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民、丛骆骆主编的《中国药学史参考》按照历史时期共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上古;第二部分为中古;第三部分为近代;第四部分为现代。上古又分为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及秦汉时期三章;中古则为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近代为1840~1949年;现代为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时期。全书共8章。本书可作为药学史研究、教学和学习了解中国药学史的参考书。
谢惠民,男,主任药师,教授。中国药学会学术部原主任,主任医师。1953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原任北京隆福医院教授、主任药师,中国药学会**会员,药史学会秘书长、北京药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谢惠民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专业著作80余部。尤其擅长解决临床药学、合理用药、药学史、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丛骆骆,男,主任药师,执业药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2007年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硕士,中国药科大学在读博士。现任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医药卫生系列药学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兼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人事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如何服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检查指南》等专著,在药学、生物医药等专业领域造诣颇深。
**编 中国上古时期的药学史(公元前50万年-公元265年)
**章 原始社会及其经济文化与药学(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2000年)
 **节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原始人类的疾病
 二、原始人类对疾病的处理
 第二节 药物的萌芽
 一、对“火”的认识与利用
 二、“酒”的起源与利用
第二章 商周时期的药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75年)
第三章 战国及秦汉时期的药学(公元前475-公元265年)
第二编 中国中古时期的药学史(公元265-1840年)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药学(公元265-960年)
第五章 宋元金时期的药学(公元960-1368年)
第六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公元1368-1840年)
第三编 中国近、现代时期的药学史(公元1840-2012年)
第七章 中国近代药学史(公元1840-1949年)
第八章 中国现代药学史(1949-2012)
这本书的名字《中国药学史参考》让我联想到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珍贵资料和知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医药文献,比如各种本草著作、方剂集、医书秘籍等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介绍这些重要文献的成书背景、作者生平、主要内容以及它们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地位?我希望能够了解这些文献是如何被发现、整理和保存下来的,它们又为后世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哪些基础?我也对古代的药物制作工艺和技术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手工操作,将天然的药材转化为具有疗效的药物?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那些失传的或流传至今的传统炮制技艺,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此外,我也关注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提及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以及它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药学史参考》吸引我之处在于它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一直对中医药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满好奇,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病救人的手段,更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古代的药材贸易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著名的药材产地和集散地?药材的供应和价格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提及这些与药学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背景?此外,我也对中医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感兴趣。在国家动荡、战乱频仍的年代,医药的发展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在社会经济繁荣时期,药学领域又有哪些新的突破和发展?我对书中是否会包含这些历史事件与药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所期待。我还对古代的医药管理制度,比如官方的药局、医官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关注。这些制度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它们对当时的药学研究和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敬意的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中医药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我特别想知道,在西方医学尚未传入中国之前,中医药是如何应对各种流行病和瘟疫的?是否有详细记载这些抗击疾病的史实,以及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医学大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努力,拯救无数生命?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医药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相结合,比如在战争时期,如何研发出有效的伤药;在和平时期,又如何关注养生保健?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鲜活的医案和故事,了解古代医者在实践中是如何诊断病情,如何运用药物,以及他们是如何与患者沟通,展现出仁心仁术。我也对古代的药物剂型,比如丸、散、膏、丹等,以及它们是如何制作和使用的有浓厚的兴趣。这些看似简单的剂型,背后却蕴含着古人对药物性质和人体吸收规律的深刻理解。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古典的墨香仿佛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我一直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础概念的形成过程非常感兴趣。这些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提炼出来,又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丰富和完善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那些奠定中医药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例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其核心思想又是什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解中医药理论的演变脉络,以及它如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医学哲学观。此外,我也对古代药材的来源、鉴定、炮制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好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发现和认识各种草药的?他们又是如何根据药材的特性,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甚至创造出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复方?这本书能否带我领略那份古老的匠心独运,了解那些流传至今的炮制技艺,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让我对中国几千年的医药智慧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古人的智慧和他们在面对疾病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非常着迷。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他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践和总结,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又是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承下来,造福后世。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药学史参考》让我觉得它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可能藏着无数关于草药的神奇功效,关于古老方剂的精妙配伍,甚至可能是一些我们今天已经遗忘的,却曾是救命良方的独特疗法。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在不同朝代,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又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治病救人的。书中是否有对那些影响深远的古代医家进行深入的介绍,比如他们是如何学习、研究、创新,以及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我想,这其中一定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和学习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关于药物本身的知识,更是关于一种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