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幸福观

中国人的幸福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鲍吾刚 著,严蓓雯 等 译
图书标签:
  • 幸福观
  • 中国文化
  • 人生哲学
  • 价值观
  • 社会心理
  • 文化研究
  • 国学
  • 传统智慧
  • 幸福生活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38494
版次:2
商品编码:1055754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7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幸福观》按照历史的线索,分五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先秦不同学派对幸福的不同理想,汉代董仲舒的天道循环论对幸福观的影响,以及魏晋时期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和19世纪各种思想流派对幸福的探索。

作者简介

鲍吾刚(Wolfgang Baner)德国著名汉学家。1930年2月Z3日生。高中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学习汉学。日本学、蒙古学和哲学。1953年,年仅Z3岁的他以题为《张良与陈平——汉代开国时期的两位政治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鲍吾刚获得汉学与相关学科的教授资格,并于1960一1962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到伯克利加州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以及香港。台湾、日本和夏威夷等地做研究工作。1962—1966年任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66年起在慕尼黑大学东方学院执教,任东工研究所所长。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有《中国人的命名——名、字、小名的构造规则与主要内涵》(1959)。《中国——从帝国到共产主义》(196O)、《作为创伤与榜样的中国之过去》(1968)、《<国语>索引》(1973),种国连环画——鬼魂、凶手、阶级敌人》(1976)。《中国人的面孔——中国历代自传文学综述》(1990)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确定边界(前 1500一前 ZOO年)
第一节 此界和彼界的统一
整一的世界
有关幸福的根本概念
变化的困境
第二节 漠然现世

孔子和中国人本主义
孟子和第一个社会乌托邦
墨程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
第三节 逃离让会
道家的自然与生命
《庄子》中的梦与死
第四节 黄金现世和发现来来
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苟子和以利制序
法家和以法制序
法家的混杂形式

第二章 世界的边界(约前 20O——300年)
第一节 视作未来的过去
文明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再融合门
董仲舒和历史循环论
宇宙目的论思想的开始和“大一统”观念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
第二节 位于世界尽头的国家
北方和南方:作为象征与模式
东方和西方:成仙得道与避难之地
对上天的恐惧和对大地的深情
第三节 叛乱与和平
道家与墨家观念的融合
太平和军事的均衡
道教和乌托邦思想

第三章 对彼岸世界的迷恋(约3O0——10O0年)
第一节 白山和无政府状态
无君论:隐士与起义者的理想
自由.自然的浪漫主义与狂癫
超脱、酒醉与创造力
第二节 在西方天堂里的救赎
佛教带来幸福处所的变化
西方极乐世界
北翟庐洲
时间的消失和佛教禅宗
第三节 洞穴后的世界
道教天堂的类型
作为幸福体验的旅行
作为再生之地的洞穴
阴间与时间的转换

第四章 现实的灰尘门(1000——且18OO年)
第一节 忠诚和异端
儒教的胜利和世界的收缩
忠诚的快乐
宗教理想的的压制
秘密团体和他们的社会政治诉求
民族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 “格物”
懦家内部两极分化之现象
宗族共产主义
儒家理想中的怀疑
第三节 等待和听天由命
变革的急躁与市侩的沉着
李汝珍的奇境

