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通读第二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3.80元
作者:(德)叔本华 ,董建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200073133
字数:
页码:1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哲学以及一切细节,都在他的这部代表作里有所体现。
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世界本来是意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
版序
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作者介绍
叔本华(1788-1860):出生于德国,欧洲近代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游历广,阅力深,自命“人生就是痛苦”。他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核心与本质。人生苦痛,美的观照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主要著作有《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文摘
序言
当我尝试用更偏向于感性的角度去描述我的阅读体验时,我发现这本书像极了一部极其晦涩但又无比精确的交响乐总谱。它没有传统小说或论著那种清晰的叙事线索或论点推进,更多的是由一系列层层递进、互相咬合的“音符”构成的。每个章节的切换都伴随着情绪上的一次升华或骤降,仿佛作曲家在不断地变换调性,从极端的悲观主义的慢板,忽然转入对“爱欲”这种原始冲动近乎狂热的赞美,随后又在对个体痛苦的描绘中戛然而止,陷入一种近乎佛教“空”的冥想状态。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方式,他并非将它们视为客观存在的框架,而是将其彻底内化为我们感知器官的必然限制。这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任何事物时,都会不自觉地带上一层“这只是我被设定的视角”的滤镜。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过去深信不疑的“现实”的稳固性,它像一把无形的刻刀,悄悄地雕刻着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几乎是令人窒息的哲学震撼。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翻开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页上,而书中的文字却像要把我拉入一个永恒的、幽暗的、充满形而上学迷雾的深渊。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繁复,充满了对康德以及柏拉图思想的深刻致敬与再阐释,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无数次打磨的、密度极高的思想结晶。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没理解,而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将“世界”彻底还原为一种纯粹的、盲目的、没有目的性的“意志”的巨大概念。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宏伟的、由纯粹逻辑构筑的冰冷教堂里,周围的穹顶高不可攀,而你自身的“表象”——你所感知的一切美好、痛苦、色彩和声音——都仅仅是这座冰冷结构投射下来的可怜倒影。读到某个关于“艺术体验”的段落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错觉,仿佛我周遭的家具、墙壁、甚至空气本身,都正在缓慢地、无声地溶解,回归到那种原始的、没有形态的驱动力之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让你轻松地获取知识,而是要求你参与一场艰苦的、对自身存在基础的彻底颠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是极高的,初次接触这种思辨体系,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试图看清太阳的盲人。阅读过程中,我必须不断地在书本和我的笔记本之间来回切换,不是为了记录重点,而是为了强行构建一个临时的“概念地图”。因为作者经常在上下文之间进行跳跃式的论证,他会突然引用一段晦涩的印度哲学,紧接着又转向对十九世纪音乐中“母题”的分析,所有这一切都服务于他同一个核心论点:即在万事万物表象之下涌动着一股永不餍足的、盲目的驱动力。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区分“作者的主观解释”和“对既有哲学体系的客观梳理”。在某些段落,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在故意设置一些逻辑陷阱,引诱读者在深思熟虑后得出那个“错误”的结论。这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读者保持极度的专注和批判性思维,稍有松懈,便可能迷失在复杂的术语迷宫中。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具象的画面来描述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大概是置身于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古老大船上。船体在巨浪中颠簸,船帆被撕裂,船员们(即读者)都在竭力抓住身边的任何支撑物——那些概念、那些引文、那些比喻——来抵抗被卷入无尽的虚无之中的恐惧。书中对于人类痛苦的描绘,尤其是对那种“活着就是渴望但永远无法满足”的宿命论的阐述,是如此冷峻和彻底,以至于读完后,那种“悲剧性”的体验会残留很久。它不是那种煽情的、让你流泪的悲伤,而是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对生命本质的清醒认识。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极致的悲观中,我找到了一种奇怪的、哲学的安慰——如果一切都是注定的幻象,那么我为之烦恼的一切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沉重。这种对绝望的深刻解剖,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解脱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密的“拆解工具”。它教会我如何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结构,比如“目的性”、“道德律”、“因果律”。作者笔下的世界,是一个永恒的、重复上演的、由欲望驱动的戏剧。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艺术作品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关注其“美”或“意义”,而是试图去探寻隐藏在创作冲动背后的那股不可名状的“内在必然性”。这是一种对“为什么存在”的探问,远比“是什么”更具穿透力。对于那些寻求快速心灵鸡汤或实用生活哲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是一场灾难;但对于那些愿意剥开现实的表层,直面存在之本质的探险者而言,它提供了一张通往晦暗但却无比真实的内在地图,尽管绘制这张地图的过程,注定是孤独且艰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