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石鼓文临写指南
原价:12.00元
作者:张韬
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31
ISBN:9787540119997
字数:
页码: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篆书系列中,《石鼓文》作为先秦刻石,具有独特的个性风貌。《石鼓文》在用笔、结构和章法上都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它既有金文的浑厚雄强、气度非凡之风,又启秦代小篆工稳、匀称之势,在先秦刻石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它的技法、技巧比较严谨,这一点,在秦代篆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石鼓文临写指南》在分析、欣赏《石鼓文》书法风格的同时,特别是在进行技法解说、技法训练中,与秦代刻石中的小篆进行比较,不仅从线条、结构方面,还从章法、风格方面,从而掌握其技法特征,深入地探讨它们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目录
第一章 《石鼓文》概述
第二章 用笔
第三章 线条
第四章 结构
第五章 偏旁部首
第六章 集字训练
附录 《石鼓文》(局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上,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尊重。市面上很多书法临帖本,纸张要么太滑,要么洇墨严重,让人抓狂。但《石鼓文临写指南》选用的纸张质地适中,吸墨性和透气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无论是用狼毫还是兼毫,都能清晰地看到笔锋的运行轨迹。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范本选取”部分。很多临写帖只是简单地收录了部分拓片,但这本书的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精选了不同时期、不同残损程度的石鼓文段落进行展示,这对于深入理解石鼓文的“变化”至关重要。你不会觉得石鼓文是一个僵硬的字体,而是能感受到它在流传过程中的生命力。特别是那些针对性练习的单元,比如专门针对“长线条的提按控制”或“特定字形的结体规律”设置的集中训练,非常高效。我以前写篆书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但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开始体会到篆书的“气”是如何在横平竖直的结构中流动的。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书法基础,想进一步深挖篆书内涵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资。
评分这本《石鼓文临写指南》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那些对篆书情有独钟,但又苦于找不到系统入门途径的朋友。我当初拿到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编排极其用心,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手把手在教你。首先,它对石鼓文的源流和历史背景介绍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趣味性,让你在拿起笔之前,就已经对这些古老的文字产生了深厚的敬意和情感连接。接着,关于笔法和结构的处理,简直是细致入微。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比,一步步拆解了石鼓文特有的“圆劲古拙”之美。比如,对于“点画的起收”和“线条的粗细变化”,书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笔触带来的视觉差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篆书,石鼓文会显得那样雄浑厚重。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供的那种“可操作性”。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告诉你:当你写一个“日”字的时候,应该如何控制你的气息和腕力,才能写出那种内敛而有张力的线条。这种把抽象的审美经验转化为具体练习步骤的能力,是很多市面上其他书法教材所欠缺的。光是研究其中关于“章法布局”的章节,我都感觉自己的眼界大开,懂得了如何让一篇文章的气韵连贯起来。
评分老实讲,我以前对金石文字一直抱有一种敬畏感,觉得那玩意儿太“高冷”,不是我这种业余爱好者能企及的。直到我朋友推荐了这本《石鼓文临写指南》,我才发现,原来学习碑帖可以这么“接地气”。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非常现代、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那些古老的书写逻辑。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附带的“常见错误分析与修正”章节。我常常困惑于自己的字写出来总是“软塌塌”的,在这本书里,作者直接把我的问题揪了出来,明确指出是哪个环节的力度控制出了偏差,然后给出了对应的纠正练习。这就像有位私人教练在身边指导一样,让你少走了很多弯路。它不是让你盲目地模仿,而是引导你去“理解”石鼓文的结构逻辑。通过反复研读书中关于“笔画的取势”的讲解,我逐渐明白,石鼓文的雄浑并非靠简单的“加粗”,而是依赖于每一个转折和起笔处蕴含的内在张力。这种由内而外的提升,比死磕字帖本身带来的进步要来得扎实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临摹字帖,它更像是一部“石鼓文的立体解构报告”。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把石鼓文僵化地视为古代文物,而是活化了它。书中有专门一章探讨了如何将石鼓文的线条美学融入到现代的篆刻或设计中去,这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写”,更是在引导你“怎么看”和“怎么思考”。例如,书中关于“线条的力度与空间”关系的论述非常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石鼓文的线条看起来既饱满又充满弹性,这完全依赖于对“墨分五色”在篆书中的独特运用。此外,该书的配套资源,比如附赠的音频讲解(如果有的化,或者指代书中的详细文字讲解),更是将抽象的“力感”具象化。它教会我们如何用身体去感受篆书的节奏,而不是仅仅用眼睛去描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在“复制”古人的笔迹,而是真正开始与那位远古的匠人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体会到那种质朴而又磅礴的艺术精神。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使用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的“临摹”部分做得非常科学合理。首先是高清原拓的呈现,清晰到连纸张的纹理都能看出来,这对于捕捉古代书家的微妙笔触至关重要。然后是关键的“对照分析页”,通常是将原拓与解析图并置,清晰地标注出每一笔的运行方向、粗细变化和收笔方式。这比那种只有黑白字帖的临摹本高明太多了。我特别欣赏它对“字法”的系统梳理。石鼓文的每个字形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这本书将这些字形归类,总结出不同类字在结构上的共性与差异,让我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当学会了“马”字的结构后,再去看结构类似的字,就豁然开朗了。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不再是孤立地记忆单个字帖,而是开始建立起一个关于石鼓文整体风格的认知框架。对于希望通过自学达到专业水准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这种结构化的学习路径是无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