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法研究第1、2辑》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第1版 (1997年11月1日)
丛书名: 二普园丛书
平装: 40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800136252
条形码: 9787800136252
商品尺寸: 21.6 x 15.2 x 4.4 cm
商品重量: 358 g
《药师经法研究(第3、4辑)》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第1版 (1998年8月1日)
平装: 24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80013766X, 9787800137662
条形码: 9787800137662
商品尺寸: 20 x 13.8 x 1 cm
商品重量: 222 g
《药师经法研究第1、2辑》
凝集了作者历年修学药师经法之心得,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为七佛药师经释义、讲记、随笔和杂钞。《药师经法研究:<药师琉璃光7佛本愿功德经>释义与讲记(第1、2辑)》由第一、二辑合编成册。第一辑七佛药师经释义,是对经文的注释、翻译。第二辑七佛药师经讲记,是作者吴立民先生于1992、1993年两次应净慧法师之邀,在柏林禅寺药师法会上讲药师经的记录。
《药师经法研究(第3、4辑)》
凝集了作者历年修学药师经法之心得,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为七佛药师经释义、讲记、随笔和杂钞。《药师经法研究(第3、4辑)》由第一、二辑合编成册。第一辑七佛药师经释义,是对经文的注释、翻译。第二辑七佛药师经讲记,是作者吴立民先生(法名信如)于1992、1993年两次应净慧法师之邀,在柏林禅寺药师法会上讲药师经的记录。吴立民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详尽生动,由显而密地讲解了药师经法的微妙深义、法门的方便利益和修持方法,着重讲述了药师法关于饮食(色法)、呼吸(息法)、睡眠(心法)人生三大生活要素的基本认识和修法,并介绍了佛家的生死观。阐明了“药师经是药师法的说明,药师法是药师定的作用,药师定的本质是人体的色法、息法、心法”。全书向人们揭示出:“药师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圆通显密,教人即身认识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
《药师经法研究第1、2辑》
第一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
讲药师经特质
释经题
释义卷上
释义卷下
第二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讲记
第一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二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附 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药师经法讲座”上的讲话
药师经咒语注音(藏、英、汉)
吴信如著述书目
《药师经法研究(第3、4辑)》
第三辑 七佛药师经法随笔(上)
七佛药师经读法
七佛药师经约科
序分
一、通序别序
二、十三上首表
三、十三上首判释
四、八大菩萨
五、无尽意菩萨
六、文殊请问
七、药师物语
八、四大、五行、色息心法之配摄
九、“此”之说明
十、七佛药师远近去此
十一、七佛药师大定
十二、七佛药师试报日月五星
十三、净秽一、无、双
正宗分
一、七佛名号
二、七佛国土
三、七佛大愿
四、七佛大法
五、七佛善巧方便
六、七化大法修持
七、一切修持只是持名
流通分
一、执金刚说满足咒
二、佛说此经七名
七佛药师经法随笔(下)
一、药师经大要
二、春满十万
三、福慧双融
四、去“此”用数
五、七佛用数
六、天地生成数
七、七数阴阳
八、数象
九、药师句义研究
十、药师双喜图
十一、药师圆融图
十二、药师法曼茶罗
十三、七佛药师曼茶罗
十四、药师十二大将本地神
十五、十二药叉曼茶罗(一)
十六、十二药叉曼茶罗(二)
十七、十二药叉曼茶罗(三)
十八、药师十二神将
十九、三十六禽
二十、天文学上之十二宫
二十一、地球公转受日成时
二十二、药师十二神将摄经脉荣卫一览
二十三、五脏六腑阴阳
二十四、药师法之先天易
二十五、先天易之子午流注
二十六、药师定
二十七、药师如来药壶
二十八、一身七佛
二十九、相火精义
三十、内外气息修法
三十一、气化探原
三十二、药师殿楹联
第四辑 七佛药师经法杂钞
药师法本汇集(略)
吴信如著述目录
这本书的整体论述脉络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和严谨的感觉,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可见一斑。他似乎对佛经文本的考据和历史流变有着深入的挖掘,使得整部作品在阐释经文的义理时,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解读,而是深入到了文本生成的历史背景和多重语境之中。我发现书中引用了大量罕见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论证的层次感和说服力。作为一个对佛学有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力求平衡“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努力。他没有为了炫耀学识而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在关键节点清晰地梳理出脉络,让读者能够跟随他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对于系统学习某一宗派或经典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提供了一个坚固的知识框架。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沉静、内敛又极具洞察力的文字风格,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和信服。他似乎深谙东方哲学的表达精髓,用词遣句既精准又不失韵味,很多段落反复诵读,都能品出新的滋味来。尤其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或对日常现象的譬喻,将高深的佛理巧妙地拉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层面,打破了“佛学高不可攀”的固有印象。这种对话式的写作,使得知识的吸收不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一种主动的思考和体验。我常常在读完一个小节后,会放下书本,陷入沉思,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正是衡量一本优秀学问著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它给予的思考空间,远远大于书本上印着的文字本身。
评分这本书对于系统梳理特定思想体系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像那些面向大众普及的入门读物那样,只做概念的简略介绍,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致的、可以反复钻研的“知识矿藏”。在我看来,衡量一本学术性著作的优劣,关键在于它能否成为后续研究的坚实基础。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对于关键概念的定义、不同流派观点的梳理,都做到了条分缕析,逻辑链条清晰到几乎不需要额外的笔记辅助。对于那些真正想在某一领域深耕的学人而言,这样的著作就是他们探寻更深层次真理时所必须倚仗的阶梯。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如此完整且自洽,让人在其中能够找到明确的方向感,避免在浩瀚的佛学文献中迷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典藏本。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早年的版本,文字的细节也保留得相当到位,阅读体验极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考量,行距和字号都非常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摆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艺术品。翻阅时,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和实物载体的双重尊重,这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那种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真实感,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类似的优秀佛学著作以如此精良的品质出版发行,让传统文化的精粹得以更长久地流传。
评分这部著作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一种超越了简单教义宣讲的广阔视野。它不仅仅是在解释“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如何影响后世”。我注意到作者在很多地方都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将宗教学、哲学乃至文化史的视角巧妙地融入对核心经典的解读中。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枯燥的教义分析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它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细致地剖开了经文背后的结构和思想肌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对于希望从更宏观层面理解佛教思想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它引导读者跳出单一视角的局限,去欣赏佛法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适应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