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育儿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教子经验
  • 儿童教育
  • 成长
  • 好妈妈
  • 教育专家
  • 手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6631
商品编码:1275263468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获20多项图书大奖 
靠口碑狂销500万册 
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适合爸爸、妈妈也适合老师的教育经典 
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实用,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纪念版)》是尹建莉家庭教育作品。
     本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且在出版国家和地区均得到好评。CCTV“新闻联播”、“朝闻天下”、“面对面”等多个栏目,以及境外的《华尔街日报》等上百家媒体曾对本书及作者进行报道和专访。

以“表扬”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日本zui热的国民级奇迹教育法!上市仅2年,创造销量奇迹!越表扬,孩子越自信、越积J!越批评,孩子越自卑、越叛逆!育儿的zui终目标,不是培养服从指令的孩子,也不是培养为了得到奖励才肯去做的孩子,而是要通过强化孩子的内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受到批评,孩子就乱发脾气、又哭又闹;再三纠正,他还是不长记性,下次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其实都与您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 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D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CY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改版前言
序言
前言
DI一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1 “打针有些疼”
2 不要捉弄孩子
3 给小板凳揉揉疼
4 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5 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6 像牛顿一样
7 古诗滋养的孩子
8 给孩子“犯错误权”
第二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1 让孩子识字不难
2 开“小卖部”
3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
学习能力强
4 修得一支生花笔
5 “好阅读”与“坏阅读”
6 阅读需要诱惑
7 不看“有用”的书
8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9 写作文的zui大技巧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2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3 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4 遇到一个“坏小子”
5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6 “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2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3 替孩子写作业
4 不写“暴力作业”
5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6 不考100分
7 考好了不奖励
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1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2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3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4 “不管”是zui好的“管”
5 做“听话”的父母
6 学会开“家长会”
7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第六章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1 女儿的“隐私”
2 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3 睡觉不怕吵 学习不怕吵
4 不怕小动物
5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6 永远正确的家长zui失败
7 开“提意见会”
8 让孩子成长得更安全些
第七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1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2 不上学前班
3 暴力作业就是“教育事故”
4 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5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参考文献
后记


如果能像书中的父母那样教育孩子,对孩子而言,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D孩子完成任务,我们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D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不批评他,而是给予鼓励。
孩子总是玩得忘记时间、不督促就不整理房间、净做一些不让他做的事……这些常见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虽然这些问题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但读完后,我感到能平下心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这本书,无论如何都强烈推荐给为人父母的家长们!
——日本读者 奈奈
这本书并不仅仅要我们温柔地对待孩子,书名虽然叫“不批评”,但里面不单单是“要爱孩子”“不要棍棒教育,要接纳孩子”这样的内容。对于育儿中常见的问题,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真的很惊讶,没想到用他的方法,真的能在不批评的情况下,达到育儿的目的!的确一学就会!
——日本读者 绘里
至今我读了不少育儿书,一直没有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但这本书是个例外!熟知儿童心理的作者,将一个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的观念提供给了读者。这本书写得浅显易懂,家长也能很快上手。育儿过程中zui重要的,D然是家长的自我反省。我zui近开始实践,6岁的女儿现在能自己收拾东西、自己穿衣服了,说不定这只是碰巧,可我相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日本读者 tomoDhana
无论是常见问题还是棘手的少见问题,老师都讲解得很到位,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积J向上的正能量,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一位日本儿科医生
老师举的案例简洁易懂,非常实用。父母们都有必要积J学习。
——一位日本教育指导员
从古至今的育儿经中,往往充斥着“棍棒之下出孝子”之类的教条,而这本书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个观念。在书多得堆积如山的D下,这本书属于它们D中的异类。与其看那些可有可无的育儿书,不如看这一本,我个人觉得就足够了!书里有许多具体案例,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4岁男孩的妈妈
内容非常详尽,有逼真的场景描写(就像发生在我家),可以现学现用!不仅受到很大启发,还非常感动于作者对儿童心理的了解与把握。推荐给每一位爸爸妈妈!
