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學史參考

中國藥學史參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惠民,叢駱駱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藥學史
  • 藥學史
  • 中醫藥
  • 曆史
  • 參考書
  • 醫學史
  • 中藥
  • 史學
  • 學術
  • 工具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衛生
ISBN:9787117183604
商品編碼:1289731570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4-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藥學史參考
  • 作者:謝惠民//叢駱駱
  • 定價:49
  • 齣版社:人民衛生
  • ISBN號:9787117183604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4-04-01
  • 印刷時間:2014-04-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437
  • 字數:503韆字

編輯推薦語

謝惠民、叢駱駱主編的《中國藥學史參考》按照曆史時期共分為四個部分:**部分為上古;第二部分為中古;第三部分為近代;第四部分為現代。上古又分為原始社會、商周時期、戰國及秦漢時期三章;中古則為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近代為1840~1949年;現代為1949年以後的新中國時期。全書共8章。本書可作為藥學史研究、教學和學習瞭解中國藥學史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謝惠民,男,主任藥師,教授。中國藥學會學術部原主任,主任醫師。1953年畢業於成都華西醫科大學,原任北京隆福醫院教授、主任藥師,中國藥學會**會員,藥史學會秘書長、北京藥學會理事,北京市人大代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謝惠民教授先後發錶學術論文30多篇,專業著作80餘部。尤其擅長解決臨床藥學、閤理用藥、藥學史、藥物相互作用等方麵的問題。 叢駱駱,男,主任藥師,執業藥師。1983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2007年獲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碩士,中國藥科大學在讀博士。現任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北京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市醫藥衛生係列藥學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理事兼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獲**人事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授予的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主編齣版《如何服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藥品生産質量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檢查指南》等專著,在藥學、生物醫藥等專業領域造詣頗深。

目錄

**編 中國上古時期的藥學史(公元前50萬年-公元265年)
**章 原始社會及其經濟文化與藥學(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2000年)
**節 原始社會的醫療活動
一、原始人類的疾病
二、原始人類對疾病的處理
第二節 藥物的萌芽
一、對“火”的認識與利用
二、“酒”的起源與利用
第二章 商周時期的藥學(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475年)
第三章 戰國及秦漢時期的藥學(公元前475-公元265年)
第二編 中國中古時期的藥學史(公元265-1840年)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的藥學(公元265-960年)
第五章 宋元金時期的藥學(公元960-1368年)
第六章 明清(至鴉片戰爭)時期的藥學(公元1368-1840年)
第三編 中國近、現代時期的藥學史(公元1840-2012年)
第七章 中國近代藥學史(公元1840-1949年)
第八章 中國現代藥學史(1949-2012)


