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佛教述论(宝庆讲寺丛书)
:52.00元
作者:存德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802548220
字数:400000
页码:4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述论(中国佛教学者文集)》是“宝庆讲寺丛书”之一,内容含括了佛教思想及其与传统思想、政治、伦理、民俗等方面的交涉和佛门高僧的思想评述。既有关于佛教历史上重要事件如北魏太武法难、北周周武法难、唐会昌法难、后周世宗法难等的研究和部分佛教教理教义,如佛教的黑白观等的探微,又有佛教高僧虚云和尚禅学思想、傅山佛教观和契嵩、莲池孝论思想的述论。书稿篇文论证严谨,条理清楚,文字流畅,是研究中国佛教很有价值的资料。
目录
总序 朗宇
六家七宗述论
二程辟佛述论
四大名山的形成及其佛教文化特点
虚云和尚禅学思想述论
印光与《四大名山志》的修订
净土宗根本宗经——《净土五经》形成述论
顺治皇帝与佛教述论
佛教的黑白观
广州光孝寺寺名变迁考述
傅山的佛教观
佛教孝论思想内在理路之构建
——从“能养父母”到“普济群生”
大孝论:佛教对儒家责难的回应之路
佛日契嵩的孝论思想
莲池袜宏的孝论思想
忠孝原来是法身
——略论诗僧笔下的孝道情结
从佛教文本的变改情况来论会集本
——以莲池、印光的批判为中心
从《牟子理惑论》看中国排佛思想的形成
北魏太武法难述论
北周武帝法难述论
唐武宗法难述论
后周世宗法难述论
后记
《宝庆讲寺丛书——中国佛教学者文集》
已出书目
作者介绍
存德,1975年生,宁夏固原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后于杭州等佛学院任教。2005年,于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进修,后任《广东佛教》责任编辑四余年,现以从事佛学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
文摘
序言
我对于那些能够提供多维视角分析的著作总是抱有好感。宗教史的研究,尤其如此,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层面,还应该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艺术史的切入点。我好奇这本书在处理这些跨学科议题时采取了何种策略。例如,一个寺院或一个学派的兴衰,必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将教义的阐发与世俗的变迁联系起来,形成一张相互映照的网络,那么这本书的格局就会显得非常开阔。我更倾向于看到那种“大历史观”下的细致描摹,而不是局限于教条的重复阐述。此外,对于任何经典性论述,其在后世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所受到的评价,也是我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果书中有对既往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或者能指出前人研究的盲点并尝试填补,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度便不言而喻了。我期待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次思想的对话,能够激发我提出新的问题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评分我对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类的书籍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勾勒出特定地域文化脉络的著作。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极具学术探索的价值,它不像那种宏大叙事的通史,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这往往能提供更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我猜想,这类丛书的价值就在于其资料的翔实和论证的严谨,它们往往是后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或深度二手资料。我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宗派的内部运作机制、思想流变,以及它与周边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这种深入挖掘的努力,对于理解一个宏大主题的全貌来说,至关重要,就像从无数微小的砖石中重建一座宏伟的建筑。如果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某个历史节点的思想交锋或教义演变的关键人物和事件,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陈旧的、只是罗列事实的旧学问,而是能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对传统材料进行再阐释的创新之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丛书出版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生命力。
评分近来我一直在尝试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尤其是在对东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涉猎上,深感需要一本能够提供清晰脉络和深刻见解的指南。这本书的篇幅和结构看起来相当可观,暗示着作者在梳理相关材料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时间。我非常看重作者的立论基础是否扎实,引用的资料来源是否可靠,以及逻辑推演是否具有说服力。如果作者能够避免那种空泛的赞颂,而是直面核心的理论难题和历史争议,进行深入的辨析,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例如,如何界定某些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面对跨文化的比较时,如何保持文化敏感性而不失批判精神?这些都是我阅读此类书籍时特别关注的“硬骨头”。一个优秀的学术论著,应当能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告诉“是什么”。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组织和理解那些纷繁复杂的教义体系和历史叙事,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而成熟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素雅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挺好,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设计上,那种略带古朴的书法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和历史的厚重感,虽然内容本身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就从外在的观感来说,它无疑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特别是那个“宝庆讲寺丛书”的标识,让人联想到这背后可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学术谱系或传承,很期待内容能与之相匹配。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遗憾,或许是内页的排版,虽然清晰,但在某些章节的段落划分上,感觉略显密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可能会稍微吃力一些,也许可以考虑增加一些留白来提升阅读的舒适度。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为即将展开的精神探索打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调,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像它的外表一样,内容也同样精良耐读,能真正触及到我们对某些深奥议题的探究之心。我喜欢这种实体书带来的触感和沉浸感,远非电子阅读所能比拟,特别是对于这种需要慢慢品味的学术性或思想性的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评分从一个爱好收藏和阅读的人的角度来看,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往往是其文化价值的延伸。这套“宝庆讲寺丛书”的整体视觉风格,流露出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但同时也需要警惕,不要因为过度追求“古旧感”而牺牲了现代阅读的便利性。比如,注释的格式是否清晰易懂,索引编制是否详尽,这些细节决定了书籍作为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对于涉及专业术语较多的论著,一个详尽的术语对照表或名词解释,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总是希望,学术作品在追求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能对初学者保持一定的友好度,当然,这份友好绝不能以牺牲内容的严谨性为代价。如果这本书能够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前提下,设计出流畅的阅读体验,让我在翻阅过程中能感受到知识点的层层递进,而不是被晦涩的语言和排版困住,那它无疑就成功了一半。阅读的过程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愉悦的、充满发现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