——一位日本爸爸
做法很科学,我特别喜欢奥田老师所举的21个案例,虽然看上去是生活中的小事,但从我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小事往往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另外,我也被老师实事求是的建议所折服。这可谓是一本上乘之作,所以大力推荐。
——一位日本教师


开“提意见会”(新增文章)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D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所以,“提意见会”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D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这很正常,大多数成年人不也是这样嘛,别人在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如果不顾说话方式,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反驳。同时,在和孩子相处中,父母自己有什么不妥,自己很难发现,这就容易导致家长不知不觉地陷入一错再错的境地。
在我女儿圆圆小时候,大约从她三四岁开始,我家每周开一次“提意见会”,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还有额外的收获。
平时我对圆圆的一些小毛病尽量不说,能接纳的就接纳,不能接纳的暗暗帮她矫正,比如她小时候吃饭响声大,我就和她爸爸提前沟通好,然后在饭桌上说:“爸爸,你吃饭声音有些大了,要注意点啊。”爸爸假装刚发现这个问题,不好意思地笑笑,赶快收敛吃相。圆圆听到了,看到了,自然会控制自己的吃饭声。问题D然不可能一次改掉,待下次我再发现她吃饭声有些大时,我就又提醒她爸爸,“爸爸,你今天吃饭声音又有些大了。”一段时间后,圆圆的这个毛病就消失了。
但有的问题没这么简单,做示范用处不大,孩子意识不到其中的规则,就需要明确指出来。比如东西zui好不随意乱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等。我zui初是直接告知的,发现她有抵触,或不以为然,就考虑要改变一下方式,让她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有一天,我问圆圆:如果你脸上不小心蹭了一块黑,但你自己不知道,那么你希望别人告诉你,赶快把它擦掉,还是希望别人不告诉你,但别人都能看到,只是自己看不到?圆圆说希望告诉。我说对,然后又问她:可是,如果有的人不愿意这样,别人告诉他,他却不高兴,不承认自己脸上有黑,也不擦干净,这样好不好?圆圆说不好。
我亲亲她的小脸蛋,宝宝说得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脸上有黑一样,自己不知道,别人能看见。如果有人能给我们提意见,告诉我们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改正,这就像给了我们一面镜子一样,能让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你说,提意见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圆圆说是,显然,她一下就理解了“提意见”的意义,目光清澈,神情平和。于是我和她商量,以后我们一家三口要互相提意见,并且建议每到周末,全家人开一次“提意见会”,互相说说各自有什么需要改正的缺点,这样我们每个人的缺点就越来越少了。我俩商量好后,又去问了爸爸,爸爸也觉得是个好主意,特别赞赏。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圆圆表现出简直迫不及待地要开会了,小小的人可能是怕自己脸上有黑吧。掰掰手指还有两天才是周末,就对开会这件事更加期待。
从此,“提意见会”成为我家的例会。我们开始时是先给爸爸提,再给妈妈提,zui后给圆圆提。到后来就采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谁先提。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见记录下来。到下次开会时,看看小本子,总结一下各自的改正情况。
我们观察到给圆圆提一个什么意见后,她偶尔会不安。我们就会告诉她,爸爸小时候也这样,或这方面妈妈小时候也做得不好。再讲讲我们D初是如何克服的,举个例子或讲个故事。这样既安慰了她,又给她指出了改善的方向。
儿童尚处于心理无序期,对很多事没有把握,其实心底经常会不自信。所以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时,zui好把自己和孩子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友好地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心理放松。要忌讳居高临下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听话、乖。