中醫古籍裏的草木智慧:一部觸手可及的本草探秘錄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人們對自然的認知和利用,尤其是對植物藥用的探索,始終是智慧結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寶貴的知識,被世代傳承,凝練於無數古籍之中。本書並非枯燥的藥材名錄,也非陳列曆史的學術論著,而是希望以一種更加生動、親切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那些塵封於書捲中的草木世界,探尋它們所蘊含的古老智慧與療愈力量。 從神農嘗百草到本草綱目的嚴謹編纂 中國藥學史的開端,常常被追溯至“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雖然神農氏的形象帶有神話色彩,但這一傳說背後,反映的是中華民族早期對植物藥用價值的樸素認知和勇敢嘗試。從生食、煮食、搗敷等簡單的處理方式,到逐漸總結齣植物的性味、功效,這一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卻為後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在中國醫藥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本草學著作。我們將深入探討《神農本草經》,這部被譽為“中國古代最早的藥物學巨著”。它不僅僅羅列瞭三百六十五種藥物,更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並初步闡述瞭藥物的性味、主治、用量、毒性等,為後來的本草學研究提供瞭基礎的分類和理論框架。我們將細緻解讀書中對於常見藥材的記載,例如 Ginseng(人參)的“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除驚悸,明目,開心益智”,以及 Ephedra Sinica(麻黃)的“主傷寒濕痹,宣肺、平喘,散寒”。通過對這些經典的解讀,我們可以窺見古人對藥物作用的細緻觀察和高度概括。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本草綱目》。這部由李時珍耗費畢生心血完成的巨著,集中國古代本草學之大成。它收載藥物一韆八百多種,新增藥物三百多種,附方一韆多個,並對每種藥物進行瞭詳盡的考訂和闡述。與《神農本草經》的概括性不同,《本草綱目》在藥物的形態、産地、采集、炮製、功效、主治、方劑等方麵都做瞭更為精細和科學的描述。我們將深入挖掘《本草綱目》中關於植物藥的精彩篇章,比如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黃芪)的深入分析,李時珍對其“補氣固錶、利尿托毒、排膿、斂瘡”功效的細緻論述,以及其在治療虛勞、中風、癰疽等方麵的應用。我們還會探討書中對於 Angelica sinensis(當歸)的精闢總結,強調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以及在婦科疾病治療中的重要地位。本書將不僅僅是羅列這些信息,更會嘗試還原當時的曆史背景,探討李時珍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辨析方法,例如他如何通過實地考察、文獻考證,糾正前人的一些錯誤記載。 尋蹤覓跡:常見藥材背後的故事 本書將聚焦於一些我們耳熟能詳,卻又可能對其背後故事知之甚少的常見中藥。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探尋它們在古代文獻中的身影,瞭解它們如何被發現、被命名、被應用。 人參 (Ginseng):我們將追溯人參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地位,從“百草之王”的贊譽,到曆代醫傢對其“大補元氣”功效的闡述。我們會探討在古代文獻中,人參的采挖、鑒彆、炮製方法,以及其在不同病癥中的應用。例如,我們會引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中關於人參的記載,並結閤古代醫案,展示人參在補益、安神、延緩衰老等方麵的具體應用。 黃連 (Coptis chinensis):這種味苦性寒的植物,在清熱解毒方麵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將深入研究黃連在《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以及其後世醫傢對它“瀉火解毒、燥濕止痢”功效的不斷豐富。我們將探討黃連的種類、産地,以及其在治療傷寒熱病、腸胃濕熱、眼目赤腫等方麵的具體應用,並通過一些古代醫案,展示黃連的臨床療效。 桂枝 (Cinnamomum cassia twig):作為辛溫解錶的常用藥,桂枝在感冒初起、風濕痹痛等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將追溯桂枝的藥用曆史,從《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如桂枝湯,來解析其“發汗解肌、溫經通陽”的作用。本書將深入探討桂枝的形態特徵、炮製方法,以及其在溫通血脈、緩解疼痛方麵的廣泛應用。 白術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這種健脾益氣的藥材,在治療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泄瀉等方麵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將詳細解讀白術在曆代本草著作中的記載,包括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安胎”的功效。本書將關注白術的種植、采收、炮製,以及其在不同方劑中的配伍應用,展現其在調理脾胃功能上的獨到之處。 草木的形與色:古代醫傢的觀察智慧 古代醫傢在研究植物藥時,非常注重對其形態、顔色、氣味等外在特徵的觀察和描述。這種“以形證藥”的智慧,不僅為後人提供瞭辨識藥物的重要綫索,也體現瞭古人細膩的觀察能力。 本書將通過對一些具有鮮明特徵的藥材的描述,來展現這種觀察智慧。例如,對於“形如老婦手”的人參,古人是如何通過其“須”、“蘆”、“紖”來鑒彆的;對於“色黃如金”的黃連,又是如何將其與其他黃色根莖類藥物區分開來;而對於“氣香辛烈”的桂枝,又如何從其“外皮紅棕色、內色黃白”的橫斷麵來辨彆。我們將引用曆代本草著作中生動形象的描述,讓讀者仿佛置身於古代的藥園之中,親眼目睹這些草木的真實形態。 炮製之術:藥效升華的秘密 “炮製”是中國傳統中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一係列的加工處理,改變藥物的性味、功效,甚至消除其毒性,使其更適閤臨床應用。本書將深入探討幾種典型的炮製方法,並分析其對藥效的影響。 炒製:如“蜜炙”人參,通過蜂蜜的滋潤作用,增強人參的補益之力;“薑炒”黃連,通過生薑的辛散之性,減少黃連的苦寒之弊。我們將解析不同炒製方式(如清炒、炒黃、炒焦)對藥材藥性的微妙改變。 蒸製:如“蒸”桂枝,可以使其質地軟化,便於入藥。 水製:如“淘洗”、“漂浸”等,可以去除藥物中的雜質或部分不良成分。 本書將通過對幾種常用藥材的炮製過程的介紹,讓讀者瞭解炮製技藝的精妙之處,以及它如何成為提升藥效、保證用藥安全的重要環節。 古方今用:草木智慧的傳承與創新 本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追溯曆史,更在於展現古老智慧的生命力。我們將選取一些經典古方,結閤現代醫學的理解,來探討這些方劑的現代應用價值。 例如,我們將探討《傷寒論》中的“桂枝湯”,不僅分析其在治療感冒方麵的經典作用,還會聯係現代對病毒性感冒、流感的研究,探討其在增強免疫力、緩解癥狀方麵的現代意義。 再如,我們將重溫《金匱要略》中的“當歸芍藥散”,解析其在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上的經典應用,並結閤現代對激素水平、炎癥反應等的研究,闡釋其調經止痛、活血化瘀的現代科學依據。 本書將力求以一種溫和而深入的方式,引導讀者走進中國傳統草木藥用的世界,感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以及那份源遠流長的智慧傳承。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充滿溫度的文化讀本,希望能夠激起讀者對自然、對健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中國藥學史參考》讓我聯想到那些塵封在曆史角落裏的珍貴資料和知識。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代的醫藥文獻,比如各種本草著作、方劑集、醫書秘籍等非常感興趣。這本書是否會介紹這些重要文獻的成書背景、作者生平、主要內容以及它們在中醫藥發展史上的地位?我希望能夠瞭解這些文獻是如何被發現、整理和保存下來的,它們又為後世的中醫藥研究提供瞭哪些基礎?我也對古代的藥物製作工藝和技術有著極大的好奇心。在沒有現代精密儀器的時代,古人是如何通過手工操作,將天然的藥材轉化為具有療效的藥物?書中是否會詳細描述那些失傳的或流傳至今的傳統炮製技藝,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此外,我也關注中醫藥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和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提及中醫藥如何走嚮世界,以及它在世界醫學史上的獨特貢獻?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藥學史參考》吸引我之處在於它暗示瞭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我一直對中醫藥在古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滿好奇,它不僅僅是一種治病救人的手段,更與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方方麵麵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例如,古代的藥材貿易是如何進行的?有哪些著名的藥材産地和集散地?藥材的供應和價格又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提及這些與藥學發展息息相關的社會經濟背景?此外,我也對中醫藥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感興趣。在國傢動蕩、戰亂頻仍的年代,醫藥的發展又呈現齣怎樣的麵貌?在社會經濟繁榮時期,藥學領域又有哪些新的突破和發展?我對書中是否會包含這些曆史事件與藥學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有所期待。我還對古代的醫藥管理製度,比如官方的藥局、醫官製度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所關注。這些製度是如何建立和運作的?它們對當時的藥學研究和發展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讓我對中國幾韆年的醫藥智慧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古人的智慧和他們在麵對疾病時所展現齣的創造力非常著迷。想象一下,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他們是如何通過觀察、實踐和總結,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獨特的醫學體係,又是如何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承下來,造福後世。這本書的書名《中國藥學史參考》讓我覺得它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門後可能藏著無數關於草藥的神奇功效,關於古老方劑的精妙配伍,甚至可能是一些我們今天已經遺忘的,卻曾是救命良方的獨特療法。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在不同朝代,不同地理環境下,人們又是如何因地製宜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治病救人的。書中是否有對那些影響深遠的古代醫傢進行深入的介紹,比如他們是如何學習、研究、創新,以及他們的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發展的?我想,這其中一定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現代人深思和學習的寶貴財富,不僅僅是關於藥物本身的知識,更是關於一種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評分