第五章 曙光(1800年以后)
第一节 沉睡与来自天父的讯息
人造的天堂
洪秀全与基督教
太平天国在社会改革上的尝试
上帝与民族主义的王国
第二节 “大同世界”的幻影
儒教的“改革”
世界政府
阶级、种族与家庭的终结
教育、抚养以及惩罚
“天游之学”
第三节 理想混乱的时代
东西方冲突之间的乌托邦
“内”与“外”、“知”与“行”的两极之间
孙逸仙的综合法
……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心安是归处:千年东方智慧里的幸福密码》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关于“幸福”的探寻,从来不曾停歇。它不是西方哲学中对快乐的纯粹追求,也不是物质丰裕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更深沉、更内敛、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境界。这本《心安是归处:千年东方智慧里的幸福密码》并非直接罗列中国历代关于“幸福”的定义或论述,而是借由解读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诸多侧面,为我们揭示一种古老而隽永的幸福哲学,一种融于生活、根植于心灵的东方智慧。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士”的时代。在群星璀璨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我们将在书中追溯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坚守,理解他对于“仁”的践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蕴含的集体幸福观;我们会探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个人幸福的基石;更能体会老子“道法自然”的超然,理解“少私寡欲”并非禁欲,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带来的苦恼,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这些先哲们关于德行、仁爱、道义的论述,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渗透于个人修身、治家、乃至治国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人幸福观最古老的根基。 继而,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文人墨客的雅集与诗词歌赋。当我们翻开唐诗宋词,那些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之乐,便是对物质之外精神富足的最好注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仅仅是对官场腐败的抗争,更是对人格独立和内心自由的坚守,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幸福。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贬谪流离中仍能“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达观和豁达,是他历经世事后,在精神上寻找到的一种不被外境动摇的安宁。书中所引用的无数诗句,都巧妙地捕捉到了中国人在自然山水间、在闲适生活中、在淡淡的忧愁里,所体悟到的那种含蓄而隽永的幸福感。这种幸福,与功名利禄无关,与灯红酒绿相悖,而在于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于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在探讨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时,本书也将深入分析传统家庭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幸福感。中国文化强调“家国天下”,个人的幸福往往与家庭的兴旺、家族的传承紧密相连。“孝”不仅仅是对长辈的尊敬,更是一种对生命延续的责任感,对家族责任的承担本身就能带来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在“齐家”的过程中,夫妻和睦、子孙孝顺,构成了家庭幸福的基本要素。书中将引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阐述个人修养如何是构建和谐家庭、进而实现社会安宁的前提。这种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在集体中的身份认同,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港湾,即便在艰难岁月,也能从中汲取力量。 而中国传统的艺术与哲学,更是为我们理解这种独特的幸福观提供了生动的注脚。《易经》中的辩证思想,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福祸相倚,盛衰有常。理解这种变化,学会顺应,便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种哲学智慧的体现。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则不仅仅是绘画技巧,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它暗示着未尽之言,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相呼应,也与我们在生活中追求“意境”而非“实得”的幸福观暗合。茶道、香道等生活美学的仪式感,则是在日常琐碎中提炼出精神的韵味,让平凡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意与禅意。这些艺术形式,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通过体验,抵达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平和。 本书还将会触及中国哲学中关于“道”的理解。这里的“道”,并非是某个宗教的神祇,而是一种宇宙的根本法则,一种运行的规律。“天人合一”的思想,便是对“道”最深刻的诠释。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共同呼吸,才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找到真正的谦卑与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顺应四季更迭,尊重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个人的痛苦与喜悦,也融入了更广阔的宇宙图景中,变得不再那么孤立和难以承受。 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也在经历着复杂的演变。但即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那些深植于文化土壤中的东方智慧,依然在影响着我们。本书将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侧写,展现传统观念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解读和传承,以及它如何继续为当下人们提供精神的慰藉与指引。例如,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带来的压力,回归传统文化中的“慢生活”理念,或是从古籍中汲取“知足常乐”的智慧,都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调适方式。 《心安是归处:千年东方智慧里的幸福密码》是一次对中国文化深度的精神之旅。它不会给你一套僵化的幸福公式,而是通过多维度的文化解读,邀请你一同去感受、去体悟那种融于血脉的东方幸福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不在远方,不在他人,而在于回归内心,在于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在于“心安”的那份宁静与自在。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关于如何活得有意义、有温度的东方密码。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渴望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到内心归属的现代中国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场风格的冒险。