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全彩版)/2015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全彩版)/2015古董拍卖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欣弘 编
图书标签:
  • 瓷器
  • 古董
  • 拍卖
  • 收藏
  • 艺术
  • 鉴赏
  • 文物
  • 陶瓷
  • 古玩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子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
ISBN:9787535671509
商品编码:1300766802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瓷器(全彩版)/2015古董拍卖年鉴
  • 作者:欣弘
  • 定价:136
  • 出版社:湖南美术
  • ISBN号:978753567150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3-01
  • 印刷时间:2015-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84

编辑语

欣弘主编的《2015古董拍卖年鉴》是收藏拍卖行业*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分瓷器卷、玉器卷、杂项卷、书画卷、珠宝翡翠卷共五册。本书为《瓷器》卷。图录部分保留了原拍卖记录,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拍卖数据成交汇总部分收集一万余条。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古董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了集中展示。

目录

陶器
青瓷
越窑
耀州窑
汝窑
官窑
钧窑
哥窑
龙泉窑
其他窑
白瓷
定窑白釉
磁州窑
邢窑
德化窑
其他窑
景德镇窑白釉
黑瓷
彩瓷
褐绿彩
褐彩
青花
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
青花加彩
斗彩
红绿彩
五彩
三彩
粉彩
珐琅彩
广彩
珐华彩
浅绛彩
红彩
黄彩
绿彩
紫彩
金彩
白花
墨彩
仿古铜彩
其他彩
色釉瓷
青釉
红釉
黄釉
绿釉
蓝釉
金釉
酱釉
窑变釉
铁锈釉
炉钧釉
仿官釉
仿哥釉
仿汝釉
仿钧釉
仿古铜釉
仿木釉
茄皮紫釉
仿石釉
茶叶末釉
反瓷
2014瓷器拍卖成交汇总