翻開這本書,一股古典的墨香仿佛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我一直對中醫藥的理論體係,比如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等基礎概念的形成過程非常感興趣。這些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提煉齣來,又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被豐富和完善的?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那些奠定中醫藥理論基礎的經典著作,例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它們是如何誕生的,其核心思想又是什麼?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瞭解中醫藥理論的演變脈絡,以及它如何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相互影響,共同構建起一套獨特的醫學哲學觀。此外,我也對古代藥材的來源、鑒定、炮製等方麵的知識非常好奇。在古代,人們是如何發現和認識各種草藥的?他們又是如何根據藥材的特性,通過不同的炮製方法來增強療效、降低毒性,甚至創造齣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復方?這本書能否帶我領略那份古老的匠心獨運,瞭解那些流傳至今的炮製技藝,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智慧?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充滿敬意的人,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中醫藥在人類曆史上的重要地位。我特彆想知道,在西方醫學尚未傳入中國之前,中醫藥是如何應對各種流行病和瘟疫的?是否有詳細記載這些抗擊疾病的史實,以及那些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醫學大傢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智慧和努力,拯救無數生命?書中是否會探討中醫藥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需求相結閤,比如在戰爭時期,如何研發齣有效的傷藥;在和平時期,又如何關注養生保健?我希望能夠看到那些鮮活的醫案和故事,瞭解古代醫者在實踐中是如何診斷病情,如何運用藥物,以及他們是如何與患者溝通,展現齣仁心仁術。我也對古代的藥物劑型,比如丸、散、膏、丹等,以及它們是如何製作和使用的有濃厚的興趣。這些看似簡單的劑型,背後卻蘊含著古人對藥物性質和人體吸收規律的深刻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