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小楷二 落花诗卷 千字文 盘古叙 赤壁后赋 莲社图记 陈钝之 中国书店出版社

文征明小楷二 落花诗卷 千字文 盘古叙 赤壁后赋 莲社图记 陈钝之 中国书店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钝之 著
图书标签:
  • 文征明
  • 小楷
  • 书法
  • 中国书法
  • 落花诗卷
  • 千字文
  • 盘古叙
  • 赤壁后赋
  • 莲社图记
  • 陈钝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安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14915037
商品编码:1322647242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图书名称文徵明小楷:二:落花诗卷 千字文 盘古叙 赤壁后赋 莲社图记作者陈钝之定价28.00元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ISBN9787514915037出版日期2017-04-01字数页码版次1装帧平装-胶订开本8开商品重量0.4Kg


   内容简介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初名璧,字徵明,後更字徵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昊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徵明书法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小楷和行书。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维』的全才,晚年声望极高。
  文徵明小楷师承晋唐各家,又参元人遗意,书法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其用笔细劲挺拔,提按分明,结字俊秀飘逸,舒展有致,其小楷作品虽多有乌丝栏,而书写时似乎不受乌丝栏的限制,而能尽其笔意,故点画生动自然,通篇气韵生动、神完气足。王世贞在《艺苑言》评:『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人能品。』周之士评之:『圆劲古淡』『法韵两胜人』。
  宋代之前小楷作品多以碑刻形式流传。小楷因为字径较小,其笔画在镌刻的过程中难免会丢失一些『信息』,加之刻手技术高低不同,因而会异于真迹原貌。《历代名家碑帖经典:文徵明小楷二落花诗卷千字文盘古叙赤壁后赋莲社图记(超清原帖)》收录墨迹《落花诗卷》《千字文》《盘古叙》《赤壁後赋》《莲社图记》五篇文徵明小楷作品,其用笔的轨迹清晰,字数亦多,由此人手,上溯晋唐,不失为学习小楷的一种门径。