我很少读到一本书能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散文诗般的灵动性结合得如此自然。它的论证过程,逻辑链条如同一件精密的手工织物,层层递进,不留一丝松懈,让你不得不跟随作者的思路走下去,去审视那些看似已经被我们忽略或习惯化的生活片段。但有趣的是,就在你被那股强大的理性力量所裹挟时,作者又会突然抛出一个极富画面感的意象,或者引用一段极具时代烙印的民间谚语,瞬间将你拉回现实的泥土芬芳之中。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张力,避免了传统理论著作的枯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它没有采取激烈的批判姿态,而是通过对不同时代“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的侧写,让历史的重量自然地沉淀下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悲欢离合。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图景,它要求读者不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要用心去感受,去消化那种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时间的厚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是一个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更像是一张由无数个节点编织而成的文化地图。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深入探索的隧道,通向一个特定的文化景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传统节日对现代人意义时所采用的“符号学”方法。他没有简单地描述节日的习俗,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仪式在当代社会中“意义的漂移”——即它们如何从集体记忆的载体,异化为商业消费的符号,以及这种异化对个体情感体验造成的冲击。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普通社会学普及读物的范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对某个文化词汇的精准定义。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揭示出最复杂的文化潜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想放大镜”,让我得以清晰地观察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不自觉地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基因的重量,以及我们如何试图在现代性的洪流中,为自己重新定义“安身立命”的坐标。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初看书名时,我心里其实是打了个问号的。毕竟“幸福观”这种宏大又极其个人化的议题,要在一部书中被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述出来,难度不亚于描摹一幅流动的山水。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作者并非试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幽微和日常的烟火气之间。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其对“关系”的深入探讨。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家庭和睦,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社会结构变迁对个体情感连结的影响。比如,书中对于传统宗族纽带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松动、个体如何在原子化的居住空间中寻找新的归属感的描述,尤其精准。那些案例的选取,仿佛就是从我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让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感叹作者对生活细微脉络的把握。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愧疚感”的分析,将这种源自集体主义文化的复杂情绪,与现代社会追求个体自由之间的张力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反思自身行为模式时,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释然与震动。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某种可以立刻套用的“幸福公式”,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具深度的参照系,让每一个阅读者都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脚下的土地和内心的罗盘。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缺憾美学”的精妙阐述,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它挑战了我们主流文化中对“圆满”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作者没有回避生活中必然存在的矛盾、遗憾和未竟之事,反而将其视为生命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探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不完美”的主题时,他指出,恰恰是那些未被填补的空隙,才给予了想象力和希望以生长的土壤。这种论调,在充斥着“完美人生模板”的当下,无疑是一股清流。阅读体验上,它带来的不是压迫感,而是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作者仿佛在对每一个在生活中感到力不从心的人低语:“你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整性。”这种叙事视角,极大地释放了我对自我设定的苛刻要求。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升腾而起的,对自身局限性的接纳与和解,这比任何关于“积极心态”的说教都要来得有力且持久。

评分

老实说,我带着一丝对“心灵鸡汤”的警惕翻开了这本书,毕竟这个主题很容易滑向肤浅和空泛。但庆幸的是,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批判性视角。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追求“成功学”和“效率至上”的浪潮下,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真正滋养生命的东西——比如慢下来的权利、无目的的沉思,甚至于是适度的“无聊”——拱手相让的。作者对于现代社会“被规划”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谈及教育和职业选择时,那种对个体生命自主性的隐忧,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哲学思辨,但绝非生硬的嫁接,而是巧妙地将其作为工具,用来解剖我们自己文化语境下的困境。这使得全书的讨论具有了跨越地域的普适性,同时也保持了对本土经验的深度关照。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感,可能恰恰存在于那些我们为了追逐更大目标而匆忙略过的“不重要”的瞬间之中。

评分

作为***

评分

作为***

评分

里面有乌托邦思想么?

评分

里面有乌托邦思想么?

评分

搞活动买的京东的活动很给力,书的质量也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什么?看了此书就知道了。

评分

这本书大部分的说法也许只能应用于传统中国了

评分

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什么?看了此书就知道了。

评分

很好很强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