陶瓷艺术的千年流光:中国陶瓷发展史纲要 一、引言:泥土与火焰的伟大交响 中国陶瓷,一项源远流长、享誉世界的艺术与技术成就,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仅是日常的器皿,更是承载着历史变迁、审美风尚、技术革新的无声史书。从原始的陶土烧制,到高度成熟的青花、彩瓷,陶瓷的发展轨迹,恰如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紧密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中国制造”的经典印象。 本卷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中国陶瓷从萌芽到巅峰的完整历程,深入剖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工艺特点、窑口风格、装饰母题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决定中国陶瓷史走向的关键转折点,而非仅仅罗列某一特定年份的拍卖行情或特定版本的图录。 二、史前陶器:文明的初啼(约公元前10000年—前21世纪)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制陶业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向定居农业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一阶段的陶器以实用性为主,但已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彩陶的诞生 早期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多在露天或平地起火烧制,火候不高。随着技术的进步,以仰韶文化(如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彩陶异军突起。几何纹、人面鱼纹、动物纹等图案的绘制,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宇宙、生命和丰收的朴素认知。这些纹饰的构图和笔触,已具备了后世绘画艺术的雏形。 龙山文化:黑陶的极致 随着快轮制陶技术和更高温度的烧成,黑陶成为龙山文化(如陶寺遗址)的标志。其“蛋壳黑陶”的薄胎和漆黑的表面,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通过慢轮拉坯成型,器形规整,有的甚至能达到口沿极薄、叩之有声的效果,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无疑是技术上的奇迹。 三、夏商周:礼器体制的奠定与印纹陶的兴盛(约公元前21世纪—前256年) 青铜铸造的辉煌掩盖了早期制瓷业的光芒,但这一时期,制瓷技术开始萌芽。 原始青瓷的出现: 早期陶器在高温(约1200°C以上)和富含铁的釉料作用下,烧出了带有青绿色釉面的器物,被学界称为“原始青瓷”。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玻化程度更高的陶瓷材料——的出现。 印纹陶的流行: 这一时期,在吴越、中原等地区广泛流行着在器表压印纹饰的陶器。这些纹饰多为方格纹、绳纹、水波纹等,结构严谨,布局规整,反映出早期国家形态对秩序和规范的追求。 四、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青瓷的成熟与釉彩的探索(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秦汉时期,统一帝国对技术的标准化要求,极大地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 越窑青瓷的早期辉煌: 早期青瓷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浙江的越窑,技术日趋成熟。釉层变得均匀,釉色趋向纯净的青绿色。器型模仿金银器和漆器的造型,如鼎、壶、罐等,显示出“以瓷代漆”的趋势。 北方的技术引进与民间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但南方窑口如德化、婺州等地,持续烧制青瓷。佛教的盛行也催生了新的造型需求,如佛像、塔式罐等,反映了宗教艺术对陶瓷造型的影响。 五、隋唐五代:陶瓷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公元581年—960年)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包容,陶瓷艺术迎来爆发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越窑的精进与“千峰翠色”: 越窑青瓷达到鼎盛,釉色温润如玉,如冰似玉,达到了当时世界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唐代文人墨客对越窑的赞美之词,如“类雪似冰”等,成为后世品评的标准。 邢窑白瓷的崛起: 产于河北的邢窑,以其洁白细腻的胎体和纯净的白釉著称,被称为“类雪之白”。邢窑白瓷成为北方的代表,与南方的青瓷遥相呼应,满足了不同地域的审美需求。 外销与丝绸之路: 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釉下彩绘技术的成熟。同时,大量青瓷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远销中亚、波斯乃至东非,开启了中国陶瓷的大规模外销历史。 六、宋代:文人审美的极致体现(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雅致和追求意境的时期。从官方的“五大名窑”到民间的窑口,每一件作品都内敛而富有哲思。 五大名窑的典范: 汝窑: 专为宫廷烧造,釉色天青,温润含蓄,带有细碎的“蟹爪纹”开片,其烧造时间极短,存世稀少,是宋瓷的巅峰。 官窑与哥窑: 釉色以灰青、粉青为主,注重釉面纹理的自然变化,特别是“金丝铁线”的开片效果,追求古朴和残缺之美。 定窑: 以覆烧法闻名,白瓷胎体洁白,釉色温润,尤其擅长印花和刻花技法,纹饰繁缛精细。 钧窑: 神秘的窑变艺术的代表,以天青色为基调,釉面闪耀出富于变化的紫色斑块,被称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民窑的繁荣: 磁州窑以其粗犷的白地黑花装饰(铁锈花、黑釉剔花)著称,图案生动,富有民间生活气息。龙泉窑则在青瓷烧制上不断突破,发展出更为厚重的梅子青、粉青釉。 七、元代:青花与彩瓷的革命(公元1279年—1368年) 元代是陶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标志着彩绘瓷器取代单一釉色瓷器成为主流。 景德镇的崛起: 景德镇的资源优势(高岭土、优良釉料)与元朝大都的政治中心地位相结合,促成了其一跃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 青花的横空出世: 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使得青花瓷的蓝色鲜艳浓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元青花以其硕大的器型、繁复的纹饰(如缠枝莲、海水游龙)和强烈的异域风情,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这种装饰手法,彻底改变了此后数百年中国陶瓷的面貌。 八、明清两代:彩瓷的鼎盛与技艺的巅峰(公元1368年—1911年)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御窑制度确立,制瓷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装饰技法层出不穷,艺术性与装饰性达到完美统一。 明代彩瓷的探索: 永乐、宣德: 奠定了青花瓷的典范,釉下青花色泽浓艳沉着,器型规整庄重。釉里红技术也有突破。 成化斗彩: 以其精致细腻的线条、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填彩,色彩柔和清雅,是明代彩瓷的杰出代表。 嘉万时期五彩: 釉上彩料的使用更为大胆,色彩丰富,装饰满密。 清代珐琅彩与粉彩的技艺高峰: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 制瓷技术和管理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康熙的“郎窑红”釉色艳丽夺目;雍正时期的“粉彩”技术成熟,色彩柔和,层次丰富,擅长花鸟人物的精细描绘;乾隆时期,集历代之大成,尤以“轧道工艺”、“转心瓶”等复杂的装饰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但装饰趋于繁复,重技艺而轻意境。 九、结语:跨越千年的艺术遗产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技术与艺术不断对话的历史。从早期对自然釉色的模仿,到宋代对含蓄意境的追求,再到元明清时期对釉上彩绘复杂技法的极致探索,它始终站在世界制瓷技术的前沿。研究这些不同时期的陶瓷作品,不仅是欣赏精美器物,更是触摸中华民族在泥土与火焰中淬炼出的文化自信与审美智慧。这部历史,仍在继续书写,但其辉煌的篇章已然不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厚实的铜版纸印刷,色彩的还原度高得惊人,仿佛那些精美的瓷器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触手可及。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几幅宋代汝窑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了,釉色的变化、开片的细微之处,都处理得极其到位,专业摄影的功力一览无余。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主要依靠图片来判断器物美感和细节的人来说,这种全彩印刷的质感绝对是加分项。不过,说实话,光有美图还不够过瘾,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多一些关于这些顶级拍品的“幕后故事”或者鉴定专家的现场解读,哪怕是简短的侧记也好,那样能让欣赏的过程更添一份趣味性和深度。现在的图片虽然精美,但感觉更像是一本精致的图录,少了那么一点点让人沉浸进去的叙事感。我期待未来版本能在视觉冲击力保持的同时,加入更多富有温度的文字内容,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古董,还能“听”到它们背后的历史回响。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确实体现了出版方对“年鉴”二字的严肃态度,绝对值得那些对高品质印刷有要求的藏家珍藏。