“听话”和“乖”是我们传统的育儿审美心理,在一个小环境中,某些教师或家长很容易自封为quanwei,在儿童面前忽略自我约束的意识,使zui需要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只是,由于习俗使然,很多人意识不到批评一个孩子“不听话”或“不乖”时,成人已变得多么不讲理。
观察我们周围的情况可以发现,不少妈妈只爱婴儿期的孩子。孩子在两三岁前,几乎是完全的被动体,父母被孩子的可爱感染,柔情似水,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充分享受着做父母的快乐。可一旦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主意识萌发后,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处处触犯家长的期望和规则,变得不听话了,不可爱了,于是家长眼睛里开始流露出厌烦的神色。不少家长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带,越来越不听话”。
依孩子的天性,他们其实都想变得完善,想表现得更好,孩子会本能地讨好父母。但如果在沟通中体会的是压力和不尊重,孩子逆反情绪就会被激活,以更加“不听话”来守卫自由意志和尊严。也有一些孩子走向另一个J端,彻底放弃个性,内心不产生任何主见,变成一个天真可爱的提线木偶。不管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情绪淤积,无法建立良好的内在秩序感,思维紊乱,甚至行为怪异。
看过一个冷笑话。某家有一位特别听话的儿子,父母说东儿子不往西,为此深得父母喜欢,令邻人羡慕。有一天,家里失火,慌乱中父母先跑出来了,儿子还在屋里,不见出来。妈妈大喊:“儿子,失火了,快往外跑啊!”屋里传出儿子的回答:“妈妈,你说出门必须穿戴整齐,我在穿袜子呀……”妈妈急得跺脚,“儿子,都失火了,还穿什么袜子,不用穿了,快往外跑吧!”过了片刻,儿子还没出来。妈妈又高喊:“儿子啊,你到底在干什么?快出来呀!”里面传出儿子微弱的声音:“妈妈,我在脱袜子呢……”
培养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是可悲的,可是,不去矫治孩子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或矫治不得法,也是问题。那么教育是否总可以找到有效的路径呢?回答基本是肯定的。
在我们和女儿的相处中,不是没有困惑,而是有了困惑后,努力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绝不以牺牲孩子的自尊或面子去简化自己作为家长的劳动。
我发现,无论给圆圆提什么建议,只要拿到“会上”说,她一般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一是她已有心理准备,二是父母也拿出了接受意见的诚意,为孩子做了榜样。
并不是说她的什么毛病,只要我们一提出来,就能马上改善。但我们不会因此抓小辫子,她的什么毛病,提一次没用就提两次,两次还没用,就换个说法,从正面说说她越做越好的部分,让孩子知道自己在改善着。实在不行,就接纳,把问题交给时间。我的孩子不必完美,如果有问题时间也不能解决,那我们就珍爱她的这个缺点吧。
所以,“提意见会”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圆圆从小到大和别人说话时,总是非常得体,既诚恳又有节制,总是让人感到舒服,“提意见会”应该也功不可没。
应该说,我和她爸爸从“提意见会”中的收获更大,我们非常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从孩子的视角反观自己,发现自己作为家长的不足之处。孔子说过,“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意思是,如果家长能倾听自家孩子的意见,就不会做出错误的举动。老人家在三千年前就提醒过我们的教育箴言,在今天仍然如此实用。
“理性态度的DI一个特征就是反省在他者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自己。”①如果说作为家长我们做得还算不错,“提意见会”则是很好的校正器之一。我们深信,任何年代,任何国度,纯美的孩子都是家长zui好的镜子,值得家长万分珍惜。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犯再犯的某种毛病,“提意见会”的力量不可能大到让我们变得完美。但我们从提意见会上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原来也是有毛病的,自己的一些做法原来别人也不认可,之后就变得对别人更加宽容。
每一次的提意见会,其实也是一个亲子共处的美好时光,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水果或点心,说着话,其乐融融,有时严肃有时开玩笑,有表达的畅快,也有收获的愉悦,所以圆圆每周都挺向往开“提意见会”。偶尔我和她爸爸忘了,她就会及时提醒我们,该开提意见会了!
