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弘主编的《2015古董拍卖年鉴》是收藏拍卖行业*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分瓷器卷、玉器卷、杂项卷、书画卷、珠宝翡翠卷共五册。本书为《瓷器》卷。图录部分保留了原拍卖记录,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拍卖数据成交汇总部分收集一万余条。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古董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了集中展示。
陶器
青瓷
越窑
耀州窑
汝窑
官窑
钧窑
哥窑
龙泉窑
其他窑
白瓷
定窑白釉
磁州窑
邢窑
德化窑
其他窑
景德镇窑白釉
黑瓷
彩瓷
褐绿彩
褐彩
青花
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
青花加彩
斗彩
红绿彩
五彩
三彩
粉彩
珐琅彩
广彩
珐华彩
浅绛彩
红彩
黄彩
绿彩
紫彩
金彩
白花
墨彩
仿古铜彩
其他彩
色釉瓷
青釉
红釉
黄釉
绿釉
蓝釉
金釉
酱釉
窑变釉
铁锈釉
炉钧釉
仿官釉
仿哥釉
仿汝釉
仿钧釉
仿古铜釉
仿木釉
茄皮紫釉
仿石釉
茶叶末釉
反瓷
2014瓷器拍卖成交汇总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厚实的铜版纸印刷,色彩的还原度高得惊人,仿佛那些精美的瓷器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触手可及。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几幅宋代汝窑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了,釉色的变化、开片的细微之处,都处理得极其到位,专业摄影的功力一览无余。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主要依靠图片来判断器物美感和细节的人来说,这种全彩印刷的质感绝对是加分项。不过,说实话,光有美图还不够过瘾,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多一些关于这些顶级拍品的“幕后故事”或者鉴定专家的现场解读,哪怕是简短的侧记也好,那样能让欣赏的过程更添一份趣味性和深度。现在的图片虽然精美,但感觉更像是一本精致的图录,少了那么一点点让人沉浸进去的叙事感。我期待未来版本能在视觉冲击力保持的同时,加入更多富有温度的文字内容,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古董,还能“听”到它们背后的历史回响。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确实体现了出版方对“年鉴”二字的严肃态度,绝对值得那些对高品质印刷有要求的藏家珍藏。
评分我对这种年鉴类的书籍,最看重的就是它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准确性。2015年的拍卖市场,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市场边缘,但又想紧跟前沿动态的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参考指南。我翻阅时,主要聚焦在那些创下天价的“明星拍品”的成交记录部分,它的数据罗列非常清晰,无论是估价、成交价还是买家信息(当然是公开允许的范围),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但坦率地说,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市场趋势的深度用户,我希望看到更宏观的分析。比如,2015年某个特定时期,某个品类(比如明代青花或清康熙五彩)的市场热度变化曲线、不同拍卖行之间的竞争态势分析,或者针对某个重点拍卖专场的深度剖析。现在的版本,更像是权威的“记录者”,而非“解读者”。如果能在每章的末尾,增加一小块由资深市场人士撰写的评论性摘要,指出当年市场的亮点与潜在的风险点,那这本书的价值将瞬间提升一个档次,从“工具书”跃升为“行业洞察报告”。数据是骨架,分析才是血肉啊。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在“收藏记录”层面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它成功地捕捉并固化了2015年中国古董拍卖市场的一个快照,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工作。我喜欢它那种近乎档案式的严谨风格,每一件拍品的著录信息都详实可靠,为后续的学术比对和市场溯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作为工具书的属性上,当我回顾某几件早期购藏的器物时,会习惯性地翻阅一下当年的拍卖情况作为佐证。然而,如果从一本“艺术鉴赏”的读物角度来看,它稍显冰冷。它陈列了价值,却很少引导读者去共情艺术家的心境或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在保持其核心档案价值不变的前提下,注入更多文学性的笔触,比如加入一两篇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精神传承的哲学思辨,让读者在查阅数据的同时,也能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实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评分这本书的开本和厚度,让它看起来非常“郑重其事”,放在书架上很有分量感。拿在手上翻阅时,那种纸张的摩擦声,也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份严肃的文献。我发现书中对一些重要瓷器的时代特征标注非常精准,比如对清代官窑款识的字体演变,确实做了细致的比对。这对于新手来说是极好的入门材料,可以避免很多初级混淆。但是,我必须指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专业门槛设置得有点高了。很多术语,比如“葱茏翠”、“雨过天青”、“仿古铜斑”等等,如果没有事先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很容易产生阅读障碍。也许出版方可以在首次印刷时,考虑附赠一本小型的“术语速查手册”,或者在主要版面的侧边增加一些简明的注释,来降低阅读的入口难度。毕竟,市场的美好不应该只被“圈内人”独享,让更广大的爱好者也能轻松地领略到这些国宝级的艺术品,才是出版物价值的最大化体现。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陶瓷工艺史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总是带着“解剖”的心态去阅读这类书籍。这本书在器物分类的逻辑性上做得相当不错,它基本遵循了传统的朝代和窑口划分,这对于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对一些冷门或争议性较大的器物,比如某些早期秘色瓷的定名问题,这本书的表述还是比较谨慎和保守的,引用了主流的鉴定观点。然而,我发现它在技术细节的阐述上略显不足。例如,对于釉料的化学成分变化、烧制温度的控制对颜色的影响,书中的文字描述过于简略,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釉色温润”、“胎质细腻”这类形容词层面。我真心期待能有更深入的材料学解读,最好能附带一些显微镜下的断口照片,或者对彩料的晕散程度做个量化分析。毕竟,拍卖年鉴的受众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对工艺有专业要求的收藏家和学者,单纯的审美赞美之外,对“为什么它能值这个价”背后的科学原理,有着更深层次的探求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