评分

我对这种年鉴类的书籍,最看重的就是它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准确性。2015年的拍卖市场,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市场边缘,但又想紧跟前沿动态的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参考指南。我翻阅时,主要聚焦在那些创下天价的“明星拍品”的成交记录部分,它的数据罗列非常清晰,无论是估价、成交价还是买家信息(当然是公开允许的范围),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但坦率地说,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市场趋势的深度用户,我希望看到更宏观的分析。比如,2015年某个特定时期,某个品类(比如明代青花或清康熙五彩)的市场热度变化曲线、不同拍卖行之间的竞争态势分析,或者针对某个重点拍卖专场的深度剖析。现在的版本,更像是权威的“记录者”,而非“解读者”。如果能在每章的末尾,增加一小块由资深市场人士撰写的评论性摘要,指出当年市场的亮点与潜在的风险点,那这本书的价值将瞬间提升一个档次,从“工具书”跃升为“行业洞察报告”。数据是骨架,分析才是血肉啊。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在“收藏记录”层面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它成功地捕捉并固化了2015年中国古董拍卖市场的一个快照,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工作。我喜欢它那种近乎档案式的严谨风格,每一件拍品的著录信息都详实可靠,为后续的学术比对和市场溯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作为工具书的属性上,当我回顾某几件早期购藏的器物时,会习惯性地翻阅一下当年的拍卖情况作为佐证。然而,如果从一本“艺术鉴赏”的读物角度来看,它稍显冰冷。它陈列了价值,却很少引导读者去共情艺术家的心境或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在保持其核心档案价值不变的前提下,注入更多文学性的笔触,比如加入一两篇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精神传承的哲学思辨,让读者在查阅数据的同时,也能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实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厚度,让它看起来非常“郑重其事”,放在书架上很有分量感。拿在手上翻阅时,那种纸张的摩擦声,也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份严肃的文献。我发现书中对一些重要瓷器的时代特征标注非常精准,比如对清代官窑款识的字体演变,确实做了细致的比对。这对于新手来说是极好的入门材料,可以避免很多初级混淆。但是,我必须指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专业门槛设置得有点高了。很多术语,比如“葱茏翠”、“雨过天青”、“仿古铜斑”等等,如果没有事先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很容易产生阅读障碍。也许出版方可以在首次印刷时,考虑附赠一本小型的“术语速查手册”,或者在主要版面的侧边增加一些简明的注释,来降低阅读的入口难度。毕竟,市场的美好不应该只被“圈内人”独享,让更广大的爱好者也能轻松地领略到这些国宝级的艺术品,才是出版物价值的最大化体现。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陶瓷工艺史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总是带着“解剖”的心态去阅读这类书籍。这本书在器物分类的逻辑性上做得相当不错,它基本遵循了传统的朝代和窑口划分,这对于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对一些冷门或争议性较大的器物,比如某些早期秘色瓷的定名问题,这本书的表述还是比较谨慎和保守的,引用了主流的鉴定观点。然而,我发现它在技术细节的阐述上略显不足。例如,对于釉料的化学成分变化、烧制温度的控制对颜色的影响,书中的文字描述过于简略,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釉色温润”、“胎质细腻”这类形容词层面。我真心期待能有更深入的材料学解读,最好能附带一些显微镜下的断口照片,或者对彩料的晕散程度做个量化分析。毕竟,拍卖年鉴的受众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对工艺有专业要求的收藏家和学者,单纯的审美赞美之外,对“为什么它能值这个价”背后的科学原理,有着更深层次的探求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