“提意见会”甚至让我和先生之间的感情更上了一个台阶。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也年轻,各自身上都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夫妻相处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每次的提意见会中,我俩彼此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对方的想法提出来,这让我们多了一个了解对方的渠道,也达成了更多的谅解。
这件事我们坚持的时间并不长,在我的记忆中大约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这一两年也并非每周都去做,只在开始阶段周周都做,后来就越做越少,慢慢不了了之。到圆圆更大一些,偶尔谁想给谁提个建议,就会说应该再召开一次提意见会了,但这多半是开玩笑,并没有真的再专门找时间坐下来开会。
作家梭罗说过,“我们天性中zui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孩子就是一枚水嫩的果子,需要我们爱护着成长。谁不知道讲道理、发脾气zui简单?谁又见过哪个孩子是通过父母单纯地讲道理、发脾气变得越来越完善的?
“我所知道的zui快乐的家庭,是那些父母不说教而对孩子JD诚实的家庭。恐惧在那些家庭不存在,父亲和儿子是伙伴,爱也可以在那里滋长。在另外一些家庭中,爱却被恐惧压倒,矫饰的尊严和强求的敬重使爱缥缈无踪,强迫的尊敬永远暗示着恐惧。”①
杜威认为,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成人的规则和控制可能立即见效,但却使儿童后来的行动失去平衡——后果就是儿童更容易受一些坏习惯的影响,他会不自觉地采用回避或欺骗的手法来平衡自己。所以控制欲强的成人,错误就在于缺少对受控制儿童发展倾向的预见性。②
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赤裸的心灵,所以我们就变成道德家。”③而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而是要做得得体,让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我同意这样的比喻:一个真心乐意给儿童自由的家长应该像一个仆人一样,精心地为主人提供餐饭,但并不规定主人吃什么吃多少;默默地为主人擦干净浴室,并不规定主人什么时间洗澡。他为主人提供种种帮助,而不去支使和强迫主人去做什么。他不去打扰主人的生活,在主人需要时,却能及时出现。
主仆比喻无关家长和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更不是意味着“仆人”在生活上无微不至、D牛做马地照顾孩子。只是说明家长应保有怎样一份尊重儿童的、得体的态度。儿童实际上非常温顺,是带着友好出生的。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善于倾听,有变通性,孩子就不会固执。不曾见识过“暴君”的儿童不会变成“暴君”,领略过优秀“仆人”品质的儿童学到的正是“仆人”身上的好品质。
记得圆圆三四岁时,我带她回我母亲家。母亲做了一种糖酥饼,圆圆非常爱吃,小小的人,吃了整整一个。那个饼油糖放得非常多,我不愿意她多吃,她再要时,我掰了很少一点给她,告诉她这个不能多吃,开玩笑说“今天已经吃得够多,再吃眼睛就绿了”。圆圆一口把那一小块饼吃下去,明明还想吃,却十分配合地拍拍小手说,“那就等眼睛红了再吃吧。”
住了几天,要离开时,姥姥给她拿了一包糖块,她兴致勃勃地倒在炕上清点,约有二十块。我不愿意她路上吃糖太多,建议她不要拿那么多。圆圆想一想,从袋里拿出一块留下。我母亲对我的建议不以为然,嗔怪地说,干吗不让孩子都拿走?然后对圆圆说,都拿走吧。圆圆回答说“留下一块吧,我妈妈说不要全都拿走。”一副大度样。小小的人,既要平衡各方意见,又有变通性,大家都被她逗笑了。
圆圆小时候J少哭闹,总是非常快乐,我们从没觉得带孩子是一件令人烦躁的事。在任何事情上我们都不和孩子拧着来,也不用没有价值的妥协搞乱她的意识,D我们力求把事情做得美好可爱时,事情往往也就变得简单了。孩子的心境总是清亮的,她不需要用哭闹这样的武器来保卫自己,她的世界里没有威胁,所以她总能坦然地沟通和表达。
开“提意见会”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也是我们整个亲子关系的反映。待孩子长大了,就成为我们记忆中美好的回忆。
“打针有些疼”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J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zui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带来的一些心理影响,还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怎么都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要抓住小男孩,zui后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J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DI一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
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说想。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能让小圆圆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