方式,而是从“感知”、“结构”、“沟通”这三个更宏观的维度入手,构建起一个统一的设计哲学体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结构”那一章,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拆解信息的层级关系,特别是提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在排版中的应用,那种对视觉组织规律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过去总觉得排版就是把字放对位置,但读完这一章,我才意识到,文字块、图像和负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构建视觉秩序的关键。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色彩心理学,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冷静”这种肤浅的知识点,而是结合了文化背景和媒介特性,去分析特定色彩组合如何影响用户的情绪响应,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厚厚的繁体中文书籍,对我这个习惯了快速阅读和碎片化信息输入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包裹的感觉是非常令人满足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中式美感,行文流畅,但又不失严谨,很多长难句的构建都非常精妙,读起来有一种韵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用户体验”的章节,作者没有把UX简化为用户满意度分数,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系列有意义的“人机交互瞬间”的累加,强调了微小细节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个关于电梯按钮设计的例子,分析了按钮的触感、反馈声音、以及位置排列如何共同构成一次完整的“体验”。这种对“瞬间”的捕捉和分析能力,让我对未来在做任何界面或产品设计时,都会更加注重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真正做到“魔鬼藏在细节里”的深刻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被反复打磨和应用的思维工具箱,而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则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品味,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阅,看到这个标题——“设计的法则”,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这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设计圣经”类的书籍。作者的序言写得非常真诚,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炫耀自己的学识,反而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姿态,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在不同设计领域摸爬滚打的心得体会,那种仿佛老前辈在深夜里和你促膝长谈的感觉,让人非常放松。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形式追随功能”这个经典命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工业设计、平面广告乃至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让我深刻理解了这条法则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奏和延伸。特别是关于“留白”的运用,书中给出的那些分析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地展示了空间疏密如何影响信息的传达效率和读者的心理感受。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刚踏入设计行业不久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认知框架,避免了他们陷入纯粹的“美学堆砌”的误区,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设计背后的逻辑和目标受众的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