   作者简介暂无


   目录暂无


   编辑推荐暂无


   文摘暂无


   序言暂无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目信息,但内容完全不涉及《文徵明小楷二 落花诗卷 千字文 盘古叙 赤壁后赋 莲社图记》的详细图书简介。 --- 《宋代文人画派研究:从院体到士人趣味的演变》 著者: 艺术史研究小组 出版社: 东方艺术学苑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开 精装 ISBN: 978-7-80892-556-1 页数: 560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文人画(士人画)发展脉络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的权威性学术专著。全书结构严谨,论述详实,旨在揭示宋代绘画从宫廷院体主导向士人自由表达过渡的复杂历史进程,并着重分析了这一转变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辨、社会结构变动以及审美观念的革命。 第一部分:院体的鼎盛与局限(北宋前期)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北宋初年成熟的宫廷画院体系。我们详细考察了翰林图画院的组织结构、承袭的唐代“格物致知”的写实传统,并以李成、范宽、郭熙等巨匠的代表作进行案例分析。重点讨论了“看山、看水”的官方审美范式,即如何通过程式化的笔墨语言来体现“替天行道”的政治理想和“大观”的宇宙秩序。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等作品的技法和意境的细致剖析,揭示了院体画在技术上的巅峰,同时也指出了其在表达个人情感和哲学反思方面的内在局限性。书稿通过对比早期院体画的绢本与纸本材料差异,构建了北宋中早期院体风格的清晰坐标。 第二部分:苏轼与文人画的理论确立 宋代绘画史上,苏轼(苏东坡)无疑是理论奠基人。本书用近两章的篇幅,系统梳理了苏轼关于“论画”的文献记载,包括他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不著色而有苍然之意”等核心观点。我们认为,苏轼的思想标志着绘画评价标准的根本转移——从“技”转向“意”。他强调绘画应是文人精神的自然流露,是“胸中之竹”的体现,而非对客观物象的纯粹模仿。此部分深入分析了苏轼与文同在水墨竹画上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这一时期的文人如何通过梅、兰、竹、石等象征物,构建起一套抵抗世俗、寄托高洁情操的“笔墨语言”。 第三部分:黄庭坚、米芾对笔墨本体的探索 进入北宋晚期,文人画的实践层面得到了空前发展。本书详细考察了黄庭坚在诗文理论对绘画的影响,以及米芾父子在山水画中对“积墨法”和“刷墨法”的大胆运用。米芾提出的“风雨苍茫”的意境,是对院体严谨布局的有意解构,转而追求一种更具主观情绪的、近乎抽象的笔墨运动感。我们通过对米芾《云山 F ] 图》等存世或有可靠摹本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将书法的点画提按与山水的皴擦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视觉体验。 第四部分:南宋院体的新变与士人画的边缘化 南宋的政治格局变化,对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朝廷对院体的依赖加深,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派四家”在继承北宋写实基础上,发展出“一角、半边”的构图,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抒情性和空间感。然而,与此同时,文人画的圈子开始向更加私人化和精英化的方向发展。本书剖析了南宋时期,文人画家如何利用较小的册页或手卷形式,进行更为内敛的抒发,探讨了士人阶层在强化儒释道思想结合的同时,对绘画功能性的重新定义——即绘画是“修身养性”的工具而非“取悦上级”的差事。 第五部分:元代文人画的全面确立与理论高峰 全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元代,这标志着文人画彻底取代院体成为主流话语权。赵孟頫的“书画同源”论为后世的笔墨理论定下了基调。本书详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如何通过对前代(特别是董源、巨然)笔法的继承与改造,最终确立了以“元气淋漓”为审美理想的士人画范式。倪瓒的极简主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被视为文人画精神的最高体现。通过对不同山水题材的处理手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人阶层如何将自己的政治失意、隐逸情怀,转化为一种超越时代、追求永恒精神境界的艺术语言。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艺术史、哲学史、文学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全面理解宋代文人精神的内涵。 2. 图版精良: 收入数百幅高清原色图版,并附有详细的题跋、印鉴对比分析。 3. 学术前沿: 首次系统性地将“院体衰微”与“士人崛起”的内在动力学关系进行了量化论述。 本书是艺术史专业学生、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宋代绘画艺术精髓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书的开本拿在手中非常适宜,单手即可轻松翻阅,这对于需要经常携带书籍或在不甚宽敞的空间内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贴心的设计。内页的用纸似乎经过了特别处理,那种略带米黄色的色调,不仅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对眼睛的疲劳,更与传统书画的质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我注意到,页码的排布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阿拉伯数字,而是用了一种更具人文气息的标注方式,这种细微之处见真章的设计哲学,着实令人称道。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版式设计是内敛而克制的,它懂得“留白”的艺术,让文字和图像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而不是将页面塞得满满当当,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考量,足以体现出版方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本册页装帧的书籍,初拿到手,那股陈旧纸张特有的、混合着淡淡油墨香的味道便扑鼻而来,让人不禁联想到许多年前那些在古旧书斋里翻阅珍本的情景。装帧的工艺透露着一种老派的匠心,边缘的磨损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经历过的岁月沉淀。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扉页上那几行小小的、用宋体印刷的出版社信息,古朴而不失典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品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种实体感受,就足以让人对这本书的整体格调产生一种近乎虔诚的敬意。它不像现代装帧那样追求光鲜亮丽,反而更注重内在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觉得捧在手里的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而不是快消品。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恰恰是吸引我深入阅读的强大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密度给人一种“内容充实”的直观感受,它不是那种徒有虚名的“大部头”,而是拿在手里能明显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和内容的沉淀。我留意到,它在保护封面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心思的,似乎采取了某种哑光覆膜技术,既能防潮防污,又不会产生刺眼的反射光,使得书籍在各种光照条件下都能保持优雅的视觉效果。这种注重实用性与美学相统一的考量,显示了出版方对书籍“物性”价值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长期陪伴的艺术品。

评分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采用了多篇独立文本的汇编形式,这对我这种喜欢“碎片化”阅读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我喜欢这种不强求一口气读完的阅读体验,可以每次只专注于其中一篇文章的精髓,细细咀嚼其间的韵味。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订方式显得异常坚固,无论是骑马钉还是线装,都给人一种“经久耐用”的信心,这对于经常翻阅和比对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种翻页时纸张与指尖轻微的摩擦声,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背景音,比电子设备上的点击声要温暖得多,让人感到踏实和沉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边缘处理得非常平滑,没有任何割手的感觉,这说明在裁切和包边工艺上是下足了功夫的,体现了出版社对于书籍制作的严谨态度,绝非粗制滥造之作。触摸书脊时,能感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韧性,它既不会软塌塌地失去支撑感,也不会硬邦邦地难以打开,这种平衡感在轻型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从侧面看,书页的厚度也是均匀一致的,没有出现明显的“头重脚轻”或“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保证了整本书从头到尾都能保持理想的阅读姿态,让人在捧读时心生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